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桂北水资源的生态危机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5-10-05 14:22

摘 要:由于人为因素与自然灾害的影响,作为珠江水系和湘江水系主要发源地的桂北山区固有的生物链遭到撕裂,生物多样性被破坏,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大幅减少,水环境面临愈来愈严重的威胁。科学分析这一现状,寻求修复涵养水资源的对策,消除水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关键词:桂北水资源;生态危机;对策
      广西北部地区——即桂北地区,属境为桂林市辖全部和柳州的三江、融安的一部分,其间有越城岭、都庞岭、海洋山等几条南北走向的岭脉。这些山岭多为花岗岩断块山结构,也有一部分为沙页岩和沉积砂砾岩结构。山上植被种类繁多,积雨面积宽广,水资源丰富,既是长江流域之湘江水系主要支流的发源地,也是珠江流域之西江水系(包括漓江)的源头所在。由于近几十年来的人为因素与自然灾害,这一地区固有的生物链遭到撕裂,生物多样性被破坏,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大幅减少,水环境面临愈来愈严重的威胁,保护桂北地区山地植被,修复涵养水资源的基本功能,消除水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对桂北水资源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无节制造成两大主因,一方面是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引发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所造成的干旱少雨,另外一方面则是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导致大量酸雨使得植被减少,双重作用使全球气候异常加剧。如桂北地区2008年春异常寒冷及冰冻灾害和过重的雾淞和雨淞对植被的严重破坏,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桂北、桂西北则出现历史以来罕见的少雨旱灾,而没过多久,到2010年6月18日则在桂林市出现了特大暴雨,造成多处山区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山林植被严重受损。
  异常气候对桂北植被破坏最大的当属2008年春的特大冰冻灾害,桂林市所属12个县全部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生态破坏,其中全州、资源、兴安、灌阳、龙胜、灵川等县的一些天然林、水源林和松林均遭到严重损失,低海拔山地的松树整片八九成折断。据中国科学院桂林研究所林木专家对花坪、猫儿山、千家洞这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保护区内的珍稀植物遭受到百年不遇的毁灭性灾难,国家一类树种红豆杉、银杉、桫椤和二类树种福建柏、长苞铁杉等也因冰冻重压而大批折枝断顶;海拔高1000米以上的原始次森林的各种常绿乔木林也难逃厄运,许多大树连根拔起倒在山沟里惨不忍睹。植被严重受损的结果是水资源涵养力的大大减退。解放60多年来的水文测控数据表明,发源于越城岭、都庞岭、海洋山的漓江、湘江、资江、桑江等水系的各条主干流,水流量减少的速度令人震惊。这种结果是地球生态链条的连锁反应所致。
  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权威专家研究,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是一个大电容,它是地球环境的平衡系统。长期以来,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植被覆盖情况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地表的含水量相对稳定。这种情况促使地表的电导率相对稳定。按照此理论,当地表植被减少时,地表的电导率下降,即表现为电阻加大,也就是说,地球电容器的内阻增大,而充电功率即太阳辐射情况相对较稳定,根据焦耳定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表的发热量增大,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变暖。如果方圆上千公里植被大量消失或者干旱,造成地表大片地区成为绝缘体,使得无法按照原来的电流场进行流动而大量电荷聚集在地表。由于电荷之间的张力,直观上表现为土地表面形成裂口,干旱的时间越长,则能量聚集量越大。当潮湿的空气运动到这一地区时,由于雨水的湿润,大地又重新成为较好的导体,地表积聚的大量电荷迅速向尖端地带运动,于是倾盆大雨,伴随着大量的闪电,能量迅速释放,造成大陆板块的异常运动。这种能量释放对于地球来说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则破坏力巨大。这一研究模型表明,地表植被不断减少是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地表温度缓慢上升的同时,各类异常天气现象也日益频繁发生,其中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尚待人类进一步探索研究。桂北地区位于岭南山系,正处于南太平洋暖湿气流与北方冷高压经常相遇的地带,也就是地球表面电流场的电荷释放变化的主要地域,异常气候的多发也就不奇怪了。
  二、人为因素对桂北水资源的直接影响
  天然林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保护天然林资源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最佳方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人类对森林的认识空前深化,森林问题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一些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①。
  天然林、水源林,防护林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调节因素,国家明令禁止砍伐或以其他形式破坏天然林、水源林和防护林,旅游黄金水道的漓江之所以在冬天枯水季节无法行船,主要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水流量的大幅度减少,而水流量的减少之根本原因是天然林和水源林的被破坏。桂北地区天然林和水源林被破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盲目大炼钢铁对森林树木的大量砍伐,造成大片森林消失;二是经济林过量发展对天然林的砍伐和山地的机械垦挖,使原生乔木林灌木林良好的根系保水功能严重减退,最主要的是天然林水源林区过量垦荒种植毛竹,另有部分县种植速生桉树,而毛竹和桉树的根系对水的涵养能力远不及原来的天然林,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面积丘陵坡地被机械化垦荒种植金桔脐橙等果树或厚朴药材等,也严重破坏了原生茂密乔灌木的植被根系,原来在秋冬时节都溪流淙淙的小山沟因山上改种速生桉而使小溪完全断流;三是小水电站的过量修建,一些重要支流干流因连续多个水电站修筑水坝引水穿山过涵洞,使得原来的河道生态环境完全改变,部分河床干涸断流,河道中的水生植物和沿岸树林失去了原有的生存条件,修建电站和渠道大量挖沙取石又严重破坏河道原生态。以上这些损害水源植被的人为因素来自人类利益驱动而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如此过度索取的结果是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水资源日渐减少,最终带来的将是人类最痛苦的灾难。
  据水文、地质、林业等相关部门的资料表明,随着漓江上游森休面积和蓄积量的减少,水土严重流失, 泥沙淤塞河道,漓江河床上升,流量减少,洪峰上升。漓江上游年平均输沙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19.02万吨,七十年达52.8万吨,增加1.8倍。漓江水域年平均浸蚀指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66.6吨/年公

里,七十年代为177.95吨/年公里,增加1.6倍。造成桂林到阳朔最美的“漓江画廊” 泥沙淤积,河床上升,枯水季节延长。漓江枯水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三个月,七十年代为五个月,八十年代为六个月,平均每十年增加两个月枯水期②。近三十年来,漓江上游的天然林垦荒种竹现象虽然没有得根本性扼制,但由于上游建立了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的天然林和水源林得到了有效保护,水源流量大幅度减少的情况才得到一定缓解。
  三、修复水资源涵养能力的主要对策
  大地植被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要恢复原来的植被状态,修复水资源的涵养能力,决非一届政府三五年的事,而是需要上百年几代人的努力。但我们目前当务之急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针对当前林权改革和经营权到户的特殊情况,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和引导职能,制止坡地垦荒种植,引导农民在保护原有林地的基础上发展林下种养经济,如在林下种蘑菇和养殖畜禽等;
     二是以地方性立法来严格控制对天然林水源林的砍伐和坡地垦荒,将审批权收回到县级政府,严控的结果是要彻底抑制天然林水源林的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
     三是严格控制新建水电站的上马,所有新电站项目一律要经过地市级以上环境专家进行环境生态评估之后方可决定是否立项;
     四是尽快完成漓江补水工程的上游水库修建,正在修建的川江水库、斧子口水库、小溶江水库等,建成后必须进行严格的科学调度,则有可能有效使用有限的水资源③。此外,必要时也可考虑对湘江、浔江、茶江、荔江、资江、义江上游规划设计大库容水库,不以发电为目的而以水资源调节为目标,以星罗棋布的水库控制桂北积雨范围内的大部分水源,并加强库区绿化,以此造就一定的清凉湿润的小气候,更利于植被的恢复;
     五是利用人工增雨的现代科技,根据桂北岭南山地冷暖气流相遇和锋面雨机会较多的有利条件,在春旱和秋旱季节抓住时机有效地实施人工降雨,将桂北水资源的季时分布调节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 陈蓬,国外天然林保护概况及我国天然林保护的进展与对策 [J]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P50—54.
[2] 秦柳华,漓江上游水源林保护、恢复和发展的建议[J],广西林业1988.(3)14—16.
[3] 缪钟灵,漓江补水及旅游航运[J],勘察科学技术2000(1)36—40.
作者简介:王海滢(1983--)男,广西桂林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生态工程。

上一篇:企业员工培训风险与控制

下一篇:从财务信息方面浅谈石化企业的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