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6 03:29

  0引言

  武陵民族地區地处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带,人口总计超过两千万人,是我国跨省交界处人口最多的民族地区,是我国重点扶持的连片贫困地区。自2011年11月被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以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模式被不断探索并应用于该地区的扶贫脱困。其中产业扶贫是武陵民族地区扶贫的主要内容,是扶持民族地区脱离贫困的有效手段。产业扶贫主要是采取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以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给贫困人群提供生产以及就业的机会,从而改善民族地区贫困人群的生活条件。


  1武陵民族地区贫困现状及成因探究

  1.1武陵民族地区贫困现状

  首先,贫困人口数量比较多,武陵民族地区境内贫困县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多,贫困发生概率相比较来说比较高,此外加上这一地区地理因素的限制,武陵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连片贫困人群相对较多。以铜仁为例,该地区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125个重点贫困乡镇,1781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21.9%,远远高于全国贫困发生率。其次,贫困程度深,武陵民族地区是湖北、湖南、贵州以及重庆四省市的交界地带,全地区人口1890余万人,人均经济水平仅仅相当于全国的三成,居民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恩格尔系数远超全国平均值,贫困程度相对来说比较深。再次,武陵民族地区贫困呈现连片式贫困特点,武陵民族地区境内各县发展均相对落后,境内辖有37个县,其中贫困县却达到了27个之多,境内国家级贫困县连片式的呈现在武陵民族地区境内。


  1.2武陵民族地区贫困成因探究

  首先,地理因素的限制是其致贫的根本性原因。武陵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境内可以进行耕种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农业发展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较为脆弱,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土壤植被少,山洪、泥石流多发,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产品产量相对来说比较低,产业化有一定困难。其次,行政区域划分因素是导致武陵民族地区贫困的制度因素,武陵民族地区在行政区域划分上隶属于多个不同的省市,且距各省市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比较远,难以融入各省市经济体系中。再次,民族因素是导致该地区贫困的文化因素。武陵民族地区民族种类较多,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理念以及价值观念,加上少数民族固有的传统理念的约束,使得该地区相对来说比较贫困。


  2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模式探究

  2.1依托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依托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之一。武陵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主要有油茶、茶叶、蚕茧、蔬菜、干果、中药材、竹及肉类等农产品,并建立了特色农产业基地,区域性特色农产业基地正在进一步的推进与加强,重点发展潜力巨大的特色农业项目,形成“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格局,扶持优质茶叶工程、粮食生产示范工程、油茶示范工程等重大特色项目,打造农、林、畜牧产业结合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2.2发挥民族特色,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化

  武陵民族地区是多个民族的集聚区,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优良传统。依托民族文化,着力推进旅游产业是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又一重要模式。武陵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古迹、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手工业等工艺创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既保护与传承了优良的民族文化,又促进了武陵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财政补贴、政策优惠等手段,重点扶持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的手工艺产业的发展,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与完善。


  2.3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地区工业产业化

  一方面,武陵民族地区具有黄连、金银花、百合、杜仲等优势的中药材资源,这是医药化工产业的基础与重要原料。武陵民族地区以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利用现代先进生物提取技术发展中药饮片工业产线,大力推进新药研发;另一方面,合理开发锰、铁以及汞等矿产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延长产业链条,扶持业绩好、技术强、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在民族地区建立产业基地,以工业带动贫困群体经济收入的增长,实现脱贫脱困。


  3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面临的困境

  3.1武陵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设施薄弱是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面临的困境之一,武陵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与维修难度大,花费较高,其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武陵民族地区部分贫困群体长期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不通公路,没有广播,更没有电话,真是“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状况,基础设施薄弱直接导致了产业化进程严重受阻,粮油产量不高,耕地出产能力低,给生产经营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3.2武陵民族地区市场规模不完善

  武陵民族地区市场规模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市场供需失衡,产业链的发展不太完善等。以武陵民族地区蔬菜产业为例,该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洪涝时的排水以及干旱时的灌溉都比交困难,并且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对于蔬菜市场供应产生严重影响。市场的供应链、加工链以及销路等的完善是市场体系强有力的支撑,只有完善的供应链与需求链的平衡才能盘活市场,扩大产业加工链,形成产供销紧密对接的市场体系。然而,武陵民族地区却面临着不完善的市场这一重大难题。


  3.3武陵民族地区资源流动不对称

  首先是物质资源的单向流动,武陵民族地区属于产业链的低端,一般而言是为中心城市的工业化提供原料以及能源支持,但是利益却很少向武陵民族地区流动;其次是人力资源的单向流动,武陵民族地区发展落后,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水平均比较低,长期进行劳务输出,再加上武陵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物质资源匮乏,人才引进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再次是信息资源流动方面,信息资源不完善,信息传递不充分,一方面信息闭塞,政策信息传达不到,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不发达,天气预报、自然灾害预报信息传达不到。


  4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路径探析

  4.1完善武陵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基础。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整合武陵民族地区各项扶贫政策,与西部大开发以及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相叠加,大力加强武陵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水利、产业基地等重大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帮扶力度,特别是产业资金链的保障,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专项资金,专款专办,为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4.2着力推进武陵民族地区产业链建设

  武陵民族地区产业链的建设是完善市场规模的有力途径。其一,要加强武陵民族地区信息平台的建设,为扶贫产业的发展打通信息渠道,获取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等;其二,加强武陵民族地区资金渠道建设,为扶贫产业的发展做好资金来源、资金供应以及资金使用环节,确保扶贫产业发展的资金链;其三,加强物流供应平台建设,包括市场建设、交通运输、物资仓库以及产业基地等多方面的完善与支撑;其四,加强人才以及技术平台的建设,一方面要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扎根武陵民族地区,为该地区的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创新,创建技术服务平台,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3推进扶贫产业进程,完善特色产业体系

  推进扶贫产业进程,完善特色产业体系是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又一有力途径。一方面,要着力引导武陵民族地区贫困人群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农、林、牧、渔业项目,因地制宜,选准项目与市场,做好技术、销售扶持,帮助贫困人群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依托地区龙头企业,带动当地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在民族地区创建产业基地,为当地贫困人群提供产品销路、打造产前、产中以及产后一条龙服务,还可以为当地贫困人群提供就业岗位,扩大贫困人群经济收入来源,实现脱贫致富。


  5结束语

  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不仅可以实现贫困人群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还可以帮助贫困人群勤劳脱贫,兼顾社会公平以及生产效率。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模式主要是发展特色农业、依托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借助资源促进工业产业化,但是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市场规模不完善、资源流动不对称等问题,这就必须完善武陵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武陵民族地区产业链建设推进扶贫产业进程,完善特色產业体系,以此来推动武陵民族地区脱贫脱困,实现贫困人群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丽娜.湖北民族地区贫困成因及扶贫政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2]戴楚洲.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湖南省武陵山民族地区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3.1:8-11.

  [3]徐克勤,田代武,张建永,鲁明勇,朱朝晖.打造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研究[J].民族论坛,2016.1:37-51.


  来源:科教导刊 2017年9期

  作者:甘燕


上一篇: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公共文化服务

下一篇: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