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信息产业经济效应的分
21世纪来,我国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信息产业年均产值增长率持续多年保持在25%以上。2007年,我国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6万亿元,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现阶段我国十分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同时,也强调保持传统工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平衡。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对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实证分析,以展示和剖析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积极效应,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信息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关于信息产业,国内外产业界和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和分类,今天信息产业的概念,是在知识产业研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兹・马克卢普教授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尽管没有明确使用信息产业一词,但基本反映了信息产业的主要特征。随后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马克-波拉特出版了《信息经济:定义与测算》的报告,把知识产业引申为信息产业,并首创了四分法,把社会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四大类。目前国际上有关信息产业范畴的界定有很多:1997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在《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中首次将“信息业”纳入分类体系;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了“信息与通讯技术”分类。以上两种界定从不同侧面描述和定义了信息技术活动,受到各国广泛重视。2002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以NAICS和OECD分类为基础,制定了“信息业”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两个概念和分类,为世界各国确定自己的信息产业分类并进行国际比较提供了依据。此外,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欧洲信息提供者协会、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等都有对信息产业的不同界定;我国学者如乌家培、曲维枝等也从不同角度对信息产业进行了定义和界定。
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部门,其内涵和外延会随着该产业的变化而扩大与变动。但综合来说,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群体。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国家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将信息产业基本分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服务业)两类。我国对信息产业的一般统计是按照国家统计局分类进行的,而投入产出表中的信息产业分类较为粗略,如表1所示:
2 投入产出分析及数据处理
投入产出分析,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里昂捷夫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它主要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及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反映经济系统中各产品部门(产业间)复杂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及相互联系。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第1象限是其核心,反映各部门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技术经济联系;第Ⅱ象限是最终使用象限,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第Ⅲ象限是增加值或最初投入构成,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等;第Ⅳ象限空白,可在国民核算矩阵中适当开发。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有三种:①产品平衡方程(各行的平衡):即“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②价值平衡方程(各列的平衡):即“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③各行列的对应平衡:即“各部门总产出=各部门总投入”。
国内外许多学者将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于信息经济理论中,美国、日本等国家还编制了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我国于1973年开始编制第一张全国投入产出表,1987年规定每五年编制一次,目前刚编制完成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由于投入产出分析是产业关联及地位分析的主要技术手段,在产业结构和经济效应研究方面,具有比其他方法“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这里我们以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为工具,分析我国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和经济效应。我们以国家行业分类标准为参照,对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信息产业门类进行合并(见表1)。
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中有135个部门,将信息产业合并后,共有127个部门。我们以127个部门的投入产出为基础,利用Excel和Mmlab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
3 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3,1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通常分为产业的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是指一个产业对那些向其供应产品或服务的产业的影响,产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可用直接消耗系数分析。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单位产品对某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其计算是用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的总投入Xi去除该部门直接消耗的第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xij,公式如下:
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信息产业对其他产品部门直接需求越多,直接关联效应和依存度越高;直接分配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供给越大,直接供给推动作用越明显。从表2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对制造业和服务业有较强的依存程度,说明目前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有了一定进步,尤其建筑业、商务服务业对信息产业的需求程度较高,这符合我国近几年房地产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趋势;但由于产业关联系数的绝对值并不高,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信息化方面仍有很多路要走。而农业对信息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非常低,排名100位之后,说明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需要更多努力。根据产业的前后关联分析,可以描绘出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图,如图1所示:
3,2产业性质分析
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通常可以衡量一个产业是更多属于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中间投入率是指在部门j的总投人中,其他部门(包括部门j)投入的中间产品所占的比重,公式如下:
根据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如表3所示:
中间投入率较高表明该部门消耗其他部门原材料较多,而自身附加值较低;反之则该部门附加值较高。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为0.702,即需要从其他部门购进的原材料占70.2%,反映了信息产业的高投入特性,同时表明产业附加价值较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中间需求率反应各部门的产品中有多少作为中间产品为其他部门所用。中间需求率越高的产业越带有中间产品的性质;反之越带有最终产品的性质。信息产业的中间需求率为0.512,说明既需要其他产业的投入,也向其他产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推动作用同样重要。
综合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联合分析,可以判断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中间投入率为横坐标、中间需求率为纵坐标,以0.5为分界线,划分为四个象限,如图2所示:
如图2,第1类产业为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群,广泛为其他产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第Ⅱ类为中间投入型产业群,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投入,同时又广泛被各产业所需求;第Ⅲ类为最终需求型产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第Ⅳ类为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需要其他产业的投入较低,且其产品或服务大部分用于最终消费。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较高,中间需求率适中,位于第二象限,位居产业链中游,既需要大量产业的投入,其产品又为其他产业所需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
3,3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产业波及效果通常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衡量。影响力系数反映了某部门增加一个最终使用单位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推动力系数越大,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越大。Ej>1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高于社会平均水平;Ej=1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等于社会平均水平;Ej<1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计算各部门的推动力系数,取其值最高的前10个部门(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0.07,在各部门中居第1位,远远高出社会平均水平。这表明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很强的影响作用,而且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这种势头还将逐渐加强。信息产业的推动力系数为2.35,位于第7位,表明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远远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对其他产业的波及影响程度较大,而其他部门对信息产业依赖性较强。
还可对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进行交叉关联分析。以推动力系数为横坐标、影响力系数为纵坐标,以1为分界线,划分为四个象限,将各产业分为四类(即赫希曼判别标准),如图3所示:
如图3,第1类产业以中间制品部门为主;第Ⅱ类产业以最终制品的生产部门为主;第Ⅲ类产业以中间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第Ⅳ类产业以最终初级产品生产为主。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都大于1,位于第1象限,表明该部门具有强辐射性和强制约性双重性质,对供需双方都有较大影响,是对经济增长最敏感的部门,发展信息产业不仅本身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而且可以渗透到其他产业中,推动生产率提高,产生二次经济效益,成为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4 基本结论与建议
4,1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发展信息产业将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
根据产业关联和中间投入性质分析显示,信息产业不仅需要其他产业提供中间产品,同时也向其他产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对其他产业依赖性较强。在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中,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依存程度最高,其次是服务业,而对农业的依存程度较低。因此,在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现阶段,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尤其在通信设备、应用电子、信息服务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将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并且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这会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4,2信息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应继续提高其创新能力
信息产业具有连接工业和服务业的特点,不仅可以带动相关工业,而且对服务业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有利于实现工业稳定增长和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结构调整目标。一方面,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具有巨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可以带动半导体、芯片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在消费过程中促进了软件服务、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汽车设计、医疗服务、批发零售等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升了产业结构。但是根据投入产出分析,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为0.702,表明产业附加价值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产业链高端领域缺乏竞争力,因此需要加快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研发和品牌服务等环节的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
4,3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要做大做强
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均高出社会平均水平,说明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很多部门联系密切,不但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信息产业不但属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加最终使用,将有效引起各部门需求量的增加;同时也属于国民经济的瓶颈产业,如果该部门供给不足,将对经济产生较大制约作用。因此,信息产业具有较高的对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程度,需要重点扶持和发展,同时加强供给。通过做强做大信息产业,有效推动社会各部门的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4,4信息产业链具有明显聚集性,应重视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从信息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看,信息产业对其本身消耗较大(排名第2),信息产业分配给其本身的使用最大(排名第1),表明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内生增长能力;另外,在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的排名中有许多相同产业,表明信息产业最为依赖蝗产业同时也是主要服务的产业。因此,以信息产业为中心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群的聚集,这种产业聚集是基于产业技术关系、同业交往等联系,在竞争和合作中形成的特定产业群体,信息产业作为其中的主导产业,其增长将成为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因此,应以产业关联性为依据,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网络体系;提升信息产业地位,树立其在产业链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产业关联衍生出一批分工协作的企业,正确引导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
上一篇:税制改革中陕西省纺织经济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