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信息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分析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6 05:12

  [摘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技术型转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运用产业集群基本理论探讨信息产业集群所拥有的成本优势、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优势、资源吸引与组织优势;分析信息产业集群对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用回归分析法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相关数据分析了信息产业集群和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对比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说明我国信息产业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应加大投资,积极鼓励扶持推动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信息产业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驱动力。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集群;信息产业集群;经济增长


  doi:.1673-0194.2011.14.025


  [中图分类号]F062.5;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1)14-0043-04


  1引言


  “十二五”规划强调经济结构调整,确实有效地实施一系列措施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定不移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包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加快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技术型转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信息产业以及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际电联2009年2月发布的报告称全球范围内信息产业约占GDP的7.5%,而在GDP增量中所占比例更高[1]。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及工业增加值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对全国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43%上升到2008年的5%[2],继续保持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先地位,由此可见信息产业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强劲引擎。纵观国际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和我国台湾省等有一共同的特征:信息产业中的相关企业大都呈“集群”方式集中布局,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极大地带动区域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信息产业集群现象,我国学者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信息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学者对信息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肖家祥、黎志成[3]通过实证来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采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徐秀红、靳文志[4]分析了天津信息产业集群的特点与优势,说明了发展信息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的促进作用;蓝庆新[5]对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理论进行了梳理,通过对美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轨迹的研究,提出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战略。文嫮、曾刚[6]从全球和地方两个视角,探讨促进集群成功升级的内部与外部的动力机制。本文借助产业集群理论分析研究产业集群中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几个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信息产业集群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对促进就业的贡献,为政府制定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2产业集群与信息产业的发展


  产业集群具有集聚效应,它是指经济活动集聚在相近或同一个地点,结果由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集群中的单个企业或整个集群收益增加;或者由于成本的降低等其他因素导致整个集群或集群中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2.1信息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


  产业集群具有成本优势,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6],他认为外部经济包括3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马歇尔认为规模的外部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地理学理论继承了马歇尔的部分思想。他们把规模外部经济的三要素概括为:①劳动力储备;②专业供应商;③技术知识溢出。克鲁格曼认为,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技术的快速变化导致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衰退,而集聚经济则通过各种形式的垂直和水平生产活动外包来实现交易成本节约,由此得出,集聚经济具有外部规模和范围经济优势。信息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世界各国的信息产业都呈集群形式发展,这也是由信息产业的特征所决定的。信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主要以技术知识为基础,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同时信息产业又是一个混合型产业,如计算机制造、通信等行业又具备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对于后者同样需要通过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形成成本优势,同时其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决定了技术扩散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信息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产业集群对脑力劳动者的资源储备也能形成一定的优势。


  2.2信息产业集群的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优势


  产业集群具有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优势。在信息产业等高新产业集群内,同行业的生产厂商、供应商、重要客户、支持性产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以及相关行业聚集在一起,技术合作和技术扩散程度很高。知识与技术通过人员的广泛流动扩散到集群内的其他企业中去,并且可以使这些知识技术在集群内部的频繁交流中,迅速扩散到集群中的所有相关主体中。


  产业集群的知识与技术扩散优势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的衍生性。像北京的中关村、大连的高新园区等,这些地区信息产业中能够不断衍生出许多新的企业,而这些新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衍生出来,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些新的企业无论是创建人还是经营管理者和熟练工人都源于产业集群内部原有的各个企业,他们自身已经通过学习具备本产业发展的各种相关知识和技能。产业集群的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优势使得集群起到了新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对促进企业的衍生和增加集群内资本的积累、技术的创新等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2.3信息产业集群的资源吸引与组织优势


  信息产业集群的资源组织优势主要是由路径依赖引起的。所谓路径依赖,是指技术发展或制度变迁受到其初始选择的影响和制约,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选择,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性。这种选择本身也具有发展的惯性,具有自我加强的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按照新增长理论,由于偶然、机会历史事件、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产业最初在某些地区集聚形成一定比较优势,这样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各种要素将进一步向该地区集中,从而使这种集中优势进一步得到强化。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资源的吸引效应,就会通过其优势将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并将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甚至是不同的产业,扩大地区产业的规模。随着产业竞争力的增大,这种资源的吸引效应也会加大。这种路径依赖形成的“集群—资源吸引—集群扩张—加速资源吸引”的循环累积过程,能使企业快捷低价地获取所需资源,促进企业发展,促进集群的发展。


  信息产业集群之所以比一般地理意义上企业集聚现象具有更高的竞争优势,根本在于信息产业集群中各个行为主体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着[8],而是通过区域网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互相起到了支撑和推进作用。所以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有效的产业集群就应该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各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印度的人力资源在计算机软件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9]。印度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发展软件业,并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同时又不断地吸引各种资源。世界著名的IT业跨国公司不仅在印度建立分公司,而且还将研发部设在印度,因而把一些先进技术、知识也带到了印度。这样,一方面使印度的该行业的人才不断地学到新的知识,强化了其人才优势,产生放大效应;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印度软件业的发展,这样又不断地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因此形成了人才优势、资源吸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即“集群—资源吸引—集群扩张—加速资源吸引”的循环累积过程。


  所以信息产业集聚对于相关的经济实体具有正的外部效应,这也是为什么IT企业在选择其经营活动的空间地点时基本选择其产业集聚地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都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像美国加利福尼亚的SantaClara,其面积只有加州的1%,人口只有加州的5%,而它的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的生产却占整个加州的45%,半导体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制造占整个加州的23%,软件占整个加州的32%。我国信息产业的相关数据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像我国的长三角地区,一条清晰的信息产业链已经形成。刘彬(2006)用基尼系数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集聚度进行了实证分析(见表1)。长三角地区基尼系数很大,工业的空间集中度较高,且高于全国信息产业的基尼系数水平。


  资料来源:参见刘彬(2006)《长三角地区IT产业集聚度研究》,《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年14期P89-90。


  3信息产业集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3.1信息时代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在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潜在生产能力的扩大,或者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由总体生产要素和生产率决定的,对于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还是一国生产率的提高[10],假设Y代表产量,L代表劳动量,K代表物质资本量,H代表人力资本量,N代表自然资源量,则:Y=AF(L,K,H,N)。


  F()表示投入如何结合起来以生产产量的函数。A是一个反映可得到的生产技术的变量。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在各种生产资料因素投入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技术进步,A上升,这样可以用任何一个既定的投入组合生产出更多产量。


  信息时代,除了信息技术的引进导致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设备效率和多要素生产率,即上述公式中的A上升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之外,而真正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必须依靠各行业信息化来实现,这也是有些文献中提到的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还体现在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着前向和后向关联性。前向关联性是指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依赖于其他产业对信息产业产品的需求,其他产业部门对信息产业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扩张,从而推动其他产业发展;后向关联性是指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依赖于其他产业的最终产品,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强烈,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样,信息产业就能有效地通过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相互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所以由于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其他产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和需求又直接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可以证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这是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


  3.2信息产业集群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3.2.1关于数据的说明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通信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工业、消费类电子工业、计算机产业、软件产业、电子专用设备工业、电子测量仪器工业、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工业、真空电子器件工业、电子元件工业、电子专用材料工业和光学光电子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信息产业集群在政府有意识推动下得到长足的发展,政府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建立高新园区,高新园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产生了主要集中在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四大信息产业集群: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信息产业集群、环渤海信息产业集群和中西部信息产业集群,在2006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地区企业共有77家,占电子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91%和95%,以电子百强企业为骨干的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占全行业的比例均超过85%,产业的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表2为以上四大信息产业集群2002-2006年的相关数据,由于中国信息产业中制造业占据主要位置和数据收集的局限,这里只列出了四大信息产业集群IT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和IT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数据。


  表2中四大信息产业集群IT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之和2002-2006年均超过90%以上,而且所占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信息产业的集聚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充分说明我们在研究信息产业集群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可以借助整个中国信息产业相关数据来研究。


  3.2.2信息产业集群对GDP的直接贡献


  信息产业不仅因其较高的生产效率而对其自身的产出增长起直接的作用,而且还通过其广泛的适应性和极强的渗透力促进非信息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从而对非信息产业效率的提高产生联动作用,即所谓的“外溢作用”(SpilloverEffect),所以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信息产业具有多种外溢效益,正是这种外溢利益提高了生产要素的品质,改善了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使经济活动更具有效率,加快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3.2.4四大信息产业集群对中国就业的贡献


  信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带动了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了社会就业;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也间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表5是1998-2007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数状况。


  下面用Eview软件建立就业人员人数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员人数之间的关系模型:


  ln(Y)=10.72825+0.080951ln(X)


  t值(168.1885)(7.566432)


  p值(0.0000)(0.0001)


  拟合系数R-squared=0.877396,DW=0.712573,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statistic的值:57.25089,Prob(F-statistic)的值:0.000065。说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员人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全国就业人员人数增加0.08095个百分点,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从表5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数从1998年的26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674.8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人数的比重由1998年的0.37%上升到2007年的0.88%,除了直接在IT业就职的劳动力以外,信息产业还创造了间接和引导就业人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地创造新的与信息技术职业有关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流程再造,信息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优化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第二产业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


  信息产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上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适应高技术的社会分工,促使部门和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促使了新的生产部门和新的劳动领域的形成,扩大了市场,促进了经济增长,从而增加了就业。我们要大力发展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扩大就业的高新技术,如计算机、通讯技术,这些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促进一个或几个行业的兴起,从而可以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4结论


  4.1研究结论


  信息产业以集群方式存在并发展,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中国也不例外。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根据信息产业本身的特点结合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信息产业集群具有成本优势、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优势、资源吸引与组织优势。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GDP的贡献2007年已达到5%,其对GDP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GDP增加12.35219亿元,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具有相当大的效应,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员人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全国就业人员人数增加0.08095个百分点,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4.2对策与建议


  虽然我国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就业均有一定的贡献,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美国近几年由于经济发展滞缓,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大量减少,但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仍然占GDP的10%以上,信息技术产业的贡献率很高,信息产业对就业的贡献也很大,仅硅谷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域2007年就提供了1184061个就业岗位[12],年平均工资74302美元。


  针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本文总结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1)像我国台湾地区的新竹科技园信息产业集群,除了在基础设施和风险投资方面做好工作外,最重要的是利用美籍华人建立硅谷和新竹的紧密联系,因此,我国要重视人才的作用,用优惠政策吸引海外相关专业的留学归国人员,让他们把一些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理念带回中国,同时还要大力发展IT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政府要创造良好合理的制度环境,使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格局,同时,与其他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建立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网络,构建信息产业集群网络系统。要积极引进外资企业,特别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把引进外资与发展本土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形成自己的开发能力相结合。


  (3)信息产业是以科研、开发为先导的高投入、高风险型的新兴产业,资金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要健全风险投资机制。班加罗尔地区就聚集着各类金融机构,如印度工业信贷投资公司、印度工业发展银行、班加罗尔证券交易所等,这些金融机构充分满足了班加罗尔产业集群企业日益增长的投融资需求。


  (4)现在发达国家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复苏缓慢,势必影响到我国信息产业的出口额。一些依赖外包业务的企业应设法开发国内市场,同时,要发展中国IT服务业,在这方面,中国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优势条件,首先,在信息产业规模上,中国比印度的大得多,在IT硬件制造方面已经领先于印度,中国国内企业和家庭IT数字化程度高,对各类应用软件和相关IT服务的需求增长迅猛。其次,中国IT人才的工资水平有比较优势,中国每年有大量的IT人才毕业走上工资岗位。最后,中国各级政府和重点企业将不断采购国产IT产品和服务,中国数亿个家庭对IT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规模巨大,为中国整个IT行业提供了持久的发展空间。


  (5)对已形成的产业集群优势,要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企业进一步聚集发展,形成聚集—学习—竞争—创新的良性循环,扩大内外资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之间的交流。


  作者:薛剑虹

上一篇:经济新常态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策略

下一篇: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