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11 16:39

  [摘要]高职院校承载着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使命。无论在什么时候,学校培养的人才都是祖国的未来,都需要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而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关系紧密相连,如何将科技服务准确高效地作用于地方经济,并且让这种服务质量越来越高,从而使其反作用力促使地方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及服务质量,并让其服务具备可持续性发展动能,文章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地方经济;办学定位


  [DOI].2020.30.047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扩招,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19年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的政策支持下,高职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高职在校生人数占据了全国大学生在校生人数的“半壁江山”。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及要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服务地方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入各行各业并改变着这些行业的运营方式,高职院校除了通过培养合格人才为地方产业经济服务,还应该深入探索怎样让高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得到持续性发展。


  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职院校该如何顺应潮流,积极探索更优质高效地服务地方产业经济,满足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研究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既体现了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为高职院校能持续性服务地方产业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当前,影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可持续性的因素有如下四方面。


  1办学定位是关键


  对所有的高职院校来说,办学定位是关键所在。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合各行各业、大数据技术催生各个行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在定位上更要坚定不移,坚持立足地方,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方向。学校应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做到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步调一致、目标相同。


  学校办学定位准确定调,为制定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是把办学定位具体落实到每个专业的细化过程。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更符合并促进地方产业经济水平。高职院校更注重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这是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经济相辅相成的体现。在未来的高职教育里程中,强化校院企合作,让科研攻关、科研助力地方经济成为持续性态势将是必然趋势。


  2专业结构是重点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具有灵活性。一般的高职院校学生数量较少,所依托办学的地方经济体量规模不大,并且企业转型会带动学校的专业设置变化。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侧重以市场为主导、以服务地方为主线,突出实用性、社会性和时代性。因此,学校会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调整专业结构,广泛听取毕业生、各行业专家、企业人士、政府部门等社会各界的意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和论证,作出前瞻性预测,及时对专业结构作出调整,使其能在一定时限内持续性促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真正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专业折射出社会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每一个专业都对应着社会上的一个大行业。这些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的人才能力要求是什么?每一个问题都是在专业建设中要实地调研、考察,从而做出科学的专业结构调整。只有经过调研、分析后设置的专业,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科学的专业结构设置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重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有的产业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又有许多新兴的产业在不断崛起。作为最贴近社会的高职院校来说,要有极强的敏锐性和自我革新意识,凭借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以及适当的调研分析,对专业结构的调整要迅速精准。坚决不做闭门造车的无用功,也不培养与时代格格不入的高职毕业生。要以知识分子的理性去决策,以一线工人的专业去设计每一个专业构成,最终留下的永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专业。只有以变化的专业设置来适应不断进步的时代,高职院校才能担当重任,持续性的服務地方产业经济。


  3配套机制是源泉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配套机制是最能有效支撑持续性的核心举措。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让更多教师主动跨越“教书育人”这个层面,努力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学院领导层面与科研管理部门扮演好“媒人”的角色,多方联系校外企业或政府部门,搞好协作攻关,帮助教师参与地方有关部门或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课题,承包企业的科研项目等。同时,学校每年在下达科研课题研究时,侧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面向地方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克服科研课题片面强调学术性、理论性,轻应用的现状,让高职院校的服务性能在科研上有用武之地。学校也要鼓励教师对社会进行多种科技培训,将服务地方经济做到分层次、分阶段、重效果。


  政府各级部门也应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让高职院校科研能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从办学层次上来说属于专科学历的院校。这一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学术、科研作用的发挥。众所周知,高职院校非研究性大学,更有优势直接为社会服务,能对社会的“即时需要”作出直接的有效反映。同时,这一优势还潜在地培养了一部分优秀的科研型教师。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对于学术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且研究出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就目前普遍情况而言,高职院校教师在学术论文发表和科研项目参与上,因为“出身”问题而受到一定的制约。绝大部分的核心学术期刊拒收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术论文。一部分科研项目也将高职院校教师拒之门外。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职院校的科研队伍发挥作用,特别是地方科研管理部门,更应该对每年的科研课题精准划分,让高职院校教师能更多一些主持科研课题的机会,能参与更多高新科研技术攻关。从制度上开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大门,让高职院校从科研过程中提升科研能力,在教学中再上新台阶。


  建立有效的配套机制,不仅是激励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举措,还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优势转化为实际行动后,高职院校教师获得的将是更加一流的科研能力与专业技能。科研創新主导模式下的经济更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地方高职院校科研力量的提升,会为地方经济带来不可低估的推动力。让这种推力持续放大需要政府、学院各级部分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机制与平台。所以,一旦高职院校的科研队伍得到重视与激励,地方产业经济就会逐渐发生质变,向良性转变。


  4良性循环促发展


  一旦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作用得到重视,具备了政府及学院各级制度的支撑,同时学院办学定位的基本方针也明确指明了科研服务的必要性,在专业结构的组成配套上提供了科研服务可行性,可见,这所学校基本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从宏观政策到微观专业细化,环环相扣,这是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不断地循环运作中,不但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越来越强,地方经济也会发展越来越向好。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提升、转型就会更多。这种影响反过来作用于地方高职院校,使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上不断转变,进一步提升其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能力。


  高职院校在进行科研攻关时,还需要考虑更多特殊时期特殊事件的影响。假如发生特大公共卫生事件、不可控自然灾害、战争等,当很多无法预料的事件发生之后,科研要怎么为地方产业经济保驾护航?有没有第二方案、第三方案可以推行?科研队伍,要怎么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待到合适的时机再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高职院校是高校中文凭最低的,但却最接近地方产业经济、最能感受到地方产业经济脉动的科研队伍。虽然,无法抵抗自然灾害,也无法迅速制衡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可以未雨绸缪,提前做出一系列防御措施。当意外来临,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启第二、第三预案,将意外带来的破坏降低等级。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为基本要求。那么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就要时刻准备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为建设祖国尽绵薄之力。


  5结论


  综上所述,就当前互联网技术融入各行各业的大趋势,各种反馈、数据分析都能快速到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分析也就有了更快更精准的依据。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应当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方向不同,会使得科研方向呈现多方位的态势。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发展会带来更多的科研攻关难题。身处一线的高职院校教师们就要不断锤炼自身科研能力,随时把握机会,以能参与科研课题为荣,将自己置身于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洪流中。一旦服务模式进入了良性循环,这些数据就会及时体现出来:科研成果越来越多;科技含金量越来越高;科研获奖数量、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对地方经济服务方式、服务数量越来越多。


  [作者简介]高永平(1975—),女,汉族,四川雅安人,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副教授。

上一篇:地方如何“拼经济”:生态、信息产业成新亮点

下一篇:数字经济时代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