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促进经济建设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28 18:25

摘 要:经济建设和发展是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如何促进、发展经济,如何使健康有序的经济基础作用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发展,是我们共同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经济建设;发展;思考
  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是以充足的自然资源能源为物质前提的。我国自然资源能源储量丰富。但是,新中国建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20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壮大,与此同时传统的经济模式对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与日俱增。生态失衡、气候异常、物种灭绝所引发的自然环境危机已经或将要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社会危机的产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
  一、推广循环经济建设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地球上有限的资源不可能永远满足人类的索求,而为其永续生存人类必须过渡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发展和使用上。循环经济是指:“物质闭路流动型经济,在环保方面表现为污染物的低排放或零排放。它把清洁生产、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设计融为一体,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资源、经济多赢的战略目标。”[1]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使其循环再生,这种可持续使用资源能源的方式手段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新文明的表现,是资源能源从短缺向富裕的转变,是人类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付出了极高甚至是惨痛的代价。传统经济大多是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的生产模式,这种资源能源的过渡消耗是我们走可持续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倡导以较低的投入,取得较高回报为目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然是我们新的选择。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倡导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减少物质的用量,力争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多种形式方式使用资源能源减少消耗浪费。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是以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高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双提高的同时做到低投入、低污染、低消耗的生产模式,实现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科学的方式方法促进生产和消费,保障人类和谐发展,实施循环经济是保障人类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的选择。
  二、加强绿色环保经济发展
  绿色环保经济发展倡导生产模式、经营规则和消费过程实行绿色、无污染、环保的理念。生产企业在选择生产技术和研发新产品时,要充分考虑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技术。要把“绿色”的概念引入产品的设计中,如降低产品的能耗、便于拆卸分解。努力做到在保证产品质量、功能、利润等情况下同时保证产品是无污染、可再生、利于环保的。商家要以绿色经营为经营理念,如提倡使用可循环使用的手提袋、购物篮等措施,倡导大众绿色购物。政府牵头宣传、推广、使用绿色标识。推广绿色产品的认证,制定一定标准,授权资质合格的生产企业使用,并向民众说明此产品是无公害、环保、安全等信息。普及绿色产品知识,使绿色产品成为民众消费的主体,提升绿色产品的主导地位。
  三、平衡利益相互关系协调经济有序发展
  社会公平是平衡社会利益相互关系、协调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一个社会稳定、消解社会危机的根本保障。社会公平是指社会利益、社会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全体成员,而进行的平等、公正、合理的物质分配。社会公平是促进经济有序发展和良性运行的重要因素。
  大力实施教育资源、设施平等方针,促进提高国民素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过多的人口给社会承载能力造成了极大挑战,我们应结合实际,转变发展理念,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集中优势发展高等教育,重视发展多方面的教育,提倡多层次的教育形式。使每位公民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改革教育体制,着力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倡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不仅是科教兴国的基础,更是实现社会公平、稳定、和谐的条件。
  积极拓宽渠道,合理实现就业。众多的人口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益处,如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等。但是,急需就业人数的增加也将使我国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我国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待业和社会上游散的闲置人员过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过多都会引发社会失序,导致新的社会危机产生,阻碍经济社会正常、有序发展。为此必须合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从实际情况出发,发展生产力,广开就业渠道,兴办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机构,给更多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发展人力资源,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发展农村、乡镇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在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促进乡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如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旅游业等特色农业项目。使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与社会发展相符合。
  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大力推进社会平稳发展。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利益层差的出现,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失业、剩余劳动力、人口高龄化等问题的出现,反映出现有社会制度保障体制滞后等问题。差距的扩大必然会引发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社会危机发生。如何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养老等这些社会基本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贫困群体的基本利益。建立健全失业人口的保障制度,多渠道帮助他们各尽其能,再次就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解决城市老年人口和乡村老年人口基本生活,使老年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尊重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利益,帮助抚平他们脆弱的身心,稳定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平稳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辛英含,女,沈阳人,哲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技术哲学,社会工程哲学。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人民出版社,1972
2. 鲍振东,曹晓峰等.《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 谭泓.《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探讨》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4. 谢舜.《和谐社会:理论与经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 梁旭.《节约型社会建设与政府决策选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2页

上一篇:浅论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会计信息影响

下一篇:对会计实习生的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