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俄能源合作历程与发展方向的综述

发布时间:2015-07-14 09:19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到2030年,中国能源需求增长量将占全球的25%。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计划,到2020年,天然气在中国总的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将从2012年的4%提高到10%。中国于2007年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2012年天然气消费29%来自进口,预计未来进口依赖度会急剧增加。俄罗斯在能源生产领域位居世界前列,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提供方。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历程
  中俄能源合作从1991年开始,到目前为止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1年-2000年)。叶利钦执政初始,俄罗斯经济大幅度下滑,转轨时期急需外资来恢复经济、扩大石油出口市场,增加能源产品出口是俄政府的当务之急。中国从1993年起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俄罗斯对与中国的能源合作表现得非常积极。1994年11月俄罗斯率先提出希望修建到中国的石油管线,以便向中国出口能源,换取资金。中俄石油贸易逐步得到发展,但石油贸易总量较低,1999年只有57.2万吨,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主要是成品油,8年间年均进口量为151.8万吨,而同期原油年均进口量仅为20.3万吨。当时中国市场对能源需求量不大,国际市场油价又较低,中国更倾向于在国际市场上买油,对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未能从长计议、积极回应,错失了最佳的合作机遇。
  2.第二阶段(2000年-2004年)。普京任俄罗斯总统后,中俄石油贸易量比以期有较大增长,2003年已经达到525.4万吨,但还没有超过1000万吨。2004年3月普京连任成功,中俄石油贸易量终于突破1000万吨,2006年达到1596.5万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保证能源进口多元化,中国调整了对外能源政策,尤其是对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期许很大。但是时过境迁,国际油价由14美元/桶攀升到接近140美元/桶。高油价给俄罗斯带来了大量资金,俄罗斯经济也有所好转,面对大幅走高的国际油价,俄罗斯有了更多的选择,对与中国的深度能源合作举棋不定。
  3.第三阶段(2004年-2008年)。普京总统第二任期,非常重视发展和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也积极促进双方能源合作,他提出了包括修建石油运输管线、东西两条天然气运输管线在内的多个设想。在两国首脑的推动下,中俄双方达成了共识,提出了石油合作的详细规划。但实施过程无比艰难,双方合作虚多实少。俄罗斯政府在管线走向、油气合作问题上迟疑不定,不仅有深层次权衡利益的考虑,也有俄罗斯国内企业集团和地方政府等的牵制。一些俄罗斯国内大企业集团和地方政府出于利益之争,也在影响着俄罗斯中央政府的决策。
  4.第四阶段(2008-2012年)。中俄能源合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2008年10月两国对修建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达成了共识,2009年,中国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贷款,项目竣工后,从2011年起,俄罗斯将在今后20年内通过“斯科沃罗季诺—漠河”石油管道,以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出口3亿吨原油。2009年以来中俄煤炭贸易量也在显著增长,2010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煤炭1080万吨,未来五年内煤炭供应量增加到1500万吨,力争达到2000万吨。随着中国对俄罗斯矿产开采和配套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俄罗斯对中国的煤炭年出口量将提升到3000万吨。2011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电力12,4亿千瓦时,到2012年时电力供应量翻了一番,增加到26,3亿千瓦时。2013年,计划向中国供电33亿千瓦时。未来,受益于两国在俄罗斯境内实施共同电力生产计划,俄罗斯对华供电量将进一步增加。
  5.第五阶段(2012年-至今)。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积极推动下,中俄能源合作开始了新的篇章。2012年,约400万吨原油通过俄罗斯科济米诺运到中国,开创了中俄“贷款换石油”的先例。2012年,中俄500千伏输电线路投入使用,两国电力贸易得到了极大提高。中俄核能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发展。2012年12月27日,田湾核电站3号机组浇灌了第一罐混凝土,标志着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的开始。到2013年底后,俄罗斯石油公司对中国的石油供应量从目前的每年1500万吨增加到每年4500万吨至5000万吨,达到目前水平的3倍。
  中俄天然气谈判经历了多年的博弈,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中俄在上海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历时逾10年的中俄天然气谈判终于尘埃落定。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意义
  从地缘政治上看,中俄能源合作不仅仅是经济合作,更重要是的是战略合作。苏联解体后,中国和俄罗斯成了美国最重要的防范对手。奥巴马重返亚太战略也剑指中国和俄罗斯。中俄两国面临同样的美国战略围堵和与美国军事战略盟友日本的岛屿之争。乌克兰危机导致了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的恶化。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俄紧密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两国国家的最大利益,获得应有的外交战略空间。
  从能源安全上看,中俄能源合作有利于缓解中国石油短缺和实现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我国石油进口目前主要来源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而这些地区正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区域。中俄能源运输主要采取的是陆路和管道运输形式,两国毗邻降低了运输或铺设管道的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海上运输的风险。中国确保本国能源的进口及运输通道的安全,俄罗斯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对于俄罗斯来说,稳定的能源供应对于能源安全意义重大。统计显示,俄罗斯天然气占欧洲用量30%以上,而其中40%左右需通过乌克兰进行传输。乌克兰危机导致了俄罗斯“能源西进战略”受阻。俄罗斯更加意识到寻找在欧洲以外的巨大的稳定市场刻不容缓。因此,积极开拓亚太市场,加强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是俄出口方向多元化的重要体现。
  从区域经济上看,中俄能源合作有利于俄罗斯远东开发和振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对接,为俄罗斯开拓亚太市场,为东北亚地区开展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提供了机遇。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共同拥有长达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远东地区距俄罗斯欧洲部分较远,同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联系密切,工业品和农产品主要依靠中国进口。俄罗斯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借中国发展的东风,扬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发展之帆是远东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三、中俄能源合 作的制约因素
  1.地缘政治的影响。对能源普遍需求与能源本身不可再生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能源是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焦点。美国视中俄能源合作对其全球能源战略的威胁;日本不惜一切代价拉拢俄罗斯,与中国争夺俄罗斯石油管线的走向;西方国家设置障碍遏制中国的崛起;英、法等其他西方国家也积极参与对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的争夺。尽管目前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面临诸多难题,但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地缘政治的需要出发,欧盟和独联体国家仍然是俄罗斯能源的主要消费群体,它们的能源相互依赖决定了欧俄互利基础的深入能源合作不会改变,中俄能源合作面临着挑战。
  2.中俄毗邻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使俄罗斯对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存在失衡心理。俄罗斯担心石油有被中国控制的可能,担心远东地区将成为中国的原料附庸,担心中国对俄罗斯远东进行“静悄悄的人口扩张”,这些担忧是俄罗斯政府在中俄原油管道项目上犹豫不决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俄罗斯地方政府和各利益集团从各自利益出发,在对华政策方面不断给中央政府施加影响,为中俄能源合作增加了许多变数。
  3.天然气价格的博弈。中俄两国在核能、石油和电力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天然气谈判一波三折,两国对于天然气价格问题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对中国而言,实现国家能源安全既要保持稳定的能源供应,又要保证合理低廉的能源价格。俄罗斯希望出口到中国的天然气按照欧洲400美元/每千立方米价格计算,而中国则希望参照中亚235美元/每千立方米的价格商议。这主要是两国能源供应以及市场多元化战略不同造成的。对于中国来说,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如果接受了较高的价格,那么现在已经大规模进口的中亚天然气将要面临提价的压力。俄罗斯认为,它输向中国的油气要比输向欧盟国家的成本高:一是东西伯利亚地质条件复杂,油气的勘探开发投入多;二是自东西伯利亚往中国输送油气需要新建基础设施,而输向欧洲的油气管道系统早已完善,不需要更多的投入就能获益。如果给中国的天然气出口价低于欧洲,来自欧洲的议价压力也很大。从俄罗斯《生意人报》获悉,这次谈判达成的价格大约是高于350美元/每千立方米,而低于400美元/每千立方米。这是多方努力推动的结果,也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4.来自日本、美国、欧盟和印度的竞争。俄罗斯一直奉行“争夺里海,稳定西欧,突破北美,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全方位能源外交战略,以独联体传统能源市场为基点,向欧洲、北美、亚太乃至南美多方位辐射。俄罗斯为保证能源安全,已实施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但目前欧盟仍然是俄罗斯最大的销售市场。在东北亚地区日本和韩国与中国形成竞争关系。尽管中国具有广阔而稳定的市场优势,但日本和韩国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服务能力。因此,能源匮乏的中日韩都把进口能源多元化的目光投向能源资源富国俄罗斯,所以东北亚地区内的竞争必然是激烈的。
  5.俄罗斯东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能源合作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除生产环节外,能源运输也十分重要。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占俄罗斯疆土的40%,交通运输网欠发达,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低于俄罗斯其他地区,没有完全建立起基础性公路网络,公路系统还没有延伸到远东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机场、火车站、海港和河港。俄罗斯远东地区有着巨大的过境交通运输潜力,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作为连接欧亚的大陆桥,是连接亚洲各国与欧洲、中东、中亚等国家的重要交通要道。然而,苏联解体后,由于国家统一的交通运输调控体系崩溃、铁路运输费用急剧增长,致使西伯利亚铁路运速大大降低。与全国的平均数相比,按1万平方公里计算,该地区公共使用的铁路经营长度比全国少2/3,硬面公里比全国少4/5。2011年,符拉迪沃斯托克、东方港、瓦尼诺和普里格罗德诺耶四个海港吞吐量总和还不到中国青岛或大连港的五分之一。东部基础设施落后,修建东部运输管道需要的资金和技术等因素制约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
  四、俄罗斯能源政策分析
  (一)俄罗斯对外能源战略
  俄罗斯在能源外交方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其油气财富占联邦预算收入50%,占GDP20%。在世界能源市场,无论是欧洲还是亚太地区,俄罗斯战略卖家地位凸显。俄罗斯充分利用其卖家地位与世界能源需求国周旋,企图从买家竞争中获取最大国家利益。一直以来俄罗斯把能源作为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力图通过能源外交重振大国地位,在开展对外能源合作时始终遵循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力求通过能源外交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普京重新入主克里姆林宫,面临美国能源独立、欧洲多元化战略排挤以及中东、中亚石油输出国的竞争,将会继续通过能源外交获取更大的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俄罗斯作为石油出口大国,希望从多个方向出口油气,不仅向西到欧洲,而且向东到亚太、向南到印度。据俄罗斯官方计划,到2020年,俄罗斯向亚洲国家出口石油将达到1亿吨,有望占到其出口总量的30%;向亚洲出口天然气650亿立方米,约占其天然气出口总量的25%。目前俄罗斯油气出口总量中,仅有3%的石油和5%的天然气输往亚洲。
  (二)俄罗斯对内能源政策
  1.加强对能源工业的控制。苏联解体之初,叶利钦在俄罗斯能源领域推行了私有化。普京执政后,俄罗斯能源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对能源工业,特别是油气的控制不断加强。2004年12月,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收购了尤科斯石油公司最大子公司——尤甘斯克公司76.79%的股份后,其石油开采能力增长了2倍多,一跃成为俄罗斯第三大石油公司。2005年6月末,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公司以7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10.7%的股份。由于俄政府此前已经持股,此次收购使“国有股”比例超过50%,政府将这个世界最大天然气生产企业的控股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2.限制外国公司投资俄罗斯能源企业。限制外国公司购买俄罗斯石油资产,禁止私人和国外资本参与俄天然气管线与石油管道建设。目前俄罗斯政府对油气资源实行国家化管理,这就增加了外国公司在俄罗斯直接获得资源的难度。俄罗斯政府希望加强对能源龙头企业的控制,不愿意向外国公司,尤其是像中石油、中 石化这样政府背景明显的公司,提供俄罗斯大型油气公司或油气田的控制权。如2002年12月俄罗斯石油行业私有化竞标过程中,俄罗斯当局限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参与竞标。俄罗斯国家杜马的理由是不允许任何外国政府控股的实体参与竞拍斯拉夫石油公司的股权。俄罗斯能源工业十几年来走过了一条从国家垄断到放开市场、到无序竞争,又从无序竞争到国家调控、规范的市场道路。
  五、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方向
  1.积极开发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国际能源署预计,2011年至2015年间,全球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将接近天然气总量的一半。其中页岩气和煤层气开采量会显著增加,预计到2035年,前者约占天然气开采总量的14%,后者约为7%。开发新能源将是我国满足天然气需求和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中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也会给中俄天然气谈判增加砝码。如果我国页岩气尽快形成工业化开采规模,在很大程度上能化解或者局部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不足,避免对外依存度日益过快增长。从全球的角度看,可再生能源迅速取代传统能源对全世界大有裨益。实现能源独立并不能依赖增加石化能源产量,而是要靠开发再生能源。
  2.积极开展全方位能源外交。目前,全球能源的竞争不仅仅是围绕资源,更主要的是围绕市场进行的。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加强与中东、中亚、非洲、东南亚国家的合作。石油来源多元化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中亚产油国与我国毗邻,运输便利、安全性较高,是中国今后重要的石油供应源之一。非洲地区、东南亚国家印尼、马来西亚等也是中国的传统油源。应充分发挥中俄两国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中俄与中亚和东北亚地区国家能源合作水平,加强中俄两国互信互利建设,建立合理价格机制。
  3.坚持“走出去”战略。必须把中俄能源合作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合作转变,从而推动两国能源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企业战略,但两者的战略意图、实施条件、具体步骤有很大的差异。从政府层面来说,不仅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关键要引导帮助企业的“走出去”的策略更加扎实和有效。从企业层面来说,探索“走进去”的策略更需要硬功夫,在实际运作中可以先贸易后投资,先合资后独资,先利用后开发。
  4.加强与国有公司的合作,规避风险。中国国有大型企业在国际能源合作中不仅要选择与俄罗斯国有控股的油气公司合作,还要与非公有企业进行功能互补。企业与政府捆绑让中国企业走出去有政府护航有安全保障。必须研究俄罗斯政策的变化,打破传统的合作方式。俄欧能源合作就是一个成功的国际合作模式,研究它们的合作过程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借鉴。还有,日俄政治关系不好,但日本企业在俄罗斯远东投资油气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日本企业投资海外资源时往往只占东道国企业5%~10%的股份,并不以控股为目的。通过参股了解到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地影响资源或产品的价格。日本企业也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在就业、工资、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各种潜在冲突。正是由于日本着眼于长期战略,不追求短期的利益,最终取得了非常丰厚的回报。
  5.采取基础设施建设换资源的模式。除单一的油气贸易外,中俄能源合作产业链要不断向下游延伸,即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上游的勘探、开发、投资、建设,通过中国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建设来换取资源。或者,推进俄罗斯企业参与中国的加工和销售,例如天津炼油厂建设项目,可以通过合资,给俄罗斯企业提供一定的自主权限,包括独立进口原油和出口石油产品,以及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石油产品等。
  6.加强全方位的合作。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不能只局限在石油领域,还需要大力发展天然气、页岩气、电力等领域的合作,尤其是能源技术合作。目前,中俄两国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能源污染治理等技术开发领域面临许多共同问题。两国应加强双方在能源开发技术方面的合作,俄罗斯在开发油气资源、节能技术、核能技术、油气储备技术等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专业化程度较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则较薄弱,中国光伏产业,清洁能源开发优势明显,两国能源技术合作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方婷婷.中俄能源合作:影响因素与现实选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
  [2]陆南泉.中俄能源合作态势论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1.
  [3]郭锐,洪英莲.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9,9.

上一篇:国有大型工业企业高资产负债率的原因分析

下一篇:新时期企业员工管理中的激励制度的问题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