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包容性发展成为理论界与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包容性发展包涵的协调发展、机会均等、利益共享等理念对于破解我国当前经济领域的困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7月8日、2015年12月21日等会议中,多次提出“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用当代政治经济学观点系统地阐述包容性发展理论,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分析包容性发展理论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要义,有效地指导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包容性思想的研究现状
包容性思想源于“包容性增长理念”。其萌芽思想可以追溯到1966年亚行提出的“要对地区的和谐增长做出贡献”,但正式提出“包容性增长”概念是2007年8月亚发行在北京召开的“以包容性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战略研讨会”。2010年9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作了“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后,“包容性增长”概念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迅速普及。然而,“包容性增长”在显现先进性的同时有其局限性。由于“增长”一词较为看重经济发展的数量,亦即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助长政府滋生唯GDP的政绩观。2011年4月15日,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胡锦涛提出了“包容性发展”概念,阐述了它的内涵。从此,包容性发展理念、包容性发展方式、包容性发展理论等成了研究的重心。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包容性发展理论”这一题名的文章共14篇(2011年4月至2015年12月17日,不包括包容性增长,大多是揭示其思想内核,构建该理论的框架,探索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文章将学术界关于包容性发展理论的框架涵盖为五个方面。
1.权威性的框架内容
胡锦涛同志2011年4月1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提出的“包容性发展”的主要观点是:尊重多样文明,促进睦邻友好;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全面发展;分享发展机遇,共迎各种挑战;坚持求同存异,促进共同安全;倡导互利共赢,深化区域合作。曾培炎解释胡锦涛同志的演讲内容,概括了“包容性发展”概念的四大内容:一是所有人机会平等、成果共享;二是各个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共同进步;三是各种文明的互相激荡、兼容并蓄;四是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良性循环.
2.以人为本的框架内容
刘甜(2011)提出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容性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低代价发展观;包容性发展注重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包容性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低代价发展观,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
3.内核性的框架内容
高传胜(2012)揭示了包容性发展理论的四大内核。他认为,发展主体的全民性是包容性发展的逻辑起点;发展内容的全面性是包容性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的公平性是包容性发展的本质要求;发展成果的共享性是包容性发展的重要目标。
4.理论基础性的框架内容
周小亮(2012)提出了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框架:一是包容性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二是主要理论,包括:本质特征、核心问题、价值取向、体制机制、理论逻辑基础。三是影响因素与实现途径。四是发展水平测量评价。
5.要义性的框架内容
卢宁2013)提出了包容性发展理论的四个要义内涵:包容性发展的对象要义、包容性发展的增长要义、包容性发展的发展要义以及包容性发展的路径要义.
以上各项研究既有权威性,又有创新性。在指导我国社会实践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对世界包容性发展理论贡献了中国的智慧。然而,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习进平主席突出了包容的语词概念:宽容、容纳,既接“地气”,又达“世理”。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此外,他还在2013年、2015年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说,“坚持开放包容,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2015年5月20日,习进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首要目标是:“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5年12月1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包容性发展理论研究”列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6年度课题指南”,可见,新时期“包容性发展理论”将成为理论界普遍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当代政治经济学是“包容性发展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6年度课题指南”将“包容性发展理论研究”列入“理论经济”类下,说明“包容性发展理论”的主导属性是“经济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中国改革开放后,根据于光远同志提议,教育部政教司组织南京大学等20所高校于1979年7月编辑出版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作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代用教材。习进平主席在2015年1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对该书的部分观点进行了点缀,如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包容性发展理论体现不同阶段、不同维度经济发展内在要求,聚焦于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突出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揭示经济社会运行规律,成为“包容发展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1.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蕴含的“包容性”思想
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狭义上指国与国之间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是指扩展到世界规模的经济关系总和。广义的世界市场是狭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如此,马克思把世界市场理论作为自己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逻辑归宿,主张打破国家疆界的限制,推动国家或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交流,促进国际贸易和生产;并基于世界市场的纽带功能,在多边利益共同增长的进程中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把经济活动从一国内部向世界市场延伸看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径和趋势。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为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包容外部世界和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的时期,为促进亚洲国家务实合作、共谋发展。在“_带_路”框架下,中国通过对外投资和贸易,带动沿线不同制度、文化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协调对接,深化区域一体化,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以开放和合作达到共享繁荣,在本国GDP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同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更多人群,推动区域共同市场的形成,包容域外国家共同发展。
2.“包容性”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当代政治经济学研究要有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并更好地回答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国已进入发展的“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和运行处在合理可控的区间,但是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内需不振、民生短板、贫富差距较大等现实问题凸显,亟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给予科学的理论解释并提出政策建议。“包容性”从内在蕴含到正式进入经济发展研究领域本身就是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进展,是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思想升华,是对经济发展实践新阶段的理论化总结。“包容性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将使经济发展回归“以人为本”的增长本意,即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追求GDP总量的增长,而是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并且追求区域间增长协调和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三、包容性发展与当代政治经济学均衡发展观的耦合
包容性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失衡的背景下提出的战略性理念,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对我国当前形势各种挑战的重要战略思路,它耦合了我国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均衡发展思想。
1.包容性发展强调发展内容的全面协调
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以往的单纯依靠出口、投资带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面临着持续性的挑战,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消费动力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包容性发展强调发展内容中的全面与协调,这种协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容性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逐步改变过去对于出口与投资的依赖,注重内需,不断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包容性发展强调发展中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方式带来了社会建设的相对滞后,包容性发展要求政府能够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建设步伐,提升整个社会的服务水平,从而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呼应,相互协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包容性发展强调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
以往依靠于资金、资源要素投入型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与浪费,以及社会环境的破坏,从长远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加剧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矛盾。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由此可见,社会个体对于自然具有重要的依赖性,因而,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和谐,应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考量因素。包容性发展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一方面通过增强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与进步,实现资源要素的重组,更多地利用节能环保型的新能源、新材料,替代对传统资源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通过对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能够满足资源的再生性,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获取和使用之间的相互平衡与协调,缓解并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包容性发展强调发展过程中的公平与公正
“包容是一种共同成长性,是对最不利社会群体的特殊照顾与制度倾斜,是社会共同发展理念与社会整合主张,不是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社会分化与社会分裂理念。”因而,包容性发展理念强调建立规范的社会运行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共同成长与发展。这种包容性的社会运行机制首先要注重机会的公平,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全体国民都是发展的主体,都有机会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因而,包容性领导更加强调通过创造公平有力的平台与环境,保障每一个公民都能拥有平等的地位参与经济发展;其次,包容性的社会运行机制还要求规则公平,即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受益方与利损方,尽可能对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与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斜;再次,包容性的社会运行机制提倡程序公正,即通过法治化建设,促进国家的各项事业能够依法进行,保障公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程序公正。
4.包容性发展强调发展成果的利益共享
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因为人而为了人”的哲学范式,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目的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关系的发展,最终总要通过人而表现出来,通过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表现出来,通过人的价值实现程度表现出来”。包容性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注重在经济发展成果分配上的包容性与共享性:一方面,通过经济发展进一步创造社会财富,不断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在经济发展中能够得到持续的满足;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再分配,保障社会上的特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发展需要,突出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包容性发展通过经济成果共享的方式将进一步带动国内的居民消费,从而拉动内需,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与投资的现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
四、当代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包容性发展的落脚点
1.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进平阐述当代政治经济学观点时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包容性发展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即把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坚信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包容性发展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有四层含义:一是全民性。即强调全民参与和全体民众共同发展。2015年11月3日,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全民参与是指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中去,不能养懒汉,让不劳而获的人坐享其成。全体民众共同发展是指让每个人在参与经济社会活动中都得到发展,不能一部分人发展,另一部分人不发展;也不能优势群体发展,弱势群众不发展;更不能让健康的人群发展,亚健康的人群不发展。二是最高性。即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最高的从优追求。三是和谐性。指不同职业的人、不同类型的人、不同阶层的人要和谐发展;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人与环境要和谐发展。四是平等性。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强调“机会平等”。不能把人从小就分为“三六九等”,对优等人群宠着、哄着、照顾着、关爱着、资助着发展,对另一部分人群歧视着、冷落着、训斥着、制约着发展。习进平要求老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就是大爱无疆地、平等地发展每一个人。
2.坚持公平正义,实现成果共享
习进平主席在阐述当代政治经济学观点时说,“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他还特别强调,要“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习进平主席的上述讲话突出了当代政治经济学的三大观点:
一是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称为“人人享有”。它与“公平”、“正义”有关。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的血汗--剩余价值,靠“资本”剥削工人,没有“公平”而言。资本主义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最终变成帝国主义,到处侵略别的国家,根本谈不上“正义”相反,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公平正义变为现实,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有了优越的社会制度作保障。
二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讲到公平正义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效率属于“生产力”范畴,公平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解决效率和公平的的问题实质上是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方针政策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
三是实现共同富裕。过去,我党长期推行“按劳分配”政策。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党的分配政策的不断完善,为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上述当代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是“包容性发展理论”的第二个落脚点--共同富裕。包容性发展理论中的“共同富裕”也有三大含义:一是人人享有发展成果;二是坚持分配中的“公平正义”;三是人人都走上富裕之路。“包容性发展理论”强调“共同富裕”的同时,反对“公平缺失”,减少“利益冲突”,增加“就业机会”,消除“苦难贫困”。
3.坚持协调发展,促进持续绿色发展
习进平说,“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等,“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对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他所阐述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协调”、“绿色”正是“包容性发展理论”的第三个落脚点--社会的协调绿色发展,其内涵包括:在现代化协调发展中二、三产业的发展包容农业的发展,新兴工业包容传统工业的发展,国有资本包容民营资本的发展,大型、特大型企业包容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者包容生产劳动者的发展,城市人群包容城市外来人口的发展,高收入人群包容中低收入人群的发展,信息化时尚潮人要包容中老年人的发展;在绿色经济发展中不可再生能源的持续消费要包容替代能源的发展、非化石能源的推崇发展要包容化石能源的发展、资源经济的发展要包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物质资产的发展包容生物资产的发展、人类群体的发展要包容动物世界发展等。
4.坚持开放合作,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习进平主席阐述当代政治经济学观点时指出,“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坚持开放合作,是世界胸怀性的包容,是我国繁荣富强的关键。国家富强、社会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而文明是人类社会物质精神的总和,是历史的积淀,是时代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抓,这是一种全新的境界和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的追求。当人类文明达到最高境界时,人类就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包容性发展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社会文明进步”,是全社会的包容发展、全世界的包容发展、全人类的包容发展。
管春英\常州大学,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