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关系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后,全国绝大部分农村都已解决温饱问题,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的征途上,却呈现出极大的差别:华西村创造的财富几乎相当于西部一个省创造的,而其他大部分村庄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从表面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深层次可看出政治与政治文化发展更是不平衡。一方面,政治文化对政治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农村政治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融合的好的,社会发展的也比较好,反之,社会发展也不是很好。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可能一时还具有滞后性,但从根本上说,滞后是暂时的。由此看来,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对农村政治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所以,从政治文化方面探讨农村经济政治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政治文化;小农经济政治文化;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政治发展
收稿日期:2010-10-18
作者简介:刘延飞(1982-),男,河南汝州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一、农村政治文化
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国家或不同政治制度下的政治文化的各自特点和特征,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地域型、顺从型和参与型。同时指出,任何社会都应该是一种“混合型”政治文化。即使是在参与型政治文化占主导的政治系统里,也包括顺从型文化和地域型文化的成分。即便是作为特定个体的公民,其态度和价值取向也不是单一倾向,而是这三种政治文化的混合物。可以说,任何一个社会或个人都是政治文化的“混合物”。
农村政治文化是一定的时期内、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对各级政权组织及这个政权组织的体系、制度、运作方式、运作效率等所形成的特定的态度、信仰和感情。农村政治文化同政治文化一样,也是一种混合型的文化。相对于这个地区的每一位村民来说,都是混合型文化的最好证明。具体来说应该是处在社会急速转型期的大部分中国村民身上体现的是初级参与型政治文化,同时大量充斥着地域型和顺从型。这种中国特有的现象,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封建制度下,中国农民做了几十代的超级顺民,即使偶尔有农民起义,那也是实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无可奈何作出的,农民们向往的就是小桥流水人家,不愿看到的就是流血、迁徙。由于文化固有的惯性,外界因素对其影响在短时间内还不十分明显,因此,相对于旧社会,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农民阶级更是在法律上上升为领导阶级,就连国徽上也是镰刀和斧头,即使这样,丝毫不影响他们做顺民。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政治热情被全方位的调动起来了,在那种政治挂帅的年代,每个人都和政治挂上了钩,做任何事情都要和政治联系起来,农民即使不参加生产活动,也要参加政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能说那个时代的农村政治文化就是参与型的政治文化,为什么?因为参与从本意上应该是主动的,如果参与是被动的,那么体现在每个农民身上的就不是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或者应该说是低级的参与型政治文化。总之,农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是自己想去做,主动去做,如果是外界因素作用下做出的,不应该完全算作是“参与”。我们可以说是“顺从型的参与”。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急速转型期,农村政治文化也在这一大潮中加快了社会化进程。中国农村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思想的洗礼更是必不可少。中国农民之间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正在承受着业缘关系的冲击,这一冲击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农民工潮流的强有力的洗刷之下完成的。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经济规则的约束下,正在一步步走向新式的农民,这种新式农民是商品经济下的农民。外出务工不但给其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还是其成为有组织、有纪律、有技术、有现代化工厂工作经验的新式农民,正是这一步使“农民”转变成了合格的“农民工”。鉴于此,由血缘、地缘关系而在农民身上体现出的地域型、顺从型政治文化正在慢慢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变。这一点应该是前进的方向。意味着中国农民正在向中国公民转变。
二、小农经济政治文化
当前一段时期的农村政治文化,可以被认为是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归根结底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促使广大农村地区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大调整,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传统的文化意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对的政治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在全国农村破除了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普遍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农民才有机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从事非农产业,才有可能外出务工经商,而一部分农民才有机会率先走上致富之路。中国成功解决温饱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功不可没,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变成了一家一户的独立经营者。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在农村地区,一家一户的独立经营土地的实体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照此理解,各个村庄只是空间上的概念,并无利益上的纠结。当前农村的政治文化也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应该叫做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与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后,在解决农民如何走向富裕的道路上。如何进一步引导农民走向富裕?如何引导农民在走向富裕的道路上创造更为先进的政治文化?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重提出了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且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最终将被更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所代替。
考察南街村、华西村等先富村的事实,有一个共同点:和改革开放后的广大农村一样,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又靠着集体主义走上了富裕之路。说明了“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想真正走上富裕之路,靠单打独斗不行,靠单个人的力量,只能实现小富,要想大富,还得扛集体主义的大旗,走合作的道路,才是中国农民的出路,农业工业化才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而广大农村,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还在一统天下,如何让农民从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中走出来,并且很好的融合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是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及党和政府面前的一条现实的路。
三、农村政治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
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文化正日益世俗化。国家主流政治文化最终也要向世俗化发展,主导型的政治文化要被广大普通人民群众接受,并被内化为自身的具体行动,而且能够用自身具备所具备的政治文化知识来指导从事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在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政治关系,而且是经济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先行,政治紧随其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改变最终会动摇文化的基础,而文化改变过程中政治文化是先导。亨廷顿认为:“经济发展使民主成为可能,政治发展使民主成为现实”。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发展是基础,政治发展是关键。根据现阶段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本部分主要从家族主义政治文化、平均主义政治文化和从众主义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家族主义政治文化在广大农村地区依然是根深蒂固,对广大村民的影响至今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转型期中国农民在总体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农村政治文化的经济土壤依然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分散的个体经济在抵御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侵害问题上仍然软弱乏力,总希望有一种强大的外在于乡村的社会力量来帮助自己克服自然风险和社会环境的侵害。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的流动改变了传统政治文化的乡土基础。然而,农民进城后,却又无法融入其中,个中原因在于城市社会的歧视导致挣钱的艰难,使之挫折感倍增,表现在政治文化上就是认同危机和合法性危机。在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农民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面对陌生和充满风险的市场竞争及来自体制的不公正的待遇而需要关系网来进行自我保护时,其第一本能是退回到他们熟悉的家族共同体中,依托乡村社会原有的血缘、地缘关系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原来在公社体制掩盖下的失业、半失业问题浮出水面,这些“多余的人”有机会另谋职业,使得农民在原有的血缘、地缘两种关系之外,产生了第三种关系,即业缘关系。由于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和户籍制度下公社体制的封闭性造成的农民关系的贫乏及社会关系资源的短缺,迫使他们反求诸己,通过血缘关系,找亲属,或者是通过地缘关系,即找老乡,来获得就业机会。这样,业缘和血缘、地缘交织在一起,最终强化了血缘和地缘关系,农民续家谱和编撰乡志等就是很好的证明。在血缘和地缘强化基础上相应得到强化的人情关系网,已然成为建立独立个体之间平等、普遍的契约社会关系的大敌,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
平均主义政治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它本身内涵于传统政治文化中,它是以“均平”为最高政治理想而形成的人们对政治体系的政治心理取向。但是,传统政治文化所内涵的平均主义是基于私有制基础上的平均主义,在经济上要求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平均占有,生活消费水平的基本一致;而在政治上则表现为特权主义。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对平均主义的政治文化都做了最好的说明。”等贵贱、均贫富”是农民起义最响的口号。中国人历来信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古训,富了都富,穷了都穷,一般情况下不会出问题,但凡个别人多了,另一部分少了,问题就出现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用勤劳奋斗的手段解决的,有用违法犯罪的手段解决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同的解决方式则是文化在不同的人身上的不同表现。
从众主义的政治文化严重束缚了一个人的思维,在考虑问题时总想着别人的立场、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按照俗语说,就是“随大流”,“墙头草,随风倒”。政府一直在倡导调整种植结构,可大部分农民仍然热衷于小麦、玉米。种果树或其它经济作物的农户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还是传统的农作物。种上果树后劳作的时间多了,别人都休息,你在忙,会心里不舒服,还是传统的好,绝大部分农民干事情,都是别人干过的,所以没有个性,没有标新立异,总是人云亦云,造成的后果是仍很贫穷。贾平凹的《秦腔》中描写的那个村子就是很好的证明,要想改变现状,要想发家致富,必须突破常规,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农村政治文化需要慢慢的培育,需要各方面来慢慢营造,当前,充斥农村的家族主义、平均主义、从众主义会对经济起到一定的副作用,但是,如果引导的得当,还会起到好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家族主义虽然在建国后遭受了重大打击,在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农村事务中还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例如村委会选举,需要谨慎的加以限制引导。平均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平均到了极点,最终造成了积极性的丧失,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于从众主义,要教育广大村民分清是非,好的方面可以从众,坏的方面要坚决自省,自觉抵制。政府各部门要正确引导农村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很好的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四、农村政治文化与农村政治发展关系
文化不是孤立的,它自身不会发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传播媒介才能够传承下去,政治文化也一样。农村政治文化更是如此。近现代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动之前,必是一场政治思想的大洗礼。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与科学”,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无疑是中国广大农民的一剂思想洗礼的良药。正是这个响亮的口号,唤起了中国人原始的朴素的民主观念。后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重重洗礼,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劳苦大众第一次彻底翻身做了主人,民主才在中国农民的词典里第一次出现。中国人这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家。直到此时,中国人方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达到了空前的团结,思想上更是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彻底调动了起来。建国后,农民更是铁了心要跟党走,不管对的还是错的,来不及分辨,“大跃进”也罢,“人民公社”也好,还是后来的“文革”,哪一次运功农民都是激情满怀,从来没有怀疑他们走的路是对是错,为什么如此相信党和政府?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民主权利,“民主”这个词在旧社会是农民想都不敢想的。在旧社会,农民哪有一丁点权利。并且,在历史上,只有中国共产党为普通的劳苦大众描绘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光辉前途,并找到了社会主义这个现实道路。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深入人心,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家族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平均主义被发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当时大气候的影响下,农民心中只有毛主席,只有共产党,只有干革命一个信念,别无他念,不足之处是毛主席语录人人会背,毛泽东思想却非人人会用。这段时间农村政治发展也是在曲折中前进,农民信奉的就是“抓革命、促生产。”革命在前,生产在后。每一次运动中,广大农村都是主要的阵地,农民都是“中坚力量”。革命主义的政治文化表现的是淋漓尽致,带来的是国家上上下下政治生活的极度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才又重新呈现出活力,几乎同时,“村民自治”又给农村的政治生活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转眼间,“村民自治”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的实践证明:村民自治是成功的,村民自治制度是正确的。随着改革开放,好的东西被引进来,坏的东西也不可避免的带进来,加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给农村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些村子在村委会选举前,不忙别的,就忙着请客送礼,研究一票多少钱,有买方就有卖方,花十块钱就可以从愚昧的村民手中买到一张选票,有时候可能是一包廉价烟。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无知的村民把自己的神圣的权利就给出卖了,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选谁都无所为,一张选票还不如一包烟实惠。在一些村民看来,“关心政治”不能当饭吃,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只有生活好了,经济水平提高了,才会说话嗓门高,走路腰板直,才会拥有相关的权利。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部分村民的政治心理影响还很深,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要求人们只能做顺民、臣民,不问政治已成了有史以来绝大部分人的生存准则。家族主义在村委会选举中,大有复燃之势,《秦腔》中的夏家就是很好的证明,虽然是文学作品,可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在现阶段,一些村子也是实际情况:家族势力小的人当选就干不成,毕竟我们的村民的素质还没有达到某种程度。从以上可以看出: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必须靠加强制度建设来促进政治发展,必须靠各种力量的有效监督。一项制度在建立前后都要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否则,制度即使建立起来了,仍然很难实行。
五、农村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关系梳理
农村政治文化在当前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在大部分村民身上,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轻易可以找到传统与现代、落后与进步,有其精华,有其糟柏,这是必然的。
农村政治文化应该当作一项系统的工程来做,必须使其为政治经济发展打好前站;必须发挥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来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想方设法加强落后地区的科学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必须对其积极的方面加以肯定,坏的方面及时制止。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从根本上来促进政治文化的发展。
农村政治文化随着社会的转型也正处于转型期,多变的社会现象肯定会对其产生影响,农民的视野也正在逐步开阔,对传统的、制约经济政治发展的落后文化定会有所冲击。我们不光要建设政治经济的现代化,还要建设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使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来自《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
下一篇:政治合法性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