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改善农村教育的空间政治经济学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进程中,农村教育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教育投入不均衡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通过对当前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梳理,认为从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改善农村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生产要素区域发展平衡;改善资源空间配置模式;调整农村教育格局,优化输出数量、质量;提高教育空间治理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教育;空间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实践路径,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上升,积累了一定的人口数量红利,但是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人口数量红利的消失,中国人力资本面临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挑战。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一直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不懈奋斗,减贫成效卓著。尤其自2013年以来,学术界对于减贫脱贫的研究也从对物质贫困、经济贫困的探索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及人的本质的探索上。张全红、周强认为中国贫困的主体一直都在农村,而且导致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也实现了从收入到教育的转变,教育维度对贫困的贡献率不断攀升,说明改善农村教育,消灭教育贫困已成为实现农村减贫脱贫的最有利渠道。
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推进,跨地区人口流动加剧,使得人力资源空间配置问题空前突出,在这过程中政府的调控速度跟不上人口流动速度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障碍所带来的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导致教育回报尤其是农村的教育回报降低,从而影响农村教育积极性。相反的,改善农村教育,发挥政府在教育供给上的重要作用,主要是要权衡教育投入和教育回报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从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改善农村教育就要求政府加大空间政治治理力度,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优化资源空间配置,减小教育投入,增加教育回报,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1教育扶贫背景下中国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中国教育更好发展的重要抓手。
1.1当前我中国教育现状
1.1.1整体教育现状。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不断探索、构建起基本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国各级各类教育均取得长足发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进入到攻坚阶段,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规模大幅增长、高等教育规模稳步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但是从当前中国劳动人口高中阶段教育的占比来看,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与一些人均GDP相同的国家相比也明显较低。
1.1.2农村教育现状。要改善农村教育现状,关键在于提高青少年的教育水平,尤其是农村青少年。在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作为中国整个教育格局中的短板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国家密切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前后出台了十几项相关政策,涵盖农村教育的各个层面,国家多项政策也向农村教育倾斜。尽管如此,当前农村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仍不能忽视。例如,教育资源、教育设施匮乏所带来的学生培养形式单一问题。其次,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所带来的家庭教育问题也十分突出,家庭经济条件也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桎梏农村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问题以及教育资源空间配置问题仍不容忽视。
(1)区域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城乡教育差异。教育的社会与经济功能的一方面体现就是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就是主要矛盾转变的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一直以来,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协调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突出的矛盾,政府也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地区之间的差距,但是随之产生的生产要素地区间的配置问题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包括资本、劳动力等。因此,解决教育不均衡发展背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好的途径。
(2)区域教育投入不平衡所带来的城乡教育差异。中国的教育公平是在教育政策法规约束下实现的地区间教育教学资源的公平以及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公平。但是区域教育投入受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制约,决定了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造成了地区间教育以及城乡教育的差异。张锦华度量中国各地区教育贫困状况发现西部地区是全国教育贫困最严重的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这背后就是地区经济发展能力不足所带来的教育投入不平衡问题。另外,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城乡之间也面临教育投入不平衡问题。
(3)政策补偿条件下农村教育的发展。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实现教育公平本身难度较大,其中政策补偿在缓解教育城乡差异和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公平配置上具有重要作用。张锦华提出通过完善政府对教育干预的体制机制建设,针对弱势家庭和教育贫困地区采取补偿性的倾斜政策,是更好地促进普及教育、增进教育公平的手段。事实上中国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消除教育贫困,实现区域教育公平。
1.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教育目标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于乡村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描绘了中国乡村未来发展的蓝图。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在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农村教育肩负着壮大自身力量,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完善乡村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作用。站在中国整体教育格局上,最根本的就是消除区域教育不平等,实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均衡发展。
2农村教育的空间政治经济学
通过对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梳理,空间资源配置不平等和教育投入的差异成为桎梏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提高中国农村的教育数量和质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乃至整個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2.1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生产要素区域发展平衡,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坚强后盾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到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细化和创新,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板块,其中农村教育是推动这些战略实施的基础性工程之一。当前农村教育所面临的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匹配,教育格局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追根究底还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此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一系列战略的实施将更好地推动农村教育高速、高质量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遗余力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态势良好,基本保持协调发展基调,区域间差距趋同性逐步提升,下一阶段在继续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均衡等。其次要不断完善区域经济治理能力,政府充分协调地区发挥自主自管自治能力。最后统筹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
2.2改善资源空间配置模式,提升农村教育投入水平竞争力
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城乡不匹配是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城乡教育基本均衡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优质均衡并重,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农村教师筛选和聘用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农村教师的选配不以义务教育考核方式为标准,而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完善艺术、体育、小语种等领域教师的配备。建立农村教师信息化跟踪管理平台。二是优化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学生培养需求相匹配。除基本的教学楼、教室等教学要素的配置外,现代化信息技术引进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保证。三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减少农村学子的教育投入。加大投入的方式很多,首先就是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也就是财政支持;其次就是充分利用政策优势,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教育进行扶持。四是政策性扶持农村教育,提升农村学子学习、工作竞争力。
2.3调整农村教育格局,优化输出数量、质量
农村教育要想实现教育输出上数量与质量的并重,最好的途径是在基本实现优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调整教育格局,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阻碍,一是学生基础差,对学习缺乏兴趣,教育成果期待值低,不愿继续学习;二是农村高中办学条件差,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匮乏;三是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固守陈旧,高中教育回报率低。因此,农村实施高中阶段教育首先就是要扩大农村高中阶段办学规模,提高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师资水平;其次是加大农村高考改革力度,高考招生向高中教育弱势地区倾斜。
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最快也是农村家庭最能接受的途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快职业院校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二是大力推广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成为更多不能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农村学子的选择。三是实行有效的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就業竞争力。
2.4提高教育空间治理能力,为农村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农村教育急需提高整个农村教育环境的空间治理能力,为农村教育发展保驾护航。在人口大规模流动和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空间治理模式与现代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主要体现就是教育,尤其表现在教育的跨区域服务方面,也就是外来务工人口子女的教育,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作者简介]颜川(1996-),女,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