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影响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影响

发布时间: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影响

SCI ,即《科学引文索引》,是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它创建于1961 年,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 Eugene Garfield(15)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 1945 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 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

回答 欢迎您的咨询,我是为您解答的答主,目前已累计帮助4000余人,您的问题我已看到,目前正在为您整理答案,请您稍等一会儿哦~ 根据您的提问,做出如下解答: SCI论文,顾名思义,即为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目前我国科技界对SCI论文概念模式,小部分研究者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而由于南京大学率先引用并愈来愈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就SCI论文本身来说,我国科研工作者大多面临英语能力匮乏的缺陷,尤其对于年龄大和专业性强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内容不是问题,英语往往成为了制约的瓶颈。 SCI论文对我国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来说依然是神秘的,难于发表的,正基于此,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评价标准,这也是比较公正,缺少人为干预的评价标准,科研工作者在工作的同时,用心于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一方面使得我国科研可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提高了我国的科技水准,同时我国科技工作者也需要经常善于运用SCI官网进行现有论文和科技成果的查询与搜索。[微笑][微笑] 提问 你好,请问在怎么发表sci论文? 回答 首先肯定是要先确定要投稿的期刊,根据收集的一些期刊信息并且结合自己的文章内容选择适合的期刊进行投稿。 其次就是投稿后会的状态,一般在投稿的时候没有指定编辑的话文章会先到主编手里,然后主编再分派给别的编辑。当编辑把文章拿到手后会正式邀请审稿人,这个过程会持续比较长,可能会因为找不到合适审稿人等原因使得时间变长。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造成审稿时间变长的原因就是审稿人接受审稿之后的状态,这应该是漫长的一个等待时间,一般是一个月左右。审稿结束之后还要等编辑进行SCI论文处理,这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定的。 提问 请问往哪里投稿? 请问往哪里投稿? 回答 1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MMM英文版) 2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  3 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4 代数集刊(英文版)  5 地球物理学报  6 地质学报、土壤圈(英文版)  7 分析化学  8 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9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0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  11 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12 高分子学报  13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4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15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文) 16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中文)  17 化学学报  18 计算数学(英文版)  19 结构化学  20 科学通报(英文版)  21 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 22 力学学报(英文版) 23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4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5 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文版) 26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  27 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 28  28 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 29 数学学报(英文版) 30 无机材料学报  31 无机化学学报  32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材料科学英文版)  33 物理化学学报 34 物理学报  35 物理学报—海外版 36 稀土学报(英文版)  37 稀有金属(英文版) 38 稀有金属与材料工程  39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40 有机化学 41 植物学报(英文)  42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43 中国化学(英文版)  44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45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46 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47 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48 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49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50 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51 中国文学(英文版) 52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53 中国药理学报  54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55 中 55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56 自然科学进展(英文版) 根据自己论文的领域和内容,向对应的报刊投稿。 提问 这些都是国内的期刊吗? 回答 是的,大部分是国内报刊。 提问 有没有计算机网络安全类的期刊? 回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 Computing》《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英文版)》 提问 这个是国内期刊吗?直接往这里投稿就行吗? 回答 是的。[嘻嘻][嘻嘻] 提问 投稿的话要投英文稿吗? 投稿的话要投英文稿吗? 回答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JCST)是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国际性学术期刊。 优先选择英文投稿。 sci论文虽然允许出现多国语言,但要求是英文与要求是中文的期刊数量有所不同。大多数sci期刊是要求英文的。这一现实情况,告诉作者sci论文是中文,可以成功发表,但可以选择的期刊范围比较窄,筛选到合适的期刊的可能性小,成功发表几率低。即写作发表sci论文,面对是英文还是中文的选择,建议作者优先选择英文。 我已完成对您的解答,方便在点击屏幕上方的“结束咨询”后给我个赞吗?谢谢[心][心][心][比心][比心] 更多51条 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量

这个可以去贴吧问问吧 那里人了解的比较多吧 应该

SCI有两个分区规则: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中科院分区的方法: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 ~ 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1963年美国SCI诞生时,其创始人加菲尔德(ECarfield)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文献检索工具。其后,以普赖斯(DJPrece)为代表的科学计量学家将SCI用于科学活动规律的研究,以致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手段,也被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所重视,不少单位把它作为科研业绩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即将SCI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奖励约1000元。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对科研成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某些专业国内专家数量少,同行评议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故有必要引入SCI进行科研业绩考核,以便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着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对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介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仿效,纷纷将SCI论文纳入科研考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学术1963年美国SCI诞生时,其创始人加菲尔德(ECarfield)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文献检索工具。其后,以普赖斯(DJPrece)为代表的科学计量学家将SCI用于科学活动规律的研究,以致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手段,也被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所重视,不少单位把它作为科研业绩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即将SCI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奖励约1000元。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对科研成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某些专业国内专家数量少,同行评议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故有必要引入SCI进行科研业绩考核,以便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着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对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介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仿效,纷纷将SCI论文纳入科研考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但是,仅注重SCI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并不利于国家科技水平的真正提高。如2005年,浙江某高校一位教授因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按照该校政策可以得到近17万元的奖金。可是这些SCI论文大多数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质量并不很高的SCI源刊上,创新成分不多,学术影响不大。这种通过发表低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获奖励的做法,在国内高校中并非罕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影响因子排名前10%的国际一流SCI期刊上发表的中国论文,每两年以45%的速度增长;在被引用论文统计样本中,中国作者独着论文逐年增加,并超过了国际合作论文。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大学排名稳定在前5名的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80%左右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被引区间和零被引区间。换言之,我国绝大多数国际论文只是发表而已,并没有引起同行关注,数量的增长远远超出质量的增长。大量的泡沫论文破坏了学术界的合理竞争秩序,浪费了科研资源,助长了不正之风,也给我国国际学术声誉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SCI核心库加上扩展库(网络版)有6000余种期刊,SCI库的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不同学科之间的SCI期刊,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为了更科学地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对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合理考核,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将JCR(《期刊引用报告》)公布的6000余种期刊分为13大类,在每一类期刊中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及被引频率等指标分成四个区,期刊档次由高到低排列,其中第一区期刊加上第二区少量期刊,被界定为顶级刊物。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根据中科院《JCR期刊影响因子及分区情况》的报告,将第一、二区的期刊论文确定为高水平论文,采取不同的奖励标准。如兰州大学规定:SCI一区论文每篇奖励奖金5万元;SCI二区论文每篇奖励奖金5万元;其它SCI、EI和权威期刊等相当级别的论文每篇奖励奖金1万元。在国外,也有按用SCI体系间接评价论文质量的有关政策。按照西班牙法律,研究人员如果在ISI影响因子排行榜上前1/3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就能够得到奖励。芬兰政府将对大学医学研究的资助标准与发表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直接挂钩。可见注重论文质量,鼓励原始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以下年份中,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

写作通常都是课堂作文,讲究即兴发挥,要写好作文,却需要课外的功夫,这课外的功夫,就是我们要走的第一步路。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同学们一般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来写,那么选择哪一个人不会成为问题,会成为问题的是,怎样描写这个人,很显然,按照我们老一套的写法是不行的。写人通常都是为了表现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更深入,可能是为了赞颂或者批判这个人,表达对这个人的怀念

2003~2007年间,sci收录中国科技

回答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5年的年均增长率怎么算? 年均增长率=【N次根号下(末年/首年)】-1,N=年数-1,计算的结果只能适用于以首年算末年,若算中间年份则与原值不相等。 即 m = 。其中B为最后一年,A为第一年。事实上,考虑 B = A (1 + m )n,那么就是一个解m的过程。 公式 n年数据的增长率 更多1条 

SCI有两个分区规则: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中科院分区的方法: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 ~ 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1963年美国SCI诞生时,其创始人加菲尔德(ECarfield)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文献检索工具。其后,以普赖斯(DJPrece)为代表的科学计量学家将SCI用于科学活动规律的研究,以致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手段,也被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所重视,不少单位把它作为科研业绩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即将SCI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奖励约1000元。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对科研成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某些专业国内专家数量少,同行评议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故有必要引入SCI进行科研业绩考核,以便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着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对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介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仿效,纷纷将SCI论文纳入科研考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学术1963年美国SCI诞生时,其创始人加菲尔德(ECarfield)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文献检索工具。其后,以普赖斯(DJPrece)为代表的科学计量学家将SCI用于科学活动规律的研究,以致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手段,也被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所重视,不少单位把它作为科研业绩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即将SCI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奖励约1000元。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对科研成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某些专业国内专家数量少,同行评议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故有必要引入SCI进行科研业绩考核,以便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着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对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介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仿效,纷纷将SCI论文纳入科研考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但是,仅注重SCI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并不利于国家科技水平的真正提高。如2005年,浙江某高校一位教授因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按照该校政策可以得到近17万元的奖金。可是这些SCI论文大多数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质量并不很高的SCI源刊上,创新成分不多,学术影响不大。这种通过发表低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获奖励的做法,在国内高校中并非罕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影响因子排名前10%的国际一流SCI期刊上发表的中国论文,每两年以45%的速度增长;在被引用论文统计样本中,中国作者独着论文逐年增加,并超过了国际合作论文。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大学排名稳定在前5名的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80%左右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被引区间和零被引区间。换言之,我国绝大多数国际论文只是发表而已,并没有引起同行关注,数量的增长远远超出质量的增长。大量的泡沫论文破坏了学术界的合理竞争秩序,浪费了科研资源,助长了不正之风,也给我国国际学术声誉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SCI核心库加上扩展库(网络版)有6000余种期刊,SCI库的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不同学科之间的SCI期刊,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为了更科学地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对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合理考核,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将JCR(《期刊引用报告》)公布的6000余种期刊分为13大类,在每一类期刊中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及被引频率等指标分成四个区,期刊档次由高到低排列,其中第一区期刊加上第二区少量期刊,被界定为顶级刊物。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根据中科院《JCR期刊影响因子及分区情况》的报告,将第一、二区的期刊论文确定为高水平论文,采取不同的奖励标准。如兰州大学规定:SCI一区论文每篇奖励奖金5万元;SCI二区论文每篇奖励奖金5万元;其它SCI、EI和权威期刊等相当级别的论文每篇奖励奖金1万元。在国外,也有按用SCI体系间接评价论文质量的有关政策。按照西班牙法律,研究人员如果在ISI影响因子排行榜上前1/3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就能够得到奖励。芬兰政府将对大学医学研究的资助标准与发表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直接挂钩。可见注重论文质量,鼓励原始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写作通常都是课堂作文,讲究即兴发挥,要写好作文,却需要课外的功夫,这课外的功夫,就是我们要走的第一步路。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同学们一般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来写,那么选择哪一个人不会成为问题,会成为问题的是,怎样描写这个人,很显然,按照我们老一套的写法是不行的。写人通常都是为了表现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更深入,可能是为了赞颂或者批判这个人,表达对这个人的怀念

以下年份中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写作通常都是课堂作文,讲究即兴发挥,要写好作文,却需要课外的功夫,这课外的功夫,就是我们要走的第一步路。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同学们一般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来写,那么选择哪一个人不会成为问题,会成为问题的是,怎样描写这个人,很显然,按照我们老一套的写法是不行的。写人通常都是为了表现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更深入,可能是为了赞颂或者批判这个人,表达对这个人的怀念

SCI有两个分区规则: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1、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2、中科院分区的方法: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 ~ 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SCI杂志的分区依据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分区遴选法 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理论基础    科技期刊浩如烟海,刊载期刊上的科技论文的数量更是呈指数型增长。面对如此众多的论文信息,如何有效的选择报道科学前沿问题、具有国际地位的一流期刊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期刊论文与评价指标的“集中与分散”规律    早在1934年,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就首先发现了学术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即:“对某一学科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该学科论文的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时,都可以划分出对该学科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相继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后人将此规律称之为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    此后,期刊论文的分布规律受到人们重视而不断发展。1971年,美国情报学家、《科学引文索引》(SCI)创始人加菲尔德,通过统计2000种期刊中的1000,000篇参考文献发现,24%的被引率高的文章出自25种期刊,50%得出自152种期刊,75%出自767种期刊,而其余的被引文章则分散在数量很大的期刊中,证明了被引文章在期刊上的分布也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核心与广为分散的相关区。    还有很多研究表明,其他如文摘率、影响因子等因素也存在着“集中与分散”的规律。因此,根据“集中与分散”规律,选择集中了学科领域内大量论文、集中了学科期刊较高指标值、具有较高国际显示度的少数期刊,作为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有助于我们更有效的利用期刊信息了解学科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2 遴选国际一流期刊的评价指标    文献计量学研究中用来评价科技期刊质量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期刊的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显示度。   影响因子(IF)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数的比值。它可以测度期刊在最近两年中的篇均被引频次,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能够客观的反映期刊的相对影响,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总被引频次(CI)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测度该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反映其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指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单干被引用的次数,是用于计算影响因子的分子,可以测度最近两年期刊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2 分区法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我们主要基于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三个评价指标,利用ISI出版的JOURANL CITATION REPORTS(JCR)(2001版)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以分区的方式遴选各学科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在JCR(2001版)中,报道了5748种期刊,排除社会科学类16种,我们按照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天文、生物学、农林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综合共12个学科(类),将其余5732种期刊分类,每个类有ni种期刊,1≤i≤12。由于期刊论文数量与各指标的关联度很高,为了减少期刊论文量的波动带来的误差,我们同时利用了JCR(2000版)和JCR(1998版)光盘提供的数据计算每一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频次。 第一步:计算每个期刊的三年平均影响因子(IF)、平均总被引频次(CI)。   IFij=(IFij1998+IFij2000+IFij2001)/3,1≤i≤12,j=1,2,, ni;   CIij=(CIij1998+CIij2000+CIij2001)/3,1≤i≤12,j=1,2,, ni; 第二步:对JCR(2001版)期刊按学科从影响因子(IF)角度进行分区。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平均影响因子(IF)降序排列C={c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一区期刊,再将其余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平均分为三部分,再由下列公式的计算结果产生二区、三区和四区期刊,即:    一区期刊:Ci1={ cij: 1≤i≤12,j=1,2,„,ti, ti < ni , ti / ni =05};    二区期刊:Ci2={ cij: 1≤i≤12,j=ti+1,ti+2,„,mi, mi < ni , / =1/3};   三区期刊: Ci3={ cij: 1≤i≤12,j=mi+1,mi+2,„,pi, pi< ni , / =1/3};    四区期刊: Ci4={ cij: 1≤i≤12,j=pi+1,pi+2,„,ni, / =1/3}。 第二步:按学科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总被引频次(CI)降序排列A={ a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Ai={ aij: 1≤i≤12,j=1,2,,ki, ki / ni =05}。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计算影响因子时的两年总被引频次(IFCI)降序排列B={ b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Bi={ bij: 1≤i≤12,j=1,2,,mi, mi / ni =05}。 各个学科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期刊为Si=(Ai∪Bi∪Ci1)∩(Ci1∪Ci2),则Si就是我们遴选所得各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分区法遴选国际一流期刊的意义 1 为文献情报机构的期刊工作提供参考    采用分区遴选方法选择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无论在评价指标还是学术质量上都具有较高水平,在各学科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显示度。图书情报部门可以此作为选择国外期刊的参考依据,结合馆藏特点和用户需求有效的提高订购期刊质量;同时可以指导读者重点阅读,建立高质量的文献数据库和检索系统。 2 为科研部门的学术成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分区法确定的国际一流期刊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此,可以为科研部门间点科技成果、评价研究水平提供定量的参考依据。但指的注意的是,科研成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以同行专家评审意见为基础,不能简单的根据其是否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确定研究质量。3 为科研工作者利用期刊提供参考    国际一流期刊在学科领域普遍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他们刊载的学术论文质量较高、体现了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领域。科学家们通过阅读这些一流期刊,可以更有效的了解学科发展态势、了解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同时,遴选出的国际一流期刊也为科学家们选择高水平期刊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参考。  4 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分析这些国际一流期刊的内在与外在发展特点,可以帮助我国科技期刊学习国外期刊的发展经验,探索一条有效的提高学术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前5%一区。生物:8以上一区;4-8二区;2-4三区;2一下四区!

总数没有,如果是某个杂志的话,可通过医刊汇的杂志检索功能检索到!有比较详细的信息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 索引序列
  •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影响
  •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量
  • 以下年份中,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
  • 2003~2007年间,sci收录中国科技
  • 以下年份中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