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吉林教育学院学报版面费

吉林教育学院学报版面费

发布时间:

吉林教育学院学报版面费

论文发表的价格主要看级别的高低,检索网,和文章的篇幅有关。一:普刊基本上是几百上千不等。上知网的比上万方、维普、龙源的贵篇幅长的安排的版面就多,版面费自然比短篇幅的贵!二:核心基本上声称不需要版面费。但文章过了后都会象征性的收取一些版面费,大概小几千的样子。所以自投差不多就是几千的样子如果通过中介就不止几千,大概都是上万了。

看你发表什么论文了?普刊还是学报,普刊一般几百到几千,学报又分本科和专科,对期刊有什么要求?都要弄好,一般需要提前弄好,出刊时间一般都是2到3个月,到正规网站,像知网,万方什么的,可以开发票,都是过来认可的

您好,朋友!这要看您是评什么职称了,还要看您学校有没有要求发到哪些期刊上,如果您不是评高级的话,一般发到省级国家级就可以的了,因为核心的版面费是很高的啊,如果想多了解关于教师发表论文方面的知道的话您可以进哦空间看看哦,但愿可以对您有点好处哦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版面费

基本上都是要版面费的

1 题 名 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选择关键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2 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 作者应写明姓名、工作单位、省市名、邮政编码和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前三名)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单位,职称,学位及研究方向、E-mail、电话等。3 摘 要 应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着重写出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以200字为宜。提出关键词5~8个。并附英文的题名、姓名、工作单位、省市名、邮编、摘要和关键词。4 分类号 为了便于检索和编制索引,请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写出论文的分类号。5 引 言 应简单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主要方法、范围和背景等。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注释,避免公式推导和一般性的方法介绍。引言的序号可为“0”,不编序号时“引言”二字可省略。6 正 文 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排程序;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等。层次标题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编序号,如:“1” “1” “2”等。1 图 应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应有图序号和图题(图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坐标图标目中的量和单位符号应齐全,并分别置于纵、横坐标的外侧。照片要黑白清晰层次分明,图要有中英文对照的图题及图注,数据图需用excel格式。2 表 应具有自明性,表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及文字表述重复。表内容应完整,包括表序号(表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题、表注、量或单位。采用三线表,表的内容数字须上下及左对齐。表要有中英文对照的表题及表注。3 计量单位 表达量值时必须使用国际单位符号,量的符号一般为单个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并一律采用斜体(pH例外)。不得使用已废弃的单位及中文符号。单位符号与数字之间须空半个字符。常用的单位有:min(分钟)、h(小时)、s(秒)、d(天)、周、月、r/min(转每分)、mL(亳升)、m(米)、mol(摩尔)等,括号内为不规范表示法。7 量差、公差等表示 数值范围号须采用浪纹号“~”,标注须遵守简明、不引起误解的原则,常用的如18%~25%、2万~5万、3~5 min、00 cm±25 cm、30 cm×30 cm×30 cm等。8 结 论 应是论文的主要结果,论点提炼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如果不能导出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讨论中提出建议、设想、改进的意见或待解决的问题。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网上有说是的,还通过了评职称一类的检查,但我认为不是,属于一号多刊,那个号是给学报的,而不是学报学科版的。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版面费

报版面是个什么东西。内部的报纸?好像都是各个分院记者团的事

不是,不是北大中文核心也不是c刊。属于普通期刊。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版面费

我在报社做过兼职一般报社投稿是不会要求付版面费的看那个名字是应该是个校报吧就更不可能了LZ小心

没那么麻烦吧审稿通过了,还要自己再审核,你最好打个电话到杂志社问一下

(一)发表论文(刊物与会议论文)[1]王荣成、李秀敏,“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图们江地区开发”,《外国问题研究》1995年第1期。[2]王荣成,“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世界地理研究》1995年第2期。[3]陈才、王荣成,“关于中国21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几点思考”,《经济地理》1996年第2期。[4]王荣成,“吉林省对外贸易西进战略与西部区域经济开发”,《东北亚论坛》1996年第4期[5]王荣成,“中外经济地域类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文地理》1997年第2期[6]王荣成,“关于区域经济地理学科教学的几点体会”,《教学研究》1997年第3期。[7]王荣成、魏民,“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域经济格局之比较”,《世界地理研究》1997年第4期。[8]王荣成、孙丽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对外通道贸易通道研究”,《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9]王荣成,“蒙古东部地区对外通道发展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世界地理研究》1999年第2期。[10]王荣成,“东北区资源地域类型与区域成长模式”,《经济地理》1999年第1期。[11]王荣成、陈才,“图们江地区物流长期预测的理论与实践”,《人文地理》1999年第3期。[12]王荣成、叶宝明,“Study on Cargo Flow Projection in Tumen Development Are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1999年第1期。[13]王荣成,A Transport Forecast Study of Tumen River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Area (TREDA),ERINA REPORT (Japan) V32  (环日本海研究所,日本) 2000[14]王荣成,“东北经济区对外通道研究”,《人文地理》2000年第1期。[15]王荣成、张英,“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创新与地理教育改革”,《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16]王荣成、张英,“尊重的教育”理念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研究》2001年第1期。[17]王荣成、陈才,“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对比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2期。[18]杨青山、徐效坡、王荣成,“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城市工业园区设计研究”,《经济地理》2002年第6期。[19]赵伟、王荣成、丁四保,“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中跨境交通走廊的发展及其对环境退化的影响”,《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20]王荣成、张英,“东北区交通通道发展及其对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中国东北论坛”2001-跨世纪的中国东北经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1]王荣成、张英,“东北经济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2年第5期。[22]丁四保、王荣成,“图们江地区交通走廊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研究”,《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3期。[23]王荣成、张英,“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人文地理》2002⑵:94-96。[24]相伟、王荣成、丁四保,“国际物流格局中的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第2期。[25]王荣成、丁四保、崔军、米德长,“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第4期。[26]赵玲、王荣成,“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发展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国东北论坛”2003—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7]王荣成、任晶,“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国际城市系统研究——以图们江地区为例”,《人文地理》2004年第2期。[28]王荣成、车晓翠、修春亮,“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发展思路研究”,《经济地理》2004年第5期。[29]王荣成、赵玲、杨青山,“东北地区地域组织创新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4年第2期。[30]王荣成、赵玲,“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城市化响应研究”,《地理科学》,2004年第5期。[31]王荣成、王昱,“东北区中部核心地带交通通道过程与景观结构演化研究”,2005年全球华人地理学家大会《论文摘要集》(北京),2005年8月。[32]车晓翠、王荣成、张小燕,“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与城市化战略研究”,《“中国东北论坛”2004—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研究》,刘继生、宋玉祥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33]张云逸、王荣成,“吉林省城市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初探”,《“中国东北论坛”2004—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研究》,刘继生、宋玉祥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34]王荣成、丁四保,“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融合与发展”,朱传耿、沈正平、孟召宜主编,《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地理学研究新进展》,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35]王荣成、侯玲、米德长、王玉祥,“‘东边道’建设与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的响应研究”,《世界地理研究》(重点刊物),2005⑵:57-63。[36]王荣成、丁四保,“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融合发展的思考”,《人文地理》(CSSCI),2005⑹:23-28。[37]欧向军(外校)、沈正平(外校)、王荣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演变探析”,《地理科学》,2006⑹:641-648。[38]王荣成、董爽,“东北地区东部交通通道体系建设与城镇化演进机制研究”,《经济地理》2006(增刊):251-255。[39]王昱、丁四保、王荣成,“‘空间剥夺’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例”,《人文地理》(CSSCI),2007⑸:60-65。[40]王荣成,“1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2007年全球华人地学家大会论文集:246-256。[41]王荣成、张云逸,“吉林省中部核心地带产业整合研究”,《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⑴:96-103。[42]WANG RONGCHENG,The evolution of th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the western area of Northeast China,31st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ABSTRATCTS RESUMES(TUNIS2008):418-419。(国际学术会议论文)[43]王昱、王荣成,“中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下的主体功能区划研究”,《东北师大学报》(CSSCI),2008⑷:17-21。[44]王昱、丁四保、王荣成,“中国典型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环境保护》(CSSCI),2008(9B):28-30。[45]王昱、丁四保、王荣成,“主体功能区划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地理学依据”,《地域研究与开发》(CSSCI),2009⑴:17-21。[46]董晓菲、韩增林(外校)、王荣成,“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经济地理》(CSSCI),2009⑴:31-35。[47]赵玲、王荣成,“抚远三角洲国际区域合作模式的构想”,《世界地理研究》(重点刊物),2009⑶:26-35。[48]李雨停、丁四保、王荣成,“地理成本与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CSSCI),2009⑸:82-87。[49]李雨停、丁四保、王荣成,“中国贫困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经济问题探索》(CSSCI),2009⑺:132-139。[50]王荣成、卢艳丽,“100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人文地理》(CSSCI),2009⑸:81-86。[51]陈祥义、王荣成,“吉林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分析”,《中国城市经济》,2009⑼:6-7。[52]董晓菲、王荣成,“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CSSCI),2010Vol(29)⑵:22-28(二)发表著作(著作、编著或参加;译著)[1]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刘力、赵伟编著,《区域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2]郭传新、王荣成主编,《图们江地区环境发展战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0月。[3]参与编写,《吉林省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4]王荣成副主编,《吉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5]合编者之一,《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产业对接与跨区域合作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编著者之一,《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 索引序列
  • 吉林教育学院学报版面费
  •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版面费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版面费
  •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版面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