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小学生关于汉字的论文

小学生关于汉字的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生关于汉字的论文

利用语文教材 挖掘德育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内涵,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铺平道路。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德育内涵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下。  一、从课文的时代背景去挖掘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在讲授人教版第十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有许多学生都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志愿军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对朝鲜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志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这样,在后面的新课讲授中,学生就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朝鲜对中国志愿军归国会产生如此深厚的依依不舍之情了。  二、从课文主题中去挖掘,阐明课题含义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教师授课应该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如讲授人教版第十册第24课《飞夺泸定桥》时,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再播放电视录像《飞夺泸定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这些问题,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  三、从人物身上去生发,采取榜样激励法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第5课《詹天佑》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写饱受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争了一口气”。这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在引导学生读第三段时,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到困难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在导读五六自然段“开凿”、“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就是对祖国由衷的热爱。最后学习完课文,组织学生再一次整体感悟课文,引导学生谈谈从詹天佑身上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教学便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在欣赏插图、领悟意图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人教版第一册第四课《看图学词学句》,教学“星”、“红”、“旗”三个生字和“我爱五星红旗”一个句子,可利用插图,并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懂得国旗代表伟大的祖国,全国都爱五星红旗,激发了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再如讲授人教版第六册第19课《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的聪明才智,劳动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五、从课文重点词句和语段中,发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德育渗透不应该是空洞的,而应该以实实在在的内容为基础;德育也不应该是贴标签式的,而应该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从而内化。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要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是如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挖掘出德育内涵,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造就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育目的。  数学学科中德育实施的五个注意  新课标指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充分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教育的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数学学科中德育实施要注意以下五点:  一、注意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是对客观世界量的侧面的反映,小学数学的知识、方法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发展,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此,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具体、讲解,浅显地提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知识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渗透实践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在教学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及其验算时,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运算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的,是发展变化的。又例如,在教学某些数学概念时,从事例引入,又用概念去指导练习,让学生看到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使学生逐渐领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又例如,教学中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实际如下游戏导入新课:“用掌声表示得数”。教师口述: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两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苹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几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1个苹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呢?没有掌声。教师问:为什么没有掌声呢?同学们回答:“半个苹果不能用掌声表示”。教师急忙夸奖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从而揭示课题。使同学们真实地感到,分数的产生,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而不是数学家们硬性规定的,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实例引入数学知识或实践应用,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对学生进行相互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启蒙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也是关于自然发展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注意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1、数学教学可以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古代哲学家和数学家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有序、统一等方面。“真即美,美即真。”在学习与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会使人深刻领悟理性的美感。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以及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中的奇异性等,都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欢乐。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数学教学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 。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阻,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回。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所杀……在世界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起来介绍给学生,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  三、、注意数学教学中采取适宜的形式  1、结合教材内容,及时渗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由于大部分内容的思想性并不是十分鲜明,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学生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中。例如在教学数的产生时,我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早在多年前就会用算筹计数,赞美劳动的聪明才智。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些能从数据上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的练习题,让学生读写,这样他们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历届会获得奖牌的数量设计成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出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奉献精神,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在讲“百分数的认识”时,我引用了这样的数据:“中国用占世界耕地5 % 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 多的人口”,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国情教育和人口教育。此外,在讲授简便运算时,我把数学家高斯童年的那个数学题让学生们做,鼓励他们向小高斯挑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 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他们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举不胜举,有待于去我们发现和挖掘。  2、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德育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德育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公式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和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课堂上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很重要,比如养成学会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善于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树立自信心的良好品格。对于学困生的帮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体现,从让他们回答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捕捉他们身上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发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感到自己并不孤独。同时,也让其他的孩子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说教上,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结合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而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例如,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的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既可以使他们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能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在他们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水龙头浪费水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测试可以得出,每天一个水龙头可以流掉 千克,一年就能浪费 千克的惊人数字。教学“质量单位”时,补充“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2 亿人可以节约12 亿粒米,重量是 克,合多少千克?”的习题。学生算出合 千克的结果后,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 人吃一个月。这可教育他们节约一滴水、一粒米,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教学“年、月、日”时,则注意引导他们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等,以丰富学生的社会常识。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电用水、积极锻炼、改革前后收入对比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当然,数学学科中的德育渗透,要因地制宜,不可进行大量的说教,应把握好一个尺度,做到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寓教于乐。这也许才是“渗透”的真谛所在。  四、注意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自身的形象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风格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还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及严谨的治学态度、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向理想目标发奋努力。数学教师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示范性的优势。这里引用加里宁的一段话以说明教师示范性之重要。“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就会在某些学生心中永远留下痕迹,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身教重于言传”,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起到强化起效果的作用,激励学生以坚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  五、注意数学课程资源的利用  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作为基础学科——数学同样需要补充新鲜的血液,更新陈旧的数据信息。《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我们不仅通过利用报纸书刊、电视广播搜集最新的信息,还可教给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庞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教材中80年代一座年产钢万的钢铁厂,需要个工人。可补充新资料:90年代生产同样的产量,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只需人,使学生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介绍解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逐年增长,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制度的优越性。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做有心人,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抓好德育渗透点,明确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找好方法,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浅析小学英语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英语课程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教育是必要的,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教会学生文化知识的前提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德育教育不是漫无边际的说教,无休无止的唠叨,恰到好处的一个提示,一句名言都会给孩子一种向上的力量,使他们受益终生。这种没有刻意去雕琢的德育教育,孩子们是愿意接受的,而且是能付诸实践的。  一、钻研教材,挖掘其思想因素  把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必须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蕴涵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决不能脱离课本,去空洞的说教。而应该有意识地向他们渗透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他人的教育。在具体的语言练习中,有意识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如:在讲名人名传这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刻苦钻研,认真务实的精神。在讲爱迪生这一课时,妈妈生病了,屋子光线暗,无法手术,聪明的爱迪生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找来几面镜子,顿时屋子里亮起来,手术成功了,妈妈得救了。我适时的引导学生要学会开动脑筋,想办法,同时要有一定的知识储量,认真学习。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接受这种教育渗透。在讲问路时,教育学生要热心帮助他人,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在讲时间的时候,教育学生要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在讲动物时,教育孩子要关心爱护小动物,因为它是我们的好朋友;在讲科普知识这一类课文时,可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熟悉。  二、留意引导,实际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要与生活实际起来。留意适时适度的引导。在讲Where is my ……句型时,课件上出现了一个小男孩杂乱的间,东西乱摆乱放,非常狼籍。我一边教授句型, 一边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间东西的摆放,很自然地通过小明找东西,告诉学生要学会整理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习No photos, No cycling, No smoking, No littering, No eating and drinking 等警告语时,我结合实际生活,实际情况,告诉学生在什么地方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告诉学生要遵守社会公德。点滴的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校园的草坪上出现了KEEP OFF THE GRASS的警告语。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德育先行,孩子的品质影响的是他们的一生,好的道德有助于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从而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中。在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时就能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如见面问声Good How do you do? 同学需要帮助时问声Can I help you ? What’s the tter? 等。这样不仅练习了口语,还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注重内容,付诸实践  德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要有内容,有使学生感爱好的活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我在讲完购物一课后,组织学生搞了一次义活动,学生把自己家里的玩具,衣服,学习用品等拿到班里,一边兴高采列地用英语推销自己的物品,一边练习着自己的口语,还不时的相互纠正着发音。最后把所得款项送到少先队,捐给希望工程。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对学英语感爱好,提高了口语水平,还懂得了珍惜学习机会,关心他人,享受着付出爱心的快乐。  有的老师认为,课堂四十分钟讲知识都不够用,哪还有时间讲德育。其实不然,天天进行一分钟的德育教育,日积月累,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四、关注细节,注重延伸  英语课上在学习Do you know your parents?时渗透德育教育,看看学生有多了解他们的父母。  T: When are your parents’ birthdays? What gifts do you give to your parents? Can you describe them to us?  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过给父母准备礼物的经历,因此他们也愿意与其他同学分享,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到:My mother’s birthday is on … My father’s birthday is on … I use the money that I saved to buy a bunch of flowers to my mother and a red and white tie to my They all were happy when they received the   T: Do you know what’s your parents’ favorite food/co lour/interest? What size is your parents’ shoes?  学生沉默了片刻,教室里一片安静,我转换话题What kind of methods do you want to adopt to know your parents? 沉闷一下子被打破了,学生们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ask them their favorite food, cook food for them, look at their shoes, communicate with them and so   在布置作业是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任务,等下次回家,和父母好好谈谈心,并以此为内容写一篇报告把自己的父母介绍给别人。关于父母的生日大多数学生都能知道,但具体是否对自己的父母很了解还是个问,我设计这样的课型和布置相应的作业都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对学生进行尊敬长辈,关心长辈的教育,多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父母,也多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教育学生心中要有他人,学会关心他人,营造爱的氛围。  教育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没有单纯的知识教学。因此,在教学时应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很自然的就把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对学生教育的成效的不同,我以后会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关心,爱护我的每一个学生。

关于汉字的论文1500字

看来也是昌大的。。哈哈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还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九十一个。 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书趋于简捷者。汉字发展到草书一体,已近完美无暇。唐朝之后,虽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鉴于此因,草书难以再向前发展。文字的发展只能另辟新径,沿着新开辟的方向——印刷字体演进了。 象形字 象形字源于绘画,容易辨认,易于区别。如“人、目、山、火、木、鱼”等等。“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最早的汉字像画的画儿,如“月”字,多像弯弯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头还有三个高高的山尖。 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汉字,它的意义往往就是它包含的几个汉字的意义组合成的。比如:“明”是由“日、月”两个字组成的,因为“日、月”都是能发光、明亮的东西,所以,“明”也就是“光亮、明亮”的意思;像大家学过的“尖”也是如此,上面“小”,下面“大”,可不就是“尖”吗?最有意思的,还要数“泪”字,它是由“水”和“目”两个字组成,“目”中的“水”,就是眼泪。 形声字 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就叫形声字。由于古今字音、字形的变化,今天形声字声旁的表音作用已十分有限,但适当利用这有限的作用还是必要的。因为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字形不能直接标示字音,除了需要依靠拼音字母来注明字音外,声旁也可以帮助提供字音信息。 (这也是我的考试论文,有些事网上的,有些事我找的资料,有些是我自己的,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呵呵)

关于汉字的论文1000字

优美的汉字论汉字构形的形象美与抽象美问题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金开诚先生把汉字看作是书法艺术的第一“硬件”,汉字在书法中除了可以给书家提供语句组成的内容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自身的构形就是一个美的形体,是书法美得以存在的关键。关于汉字构形的象形性之美汉字构形的象形性之美与汉字构形的抽象美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指在造字之初直接描摹客观世界物象而形成的与文字的表意一致的形象,它具有美感,但只是基本层次上的美感;而后者则是汉字构形美的本质。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自源文字,在文字发生之初,都是一些肖生象形的“构字形素”(还可能有一些作为指事用的点、线)。在历史的沿革和文字的发展中,这些“形素”成为“造字理据”,作为部件、字符不断组成新的文字。这些“形素”和“造字理据”也在不断地向字符发展,成为“基本上不象形”的部件,但它们最初是来自形象的,是汉字具有形象美的基因。文字起源的“象形”说、“文字画”说和“图画文字”说,正是对汉字具有象形性美的充分肯定。越原始的文字应该越象形,书画是同源的,在汉字发生的初期,图画似的文字是存在的。唐兰认为,原始文字只有图形,由各实物的图形,用种种技巧表现更繁复的意义。周有光说:“文字起源于图画。原始图画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成为图画艺术,另一方面成为文字技术。原始的文字资料可分为刻符、岩画、文字画和图画字。” 因此,象形性是汉字构形的重要特征,正如刘纲纪先生所说:“书法家在书写汉字符号的时候已赋予了这些符号以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形象性。世界上一切的美都是有形象可感知的,无形象可感知的美从来没有。”然而,这种模拟物象的形象是汉字构形美的基础,是汉字构形的象形性之美,但并不是汉字构形的最高之美。有的书家在自己的书作中致力于反映这种形象,把书作中的汉字写得尽量接近其所表达的客观物象。事实证明,这样的书作给人的整体美感是不高的。汉字构形的美是抽象的形象美,这种美体现的是事物形象的情势、形式或形势,是形象的升华。汉字构形的抽象美描摹客观物象是先民造字之初的主要手段,文字发生时呈现的是一些事物形象,这一点和绘画是无多大区别的。然而,我们在进行考古研究时并没有看到那么多生动如画的形象,而更多的则是一些抽象的、特征突出的表意文字。这主要是由文字的功能所决定的,它以表意、表音为主,大家共识就够了,其形体当然越简练醒目越好,这是汉字构形之所以表现为抽象的形象美的根据。对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文字从其起源之时就具有抽象的性质,即使有些是象形的,但后来又很快抽象化了。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字的最先,“虽是一种‘象形’的,而很快走上‘象意’与‘象事’的范围里去”。然而,汉字这种形象的抽象形式已经比上面所谈到的象形的具象形式更加生动,更具美感。正如宗白华所指出的:“中国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础,这一点就有艺术性。原来是象形的,后来中国文字渐渐地越来越抽象……但是,骨子里头,还保留这种精神。”这只是汉字抽象的形象美的一个方面。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汉字构形的抽象的形象美是一种生命意象,是力象之美,是汉字构形的本质美。而从力象角度认识形态是人类知觉的本质。

关于汉字的论文3000字

中国汉字的重要性论文

关于汉字的文献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汉字的来历:中国汉字的来历资料起源故事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汉字的来历:中国汉字的来历资料起源故事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 索引序列
  • 小学生关于汉字的论文
  • 关于汉字的论文1500字
  • 关于汉字的论文1000字
  • 关于汉字的论文3000字
  • 关于汉字的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