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Science》《PNAS》《JAMA》这些都是国际顶级刊物 但就《Nature》《Science》来说,他们是综合性刊物,更偏向通俗类科普读物;而子刊是更专业的,专门针对某一类别的研究。其中《Nature》是私人商业集团管理,《Science》是公益性的学会管理。就现在来讲,通过IF比较,某些子刊类的review甚至高于主刊,但综合来看,其实还是主刊更有影响力,毕竟刊登的是多方面的知识。对于这些20分以上的期刊,很难说谁比谁强,但Nature比其子刊难发是不争的事实,靠砸钱也许你能发个nature子刊(比如nature genetics),但是却发不了nature。同一篇文章是可能在其主刊和子刊以相同的名称发表的,因为《Nature》《Science》的出版周期很短,一周一刊,他会尽快的将研究成果展现出来,然后进一步通过子刊来深入介绍。 还是不要想太多,一周一刊,前几年国内一年也就基本是100篇一下,研究生阶段看看就行,多学习,想法在这上面,几乎不可能。
《Nature》杂志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 该杂志自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重要的突破,已成为当今自然科学界国际影响最大的重要期刊之一。收文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尤其在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领域卓有成就。许多新的发现、创新性的文献大多首发于《自然》周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的公布、高温超导研究的新发现、艾滋病研究的新突破等都是在《自然》周刊首先发表的。我国每年公布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也大多来源于《自然》周刊。 ::Nature系列期刊自创刊伊始就秉承《Nature》的创刊宗旨,努力办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其影响因子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名列前茅。 在[Nature] 和 [Science]发表的结 记得做学生时学校图书馆的[Nature]和[Science]等期刊杂志是影印的,虽然信息丰富,但这两个看来是新闻性周刊杂志 ( Magazine ) 。影印书刊要滞后3个月到1年,见到已成旧闻,因此很少认真阅读,但偶尔翻翻,也能被刺激一下。记得当时对分形几何的兴趣,就是被[Nature]上的报道激起的。当时阅读的,主要是新闻评论部分,也许这些杂志发表的论文离所学专业太远,现在想不起来曾经读过其中发表的什麽论文和快报。 后来到了欧洲,系级图书馆有了及时到的原版期刊,才逐渐开始阅读得多起来。两个杂志也到校园里促销,记得还曾订过一年的[Science],才花了几十荷兰盾。接触过促销人员以后,才知道两个杂志是科学界的引导性杂志。但看看周围的成名的教授,绝大部分都没有在这两个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在实验室也很少听到关于这两个杂志的讨论。到是记得一次和Julian谈起建议在Nature发表论文,他用戏虐的语气说,不必着急,你一辈子在这个杂志发表一篇就可以了。那时Julian在荷兰Twente大学做教授,在催化界如日中天,名声贯耳。后来到了Nancy ,一日看文献机检报告(那时还没有联机的数据库,只能定题委托检索) ,看到南锡一大的同行在Nature上发表文章,题为低温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报道在金属催化剂上600oC以下可生成乙烯,而我们DCPR在ENSIC的课题组当时在做甲烷氧化偶联动力学模型,采用的是氧化镧做催化剂,反应温度要800oC以上。讨论工作时郑重向 Guy-Marie Côme教授汇报,我们的同事发明了反应温度极低的催化剂,建议是否用这一新催化剂做动力学研究。 Guy-Marie问 In which journal?,答Nature,答 Nature? Then it’s not too late if we use it after ten years。 从此才认真分析[Nature]和[Science]与其它科技期刊的不同,逐渐的理会了Magazine和Journal的区别。 Magazine是针对大众的读物,兼有科普、吸引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其它领域专家注意以促进合作的职能,因此必须吸引眼球和刺激兴趣。 Journal是专业性的,必须客观的记录研究的进程,面对的读者是小同行,因此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文献。 1995年以后,祖国逐步进入了学术大跃进时代。中国作者的名字也进入了[Nature]和[Science]的作者系列。开始几年,很为他们骄傲,觉得国家给他们优厚的研究条件也是应该的。但渐渐的,感受到了不在这些杂志发表的压力,学校一再出重奖政策,奖励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的作者,在基金会和各种政府组织的项目论证中,[Nature]和[Science]论文作者成为极大优势。渐渐的,经常听到领导语重心长的教导,永丹,你作文功夫很好,为什麽不到[Nature]和[Science]去发表论文?到2000年以后,竟然逐步成为一种歧视,似乎不在这两个杂志发表就不是专业人员,就不能在中国做科学研究。 然教授已做多年,学生也有多位,不得不考虑小组的生存。遂认真阅读两个杂志的作者指南,对其中发表的Letters和Articles也着实研究了一番,特别是中国作者的大作,更作为学习的重点。然而,越读越胆小,人造金刚、碳管储氢、拼接始祖之类的实在想不通。掂量掂量自己,还是在自己的专业杂志发表的好,至少审稿人是小同行,在发表之前认真严肃的审稿,可帮助修正一时的冲动。 呵呵上面有个是引得李永丹教授的一片博文,有点经典。
自然和科学,自然,大自然环境,科学,科学技术
《Nature》杂志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 该杂志自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重要的突破,已成为当今自然科学界国际影响最大的重要期刊之一。收文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尤其在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领域卓有成就。许多新的发现、创新性的文献大多首发于《自然》周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的公布、高温超导研究的新发现、艾滋病研究的新突破等都是在《自然》周刊首先发表的。我国每年公布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也大多来源于《自然》周刊。 ::Nature系列期刊自创刊伊始就秉承《Nature》的创刊宗旨,努力办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其影响因子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名列前茅。 在[Nature] 和 [Science]发表的结 记得做学生时学校图书馆的[Nature]和[Science]等期刊杂志是影印的,虽然信息丰富,但这两个看来是新闻性周刊杂志 ( Magazine ) 。影印书刊要滞后3个月到1年,见到已成旧闻,因此很少认真阅读,但偶尔翻翻,也能被刺激一下。记得当时对分形几何的兴趣,就是被[Nature]上的报道激起的。当时阅读的,主要是新闻评论部分,也许这些杂志发表的论文离所学专业太远,现在想不起来曾经读过其中发表的什麽论文和快报。 后来到了欧洲,系级图书馆有了及时到的原版期刊,才逐渐开始阅读得多起来。两个杂志也到校园里促销,记得还曾订过一年的[Science],才花了几十荷兰盾。接触过促销人员以后,才知道两个杂志是科学界的引导性杂志。但看看周围的成名的教授,绝大部分都没有在这两个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在实验室也很少听到关于这两个杂志的讨论。到是记得一次和Julian谈起建议在Nature发表论文,他用戏虐的语气说,不必着急,你一辈子在这个杂志发表一篇就可以了。那时Julian在荷兰Twente大学做教授,在催化界如日中天,名声贯耳。后来到了Nancy ,一日看文献机检报告(那时还没有联机的数据库,只能定题委托检索) ,看到南锡一大的同行在Nature上发表文章,题为低温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报道在金属催化剂上600oC以下可生成乙烯,而我们DCPR在ENSIC的课题组当时在做甲烷氧化偶联动力学模型,采用的是氧化镧做催化剂,反应温度要800oC以上。讨论工作时郑重向 Guy-Marie Côme教授汇报,我们的同事发明了反应温度极低的催化剂,建议是否用这一新催化剂做动力学研究。 Guy-Marie问 In which journal?,答Nature,答 Nature? Then it’s not too late if we use it after ten years。 从此才认真分析[Nature]和[Science]与其它科技期刊的不同,逐渐的理会了Magazine和Journal的区别。 Magazine是针对大众的读物,兼有科普、吸引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其它领域专家注意以促进合作的职能,因此必须吸引眼球和刺激兴趣。 Journal是专业性的,必须客观的记录研究的进程,面对的读者是小同行,因此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文献。 1995年以后,祖国逐步进入了学术大跃进时代。中国作者的名字也进入了[Nature]和[Science]的作者系列。开始几年,很为他们骄傲,觉得国家给他们优厚的研究条件也是应该的。但渐渐的,感受到了不在这些杂志发表的压力,学校一再出重奖政策,奖励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的作者,在基金会和各种政府组织的项目论证中,[Nature]和[Science]论文作者成为极大优势。渐渐的,经常听到领导语重心长的教导,永丹,你作文功夫很好,为什麽不到[Nature]和[Science]去发表论文?到2000年以后,竟然逐步成为一种歧视,似乎不在这两个杂志发表就不是专业人员,就不能在中国做科学研究。 然教授已做多年,学生也有多位,不得不考虑小组的生存。遂认真阅读两个杂志的作者指南,对其中发表的Letters和Articles也着实研究了一番,特别是中国作者的大作,更作为学习的重点。然而,越读越胆小,人造金刚、碳管储氢、拼接始祖之类的实在想不通。掂量掂量自己,还是在自己的专业杂志发表的好,至少审稿人是小同行,在发表之前认真严肃的审稿,可帮助修正一时的冲动。 呵呵上面有个是引得李永丹教授的一片博文,有点经典。
《Nature》《Science》《PNAS》《JAMA》这些都是国际顶级刊物 但就《Nature》《Science》来说,他们是综合性刊物,更偏向通俗类科普读物;而子刊是更专业的,专门针对某一类别的研究。其中《Nature》是私人商业集团管理,《Science》是公益性的学会管理。就现在来讲,通过IF比较,某些子刊类的review甚至高于主刊,但综合来看,其实还是主刊更有影响力,毕竟刊登的是多方面的知识。对于这些20分以上的期刊,很难说谁比谁强,但Nature比其子刊难发是不争的事实,靠砸钱也许你能发个nature子刊(比如nature genetics),但是却发不了nature。同一篇文章是可能在其主刊和子刊以相同的名称发表的,因为《Nature》《Science》的出版周期很短,一周一刊,他会尽快的将研究成果展现出来,然后进一步通过子刊来深入介绍。 还是不要想太多,一周一刊,前几年国内一年也就基本是100篇一下,研究生阶段看看就行,多学习,想法在这上面,几乎不可能。
自然和科学,自然,大自然环境,科学,科学技术
《Nature》杂志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 该杂志自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重要的突破,已成为当今自然科学界国际影响最大的重要期刊之一。收文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尤其在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领域卓有成就。许多新的发现、创新性的文献大多首发于《自然》周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的公布、高温超导研究的新发现、艾滋病研究的新突破等都是在《自然》周刊首先发表的。我国每年公布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也大多来源于《自然》周刊。 ::Nature系列期刊自创刊伊始就秉承《Nature》的创刊宗旨,努力办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其影响因子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名列前茅。 在[Nature] 和 [Science]发表的结 记得做学生时学校图书馆的[Nature]和[Science]等期刊杂志是影印的,虽然信息丰富,但这两个看来是新闻性周刊杂志 ( Magazine ) 。影印书刊要滞后3个月到1年,见到已成旧闻,因此很少认真阅读,但偶尔翻翻,也能被刺激一下。记得当时对分形几何的兴趣,就是被[Nature]上的报道激起的。当时阅读的,主要是新闻评论部分,也许这些杂志发表的论文离所学专业太远,现在想不起来曾经读过其中发表的什麽论文和快报。 后来到了欧洲,系级图书馆有了及时到的原版期刊,才逐渐开始阅读得多起来。两个杂志也到校园里促销,记得还曾订过一年的[Science],才花了几十荷兰盾。接触过促销人员以后,才知道两个杂志是科学界的引导性杂志。但看看周围的成名的教授,绝大部分都没有在这两个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在实验室也很少听到关于这两个杂志的讨论。到是记得一次和Julian谈起建议在Nature发表论文,他用戏虐的语气说,不必着急,你一辈子在这个杂志发表一篇就可以了。那时Julian在荷兰Twente大学做教授,在催化界如日中天,名声贯耳。后来到了Nancy ,一日看文献机检报告(那时还没有联机的数据库,只能定题委托检索) ,看到南锡一大的同行在Nature上发表文章,题为低温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报道在金属催化剂上600oC以下可生成乙烯,而我们DCPR在ENSIC的课题组当时在做甲烷氧化偶联动力学模型,采用的是氧化镧做催化剂,反应温度要800oC以上。讨论工作时郑重向 Guy-Marie Côme教授汇报,我们的同事发明了反应温度极低的催化剂,建议是否用这一新催化剂做动力学研究。 Guy-Marie问 In which journal?,答Nature,答 Nature? Then it’s not too late if we use it after ten years。 从此才认真分析[Nature]和[Science]与其它科技期刊的不同,逐渐的理会了Magazine和Journal的区别。 Magazine是针对大众的读物,兼有科普、吸引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其它领域专家注意以促进合作的职能,因此必须吸引眼球和刺激兴趣。 Journal是专业性的,必须客观的记录研究的进程,面对的读者是小同行,因此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文献。 1995年以后,祖国逐步进入了学术大跃进时代。中国作者的名字也进入了[Nature]和[Science]的作者系列。开始几年,很为他们骄傲,觉得国家给他们优厚的研究条件也是应该的。但渐渐的,感受到了不在这些杂志发表的压力,学校一再出重奖政策,奖励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的作者,在基金会和各种政府组织的项目论证中,[Nature]和[Science]论文作者成为极大优势。渐渐的,经常听到领导语重心长的教导,永丹,你作文功夫很好,为什麽不到[Nature]和[Science]去发表论文?到2000年以后,竟然逐步成为一种歧视,似乎不在这两个杂志发表就不是专业人员,就不能在中国做科学研究。 然教授已做多年,学生也有多位,不得不考虑小组的生存。遂认真阅读两个杂志的作者指南,对其中发表的Letters和Articles也着实研究了一番,特别是中国作者的大作,更作为学习的重点。然而,越读越胆小,人造金刚、碳管储氢、拼接始祖之类的实在想不通。掂量掂量自己,还是在自己的专业杂志发表的好,至少审稿人是小同行,在发表之前认真严肃的审稿,可帮助修正一时的冲动。 呵呵上面有个是引得李永丹教授的一片博文,有点经典。
《Nature》和《Science》他们是综合性刊物,更偏向通俗类科普读物;而子刊是更专业的,专门针对某一类别的研究。其中《Nature》是私人商业集团管理,《Science》是公益性的学会管理。就现在来讲,通过IF比较,某些子刊类的review甚至高于主刊,但综合来看,其实还是主刊更有影响力,毕竟刊登的是多方面的知识。对于这些20分以上的期刊,很难说谁比谁强,但Nature比其子刊难发是不争的事实,靠砸钱也许你能发个nature子刊(比如nature genetics),但是却发不了nature。期刊: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是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图书。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XC2k7bOrSwMAN3noJ58YqEr975mqbo4hxqRaEBKAyIDesFZfyzg1sX_gEl241FJUUaB3JXYoZzTZTNJoKp_
-XC2k7bOrSwMAN3noJ58YqEr975mqbo4hxqRaEBKAyIDesFZfyzg1sX_gEl241FJUUaB3JXYoZzTZTNJoKp_
《Nature》杂志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 该杂志自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重要的突破,已成为当今自然科学界国际影响最大的重要期刊之一。收文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尤其在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领域卓有成就。许多新的发现、创新性的文献大多首发于《自然》周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的公布、高温超导研究的新发现、艾滋病研究的新突破等都是在《自然》周刊首先发表的。我国每年公布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也大多来源于《自然》周刊。 ::Nature系列期刊自创刊伊始就秉承《Nature》的创刊宗旨,努力办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其影响因子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名列前茅。 在[Nature] 和 [Science]发表的结 记得做学生时学校图书馆的[Nature]和[Science]等期刊杂志是影印的,虽然信息丰富,但这两个看来是新闻性周刊杂志 ( Magazine ) 。影印书刊要滞后3个月到1年,见到已成旧闻,因此很少认真阅读,但偶尔翻翻,也能被刺激一下。记得当时对分形几何的兴趣,就是被[Nature]上的报道激起的。当时阅读的,主要是新闻评论部分,也许这些杂志发表的论文离所学专业太远,现在想不起来曾经读过其中发表的什麽论文和快报。 后来到了欧洲,系级图书馆有了及时到的原版期刊,才逐渐开始阅读得多起来。两个杂志也到校园里促销,记得还曾订过一年的[Science],才花了几十荷兰盾。接触过促销人员以后,才知道两个杂志是科学界的引导性杂志。但看看周围的成名的教授,绝大部分都没有在这两个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在实验室也很少听到关于这两个杂志的讨论。到是记得一次和Julian谈起建议在Nature发表论文,他用戏虐的语气说,不必着急,你一辈子在这个杂志发表一篇就可以了。那时Julian在荷兰Twente大学做教授,在催化界如日中天,名声贯耳。后来到了Nancy ,一日看文献机检报告(那时还没有联机的数据库,只能定题委托检索) ,看到南锡一大的同行在Nature上发表文章,题为低温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报道在金属催化剂上600oC以下可生成乙烯,而我们DCPR在ENSIC的课题组当时在做甲烷氧化偶联动力学模型,采用的是氧化镧做催化剂,反应温度要800oC以上。讨论工作时郑重向 Guy-Marie Côme教授汇报,我们的同事发明了反应温度极低的催化剂,建议是否用这一新催化剂做动力学研究。 Guy-Marie问 In which journal?,答Nature,答 Nature? Then it’s not too late if we use it after ten years。 从此才认真分析[Nature]和[Science]与其它科技期刊的不同,逐渐的理会了Magazine和Journal的区别。 Magazine是针对大众的读物,兼有科普、吸引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其它领域专家注意以促进合作的职能,因此必须吸引眼球和刺激兴趣。 Journal是专业性的,必须客观的记录研究的进程,面对的读者是小同行,因此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文献。 1995年以后,祖国逐步进入了学术大跃进时代。中国作者的名字也进入了[Nature]和[Science]的作者系列。开始几年,很为他们骄傲,觉得国家给他们优厚的研究条件也是应该的。但渐渐的,感受到了不在这些杂志发表的压力,学校一再出重奖政策,奖励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的作者,在基金会和各种政府组织的项目论证中,[Nature]和[Science]论文作者成为极大优势。渐渐的,经常听到领导语重心长的教导,永丹,你作文功夫很好,为什麽不到[Nature]和[Science]去发表论文?到2000年以后,竟然逐步成为一种歧视,似乎不在这两个杂志发表就不是专业人员,就不能在中国做科学研究。 然教授已做多年,学生也有多位,不得不考虑小组的生存。遂认真阅读两个杂志的作者指南,对其中发表的Letters和Articles也着实研究了一番,特别是中国作者的大作,更作为学习的重点。然而,越读越胆小,人造金刚、碳管储氢、拼接始祖之类的实在想不通。掂量掂量自己,还是在自己的专业杂志发表的好,至少审稿人是小同行,在发表之前认真严肃的审稿,可帮助修正一时的冲动。 呵呵上面有个是引得李永丹教授的一片博文,有点经典。
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学
《Nature》和《Science》他们是综合性刊物,更偏向通俗类科普读物;而子刊是更专业的,专门针对某一类别的研究。其中《Nature》是私人商业集团管理,《Science》是公益性的学会管理。就现在来讲,通过IF比较,某些子刊类的review甚至高于主刊,但综合来看,其实还是主刊更有影响力,毕竟刊登的是多方面的知识。对于这些20分以上的期刊,很难说谁比谁强,但Nature比其子刊难发是不争的事实,靠砸钱也许你能发个nature子刊(比如nature genetics),但是却发不了nature。期刊: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是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图书。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