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责编在处理中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责编在处理中

发布时间: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责编在处理中

心理学中的许多分支都有谈到这一现象例如 普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等等就看一般的教科书就行了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1975 年塞里格曼 (Seligman) 用人当受试者,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 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 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 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 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 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 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 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 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 在原来的实验中, 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 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 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使噪音停止, 而第二组受试者, 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 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 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为了证明 "习得性无助" 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 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 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 比如 ISOEN,DERRO, 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 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掌握 34251 这种排列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受试者, 很难完成这一任务。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50- 〔2〕冯青来,连卫习得性无助感及其防治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5):104- 〔3〕吴增强,虞慕镛初中学业不良学生习得性无能研究心理科学,1995,(18):99- 〔4〕付晓云用“形象控制法”克服“习得性无助”心理健康,2006,(4): 〔5〕刘志军,钟毅平习得无助感理论发展研究的简评心理科学,2003,26(2):374- 〔6〕吴增强习得性无能动机模式简析心理科学,1994,(3):188-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国内主要学术论文(仅列权威刊物、核心刊物、第一或唯一作者) 中日在机械技术史和机械设计方面的国际会议综述,《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年第1期。 穷波讨源 酌古御今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简介,《华中建筑》,2006年第10期。 中国建筑图学的科学成就及其文化内涵,《华中建筑》,2005年第6期。 第四届中日机械技术及机械设计国际会议评介,《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2期。 王祯《农书》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古今农业》2005年第2期。 郑和铜钟及明代铸造技术的科学成就,《船海工程》2004年12月。 张衡的图学实践及其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第4期B2,全文转载。8.真修混沌还是假修混沌,《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9.《营造法式》中的图学成就及其贡献¬¬¬——纪念《营造法式》发表900周年,《华中建筑》,2004年第3期。10.张衡的图学实践及其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1.中国古代有色铸造技术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初探,《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4年第2期。12.宗炳的透视理论及其图学思想,《自然》,2004年第1期。13.从《器象显真》看西方工程图学的引进,《工程图学学报》, 2004年第1期。14.《墨子》中的机械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4期。15.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o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03 Volume 13 Number1-2。16.《西清古鉴》的图学成就,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17.中国古代工程图学及其现代意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卷第2期。18.《老子》技术思想初探,《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技术哲学与技术史,2002年第4卷第2期。19.“第九届数学教育国际会议(ICME9)简况,《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20.“《老子》中有关机械的论述及其思想”,《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第12卷,第4期。21.“《老子》中的机械记载及技术思想”,《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22卷,第1期。22.“中国机械制造中的数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机械研究与应用》,第12卷,2001年第1期。23. Scientific Successes of Machine Design Ideas in Ancient China,《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1999 Volume9 Number2。24.关于“制器尚象”的英译,《中国科技翻译》V12, N2,1999年5月。25.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的科学成就,《中国机械工程》V10 N2,1999年第2期。26.中国古代机械设计中的创新意识,《武汉水力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27.中国古代图学对现代工程图学的贡献.《工程图学学报》,中国工程图学学会,1999年第3期。28.中国古代工程几何作图的科学成就,《中国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1999年第3期。29.“亮丽”“靓丽”何其多,《汉字文化》N1,1999年2月。30.关于制器尚象,《华中建筑》V16 N2,1998年6月。31.画法几何学的历史及其现代意义—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公开发表200周年,《数学的实践与认识》V28 N3,1998年7月。32.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的数学基础,《大自然探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4月。33.工程图学教育的楷模—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公开发表200周年,《海军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N3(增刊),1997年12月。35.《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续),《地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N2,1997年6月。36.《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地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N1,1997年2月。37.《周礼》与古代图学,《文献》N1,1997年2月。38.先秦机械工程设计方法初探,《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2,1996年2月。39.略论《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 N2,1996年5月。40.中西机械制图之比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11 N2,1996年6月。41.《周礼》在科学史上的价值,《自然辩证法通讯》V18 N2,1996年4月。42.蒙日图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发表200周年,《自然辩证法研究》V12 N3,1996年3月。43.《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4,1994年。44.中国古代的图学,《光明日报》,1994年7月。45.明窗数编在 长与物华新——李约瑟评传,《自然辩证法通讯》V15,N6,1993年12月。46.中国近代图学思想述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8 N2,1993年8月。47.中国近代工程图学的引进及其教育,《近代史研究》N5,1992年9月。48.郑樵图学思想探述,《自然辩证法研究》V8,N8,1992年8月。49.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图学成就,《中国地方志》N2,1992年4月。50.中国工程图学的发展及其启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3,1992年。51.宋代工程图学的成就,《文献》N4,1991年10月。52.中国古代绘画对宋代工程图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N6,1990年12月。53.宋代的图学教育及其社会效应,《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3,1990年5月。54.机械工程社会化初探,《中国机械工程》N1,1990年2月。55.考镜古今,联缀前后——评《中国图学史》,《中国机械工程》N2,1989年4月。56.宋代金石学著作中的图学成就——读《考古图》和《宣和博古图》等,《江汉考古》N3,1989年9月。57.《新仪象法要》图学成就探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N2,1989年2月。国际主要学术论文1.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ISBN4—9900598-6-7,pp51-56。2. The Achievement of Art and Mathematics in “Ying Zao Fa Shi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ISBN4—9900598-6-7,pp161-164。3. Mathematical Issues in Chinese Ancient Engineering Drawing,Journal of Mathematics & design Volume 1,Number Summer 2001,ISSN 1515-7881。Pp47-58。4.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Proceedings of Mathematics & Design 2001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Building The School of Computing & Mathematics Deakin University Geelong, Australia。ISBN 0 7300 2526 8,pp215-224。5. A Study of Geometric Constructions in Ancient China,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S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ISBN 89-521-0016-6,pp415-425。6.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Mechanical Design Methodology in Ancient China,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01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ISBN 9971-69-259-7,pp469-495。国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1. From Focus Perspective to Cavalier Perspective---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2.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History,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3. The Categorization of Concep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Its Scientific S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4. The Categorization of Concep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Its Scientific 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amantics,16-18 December, wuhan, China。5.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Paper for the 22nd Internatio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Word Year of Physics in China。24-30 July 2005,Beijing,China。6. Study of Refined Process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Technology, The Four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achinery-Design November 1-4,2004 Beijing, China。7.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Refined Process in Ancient China,The Four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achinery-Design November 1-4,2004 Beijing, China。8. Record of Drawing and Its Value in “Shi Ben”,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ugust 4-8,2004,Harbin,China。9. The Mechanical Ideas and Design Methods in “Mo Zi”,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ugust 4-8,2004,Harbin,China。10. The Achievement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n “Ying Zao Fa Sh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emorating of 900-year Anniversary of Song “Ying Zao Fa Shi ”& 990-year Anniversary of the Main Hall of Baoguo Temple in Ningbo。11. The Achievement of Art and Mathematics in “Ying Zao Fa Shi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12.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The Third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13.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Mathematics & Design 2001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July 3-5,200I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Building The School of Computing & Mathematics Deakin University Geelong, Australia。14. .A Study of Technical Ideas and Theories in Lao Zi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ing Kowloon, Hong Kong, October 9-12, 2001。15. Mathematical Issues in Chinese Ancient Painting and Drawing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THESIS July 31 (Mon)-August 6 (Sun), 2000 Tokyo Makuhari, Japan。16. A Study of Zhuang Zi’Mechanical and Technological Idea in Ancient China, The Secand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JICHM`2000 Nanjing, China。17. Scientific Successes of Machine Design Ideas in Ancient China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nd the West THESIS August 23-28, 1998 Technische Universitat Berlin。18. The Mathematical Basic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n Ancient China,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Mathematical Thought A Comparative Approach, October 4-8 1998 Wuhan, China。19.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Machine Design Idea in Ancient China, The First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JICHM`98 Beijing, China October 12-24, 1998。20. A Study of Geometric Constructions in Ancient China,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August 1996,Seoul University, Korea。21.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Graphic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 Japan, August 1995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22. On Graphics Thought from Song Dynasty,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ought Culture from Song to Ming Dynasties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Shanghai, October 1993。23. Engineering Draw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 –A Comparative Study,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in East Asia, Kyoto,2-7 August 1993。24. A History of Chinese Technical Drawing,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in East Asia, Kyoto,2-7 August 1993。25.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gineering Cartography and Its Revelation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 China, August 1992,Hangzhou。26. The Achievements of Engineering Graphics During the 11th and 12th Centurie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 China, Beijing September 1990。国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1.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图学遗产——从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山东,烟台,2007年8月。2. 中国建筑图学的科学成就及其现代贡献,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 2007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3. 《列子》中对于投影的认识及其图学价值,第九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2007年8月,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1.从宗炳到阿尔贝蒂,全国第一届青年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安徽,2005年10月24-26日。2.郑和铜钟及明代铸造技术的科学成就,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会议,2004年12月11日-12日。湖北,武汉。3.秦代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2004年7月26日-29日,西安。4.真修混沌还是假修混沌,第八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4月,北京,清华大学。5.《西清古鉴》的图学成就,第六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交流会,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3年8月。6.从“制器尚象”到《器象显真》,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3年3月2日-3月4日。7.庄子技术思想研究,第七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年8月。8.楚国科技史的历史价值,第六届两湖屈原与楚文化学术研讨会,湖南省岳阳,2002年10月16日-10月20日。9.从“道艺合一”到“道同为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北京,2000年8月21日-8月24日。10.《周易》图学思想披拣录,第八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7年11月20日-23日。11.蒙日图学教育思想探述,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7年8月。12.蒙日图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第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太原,山西大学,1995年4月29日-5月2日。13.随州曾侯乙墓在科学史上的价值,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的建设学术研讨会,湖北省随州市,1994年6月。14.宋代图学思想概述,宋明思想文化和华夏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3年10月。15.中国机械制图的历史,第三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南京,南京航空学院。1992年11月。16.中国地方志中的图学思想,中国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山西省太原,1991年8月。17.郑樵图学思想探述,第二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湖南省大庸,1991年11月。18.中国近代工程图学的引进及其教育,第六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1年6月。19.宋代工程图学的成就,第一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北京,北京理工大学,1990年 1月。20.宋代金石学著作中的图学成就,第五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湖北省葛洲坝,1989年4月23日-4月30日。21.宋代机械图学的杰出代表——纪念苏颂创建水运仪象台900周年,纪念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900周年学术讨论会,福建省同安,1988 年11月19日-24日。22.《新仪象法要》中的图学成就,纪念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900周年学术讨论会,福建省同安,1988 年11月19日-24日。23,中国古代工程图学的成就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第四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新疆乌鲁木齐,1986年10月17日-10月25日。主要学术著作及其参编著作1. 屈学天文学研究,《屈原学集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作者之一。2.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图学遗产——从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中国图学新进展2007》,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作者之一。3.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4. 秦代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秦文化论丛》第12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版。5. 《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巴蜀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6. 《中国工程图学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3年12月第1版。7.《第二届中日机械史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古代庄子技术思想管窥”,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10月第1版,作者之一。8.《李约瑟研究(第1辑)》,中国古代工程几何作图的科学成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2000年9月第1版,作者之一。9.《中国近现代技术史》,“工程制图”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0.《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机械制图”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编委,作者之一。11.《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农业机械”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编委,作者之一。12.《第一届中日机械史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10月第1版,作者之一。13.《塑造中华文明的200本书》,李诫《营造法式》,武汉出版社,武汉,1997年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4.《民族的智慧——中华科技篇》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95年5月第1 版,参编作者之一。15.《孔子文化大典》(思想卷),中国书店,北京,1994年8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6.《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随州曾侯乙墓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价值”,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1994年9月第1版,作者之一。17.《苏颂研究文集—纪念苏颂首创水运仪象台九百周年》,“宋代机械制图的杰出代表”,1993年2月第1版,作者之一。18.《中国文化精华文库(上)》,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9.《中国文化精华文库(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20.《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十一、十二世纪中国的工程图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992年8月第1版,作者之一。21.《大学生必读名著导读》,海洋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主要科学研究1. 中国古代机械史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967087,资助金额:12000元,起止年月:1997年1月-1999年12月,着重研究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思想与方法。2. 赴新加坡参加“第九届国际东亚科学史学术会议”,(99)国科金外资助字;59910211781号,项目执行日期:1999年8月23日-1999年8月27日,资助金额:5000元。.7. 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史》 “机械史卷”编委,负责“农业机械”部分和“机械制图”部分的编写工作。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近代技术史》,参加“工程图学”部分的编写工作。8. 《中国工程图学史》,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00年序号:24,资助金额:20000元。9. 《中国技术思想史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项目之一,四川巴蜀书社,2004年序号:8,2003年-2004年。10.《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国家十五重点出版工程《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项目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项目国家总投入:500万。2004年元月-2006年7月。11.中国微细加工技术研究,清华大学微米/纳米技术研究中心,起止年月:2003年-2005年,项目金额:10000元。12.《中国图学思想史》,《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项目之一,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2007年8月,在研项目。2007年元月30日并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资助资金:5万。

《浅谈元杂剧三国戏的艺术特征》,《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漫谈中国古代对戏剧审美功能的认识》,《福建戏剧》1984年第3期。《也说“衙内”》(与长胜合作),《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明清时事剧概述》,《江苏戏剧》1985年第2期。《明清之际时事剧的思想艺术特色》,《中州学刊》1985年第2期。《论〈水浒传〉的思想意义》,《水浒争鸣》第4辑。《论元杂剧的戏剧冲突》,《戏曲研究》第15辑。《元杂剧作家身分初探》,《晋阳学刊》1985年第4期。《元杂剧与元代文艺思潮》,《光明日报》1985年7月16日。《福建戏史录补遗二则》,《福建戏剧》1985年第5期。《古典戏曲脚色漫谈》,《福建戏剧》1985年第6期。《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义山诗意蠡测》,《名作欣赏》1986年第1期。《“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古代戏剧家的戏曲虚实论》,《戏曲艺术》1986年第2期。《论元杂剧的时代精神》,《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一》,《福建戏剧》1986年第3期。《“剧场即一世界,世界只一情人”——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二》,《福建戏剧》1986年第4期。《寄讽实无,雪耻或有——〈琵琶记〉创作意图之疑案》,《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4期。《关于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的争议》,《文史知识》1986年第8期。《论元杂剧中的喜剧性类型形象》,《中华戏曲》第2辑。《无奇不传,无传不奇——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三》,《福建戏剧》1987年第1期。《“异物之情也有人道”——〈任氏传〉的任氏形象》,《古典文学知识》1987年第1期。《蒋士铨〈临川梦〉传奇漫议》,《名作欣赏》1987年第3期。《“一夫不笑是吾忧”——李渔〈风筝误〉传奇的喜剧特征》,《名作欣赏》1987年第4期。《画出潇湘水墨图——元杂剧雨景描写赏析》,《陕西电大》1987年第5期。《论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戏曲小说的审美趣味》,《文学遗产》1987年第5期。《论元杂剧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论汤显祖文化意识的悲剧冲突》(与李真瑜合作),《戏曲研究》1987年12月。《半世清狂,一生情种——谈沈起凤〈才人福〉中张幼于和祝希哲形象》,《古典文学知识》1988年第1期。《“偌大乾坤无处住”——谈尤侗的〈钧天乐〉传奇》,《名作欣赏》1988年第1期。《浅谈元杂剧善恶观的性质》,《语文学刊》1988年第3期。《“才人福分从来少”——沈起凤〈才人福〉传奇的审美趣味》,《名作欣赏》1988年第4期。《古代文学研究的两难心理与多元选择》,《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论明清文人传奇的理想人格范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第2辑。《论明清文人传奇的创作方法》,《戏曲研究》第28辑1988年12月。《四十年古典小说研究道路批评》,《文学遗产》1989年第3期。《古典戏曲理想人格论》,《戏剧文学》1989年第7期。《“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明清浪漫思潮与〈长生殿〉的“至情观”》,《文史知识》1989年第7期。《论明清文人传奇的时代主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关剧文化意蕴发微》,《戏曲研究》第30辑。《论古代戏曲文学的文体特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1989年第6辑。《丁耀亢生平及其剧作》(与郝诗仙合作),《齐鲁学刊》1989年第6期。《蒋士铨传奇本事考略》,《文献》1990年第1期。《艺术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精神的变异——戏曲艺术出路断想》,《戏剧文学》1990年第1期。《蒲松龄文化心态发微》,《文史哲》1990年第2期。《明清文人传奇的历史演进》,《文学遗产》1990年第2期。《“最怜儿女又英雄,才是人中龙凤!”——〈儿女英雄传〉的“人情天理”观新诠》,《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2期。《论〈水浒传〉作家的创作思想》,《语文学刊》1990年第3期。《“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明清文人传奇作家文学观念散论》,《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3期。《是“风教”还是“风情”——明清文人传奇作家的文学观念散论》,《中州学刊》1990年第4期。《抄本〈一合相〉传奇作者考》,《文献》1990年第4期。《论明清文人传奇的忠奸斗争主题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等为梦境,何处生天”——〈南柯梦〉、〈邯郸梦〉荒诞意识谈》,《文史知识》1990年第12期。《元曲与少数民族文化》(署名张应),《民族文学研究》,1991年第1期。《贾宝玉和宋江——浅谈〈水浒传〉对〈红楼梦〉的影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论〈水浒传〉作者的创作思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佳园结构类天成——〈红楼梦〉网状艺术构思的特征》,《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4期。《中西戏剧观念的当代形态》,《戏剧文学》1991年第8期。《中国古书的价值》,《大学生》1991年第9期。《浅谈元杂剧的市民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1991年。《漫谈明清文学中的才子佳人》,《名作欣赏》1992年第1期。《两宋酬和词述略》,《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思考》(与傅璇琮、谢思炜合作),《文学评论》1992年第3期。《明代文人结社说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漫谈中西戏剧形象创造的审美规律》,《戏剧文学》1992年第8期。《启功先生的治学之道》,《文献》1993年第1期。《书圣原是大诗人》,《跨世纪》1993年第2期。《典籍的现代阐释和文化传统》,《光明日报》1993年7月7日。《中西戏剧文体的本质特征》,《戏剧文学》1993年第8期。《审美趣味的多元化走向──论明清文人传奇的丑的形象》,《中华戏曲》第14辑(1993年8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4期。《沈璟传奇本事考略》,《文献》1993年第4期。《近代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4期。《蒲松龄与孩子王》,《人民政协报》1993年10月7日。《(1992年)元明清戏曲小说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1993)》。《艺术与淫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中国消费者报》1995年1月7日。《禅宗的三重境界》,《中国消费者报》1995年3月18日。《元明文学史观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及其启示》,《戏剧文学》1995年第7期。《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中西传统戏剧观念辨异》,《戏剧文学》1995年第11期。《桃花扇底系兴亡——〈桃花扇〉的历史意识》,《名作欣赏》1995年第6期。《第一印象·第二视力·第三只眼(评〈宁宗一小说戏剧研究自选集〉》,《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刺世伤时,显微阐幽——论苏州传奇的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中国古代文人集团论纲》,《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夏之卷。《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求是学刊》1996年第4期。《中国古典小说史的理论思考——读杨义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日报》1996年5月16日。《明清传奇的价值》,《文史知识》1996年第8期。《稗官为传奇蓝本——论李渔小说戏曲的叙事技巧》,《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建构中国叙事学的操作规程——评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的方法论》,《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向后倒退的革新——论明末清初的求实文学观念》,《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古籍校勘原则之我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6期。《论清前期的正统派传奇》,《文学遗产》1997年第1期。《情的探险——从汤显祖到曹雪芹》(与过常宝合作),《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1期。《传奇戏曲的兴起与文化权力的下移》,《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品格》,《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论明代传奇剧本体制的规范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4辑。《论元明清小说戏曲中的雷同形象》,《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论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现代阐释》,《殷都学刊》1997年第4期。《论明清传奇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聂石樵教授七十寿辰学术纪念文集》。《论“知人论世”的古典范式》,《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1997年。《我们比王国维多走了多远——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戏曲研究随想》,《文艺报》1997年10月23日。《正史以外的补充——简评〈珍本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丛书〉》,《中国图书商报》1997年10月24日。《详备精细,益智启思——评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华读书报》1998年1月21日。《“温情与敬意”的国史学——谈钱穆的几部著作》(与李山、过常宝合作),《书品》1998年第1期。《如何突破文学史写作的三大传统——〈明清传奇史·后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雅与俗的扭结——明清传奇戏曲语言风格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论先秦儒家的叙事观念》,《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学术研究范式的嬗变轨迹——关于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研究的谈话》(与刘勇强、竺青合作),《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宝剑记〉:忠奸剧的定型──〈明清传奇史〉选载之一》,《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2期。《〈浣纱记〉:历史剧的新篇——〈明清传奇史〉选载之二》,《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3期。《〈鸣凤记〉:时事剧的发轫──〈明清传奇史〉选载之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4期。《在感性与知性之间——评叶嘉莹的文学研究著作》(与过常宝、李山合作),《书品》1998年第3期。《江湖奇人写真录——清初传记文选注》(与陈洁合作),《中华活页文选》,1998年。《说诗说稗自风流——评陶尔夫、刘敬圻〈说诗诗稗〉》,赵仁珪、郭英德,《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论“知人论世”古典范式的现代转型》,《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夏之卷。《论明清传奇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宋元明思想史纲〉、〈清代思想史纲〉读后》(与李山合作),《师大周刊》1999年6月25日。《话剧是演给谁看的?》,《戏剧文学》1999年第1期。《文学研究与文学史研究》,《人民政协报》1999年1月20日第4版。《元杂剧: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奇葩》,《中国教育报·文化周刊》1999年4月27日;《光明日报》1999年5月10日。《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困境和出路: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历程》(与过常宝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明清小说的文化意蕴》,《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3期。《悬置名著——明清小说史思辨录》,《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长时间远距离的姿态检讨历史——谈黄仁宇的几部历史著作》(与过常宝、李山合作),《书品》1999年第2期。《文学史著作的读者》,《师大周报·文化增刊》1999年4月23日。《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杨义文存〉读后》,《中国社会科学通讯》1999年4月27日。《论戏曲角色的文化内涵》,《戏剧文学》1999年第9期。《经典文献的诗学读法——评介杨义〈楚辞诗学〉》,李山、郭英德,《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论顾炎武的遗民心态》,《新国学》第一卷,巴蜀书社,1999。The Cult of Passions though The Image of Beauties in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Ming QingYanjiu(《明清研究》)1999,Napoli-Roma,1999。《论古典文学研究的“私人化”倾向》,《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黄宗羲明文总集的编纂与流传——兼论清前期编选明代诗文总集的文化意义》,《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独白与对话──论明清传奇戏曲的抒情方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沿袭与创新的互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读后》,《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1期。《至情人性的崇拜——明清文学佳人形象诠释》,《求是学刊》2001年第2期。《雪泥鸿爪——从我的博士论文写作谈起》,《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4期。《小说史的叙述视角、叙述体例和叙述方法──兼评陈大康〈明代小说史〉》,《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论略》,《求索》2001年第5期。《文学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浅谈中国文学史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论宋江形象的人格内蕴》,《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光风霁月:宋型文学的审美风貌》,《求索》2003年第3期。《〈水浒传〉的三重寓意》,《文史知识》2003年第9期。《清切平淡宛陵诗》,《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5期。《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重新审视——简评王齐洲〈呼唤民族性——中国文学特质的多维透视〉》,郭英德、李文洁,《学术界》2003年第5期。《自成一家山谷体》,《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1期。《20世纪明代文学研究方法述评》,郭英德、王丽娟,《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化》,《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论历代〈文选〉类总集的分体归类》,《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明人自传文论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论“文选”类总集文体排序的规则与体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刍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中国古典戏曲文学文献整理刍议》,《戏曲研究》2005年第1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功先生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启功先生与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2期。《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文学教育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编纂年代考》,郭英德、王丽娟,《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基本特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牡丹亭〉传奇现存明清版本叙录》,《戏曲研究》2006年第3期。《古代文学教育与当代社会文化》,《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2007年4月。《稀见明代戏曲选本三种叙录》,《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论明人传状文的文体特性与文化内涵》,《人文杂志》2007年第5期。《明清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的生成》,《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与功能》,《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新视域下的新成果——评〈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郭英德、范红娟,《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3期。《艺术幻境与审美魅力——上昆〈长生殿〉观后》,《艺术评论》2008年第6期。《明清时期女子文学教育的文化生态述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论傅惜华戏曲目录著作的史学价值》,《戏曲研究》2008年第2期。《真实的“假人”:宋江之“好汉”行径》,《文史知识》2008年第9期。《真实的“假人”:宋江之人生选择》,《文史知识》2008年第10期。《真实的“假人”:宋江之阴暗品性》,《文史知识》2008年第12期。《病梅〈琵琶记〉蔡伯喈形象的文化人格》,《中华戏曲》2008年第2期。《学而不厌:明清成年女子的家庭文学教育》,《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提要(2003-2008)》,林舒俐、郭英德,《戏曲艺术》2009年第2期。《垂艳流芳:女子文学教育的效果》,《文化学刊》2009年第3期。《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述评(1998-2008)》,《文艺研究》2009年第9期。《海外汉学的“中国趣味”》,《人民日报》2009年12月8日。《中国古典戏曲研究英文论著目录(1998-2008),林舒俐、郭英德,《戏曲研究》2009年第3期、2010年第1期。《小题目含蕴大境界》,《中国文化报》2010年1月25日。《“中国趣味”与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戏剧艺术》2010年第1期。《论剧作家李渔的文学教育》,《文学遗产》2010年第3期。《论明代论辨文的时代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楼主,在我印象中《社会心理学》是有讲过习得性无助的,如果没有,它应该属于行为主义一派,你也可以去查查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1、《艺术教育管理学》(第一作者),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2、《近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娱乐业——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娱乐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1861-1949)》(专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3、《湖北文化史·艺术史》(合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4、《文化市场演进与文化产业发展——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作者),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5、《中国文化创新蓝皮书》2010、2011、2012、2013,第二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6、《 中国文化史探究集 冯天瑜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会文集》,主编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版;7、《文化产业集聚区策划与运营》,第一作者,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 《文人与诗妓——诗妓在诗词传播中的作用探微》,《湖北民族学报》2000年第1期;《煮酒论英雄——中国古代英雄标准探微台湾》,台湾《历史月刊》2000年第3期,美国《中国时报》转载;《文物科技体制创新与观念变革》,《中国文物报》2001年5月3日;《政府艺术管理职能“错位论”的源流及其认识局限》,《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试论艺术表演团体体制调整和制度创新》,《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石头崇拜与中华玉文化的形成》,《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文献》(CUAA)2003年第6期转录;《论中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实现途径——兼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文化研究》2004年6期转载;《艺术表演行业的反市场形态及原因分析》,《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文化研究》2004年9期转载;《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分期问题》,《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古代情爱巫术及其影响》,《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我国文化体制的缘起、演进与改革对策》,《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民国政府管理近代文化娱乐业的探索及其现代价值》,《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05年9期转载;《建国以来中国事业单位组织模式的变迁——一种以艺术表演团体为主体的历史透视》,《江汉论坛》2005年第3期,人大《公共行政》2005年7期转载;《行业差异与文化体制改革的策略问题》,《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人大《文化研究》2006年1期转载;《百年职业艺术教育迎来新机遇》,《中国文化报》2005年2月21日;《网吧作为网络文化载体的形态、属性与特征》,《和谐与共存——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年;《老郎庙的近现代变迁——以汉口为中心文化娱乐业组织形态的一个侧影》,《文艺研究》,2006/02;《网吧作为网络文化载体的形态、特征和功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文化产业作为城市支柱产业的可行性及类型选择》,《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一个宏观分析框架》,《福建论坛》2009年第2期,人大《文化产业研究》转载;《文化创意产业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作用与价值定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路径与理论模型》, 《江汉论坛》,2009/06《多元文化环境下强化文化管理战略的价值、内涵与政策思路》,《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3;《文化市场一体化进程与文化行业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因应策略——基于《魔兽世界》网络游戏主管权两部委论争事件的分析》, 《江汉论坛》, 2010/05 ;《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实践进展与理论模型》,《湖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路径与结构特征》, 《文化产业导刊》2010年第8期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评估及政策定位》,《江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论文化创新战略的确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1期转载;《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力量参与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基于湖北省的农村文化调查》,《江汉论坛》,2011年第2期 ;《当代中国艺术表演行业的市场适应性问题及其对国家政策环境的特殊要求》,《艺术百家》,2011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国家文化体制的历史来源——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模式的结构化和制度化(1927-194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 ;《区域趋同环境下如何建构城市特色文化发展战略优势?——以“后特区时代”的深圳为例》,《艺术百家》,2011年第5期;《1900—1949年的中国公共文化领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06期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转型》,《江汉论坛》,2012年第1期 ;《我国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特殊性及其政策含义》,《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7期 ;《观念革命、技术创新与制度嬗变:重建新时期文化创新发展的逻辑结构》,《艺术百家》,2012年第4期;《论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作用——以湖北省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湖北支柱产业的政策与路径研究》,《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4期 ;《中国文化管理体制:性质变迁与政策意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1期。主持课题全国艺术科学部级课题“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01HG98),协助主持,执笔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模式研究”(2002[132]);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理论研究课题(文化部,2002年),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文化体制改革对策研究”([2003]08),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全国艺术科学部级课题“艺术教育管理学研究”(03GG120) ,主持人;全国艺术科学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模式研究”(03AG13),主持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湖北文化资源状况与区域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主持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娱乐业——以武汉为主体的中国娱乐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主持人;武汉市规划局 “武汉城市文化特色营造比较研究”, 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组织框架设计”,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2005年中宣部、文化部“中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研究”;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2005年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三峡文物考古成就总体动画展示研究”,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2005年湖北省文化厅“网络文化与当代青少年发展研究”,主持人2005年湖北省文化厅“国家文化体制的起源、演进与确立——政治变局中的政党、意识形态与文化领导权(1921—1952)”, 主持人;2005年国家文物科技规划课题“楚文化资源的区域分布、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研究”,主持人;2005年湖北省文化厅“中华竹文化艺术史”,主持人;2005年湖北省文化厅“国家艺术节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主持人;2006年国家财政部“当代中国农村文化调查研究”,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2007年当前我国公共文化经费绩效评价及文化基金会的可行性研究(财政部,2007年),主持人;2007年当前我国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财政部,2007年),主持人;2007年当前我国公共文化经费绩效评价及文化基金会的可行性研究(财政部),主持人;2006-2007 中国文化创新年度报告研究(文化部,2007年);2003-2006湖北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蓝皮书(湖北省省委宣传部,2007年);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国家艺术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影响和作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运作模式、经验及其影响力的实证研究”(2007年),杜建国主持、傅才武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文化部“2006-2007中国文化创新年度报告研究”课题(2007年),主持人。2007年科技部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的体系架构、集成及示范应用,子课题负责人;2008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前期研究(财政部、文化部),主持人;2008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研究(湖北省发改委),子课题负责人;2009 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社会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其政策研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课题(20090119))结项;2009 中国特色的艺术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财政部) 已完成 ;2009 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十二五”及下一个十年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项目) 2010年6月完成 ;2009 国家文化创新年度报告(文化部) 2009年12月完成 ;2009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研究(财政部) 2009年12月完成 ;2009 三峡工程的文化学研究(三峡总公司招标项目) 2009年10月完成 ;2009 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及财政政策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 已完成 ;2010 推进我国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与路径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 进行中 ;2010 湖北省基层公益性文化单位经费保障标准研究(湖北省财政厅) 结项  2011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中部试点,湖北综合性研究) 文化部、湖北省文化厅 结项  2011 湖北省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研究 (湖北省文资办) 结项  2012 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价研究 (湖北省文物局)结项2012 我国文化产业振兴的法律与政策研究 (中央文资办) 结项  2012 全国文化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研究 (中央文资办) 结项  2012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绩效调查研究 (文化部、财政部) 结项  2012 “两馆一站”免费开放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研究 (文化部、财政部)结项  2012 全国行政村级公共文化保障机制与保障标准研究(文化部、财政部)结项  2012 全国农村居民及返乡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文化部、财政部)结项

义务教育优质学校的建设路径,张新平,教师教育学报,2016/2/专题: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支持要素研究,张新平;吴康宁;主持,教育学报,2014/8/从诊断式评价走向欣赏型评价,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14/8/应多思考一些“领导”问题,张新平,人民教育,2014/7/“教学领导力是校长核心领导力”之反思,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14/5/校长:问题解决者与欣赏型领导者,张新平,教育研究,2014/5/中小学的组织结构及其变革:基于三所学校的个案研究,张新平,教育学报,2014/2/系统领导理论:致力于卓越学校建设,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14/2/我国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体系的变迁、问题及转型,张新平;姚继军,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10/欣赏型探究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张新平;陈志利,现代教育管理,2013/7/校长角色论析,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13/5/领导理论:为办学管校提供高位引领,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13/1/论教育管理学的“两层面三层次”方法体系,张新平;陈红燕,教育研究,2012/10/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危机及其应对,张新平,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析中小学校长更替问题及其改进,张新平;金惠,教育学报,2012/8/我国大学学术国际化的现状与问题述评,张新平,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6/何谓优质学校——基于40位教管人员的访谈研究,张新平;陈粤秀,教育发展研究,2011/5/《教育管理学论纲》评介,张新平;刘建,教育研究,2011/5/女校长选任:突破“玻璃天花板”的隐形束缚,张新平;田秀云,中小学管理,2011/3/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类型,张新平;陈学军,教育学报,2011/2/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的若干思考,张新平,教育研究,2010/6/“女人教书男人管校”现象探析——女性在学校管理中的应为与难为,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10/4/批判与建构:李宗吾教育思想的两大主题,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10/4/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生成方式,张新平;陈学军,高等教育研究,2010/3/对制订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国家标准的几点看法,张新平,教育科学研究,2009/11/从“彼德原理”看“不胜任”,张新平,教育科学研究,2009/7/关注学校组织管理“同构化”趋向,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8/12/“女生优势论”质疑,张新平;牟翠荣,教育科学研究,2008/11/警惕学校的同构化趋向,张新平,教育与职业,2008/10/美国高校提前录取政策的存废之争,张新平;华娟,教育与职业,2008/6/校长角色转型研究——基于伯恩斯变革型领导理论的思考,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08/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学——从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说开去,陈学军;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巨型学校当治矣,张新平;郑小明,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9/生态伦理视角中的循环经济系统论,张新平,中州学刊,2007/9/论校长德性,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7/7/校长职业化的“冷思考”,张新平,教育与职业,2007/6/陶行知办学治校的“十六字诀”,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7/5/关于超大规模学校的若干思考,张新平;郑小明,教育科学研究,2007/3/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的新拓展——《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评价,张新平,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2/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关联探析,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论教育管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张新平,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巨型学校的成因、问题及治理,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07/1/陶行知校长学的七个命题探析,张新平,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杜威的学校组织观及其当代意义,张新平;李金杰,江西教育科研,2006/3/论基础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使命,张新平;陈学军,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现代学校制度的认识偏差与重新定位,张新平;李金杰,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3/析教育管理问题说及其问题,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论教育管理研究者的研究立场与价值伦理取向,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6/2/和谐社会建设与基础教育的使命,张新平;陈学军,教育科学研究,2006/1/析教育管理特殊矛盾性说及其问题,张新平,教学与管理,2006/1/教育管理现象规律说及其问题,张新平,江西教育科研,2005/12/实地研究:教育管理研究的第三条道路,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新世纪教育管理学的新方向,张新平;蒋和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对校长职业化的若干思考,张新平,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7/新世纪国外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张新平,比较教育研究,2004/3/教育管理学的困境与方法转型,张新平;蒋和勇,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张新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2/对学校科层制的批判与反思,张新平,教育探索,2003/8/对教育管理现代化概念及研究范式的反思,蒋和勇;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中小学生拜“官”现象透视,张新平;蒋和勇,中小学管理,2003/2/价值论与整合论: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新进展,张新平,比较教育研究,2003/1/关于教育管理理论、实践及其关系的思考,张新平,高等教育研究,2002/11/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张新平,课程教材教法,2002/10/反思与建构:教育管理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张新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校规的反功能,张新平,上海教育科研,2002/3/论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张新平,教育评论,2001/11/管理要突出一个“理”字,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1/11/乡镇教育管理组织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张新平,教学与管理,2001/9/批判反思:教育管理学的当务之急,张新平,高等教育研究,2001/7/关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的五个问题,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桎梏教育管理学研究发展的症结所在,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1/1/格林菲德教育管理思想对话,张新平;杨小燕,比较教育研究,2000/12/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实地研究,张新平,教育探索,2000/11/关于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的探讨,张新平,教育研究,2000/10/格林菲德教育组织管理理论研究,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美英教育管理理论的三种范式,张新平,教育研究,2000/2/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教育改革(节选),张新平,中国农业教育信息,1999/8/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教育改革,张新平,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7/简论教育政策的本质、特点及功能,张新平,江西教育科研,1999/2/教育政策概念的规范化探讨,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激励法:学校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张新平,江西教育科研,1997/4/教育行政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张新平,上海教育科研,1996/8/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与教育途径的探讨,张新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6/2/关于教育行政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论教育行政沟通,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加强教育宏观调控深化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9/论教育行政效率,张新平,江西教育科研,1994/8/关于教育行政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7/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之我见,张新平,黑龙江高教研究,1994/5/浅谈写作中的“通感”手法,张新平;李安清,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2/拥抱活生生的个性——关于个体道德决策的对话,张新平;梅子,学校思想教育,1993/3/教育理论研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张新平;杨丽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论个体道德决策之应用,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个体道德决策与道德教育,张新平;宋移安,江西教育科研,1989/6/30

湖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有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学,法商研究,政法论坛。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国家级" 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 期刊 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省级是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

法学期刊,肯定要提它的影响因子,这是sci最重要的部分,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期刊越强。刊名 影响因子 1 中国法学【CLSCI来源期刊】 911 2 法学研究【CLSCI来源期刊】 086 3 中外法学【CLSCI来源期刊】 491 4 清华法学【CLSCI来源期刊】 875 5 法商研究【CLSCI来源期刊】 357 6 法学家【CLSCI来源期刊】 248 7 法学【CLSCI来源期刊】 068 8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CLSCI来源期刊】 915 9 当代法学 873 10 政法论坛【CLSCI来源期刊】 755

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法学评论中外法学现代法学法商研究法律科学法学家政法论坛人民检察河北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政治与法律环境法律评论比较法研究法学杂志当代法学人民司法法律适用法学论坛以上是2004年公布的法学核心期刊目录。此外,在综合类核心期刊上也经常刊登高水平的法学论文。以下是综合类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战线学术月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江海学刊江汉论坛江苏社会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浙江学刊浙江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求是学刊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社会科学辑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文杂志求索思想战线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国外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齐鲁学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学海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江西社会科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学刊学术界东岳论丛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东南学术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49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京社会科学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社会科学探索学术交流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方论丛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宁夏社会科学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社会科学长白学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淮论坛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晋阳学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州社会科学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这些刊物可以直接从邮局订阅,也可以到图书馆查看。

中文核心又叫北大核心北核各几年都在变动的,所以需要发表什么方向的刊物,该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可以实时的进行查询 查询网址如 知网、万方、维普、之类的。但是只要是核心期刊知网都会收录的。所以一般都是在知网查询就可以了。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有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学,法商研究,政法论坛。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国家级" 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 期刊 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省级是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

比如:中国法学 法学研究 法学 法学评论 中外法学 现代法学 法商研究 法律科学  法学家  政法论坛 人民检察  河北法学 法制与社会发展 政治与法律 环境法律评论 比较法研究 法学杂志 当代法学 人民司法 法律适用 法学论坛 以上是2004年公布的法学核心期刊目录,

法学期刊,肯定要提它的影响因子,这是sci最重要的部分,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期刊越强。刊名 影响因子 1 中国法学【CLSCI来源期刊】 911 2 法学研究【CLSCI来源期刊】 086 3 中外法学【CLSCI来源期刊】 491 4 清华法学【CLSCI来源期刊】 875 5 法商研究【CLSCI来源期刊】 357 6 法学家【CLSCI来源期刊】 248 7 法学【CLSCI来源期刊】 068 8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CLSCI来源期刊】 915 9 当代法学 873 10 政法论坛【CLSCI来源期刊】 755

  • 索引序列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责编在处理中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 湖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