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 历史教学 1959年12期隋唐汴河考 光明日报 1962年7月4日唐宋汴河淤塞的原因及其过程 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 1962年第1期从含嘉仓的发掘谈隋唐时期的漕运与粮仓 文物 1974年2期试论定陶的兴衰与古代水运交通的变迁 中华文史论丛 第8辑 1978年宋代惠民河考 开封师范学院学报 1978年5期上海地区最早对外贸易港_青龙镇 1980年第1辑金明昌五年河决算不上一次大改道 社会科学战线辑刊 1980年第2辑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 复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 1980年唐代碎叶城 二人合作 复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 1980年谭其骧论地名学 地名知识 1982年2期从地理环境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 中国史研究 1982年3期 1986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 历史地理 创刊号 1982年北宋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 文史 第12辑 1982年试论我国运河的历史变迁 历史教学问题 1982年3期关于上海历史地理的几个问题 二人合作 1982年2期万恭和《治水荃蹄》 历史地理 第三辑 1984年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复旦学报 1984年5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与环境制约 复旦学报 1985年3期汉书沟洫志笺释 历史地理研究 第一辑 1986年辽代西辽河流域的农业开发 辽金史论丛 第二辑 1987年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 历史地理 第五辑 1987年从历史角度讨论黄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问题 1987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文集淮河下游南北运口的变迁和城镇兴衰 历史地理 第六辑 1988年广德湖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8年第3辑东汉以后黄河下游出现长期安流局面问题的再认识 人民黄河 1989年第2期潘季驯 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中)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年元代河患与贾鲁治河 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 巴蜀书社 1990年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_学习季龙师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 历史地理第九辑 1990年略论历史上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复旦学报 1991年第1期胡渭 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下)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年舆地纪胜的流传及其价值 古籍整理与研究 第七辑 1992年8月古都洛阳研究的新篇章 河洛史志 1993年1-2期上海港的历史地理 二人合作 自然杂志 1993年2期博约精微 嘉惠学林_评《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地理卷》 地理研究 1993年6月重视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二人合作 求是 1993年7期清代江南三大政与苏北城镇的盛衰变迁 二人合作 庆祝王钟输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年陈学文著 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序 群言出版社 1993年先秦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 历史地理 第11辑 1993年也谈安阳是否够资格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古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4年 1期从历史地理角度看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人合作 中国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战研究 测绘出版社 1994年试论邺都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古都史上的地位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5年1期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 复旦学报 1995年1期 1996年获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春秋秦汉邺城古址考辨 殷都学刊 1995年2期关于历史气候文献资料的收集利用和辨析问题 二人合作 历史自然地理 1995年2期历代正史河渠志浅析 复旦学报 1995年3期追念恩师谭季龙教授 历史地理 第12辑 1995年安徽史地漫谈 中国方域 1995年5期文焕然等著 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序 重庆出版社 1995年许作民著 邺都佚志辑校注序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年再谈安阳是否能称得上大古都 中国方域 1996年5期冲田一与上海地名志 上海地名 1996年从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轨迹看21世纪的中国经济 历史地理 第13辑 1996年矻矻十年磨一剑__评王育民《中国人口史》 博览群书 1996年10期何业恒著中国虎与中国熊的历史变迁序 湖南师大出版社 1996年读新编蚌埠市志有感 蚌埠市志评论文集 黄山出版社 1996年读《〈尚书虞夏书〉新解》之《禹贡》篇之一得 社会科学战线 1997年2期个中甘苦自我知 中华读书报 1997年2月5日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大成果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7年3期对当前古籍整理工作的几点浅见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7年5期胡渭和他的《禹贡锥指》 人民政协报 1997年10月6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成就 人文地理 1997年增刊《洛阳市志》第三卷《城市建设志。交通志。邮电志》读后几点感想 河洛史志 1997年4期评新编《宁波市志》 中国地方志 1997年第6期明清流民与川陕鄂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 复旦学报 1998年4 期。《宋史河渠志》浙江海塘西湖篇笺释 中华文史论丛 第五十七辑 1998年 。关于加强人地关系历史研究的思考 光明日报 史林 1998 年11 月6 日。新华文摘1999年1 期转载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序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刘统《唐代羁糜府州研究》序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对21 世纪中国环境问题的思考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11 月第14卷4 期我国古代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枣以先秦两汉时期为例 《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新编《黄河志》是一部认识黄河研究黄河的百科全书 《黄河史志资料》1998年4 期。学术生涯之回顾与展望 《与历史同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略论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及规划策略 城市研究 1998年6 期。江淮平原与人生 谢觉民主编《自然、文化、人地关系》,科学出版社,1999年3 月以古鉴今椃此既说毓叵抵??? 《辞海新知》1999年3 期。蓝勇著《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序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8月20 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管窥 刊《中国地理学90年发展回忆录》,学苑出版1999年我与中国历史地理学 《学林春秋》三编下册 朝华出版社 2000年《历史学教问题》2000年1 期澳门话古今 《上海地名》 2000年1 期
在海外发表或已获通知发表论文15篇,其中英文论文7篇,SSCI论文3篇,相当于国内一级核心期刊论文1篇,国内发表论文和专著34篇,商务印书馆专著1册,译著一册,一类核心期刊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I. 海外出版论文2010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a’s green communities: Mobilizing memories and structuring incentives,” (with Boland A the second author), Geoforum,A (SSCI)2009 “Boundaries and Belonging in Guangzhou: Changing the Nature of Residential Space in Urban China” (with Alana Boland), in Amrita Daniel and Mike Douglass, Building Urban Communities: The Politics of Civic Space in AUS: Routledge P2009“建设本土公民社会:以ICS为个案”,澳门:《神州交流》2009年10月第六卷第四期2009 “大陆公民社会的能力建设:话语与实践”,台北:《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74期。2009 “抗震救灾,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契机?”,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陈建民)香港:《二十一世纪》第114期。2008“White-collar Wor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dentity: Women in a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n Guangdong” In Women of South China: gender in tradition and Edited by Siumi Maria T New York: Sharp I F“转型过程中的政府与NGO关系----三个案例的分析”,«第三部门与政府跨部门治理» 台湾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32007 “Strategy and culture in the collective action:A Case Study of Lijiang Gardenat Canton” (with Wang Chao), China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V p5-(SSCI)2007 “Space, Pow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Identity: Case Study of Residents Movement at a ShanghaiNeighborhood”, ChinaSociology & Anthropology, V p65- (SSCI)2007 “Not against the State, Just Protect the Residents’ Interests: An Urban Movement in a Shanghai Neighborhood” (with Peter Ho), in Peter Ho and Richard Esmonds, China’s Embedded Activism: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a Social M2006 “Chinese NGOs strive to survive” (with Chan Kin-Man, Qiu Haixiong), Leiden: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SocietiesV 1,2006 “和平、进步与相互联结的东亚公民社会”,台湾:台湾社会科学季刊2006年第2期。2004“空间、权力和社区认同的建构:上海一个社区地邻里运动的个案研究”,台北:《第三部门学刊》2004年第2期。“权力与街区空间:当代中国街区权力研究导论”,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第26期和第27期(被收入《中国社会学文选》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1998 “文化主权:一种新的主权观念”(与张来治合写),香港:《亚洲论坛》1998年第1期II. 国内出版论文与专著“旅游景区生产与族群文化的再造——对一个布依族村寨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国与家之间:关于上海邻里的民族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论基层治理中政社分离的趋势、挑战与方向,《中国行政管理》,4译著(和王超合译):Sidney Mintz著《甜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社区组织化参与中的公民性养成——以上海一个社区为个案,《思想战线》,2主编:《社区、空间与行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NGO合作,能否成为主流?”,《中国社会工作》,9上期“汶川地震救灾中的NGO合作方式”,《中国社会工作》,9上期“绿色社区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与吴桐雨共为作者),《现代物业》2009年8期上旬刊(总第124期)“Civil society 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人类学关键词:辨析与表述(一)导言”,《西北民族研究》(第二作者,陈志明为第一作者),2009年第3期(总第62期)《责任·行动·合作:512抗震救灾中的NGO合作研究》(第一作者,与王超、胡明为共同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冀南乡村的物物交换——地方经济的人类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一作者,与羡晓曼共为作者)2009年第2期“打工者社会空间的生产——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务部的个案研究”,载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11《行动的力量:对民间志愿组织的实践逻辑的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3月出版。“公众参与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对绿色社区建设的个案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一类核心期刊)(和阿兰图特纳共为作者)2007年第4期“国际NGO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以珠三角为例”,广州:《开放时代》(核心期刊)2007年第5期。“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创新”,上海:《探索与争鸣》(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水边人家——一个布依族村寨的发展描述》(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第11期“草根NGO与公民社会的成长“,广东:《开放时代》(核心期刊)2004年第6期“工作、权力与女性”,北京:《清华社会学评论》2002年第11期“革命后政治思潮”,《新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九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城市社区建设:在实践中反思理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增刊1999年版“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与张运藩合写),《百科知识》(核心期刊),1999年第1期“志愿服务是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与徐中振合写),上海:《解放日报》理论版1998年5月19号副主编:《五里桥: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新型社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志愿服务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结构因素和价值追求”(与徐中振合写),《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要重视培育和发挥群众性志愿组织的作用”,《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文化主权:主权斗争的新焦点”(朱健刚、张来治),《复旦大学学报》(核心期刊)1998年第1期“城市基层政权结构的变迁”(朱健刚、张来治),《新华文摘》1998年第8期,初登于《探索与争鸣》(核心期刊)1998年第3期,转载于“城市街区的权力结构: 强国家与强社会”,北京:《战略与管理》(核心期刊)1997年第5期“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北京:《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7年第3期“城市社区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与人合写),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1997年第5期“社区行政框架研究报告”(与张来治等合写),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1997年第5期“基督教与东方宗教的对话”(合译), 《复旦大学学报》(核心期刊)1997年第1期“中庸思想的历史变迁及其现代意义”,湖南:《求索》(核心期刊)1996年第1期
《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历史新研究法》《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正补编)》《中国文化史要论》《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孔子思想体系》《蔡元培》《王船山思想体系》《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中国礼教思想史》《周易思想要论》《蔡尚思自传》《论语导读》《墨子思想要论》《蔡尚思选集》《蔡尚思全集》(共8册)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的大争论(《学术月刊》1961年第5期)梁启超在政治上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不同地位——再论梁启超后期的思想体系问题(《学术月刊》1961年第6期)四论梁启超后期的思想体系问题——读陈旭麓同志的“辛亥革命后的梁启超思想”(《学术月刊》1961年第12期)论章炳麟的思想面貌及其变化原因——章炳麟思想研究之二(《学术月刊》1962年第6期)谈谈过去、现在和今后对于孔学问题的争论(《学术月刊》1962年第7期)康有为黄金时代的思想体系和评价(《学术月刊》1963年第9期)论孔子中庸及其变革思想的实质(《学术月刊》1963年第11期)论宋恕的思想(蔡尚思、金冲及合撰,《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年第1期)辞书建设是当务之急(《辞书研究》1979年第1期)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对几种有关孔子思想评价的看法(《历史教学》1979年第2期)论佛教的三纲思想(《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我苦学的一些经历(1979年10月)陈垣同志的学术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6期)论清末佛学思想的特点(《学术月刊》1981年第3期)顾颉刚创建的新疑古派——《古史辨》派作用的具体分析(《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4期)顾颉刚先生治学的几个特点(《文史哲》1981年第6期)论公孙龙的违反辩证法——与冯友兰先生论“白马非马”(《哲学研究》1981年第7期)辛亥革命时期的新思想运动——资产阶级各派主要的反孔反封建思想(《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1年》我和词典(《辞书研究》1982年第1期)孔子思想问题的百家争鸣(《哲学研究》1983年第2期)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编辑之友》1983年第2期)我的一种治学方法——以《王船山思想体系》为例(《文史哲》1983年第6期)关于文化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84年第1期)研究船山思想应当实事求是(《船山学刊》1984年第1期)上海大教联与信史实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傅山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晋阳学刊》1984年第5期)回顾 总结 探索——我对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些看法(《教育发展研究》1985年第2期)嵇文甫同志的治学和为人(《文史哲》1985年第6期)我党系统传播列宁建党学说的第一人——论蔡和森建党理论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贡献(《湘潮》1985年第6期)孙中山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研究述评(《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年)孔子思想体系属于哪种类型?(《孔子研究》1986年第1期)中国现代文化与向西方求真理——谈谈中国文化应走的道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对孔学的争鸣是发展中国文化的关键——孔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哲学研究》1986年第3期)孔子一生都尚礼(《哲学研究》1986年第6期)朱熹的书院教育与礼教思想(《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黄宗羲学术思想的独特地位——纪念他逝世二百九十周年(《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第S1期)王国维在学术上的独特地位(《探索与争鸣》1986年第6期)孙中山的中心思想和历史地位(《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黄宗羲反君权思想的历史地位(《文史哲》1987年第2期)朱熹思想的来源、核心和评价(《哲学研究》1988年第4期)一位被冷落的大思想家——袁枚(《文史哲》1988年第5期)司马迁是寓思想于历史的模范——表面尊孔实则反儒(《学术月刊》1988年第9期)朱子学研究的新方向(《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1988年)我对杜国庠同志的回忆与评价——纪念杜老诞辰一百周年(《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孔子的礼学体系——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四十周年(《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朱子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在开幕式上的讲话(《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0年)孔子论“仁”的重点和范围——析孔子宗法名分性的仁学(《孔子研究》1991年第1期)墨子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文史哲》1991年第5期)中国思想文化形成儒墨两大系统(《中国哲学史》1992年第1期)天人合一论即各家的托天立论——读钱穆先生最后一篇文章有感(《中国文化》1993年第1期)中华文化的过去与今后(《哲学研究》1993年第12期)我要为中国大思想家李贽呼冤──李贽的批孔堪称天下第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5期)中国的现代化与全球化──读三篇有关文化的大文章有同感(《江海学刊》1995年第3期)我的四点看法──关于“天人合一”及其他(《瞭望》1995年第9期)我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观(《河北学刊》1995年第4期)今后新文化应当是“辩证发展”(《文史哲》1996年第1期)儒学非宗教而起了宗教的作用(《文史哲》1998年第3期)辩证发展的新世纪学术(《学术月刊》2000年第1期)我的学术之路(《学术界》2000年第6期)杨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纪念杨时诞辰950周年专集》,2003年)儒教是宗教(《文汇报》2001年7月28日)中国礼教思想之我见(《学术界》2008年第4期)
不说多看它! / a> 毕业条件的申请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国家统一高考可以报名参加国家组织: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品德优良,纪律;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国家承认的学历的应届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研究生学术人员; / a> (3)获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毕业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大学研究生学历(已毕业的学生的入学是9月1日,下同)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学生和成人高校毕业的本科生达到相同的,高校毕业生,并符合招生单位工作人员的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单位的培养目标; 毕业生申请研究生当量。身份证明; (4)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申请研究生,但只能报考硕士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生; 3是年龄超过40岁,考生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无关; 4。符合招生单位身体健康规定的医疗需求。 (二)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教育部批准的招生单位单独考试自我组织: 1。符合资格的申请人(一)1,3,4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连续工作4年或4年的,优秀的企业,已发表研究论文(技术报告)已经成为业务骨干,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同意,和两名专家推荐的单位定向培养单位或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 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工作2年或2年以上,优秀的企业单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意,两位专家建议我们单位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 (c)在根据(a)或(b)本条件适用,您可以报名参加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的考试或单一的测试。 41所学校: 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沉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徐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中国中部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西华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宁夏,新疆师范大学。 (四)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全国联考硕士法律学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称“法律硕士高考。 /> 1。遵守的规定(一); 2。非法律专业的高校专业学习;(13个专业不得适用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法律,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商法,公证,法律事务,行政法,律师,涉外经济法律,知识产权法,刑事法) 38所学校招聘毕业生法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南开大学,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大学硕士程度,中国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大学,烟台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大学,海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北政治与法律研究所,兰州大学。 大学录取专业的考生,只能选择法律硕士高考的考生参加。每个试点学校的专业组织考试不再是或单个测试。 (五)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全国联考MBA学位研究生的学校,简称“MBA联考。 1。符合(一)1,3,4,要求 从大学毕业后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并一直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招收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88所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航空航天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学院中国科学研究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科技大学和技术上海海事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苏省,苏州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厦门,福州,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经济学院,郑州大学,河南研究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中国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西财经,海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四川,贵州,云南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宁夏,新疆财经学院。 高校,录取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考生只从参加“MBA联考的考生选择学校不再组织的专业考试或单一的测试。 (F)的部分高校,研究生在??教育部批准的招生单位,可以推荐少数优秀大学毕业生首次测试10月25日,申请单位参加重新检查和处理接收手续。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被接收的推荐免试的学生由学校推荐的方法,都必须在国家规定的报名时间程序申请登记确认,也没有参加检查的推荐免试生不再接收招生单位尚未落实10月25日保留资格。
卓越
不要看多了吧! / A> 毕业要求的应用程序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国家统一高考,可以报名参加国家组织: >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品德优良,纪律; 2。候选人的资格,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国家承认的学历应届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人员; / A>; BR />(3)国家承认的大学毕业后两年或两年以上的高校研究生学位研究生入学(9月1日,下同)国家承认学历毕业生和本科达到成人高校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并满足特定的业务需求单位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由招生单位人员的候选人; 毕业生申请毕业等效的。鉴定; (4)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重新申请研究生,但只能报考硕士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生; 岁以上,40岁,考生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无论年龄; 4。符合规定的医疗招生单位的健康需求。 (二)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国家教育部的招生单位的自组织批准单独考试: 1。合资格的申请人(一)1,3,4的要求; 2。大学毕业后4年或4年的企业,连续工作,已发表研究论文(技术报告)已经成为业务骨干,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定向培训单位和两名专家推荐单位或委托文化的在职人员; 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工作2年或2年以上,优秀的企业单位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意,两位专家建议,我们单位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 (三)根据(a)或(b)本条件适用,您可以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或一个单一的测试。 招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沉阳师范大学,41所学校:渤海大学,东北???福建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扬州,徐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中部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宁夏,新疆师范大学。 (四)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法律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研究生招生,被称为“在高考法律硕士。 > / 1(A); 2。非法律专业大学本科专业学习遵守的规定(13个专业不得申请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法律,经济法律,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商法,公证法律事务,行政法,律师,涉外经济法律,知识产权法,刑事法) 38所学校招聘毕业生法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学中国大学政法,中国人民公开的安全性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杂志南开大学大学,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大学,硕士,中国复旦大学大学学报,东中国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和经济学,山东大学,烟台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大学,海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财经,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北政法学院,兰州大学。 大学录取专业的考生,只能选择一个法律硕士招生考试的考生参加的专业组织检查每个试点学校或一个单一的测试。 (五)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全国联考MBA研究生院,简称“MBA联考考试。 1。按照(一)1,3,4 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大专以上人员毕业后,大学毕业生五年或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2年或2年的工作经验,并拥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招收MBA学位研究生88所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大学,大学国际商业和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邮研究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大学财经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和经济学,上海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苏省,苏州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福州,厦门,合肥工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经济学院,郑州大学,河南研究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科学技术科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中国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西财经,海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西南财经大学,四川,贵州,云南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宁夏,新疆财经。 大学,专业考试或单入场MBA学位的候选人组织选择的考生不再参加“MBA联考学校测试。 (F)一些高校,毕业的?招生单位经教育部批准,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先测试10月25日,已收到申请单位参加复验和接收程序。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由学校推荐的方法,推荐免试的学生必须申请在国内注册程序登记确认下,没有参加在检查中推荐免试生不再接收招生单位,但10月25日敲定保留资格。
中国的核心主要七大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截至2015年12月底,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科研机构共317个,其中:国家实验室(筹)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7个。 国家实验室: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北京电子能谱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国家工程实验室、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广州)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盘系统及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锅炉及民用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分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普适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系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机光电子及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其他政府批准机构、学校自主批建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详见参考资料 科研项目 “十二五”以来,该校每年从各类科技计划(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部委及北京市科技计划等)获得资助立项的科研项目超千项,合同额超15亿元。2014年,清华大学文科新开课题69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6项,转为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23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个,中华学术外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项目2项;教育部年度项目(含一般、专项)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1项。 部分重大项目、重点推广项目名单详见参考资料 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 成果奖励截至2015年底,全校累计获国家级科技三大奖共507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420项。2015年,学校共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81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9项;省部级科技奖61项,其他各类科技专项奖101项。2015年,学校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47项,进行国家科技成果登记项目44项。 重要科研成果名单详见参考资料 专利技术2015年学校国内、国外及地区专利继续保持较高的申请和授权数量。国内申请总数2130项,国外申请总数530项;国内授权总数1810项,国外授权总数390项;国内授权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占总授权总数约45%;国防专利申请总数23项,授权总数3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27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项。2015年在美国专利授权量名列全球大学第三位。2015年,学校共获得专利金奖1项,专利优秀奖5项,获奖总数继续踞国内高校首位。 论文著作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该校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自1993年以来,已经连续21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被《科学引文索引》(SCI网络版)收录论文,在数量保持稳定的同时,质量有稳步提升;SCI论文被引用篇数及被引用次数继续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该校2005-2014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截至2015年9月共有31623篇,计377292次被引用。2014年,被网络版《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总数为4235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的论文数4195篇,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的论文972篇,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为182篇。2015年该校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82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196部。 馆藏资源 截止到2015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2万册(件),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等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除中外文印刷型图书外,读者可使用的文献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万多册;期刊合订本约4万册;校馆统筹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2,394种;本校博、硕士论文3万余篇;缩微资料8万种;各类数据库551个;全文电子期刊69737种;电子图书3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3万篇。 学术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包括三种期刊:《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均由清华大学主办。其中《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多家国际性文献检索机构,如Ei、CA、MR、РЖ、INSPEC、Zbl等及国内多家全国性文献检索机构收录。在国内历次全国性科技期刊评比中均获一等奖,1999年建国50年评优活动中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以“双高”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单位。《世界建筑》作为国家一级杂志和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的《世界建筑》,不仅是中国建筑界了解世界建筑动态的一个窗口,也架设了一座联络世界建筑和中国建筑发展的桥梁,成为一个促进建筑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装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清华法学》为CSSCI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正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4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能自己写最好自己写,找代理写也是东拼西凑的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苏州大学院校代码:10285 苏州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校级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