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发表论文属于什么权利

发表论文属于什么权利

发布时间:

发表论文属于什么权利

享有著作权,知识产权,版权等,受法律保护。

发表文章属于什么权

发文章是你的权利,但编辑部录用不录用也是人家的权利

发表自己的文章属于什么权利

2001年,著作权法修改中,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赋予了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这是我国著作权法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予以保护的基本法律条款。然而,该条款内容抽象、指导性差,在司法实践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仍存在操作性不强、保护力度不大现象。 200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信息网络传播权做了全面而翔实的规定,弥补了以前法律的空白地带,标志着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 明确规定保护网络知识产权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首先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其次,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特点明确规定了保护措施:一是为保护权利人信息网络传播权采取的技术措施,禁止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行为。二是保护用来说明作品权利归属或者使用条件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三是建立处理侵权纠纷的"通知与删除"简便程序。 再次,规定了八种合理使用的情况: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向公众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向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提供;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盲人能够感知的独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经发表的文字作品;向公众提供在信息网络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向公众提供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另外,规定了二种限制性法定许可的情况: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或者国家教育规划,使用其已经发表作品的片断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制作课件,由制作课件或者依法取得课件的远程教育机构通过信息网络向注册学生提供;为扶助贫困,通过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的公众免费提供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种植养殖、防病治病、防灾减灾等与扶助贫困有关的作品和适应基本文化需求的作品。 最后,还明确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纪念馆、博物馆对数字作品和数字化形式复制作品的使用权限。即馆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而且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应当是已经损毁或者濒临损毁、丢失或者失窃,或者其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且在市场上无法购买或者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的价格购买的作品。 免责情形一一列出 《条例》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规定了五种免除赔偿责任的情形: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自动接入服务、自动传输服务的,只要按照服务对象的指令提供服务,不对传输的作品进行修改,不向规定对象以外的人传输作品,不承担赔偿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为了提高网络传输效率自动存储信息向服务对象提供的,只要不改变存储的作品、不影响提供该作品网站对使用该作品的监控并根据该网站对作品的处置而做相应的处置,不承担赔偿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向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的,只要标明是提供服务、不改变存储的作品、没有从侵权行为中直接获得利益、接到权利人通知书后立即删除侵权作品,不承担赔偿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搜索、链接服务的,在接到权利人通知书后立即断开与侵权作品的链接,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如果明知或者应当知道作品侵权仍链接的,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因权利人的通知导致网络服务提供者错误删除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错误断开与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给服务对象造成损失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承担赔偿责任,由权利人承担赔偿责任。 保护权益仍须谨慎 新条例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权利人、用户的权益进行了平衡,达到既保护权利人合法利益,又发挥网络传播作品的潜能,满足用户使用作品的正常要求的目的。 在具体遵照条例进行操作时应注意做到: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加强对使用作品及制作内容著作权合法性的审查和管理,注意查验内容提供者相关权利证书,了解所使用作品的著作权情况,如涉及第三方权利,应当要求委托方提供已获得合法授权许可的文件;委托他人制作的网络内容应注意在双方协议中约定信息网络传播方面的法律责任。对广大的权利人来说,尽管新条例的出台为权利人的网络著作权保护提供了法律屏障,但由于电子数据的易修改性,网络证据收集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发生侵权现象时,权利人一定要及时收集证据,提交公证处证明,以确保证据的有效性。对于用户来说,应合理使用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不滥用、不擅自改编、不擅自转贴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属于什么权利

新出了一个 有关 诽谤的 是浏览达到5000 转发次数500, 网络这块没什么专门的法律规定,因为不好确定管辖以及举证等一系列问题

我国有如下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行政规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第36条关于网络侵权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规定了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和对于网络侵权的救济。

言论自由乃宪法基本权利,尤其是针对公共事件或者公众人物,公民均有权质疑、批评、评论、表达,以此形成良好的公共空间,促进公共福祉。同时,言论有法律边界,不应损害他人合法权益。陈述或评论时,不得使用侮辱性言辞攻击他人,不随意由事及人,或使用侮辱、贬损的语汇针对他人的人身特质进行不当归因或不当定性,进而侮辱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一旦超出前述言论的权利边界,将会受到民事追责、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甚至会被刑事定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扩展资料:网络言论:网络诽谤是指借助网络等现代传播信息手段,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网络与传统诽谤相比,有其更为鲜明的特性,因为对网络诽谤的管制更容易产生公民言论自由和公民名誉权的价值冲突。司法实践中,如何在打击网络诽谤的同时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以衡平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题。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明确“网络诽谤”入罪标准,即谣言被转发超500次可判刑,明知诽谤仍提供帮助以共同犯罪论处。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网络诽谤

你也知道是散布谣言。散布谣言不是公民的权利,散布谣言会给国家,社会及公民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行使权利时要注意:不能侵害他人合法权利,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及国家利益。当然,正常的言论自由法律是予以保障的。

专利权属于什么权利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他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识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些重大专利、驰名商标或作品的价值也远远高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

专利权不属于著作权。专利权是指发明创造者依法享有的,对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一种权利,而著作权是指作者享有的,对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所产生的人身权及财产权。【法律依据】根据2021年6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包括:(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2021年6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第二十二条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 索引序列
  • 发表论文属于什么权利
  • 发表文章属于什么权
  • 发表自己的文章属于什么权利
  • 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属于什么权利
  • 专利权属于什么权利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