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图书编辑校对手册

图书编辑校对手册

发布时间:

图书编辑校对手册

比较值得推荐的书籍就是,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指导用书,排版与校对规范,作者编辑实用手册,出版校对培训教程,现代校对实用手册。

1  校对人才培养。校对是出版行业里的特殊专业,需要具备特殊素质的特殊人才。现代校对人才必须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熟悉语言文字的各种规范,掌握语言文字的出错规律,对语言文字使用错误有较强的辨识力;(2)通晓图书版面格式知识,能敏锐地发现版面格式错误;(3)熟练地掌握各种校对方法,并且善于综合运用;(4)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积累,不同学科图书的校对人才还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5)能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6)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耐得寂寞,注意力集中,自觉地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当提高专职校对员从业准入学历,从事校对职业的学历为大学本科。对校对人员应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制度。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对校对从业人员实行定期轮训的制度。校对专业技术职务,应纳入编辑系列,注重培养副编审、编审级的高级校对人才。2  人本化管理。管理者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满足校对人员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和业务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营造人与人之间沟通、和谐、合作的氛围,使管理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凝合剂、一种驱动力。校对工作适合量化管理,不但工作任务可以量化,工作质量也可以量化。但是,在实施量化管理时,要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在校对功能向“校是非”为主转移的当代,单纯的量化奖惩的作用是有限的。校是非是一种心理过程,不仅是个人文化和技能功底的展现,还是个人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展现。校对管理要培养人的职业志趣,激发人的成就感,为人的自我发展、为高级校对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3  量化管理。包括校对任务量化和校对质量量化两个方面。校对任务量化管理,通称定额管理,即给校对人员规定校对工作量定额。校对工作量定额以字数为单位,日定额即每人一个工作日应当完成的校对字数,月定额即每人一个月实际工作日内应当完成的校对字数。当月月定额与实际完成校对字数之差,即当月的超额或缺额。超额部分按超额劳动另付报酬。缺额部分应在下月补齐。校对工作是脑体并用的劳动,过度的身心疲劳会影响校对质量,因此,非特殊情况不宜加班加点校对,平时也应对超额劳动进行必要的限制。按照平均先进的原则,一个工作日的校对定额以20 000字为宜,每月按20个工作日计算,月定额以400 000字为宜。这个定额是一般标准,不同类型的书稿,校对定额应当有所差别,这个差别可用系数方法求出,增减幅度以日定额最低15 000字、最高25 000字为宜。核红、过红与文字技术整理的工作量可折算校对字数。二校、三校前的核红、过红与文字技术整理,均按校样总字数的20%折算工作量。机校及其整理工作,按校样总字数的30%折算工作量。样书检查按图书总字数的30%折算工作量。质量量化管理,即将校对质量进行量化,对不同校次规定“灭错率”或“留错率”。灭错率按百分比计算,即以差错总数为分母,以发现并改正的差错为分子,乘以100,得出百分比。留错率即漏改的差错占校对总字数的比率,按万分比计算,以校对总字数为分母,以校后遗留差错为分子,乘以10 000,得出万分比。通常要求:一校灭错率为75%;二校灭错率为一校留错的75%;三校原则上要消灭全部残存差错,最低标准为留错率不超过1/10000,超过此限的为不合格。在实施校对管理时,既要计算校对完成量 ( 定额 ) ,又要检查校对质量指标。如果质量没有达到规定的量化指标,就应扣减相应校对完成字数作为惩罚;如果校对质量高于规定的量化指标,则应增加相应校对完成字数作为奖励。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误,应视错误的性质给予物质奖励。校对字数计算方法,依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附件《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方法》的相关规定。4  校对档案管理。校对的档案是出版档案的组成部分,一种图书的校对工作完成之后,应将校对档案及时整理归档。校对档案的内容包括: (1)校对登记表;(2)校对质疑表;(3)样书质量检查记录;(4)重印书质量检查记录;(5)送审图书质量检查记录。5  外校管理。外校即由社外人员承担部分校对任务。在社内专职校对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适当使用社外校对力量,作为社内校对力量的补充,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但是,外校活动在社外循环,如果放任自流,质量是毫无保证的。所以,必须加强外校管理,将社外校对活动置于统一的、有效的监控之下。外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1)严格考核选用合适人才,建立素质较高、适合本社出书学科门类需要、相对稳定的社外校对队伍;(2)对社外校对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不适合继续做校对工作的要及时淘汰;(3)外校人员一般只能承担一校、二校,只有少数退休的专业校对人员,或经过考核确能胜任者,方可委以三校;(4)由专业校对机构统一组织外校,统一实施外校全程监控;(5)外校管理也应以人为本,尊重外校人员,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6)实行计件付酬和质量量 化检查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外校按千字为单位计酬,报酬应根据书稿类型及校对难易度而定,一般每千字校对报酬 1~5元。没有达到质量指标者扣减相应计件报酬,校对质量高于规定指标,或排除了重大错误,应当提高报酬标准,或给予物质奖励。

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

比较值得推荐的书籍就是,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指导用书,排版与校对规范,作者编辑实用手册,出版校对培训教程,现代校对实用手册。

《老猫学出版》《排版与校对规范》《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指导用书》《作者编辑实用手册》《出版校对培训教程》这些书籍都很值得推荐。

编辑校对实用手册

老猫学出版,编辑力,编辑人的世界,编辑这种病,版式设计法则,这些都非常的合适。

《老猫学出版》《排版与校对规范》《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指导用书》《作者编辑实用手册》《出版校对培训教程》这些书籍都很值得推荐。

图书编辑校对兼职

作为一枚图书编辑,很开心答一下这道题。 一本书的生命,从无到有,其实有很多人的努力,应该就是这些人的工作,和书有关吧。 第一,   图书编辑。图书编辑是一本书的负责人,需要第一时间发现作者,找到市场上适合的选题,并判断这些选题的价值,并一直到策划出版,陪伴一本书的出生。 第二,   校对编辑。校对,是负责一本书的整体文本,需要对错别字改正,句子修改等。图书的编校质量和其息息相关,必不可少。 第三,   营销编辑。一本书上市推出市场之后,会有营销编辑找出这本书和市场贴合的热点。最大限度地让读者知道这本书的出版。有时候也会有一些落地活动。 第四,   销售人员。图书出版之后,销售人员会第一时间知道这本书,并向自己的客户推荐这本书,以达到让这本书销售出去的目的。 第五,   书店或图书馆工作人员。图书真正走向市场,被读者看到一般是在书店,所以,书店的工作人员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图书。图书馆也是一样的。 第六,   印刷公司图书的印制,是真正完成一本书从无到有的过程。印刷公司的人员,其实和书打交道也很多。 第七,   其他。其他工作,是和图书公司有合作的岗位,比如电视、广播节目等。只是因为和图书这个流程上不属于同一范围,暂时不过多叙述。 如果你喜欢书的话,欢迎加入到图书的这个大家庭。作为图书编辑,我觉得我做的每一本书,都带给我成长,让我遇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书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所以对人们的作用当然也是特别重要的,也有很多工作是和书密切相关的,简直就离开不了。图书馆管理员这个工作就真的是跟书非常有关了,毕竟是在图书馆工作,所以接触的东西肯定也都是书了,那么大的图书馆,当然是需要有人负责的,图书馆管理员就是负责这样的工作,他需要把图书都整理好,要分门别类,也要做很多其他的事情,所以这个工作肯定是和书息息相关了,毕竟就是在一个充满书的环境里工作的。作家这个工作也是和书有关的,因为一般作家写作的话终极梦想肯定就是出书了,谁不是这样希望的,都想要自己写的东西最后能够出版,让别人都能看到,所以作家肯定也是和书有关的。而且可能他们写什么东西的时候也是要查阅相关的资料的,这样才能让自己写的更好,也不会有太多的漏洞,而查阅资料的话一般也都是查阅一些书籍,查阅相关的文献,这样也是和书有关的。教师老师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教书育人,老师就是向学生们传授知识的,把书上的一些知识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教给学生,让他们懂得很多东西。所以这个职业当然也是和书有关了,毕竟可以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的媒介就是书了,书就是其中的纽带。而且老师也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知识更加的丰富,也才能教给学生更多东西,学无止境,老师也是要一直看书的。

可以考,出版单位开证明即可报名。考试算比较严。

这个比较多了,不交费用。这个可以去官方的不要去找中介绍。

图书编辑校对规范

《老猫学出版》《排版与校对规范》《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指导用书》《作者编辑实用手册》《出版校对培训教程》这些书籍都很值得推荐。

比较值得推荐的书籍就是,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指导用书,排版与校对规范,作者编辑实用手册,出版校对培训教程,现代校对实用手册。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版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顺应这一变化而修订原有《规程》是很有必要的。在修订《规程》时,笔者建议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即突出《规程》的权威性,反映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重点显现《规程》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兼顾《规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现就这些基本原则谈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至清水)。 《规程》应当反映编辑出版流程的普遍规律,并对编辑出版流程的基本步骤加以具体描述。反映编辑出版工作的普遍性、共通性有利于各出版社执行。例如:在实际编辑工作流程中,初审与编辑加工合一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编审合一就是指把编辑加工当作初审,或者说,把初审当作编辑加工,两者混为一谈,合而为一。根据《规程》对三审制的规定,初审“一般由具有编辑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必须逐字逐句地认真审读全稿,对书稿的政治倾向、思想品位、学术或艺术价值、科学性、知识性、结构体例、文字水平等各个方面进行把关,对其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也就是说,“初审”是从书稿的全局角度审视书稿总体水平和出版价值。只有审稿通过,总体水平是好的,并具有一定出版价值,书稿才能进入下一流程,进行“编辑加工”。而《规程》对编辑加工的描述是“加工整理是编辑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经过审稿决定采用的书稿,在内容、体例、引用材料、语言文字、逻辑推理等方面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使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消除一般技术性、常识性差错,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并符合排版和校对要求。此项工作可由责任编辑担任,亦可设置专门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加工整理较之前阶段的审稿,更为深入具体,要求认真细致,一句一字一符地推敲修改,不能放过一个疑点”。也就是说,“加工整理”是在可以出版的基础上对书稿不妥或不足之处进行修改、润色、提高,使其更加完善。可见,两者的目的和任务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合而为一是不妥当的。因此,必须强调先“审稿”后“加工”,在《规程》中应当强调两者不可合一。此外,对是三审通过后再“加工整理”,还是初审后先“加工整理”,建议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而且对待社科类书稿与自然科学类书稿应当有所区别。笔者认为一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宗教、历史、地理等思想性、政治性比较强的社科类书稿,还有一些中小学教材类书稿,必须在三审通过后才能进入“加工整理”流程。这些书稿的审稿把关极其重要,如果因为书稿存在思想性、政治性等问题导致最终不能通过,而初审未发现就进行编辑加工,其结果是白费工夫。所以,审稿必须在前(指前三审)。前三审通过后才能进行“加工整理”。这类书稿编辑加工之后还需要复、终审把关(指后三审)。但是,对一般性图书,如自然科学类中的科技、生活、保健、普及、大众化图书等,在程序的先后上以不作强求为妥。尤其是实用生活和保健等普及性图书,对书稿的取舍一般不会有太多的争议。复、终审推翻初审对书稿的取舍意见重新认定的概率比较小。因此,初审认为可以出版,经编辑部主任同意后即可以进入“加工整理”环节,先初审,然后“加工整理”,再行复、终审。在“加工整理”后进行复、终审,对一般性书稿而言具有帮助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实用性。当然,自然科学类书稿的审稿在先后次序上允许适当变动,并不意味着该类书稿的审稿把关不重要,也不能理解为简化复、终审把关的程序,相反,三个审次必须健全,只是不一定要分为前后两段各三个审次。像这样的普遍性问题建议在《规程》中应当有所体现,有所反映。 《规程》是指导编辑出版流程的,因此基本的流程简图是不可或缺的。原有的《规程》中缺少编辑出版流程图,感觉系统性不够。编辑规范体现在编辑流程的各阶段,编辑流程能反映编辑的整体规律,因此编辑流程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在《规程》中增补“简明编辑出版流程图”以供各社参考。简明编辑出版流程图应包括以下内容:选题论证→组稿→作者交稿(书稿定、清、齐)→初审→复审→终审(前三审)→编辑加工整理→复审→终审(后三审)→发稿→一校→二校→三校→审读→付印→成品书质量检查→发行→读者与作者意见反馈此外,建议自然科学类书稿在初审认定可以出版后,经编辑部主任同意即可以进入“加工整理”环节,而后再行复、终审,对审稿的审次和顺序可以作出适当调整,以提高该类图书的出版效率,同时也不漏缺审稿把关的必要环节。综上所述,在出版业从作为“作者与读者的桥梁”逐渐向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向转变的今天,质量依然是立足之本。《规程》是行业规范,规范编辑出版流程的具体操作,根本目的是保证图书质量。因此,重视《规程》的修订工作对整个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图书质量是一个出版社形象的体现,图书质量也是一个编辑能力和素质的体现。然而,图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不全是责任编辑的职责,而是整个行业要抓要管的大事,也是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试想责任编辑如果有更多的时间从容应对书稿中的差错,而不是急着出书去抢占市场;责任编辑如果没有经济指标的压力,不是疲于奔命,每年出版那么多的品种,为经济效益而奋斗;责任编辑如果有一点时间用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以提高自身修养;复、终审把关如果也能再严一点,不怕得罪人,真正起到把好质量关的作用;作者如果能对自己的书稿更加负责任,把自己撰写的书稿质量再提高一步;校对如果能再认真一些;管理者如果能把出版事业作为文化传承来做,并从守土有责的角度承担起社会责任来,而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一切地扩大品种规模……那么,图书质量也不至于滑坡到如此严重地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哈达曼教授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几只蜜蜂放进一个瓶中,瓶底向光,蜜蜂向着光亮不断碰壁,最后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然后,他们把蜜蜂换成蝴蝶,几分钟后所有的蝴蝶都飞出去了。原因是蝴蝶在向上、向下、向光、背光作多方尝试,一个方向不通就改变方向。虽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终还是飞向瓶颈,脱口而出。哈达曼教授总结道:“要尝试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坚持一个方向可能会钻进死胡同。有时候,横冲直撞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图书的质量问题也是一样的,只抓住责任编辑方面的问题是不够的,或者说只强调编辑出版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的方法同样也是多种多样的。《规程》至少从管理角度提出了一个不只限于责任编辑方面的如何有效提高图书质量的普遍适用的模式和方法,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 索引序列
  • 图书编辑校对手册
  • 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
  • 编辑校对实用手册
  • 图书编辑校对兼职
  • 图书编辑校对规范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