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他的科研(成果的-去掉)水平又有新的提高,其中有两项(增加-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但在国内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而且也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 在抢先防洪的战斗中,同志们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经过四个多小时惊心动魄的同洪水搏斗,,保住了大堤,战胜了洪水。
从工具中看字数统计
科扬改为科学补上"他们"经过……
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对于学术上的抄袭问题,管理不甚完善,才给了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作者的资格标准是什么?
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对于学术上的抄袭问题,管理不甚完善,才给了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该教师涉嫌严重学术造假将会被相应的工作单位辞退,并且在整个行业很有可能永不录用。
需向原作者道歉,并被学校给予处分,调离其他岗位,会受到别人的闲言闲语。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成立于1987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支以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梯队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和科研队伍。电子工程系在编教职员工44名,现任系主任为黄君凯教授,系党总支书记为朱家明老师,系主任助理为郑力明副教授。目前,在校本科生275人,研究生150人。近年来,电子工程系围绕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大学科领域,构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在光通信与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设计、测控技术与生物医学信息系统等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团队、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近两年,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被SCI、EI和ISTP收录50篇;近三年来,教师主持的国家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粤港招标项目30多项,纵向科研经费近千万元。目前,电子工程系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层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硕士点,同时具有“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学位点。在本科教育层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招生专业,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布局,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2001年底被评为广东省首批12个省级名牌专业之一。在实践教学和科研硬件条件建设层面,已经建成了暨南大学广东省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暨南大学广东省教育厅现代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暨南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研究所等涵盖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师的多层次系统化实验和科研基地,有力支撑和促进了电子工程系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科研平台的构建和发展。5年来,电子工程系着力凝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提高为目标,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多维结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依托所承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在教育模式的设计定位,课程体系的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的综合更新,教育技术的开发应用,实验基地的改造建设,实验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人才培养的激励孵化等新世纪专业建设和教育改革核心问题上,取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以及全国和广东省多媒体网络课程奖3项。电气信息类专业的2门基础主干课程“电子电路基础”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获批为广东省的省级精品课程,出版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软件近10部。电子工程系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效突出,近年来本系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4项国家级奖项,以及40多项省级奖项;此外,在读学生申报国家专利6项,并有2项创新成果被列为广东省“六个一”科技成果展示会参展项目,以及中国国际贸促会招商引资扶助促进工程项目。建系20年来,电子工程系培养了以研发“WPS2000智能集成办公系统”获得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金山软件研究院副院长董波,以及澳门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系系主任苇孟宇等一批创新型的杰出毕业生。 暨南大学数学系创办于1929年。七十几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数学系通过不断深化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改革,在研究生和本科不同层次的教育中,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强化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从原来仅有的单一数学专业发展为有培养理学硕士、工学硕士、管理学硕士、理学学士和管理学学士条件和资格的大系。数学系现有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与管理学院、珠海学院共建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与经济学院共建一个硕士学位点: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学系现设三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数学系于1993年在广东率先创办的本科专业。数学系拥有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全系现有教职工36人,其中专职教师32人,教师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13人,讲师8人 。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含博士后6人),硕士6人。系资料室藏书7万册,中外文期刊460余种。系计算机实验室有微机100多台, SUM小型机服务器1台。系计算机实验室、系资料室、系办公室、系主任室和教师工作室都设立了校园网微机工作站,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丰富的藏书和网络资源极大地满足了师生的科研需求。数学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我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都取得了优秀成绩,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并有多篇建模竞赛优秀论文在学报上发表。 暨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于1984年,其前身源于数学系的计算机教研室。本系1990年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华南地区较早成立的计算机软件硕士点之一,目前拥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二个工学硕士点,同时拥有计算机技术专业工程硕士点;设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以及电脑与资讯科技(境外)三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本系在为海外、港澳台地区和广东省培养信息产业及高新技术高级专门人才,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进一步做出重大贡献。长期以来,我系一直在努力探索计算机类学科的教育改革方案,力求使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归纳起来,教改工作由浅至深,由 局部至全面,由小规模至大规模,在某些方面的研究水平在省内已初具规模。其过程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1996年在这期间,计算机软件专业确立了专业发展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提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有较强自适应能力的、能与国际接轨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的通识模式教学体系,制定了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新的教改方案,实现了从较窄的专业口径向较宽的专业口径的转化,其教改成绩被学校所肯定。在新的教改模式中,进一步压缩学时,并把课程结构分成三个层次:即公共基础课程,五大模块的核心课程,四大方向的专业课程。强调外语与计算机教学4年不断线。同时,为了加强工程训练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大力改革实验方法,在基础课程中引入CAI教学,并设立专题研究课程,让学生尽早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因而,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独创能力,多次在科技比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第二阶段:1996-2005年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与对国内外最新教改动向的了解、研究,根据教 育部 普通高校专业调整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需要,遵循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整体优化的原则,计算机软件专业进一步变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提高为目标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体系。为此,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是重新整合原有计算机类核心课程结构与内容,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长期作用与可持续发展,改革了部分课程,并在98级的教学计划中试行。同时,在部分核心课程中引进美国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调整原有的基础类实验室布局,组成4~5门彼此融合,相互渗透的计算机类基础实验课程。并建成一个具有共用、开放、教学提高型特点,并且技术与管理先进、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设为探索如何建立新型实验室建设模式、如何馈进面向21世纪高新技术的实验内容,以及采用现代化的实验方法与手段,提供了一个颇为成功的典范,并产生了一 定的社会影响。同时,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力求构建与21世纪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的,与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现代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至今,已初步形成基于全面发展的通式教育模式,由系统化多层次实验室提供硬件支撑,完成模块化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教学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综合培养体系,在现代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平台上,实现智力因素素质与非智力因素素质相互渗透和融合,铸造了具有创新能力的交叉型、通用型的21世纪人才。在这一改革思路指导下,结合我校侨字特色和本系自身特点,本学科专业进行了部分教改项目。此外,我系还主持一些省级和校级的教改项目,出版了多部教材。同时,自行研制了多个CAI课件。并且,本学科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多维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以及开拓型新能力,在就业竞争、继续深造、以及实际工作过程中得到体现,深受海内外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良好评价。因此,我系计算机科学与专业的教改力度,从广阔性、先进性,以及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自身特色上看,都已经走在广东省的前列。2011年9月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珠海学院正式搬迁至广州校区,至此,暨大外部校区已全部回到广州校区,完成历时3年的学院搬迁计划。2012级新生暂时在华文学院学习和生活,一年后回迁本部。
衡水学院好一些,三个地方里消费最低的就是这里了。学校住宿很好,图书馆很大很好,都是新盖的房子。我去过,这三个学校毕业后在当地发展还行,要是去北京就很难就业了。
物理学科现有教授17人(其中博士导师10人),副教授17人。李福利:男,生于1957年1月20日。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原子核多体量子理论、量子光学中原子与腔场相互作用动力学、光场非经典态的产生、量子干涉效应与原子共振荧光光谱及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2001年6月评聘为校“腾飞计划”特聘教授。曾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1995);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张胜利:男、1962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管结构与物理性质、软物质系统斑图的演化与生长控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国际著名的物理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收录24篇,EI收录4篇。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一百多篇次。研究成果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丁秉钧:男,1946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电接触材料,纳米功能材料。主编“纳米材料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研制的CuCr触头材料已创产值近4亿元。陈光德:男,1957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固体光谱学(半导体和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 非线性光学;近些年来在国内外物理类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二十篇被SCI收录,截至2003年11月,发表的科研论文已被国内外评论引用430篇次;梁工英:男,1953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纳米磁性材料。 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部级基金项目4项,横向课题多项。主要研究课题有激光反应合成纳米复合材料,激光快速晶化纳米双相NdFeB磁体,纳米软磁材料等。近年来共在国际和国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外文26篇,被SCI 收录论文20篇,被Ei收录37篇,被引用30多次。宋晓平:男,博士、教授,博士导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科研上一直从事相变、磁性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工作。1997年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第一获奖人)。科研上一直从事相变、磁性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工作。1995年在英国里兹大学高访1年,2000年在美国特拉华大学高访3个月。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863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40篇,发表的论文被他文引用40余次,2002年获教育部提名科技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获奖人)。王永昌:男,1938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红外上转换和光存储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纳米金属粒子的光学性质及纳米结构组装体系的研究;原子分子的高激发态结构及碰撞动力学研究;微型激光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1982年,“镧系元素三元络化物化学”获甘肃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名列第四)。1985年,“激光等离子体光谱学”获甘肃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名列第一)。1994年,“与热核聚变和短波激光有关的原子参数的研究” 获甘肃省高校1992-199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二)。2003年,“物理新技术在生物膜液晶态结构及抗癌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四)。张淳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成像光谱技术; 空间光学;大气科学; 信息图像处理;光纤通信技术及低维材料的光学性质等。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和市工业攻关项目等,先后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863―308、863―2基金和国防科技预研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近两年在国际重要光学学术期刊Applied Optics,Optics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Optics A上发表论文6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篇;申请专利五项(已获4项) ;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校级教改项目8项;主编出版《大学物理》、《物理学》、《大学物理》(电子教案)等教材四部。先后获省(部)级、校级奖10余项。作为第一发明人,2002年获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3项;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2001年-2004年9月(其中2003年由于非典没有外国专家来访),物理学科共有12人次来访,来访期间,与理学院物理学科师生座谈,并作学术报告。具有实质性的合作主要有:与美国再生能源实验室高级研究员-Huai Wei在固体理论计算方面进行合作,提供实验样品材料,并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参加国际会议:2002年以来学科教师参加国际会议:4人次;2002年以来物理学科发表论文情况:发表论文97篇,其中SCI收录55篇。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电机系,是兰州铁道学院 1958年建校时首批建立的5个系之一。当年招收首批通信、信号本科学生和电力机车专修班学生。随后连续招收6届通信和铁路信号本科学生和2届电力机车本科专业学生。文革期间,1966年~1970年全国高校停止招生,1971年~1976年我系招收了有线通信和铁路信号两专业的工农兵学员。1977年全国恢复高等学校招生,我系继续招收有线通信和铁路信号两本科专业学生,1979年国家教委开始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并开始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1980年我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79年经铁道部教育司批准创办了自动控制本科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针对电机系当时只招收有线通信、铁路信号、自动控制三个本科专业,于1982年更名为电信与自动控制系,简称电信系。1985年经铁道部教育司批准创办了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1992年教育部制定了按大类招生的目录,电信系的铁路信号和自动控制两本科专业,归并为自动化类,按自动化专业招生。1993年原铁路信号专业更名为自动控制专业,原自动控制专业更名为工业自动化专业,简称自动化专业。 2012年9月自动控制专业更名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第四次修订,专业代码080802T). 1997年全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并对本科专业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实行学校、学院二级管理体系。1999年任恩恩教授等人又创办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1999年电信系更名为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简称信电学院。2002年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功申报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03年开始招生,2003年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功申报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并于2004年开始招生。2003年成功申报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点,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随着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的不断扩大,到2006年信电学院在校本、专科学生超过3500名,有7个本科专业,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6月,学校根据学院的专业特点,为了便于管理,增强办学实力,将信电学院分成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两个二级学院。建校初期,电机系由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电机专家姜嘉猷教授、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铁道信号专家王钟麟教授为代表的京、唐两院等30名教职工组建成立。下设通信、信号、机车、电工4个教研室,由孙祺荫教授任首届系主任,李崇安老师兼任党支部书记。当年招收我系首批通信、信号本科学生50余名,电力机车专修班学生30余名。1959年和1960年扩大招生,通信和信号本科专业各招3个小班,电力机车供电本科专业招1个小班,两年分别招收了196名和233名学生。1960年下半年适逢教学改革和技术革新的“双革”活动,学校从本系和外系58级、59级、60级选调部分学生,成立了“2号”和“3号”专业。1961年遭遇国民经济困难时期,“2号”专业改为信号专业,“3号”专业改为通信专业。师生们抱着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形成了良好的办学校风。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电机系的师生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办学。1962年进行专业调整,撤销供电专业,该专业学生转入信号专业学习,随后电力机车专业下马,已招电力机车61级学生全部转入唐院学习。同年,甘肃工业大学下马,部分学生转到电机系学习。当时,正逢学校由天水路老校址迁至安宁区新校址,由于运输工具和能源短缺,全系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肩扛手抬,将部分教学设备与生活设施步行搬到安宁区新校址。为了度过困难时期,部分师生去兴隆山等地采集橡子、野菜渡荒,其艰难程度令人难以忘怀。在这个期间,师生们发扬延安抗大的精神,自力更生,共同参加了大量的建校劳动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为电机系的办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电机系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1964年至1966年全国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电机系60、61、62、63级学生和部分教师奔赴张掖、庆阳、平凉等地参加了这一运动。电力机车专业撤销后,其相关教师十多人调至唐院、株洲电力机车厂和科研所等单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1967年“停课闹革命”,1968年开始“复课闹革命”,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64、65级学生中成立了通信小分队和信号连队,一边进行生产劳动,一边进行实践教学,为64、65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停课的损失降到最低,使这两届学生在后来的工作中受益匪浅。19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进大学,从1971年至1976年通信、信号两专业共招收580余名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文化程度差异很大,从补习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入手,突出生产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师生们先后到上海通信工厂等铁路现场进行感性认识,去中卫、平顶山化肥厂专用线、沪宁线等地进行施工,参加陇西纵横制交换机自动故障测试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到酒泉坦克部队进行军训。使这几届学生迅速成长,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他们毕业后已成为各个路局、站段和地方部门的骨干力量。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电机系迎来了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批本科生,即通77和信77。1978年秋又招收了通78和信78。学校为了增强师资力量,从各系抽调学生在电机系成立了电子师资班。1979年由班冀超教授等人创办了自动控制本科专业(1993年后改名为工业自动化专业,简称自动化专业)。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1984年开始招收电务干部专科班。1985年由时天保教授等人创办了计算机及其应用本科专业。1988、1989年还为北京联合大学代培了84、85级两届通信和信号本科专业生,1993年春季招生又招收了两个班。从1977年到1997年这二十年里,学校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电信系除了主办四个本科专业外,还办了多路通信、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和自动控制四个专业的专科和电务干部专修班以及成人教育、函授教育。1997年后全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1999年由任恩恩教授等人创办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2年至2003年信电学院又成功申报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这时信电学院由1997年前的四个本科专业发展成七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的学生人数由1997年的1700余名发展成3500余名,成为兰州交通大学最大的二级学院。改革开放,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使电信系在专业设置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学科学位建设、科学研究、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得到了迅速成长,结出了丰硕的成果。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铁路运输自动化与控制学科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此前,班冀超教授已于1980年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班冀超、孙祺荫教授于1981年招收了第二批研究生。铁路运输自动化与控制学科后改名为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并被定为省级重点学科;1995年新增了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又新增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在学科学位建设中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绩辉煌。首先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同时,以我院为主联合自控所、运输学院、机电学院共同承建的交通运输一级学科顺利入选为省级学科,其下属的二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入选为省重点二级学科;同年还新增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电路与系统等5个硕士点,共计1个博士点和9个硕士点。 在教材建设方面,自1963年班冀超教授编写的晶体管电路教材在学生中讲授以来,深受学生的欢迎,该课程当时在全国也是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我系的教材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系参加了铁道部教育司组织的教学和教材指导委员会,1992年董保生、陈珍两位教授等人主编了集成电路教科书,并由铁道出版社出版;1993年倪侠渔教授参编了电信网络上下册,由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并于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截止到2005年我院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高校教材44本;同时,积极参加教改立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六项,二等奖五项;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六项,二等奖五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经过不断的改革更新,使各个专业的教学实验设备齐全,应开出的教学实验完好率在90%以上,并成立了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专业基础实验中心。在此基础上,还成立了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即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确保了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除建校初期四位教授外,从1977年至1997年改革开放二十年,造就、提升了副教授以上职称39名,其中教授13名,占师资队伍总数的35%以上,职称结构趋于合理;造就、提升了中年教授20名,更值得指出的是硕士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60%以上,使师资队伍中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信系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始终坚持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上狠下功夫,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科技和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从1993年至1998年曾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教学计划的修订,以后逐年有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多次修订,目的在于在培养人才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狠下功夫,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电信息学生在参加全国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计89级董占军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迅达杯二等奖,名列全国第四名;计90级冷晗生同学获全国大学生科技发明二等奖;动93级曹韶同学获97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制作大赛奖;控93级黄康同学获铁道部茅以升奖学金;国家四、六级外语考试的通过率逐年提高,平均通过率已达65%以上;学生在参加省级计算机竞赛多次名列榜首;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多名学生获得国家一、二等奖和省的特等奖,一、二等奖;从2001年开始参加每两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连续四次参赛六个队,获国家级二等奖和省特等奖,一、二等奖,名列甘肃省高校榜首。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涌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1994年铁道部团委命名电信系团总支为部先进团总支;计91班团支部为部级先进团支部和全路先进班集体;控95级刘丽英同学被铁道部团委授予先进团员称号;通91级高帆、动91级唐龙、控92级刘金梅三名同学为全路三好学生;信电学院团委从2000年至2005年连续六年被授予甘肃五四红旗团委的称号;2000级朱丹同学获2003年度甘肃省三好学生称号;自动化00-1班获2003年度全省先进班集体称号;信电学院党员学生“三个代表”社会实践服务团获2002年度暑假三下乡社会活动优秀团队;信电学院党员大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三个代表”社会实践服务团获2003年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自1958年建校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培养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近9000人,硕士生200余人,其中不乏在国内外同行内有着重要影响的一批校友。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现有1个博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系统分析与集成)。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控制工程和电气工程3个领域可招收在职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个本科专业:自动控制(原铁道信号)专业、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原铁道供电)专业。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电工学、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4个重点课程群:电工学、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学院设有3个系和1个教研室,即:自动控制系、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和电工学教研室;设有12个研究所:电子与显示技术研究所、综合自动化研究所、铁道信号应用技术研究所、电气工程技术研究所、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控制研究所、计算智能与信息处理研究所、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研究所、交通信息技术研究所、先进控制技术研究所;拥有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教授14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28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75名,7人获甘肃省“555人才工程”和学校“青蓝工程”资助。在校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共350余名,本科生2400余名,自考生670余名。学院主动适应铁路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加强铁路特色专业建设,开辟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机车车辆控制技术”、“接触网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等专业方向,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围绕铁路“高速、重载、安全”的主题,重点扶持特色科研方向和团队,依托“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铁路全电子化微机联锁、列车运行控制、机车车辆控制、工业自动化、风力发电控制技术、铁道供电系统、电力牵引及其自动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ZR-1416-8型大型铝板翘式换热器真空钎接设备计算机测控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车站信号微机联锁系统”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铁路车站全电子化模块高原适应性研究”、“新型智能网络化电子引导系统研究与应用”、“计算机联锁系统”、基于软计算的工业控制优化一体化软件平台开发及应用等6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近三年,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90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编写出版教材15部;科研经费到款额逐年增加,2011年达520余万元;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铁道部重点项目。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扩大专业影响,建立了3个工程硕士教育基地;先后与8个铁路局、1个地铁公司、1个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多个厂家和工程公司成功举办了新技术、专业技术培训;与近30多家单位建立了联系,校企培训合作呈现出铁道信号与电气工程专业并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共存,品牌与特色鲜明,质量不断提高,规模逐步扩大的良好局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该校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介绍自动化实验室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学科为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近两年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铁道部重点课题2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厅级奖1项。现有教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5%。毕业生可在电力、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交通、仪表、电气化铁路等领域从事与电气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与设计、经济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主干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监控技术、电力牵引供变电系统、接触网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测试技术等。主要专业方向: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铁道电气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三年级分专业方向) 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两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近两年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现有教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0%。毕业生可在铁路、电力、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交通、建筑、新能源等领域从事系统运行、信息处理及控制、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与设计、经济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主干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远程监控系统、工业控制网络、检测技术、供电技术、智能控制、控制系统仿真、集散控制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机车控制技术、风力发电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自动化工程管理等。主要专业方向:工业自动化、机车(车辆)控制、风力发电技术、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三年级分专业方向)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二级学科均为博士和硕士授权点。近两年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铁道部重点课题5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5项。现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5人。毕业生可在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电子、信息、仪表等领域从事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与设计、运营维护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校、研究院所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主干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计算机网络、电磁兼容及可靠性理论、铁路信号运营基础、信号基础设备原理、车站信号自动控制、区间信号自动控制、铁路信号远程控制、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编组站综合自动化、计算机联锁系统、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等课程。主要专业方向:铁道信号、高速铁路控制、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三年级分专业方向)
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份—),性别,民族,籍贯。职务/职称[如作者无职务或职称,可不写],学历,单位,研究方向。二、邮寄地址格式要求:邮寄地址:**省**市**区/县**路**号**单位。收件人姓名,联系电话。
一、对文章的主要作者可按以下顺序刊出其简介: 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 职称, 学位,简历以及研究方向(任选)。在简介前加 “作者简介:”或 “[作者简介]”作为标识。例: 作者简介:乌兰娜(1968- ),女(蒙古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内蒙古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博士 ,199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主要从事蒙古学研究。 二、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 “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的标识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或“。”结束。 三、英文文章的作者简介用 “Biography:”(单一作者)或“Biographies:”(多作者)作为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