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新青年了。
一般在报刊亭可以买或者书店也有。
记得是 当年办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停刊了,停刊之后就再没有了。
现在想买到新青年这个杂志的话,这个需要在网上进行订阅的,或者你再给他们的杂志社打款,他们都会给你邮寄过来的
没有新青年了。
陈独秀的《新青年》1922年7月,出至9卷6期后休刊。以后改为季刊。1925年4月改为不定期刊,共出五期。1926年7月最后停刊。后来1978年又有一个《新青年》,前身为《黑龙江青年》,却没有陈独秀的那种革命精神,是一种充满真情的杂志。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一般在报刊亭可以买或者书店也有。
没有大卖。《新青年》杂志的出世,最大动因是辛亥革命所创建起来的共和国,让人民感到失落,先觉者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一个新的出路。
能买到。新青年合订版较多,原版较少,网上价格基本上是正价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正式创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创刊后,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青年杂志》同青年会创办的刊物《上海青年》名字雷同,应该及早改名,省得犯冒名的错误”。于是,为避免混淆两本杂志并突出《青年杂志》的新意,从1916年9月1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一号起,《青年杂志》正式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通过积极宣传倡导科学和民主,也就是“赛先生”和“德先生”,以及新文学来进行民众思想启蒙,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初,陈独秀应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到北京,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1918年1月,《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起实行改版,杂志文章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进行创编,标志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没有。这是中国特殊时代的刊物。
市场比较一般的。在智能手机的冲击下,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的衰落,不是个新话题了;传统媒体自身向新媒体的转型,也已经进行了许多年了;通过手机等载体进行的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有多少区别,我们也说过不止一次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进步,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曾经在没有手机或者手机不发达的年代,很多人都会花钱买杂志和报纸,虽然杂志的水平也很高,版面也很丰富,但是自从有了手机之后,大家都很少再买杂志了。但是我是一个特别喜欢翻杂志的人,因为我觉得看手机杂志特别的伤害眼睛,所以就算是在手机发达的现在,我也会每天坚持看杂志,在睡觉之前。
可能一般新华书店不会卖一些关于娱乐的书,只会卖一些关于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的书吧 !
别人不会想到呀 况且有书亭干嘛跑那么远 而且过期不好卖呀
新青年现在还是叫新青年。(LA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主办单位: 群益书社创刊时间:1915年9月15日出版周期:月刊,6期为一卷主编:陈独秀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有名的篇章: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发表《贞操问题》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鲁迅发表《随感录四十》创刊辞的几大方面: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一般在报刊亭可以买或者书店也有。
1、《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3、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4、《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闳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安特莱夫、索洛古勃、库普林、阿尔志跋绥夫,波兰的显克维奇,瑞典的斯特林堡,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创作。第4卷第6期(1918年6月15日)办了“易卜生号”。该刊还译介了苏联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论文。5、《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这主要包括对以刘师培、林琴南为代表的“文选派”和“桐城派”封建复古势力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反对新道德维护旧道德的斗争﹔对腐朽无聊的黑幕派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斗争﹔对诋毁革命文学的上海美术界守旧派人物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