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矿产勘查期刊版面费

矿产勘查期刊版面费

发布时间:

矿产勘查期刊版面费

虽然网络的信息越来越多,但纸介质的矿产勘查报纸、杂志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报纸、杂志历史悠久,文章质量高,信息量大,在商业性矿产勘查业内拥有稳定的读者群。有的虽是矿业的报纸、杂志,但矿产勘查是其重要的部分。这里介绍几份与商业性矿产勘查有关的报纸、杂志。一、《北方矿工 (The Northern Miner) 》《北方矿工》是创刊于 1915 年的矿业新闻日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和其他33 家媒体建立了信息共享的关系,是商业性矿产勘查信息权威性的来源。 《北方矿工》是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EPL/TSE) 。除了 《北方矿工》以外还有多种产品,例如《加拿大和美国矿业手册》、 《加拿大矿业杂志》、光盘杂志 《矿业档案》等。《北方矿工》的版面有矿产勘查开发新闻,矿产勘查市场预测,矿产勘查项目的评述,勘查公司介绍,上市勘查公司股市行情,求职信息,矿产勘查承包商、供应商、咨询商广告。二、《找矿者 (The Prospector) 》《找矿者》报道矿产勘查新闻,探讨矿产勘查热点问题。例如2011 年第 2 期报道了几个勘查热点,马尼托巴的 VMS 矿床、智利的 Copaquire 铜钼矿等。土著人问题是境外矿产勘查遇到的最麻烦的问题,和国内的村民阻拦勘查类似,成为实施勘查项目的 “拦路虎”。我们总是寄希望于政府帮助解决。而在境外勘查,则要从多方面工作。2011 年第 2 期的 《找矿者》,为此设了讨论土著人问题的专刊,有 10 家勘查公司介绍了它们和土著人建立合作关系的体会、经验和做法。三、《矿业杂志 (Mining Journal) 》这是一家在英国出版的矿业杂志,但刊登了大量的全球矿产勘查信息。例如 2011 年出版的矿产勘查专刊,回顾了全球 2010 年有色金属勘查投资情况; 5 家钻探设备制造商介绍新型轻便钻机; 推荐 2010 年全球 8 个值得关注的勘查进展,有哥伦比亚 La Bogeda 金银矿、智利 Caspiche 铜金银矿、加拿大巴芬岛 Chidliak 金刚石矿、加拿大 Golden Saddle 金矿、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 DeGrussa 铜矿、秘鲁 Haquira 铜钼金矿、加拿大 BC 省 KSM 金银矿、巴布亚新几内亚 Wafi-Golpu 铜金矿。四、《世界资源杂志 (Resources World Magazine) 》《世界资源杂志》是矿产勘查与开发投资的权威性杂志之一。它为投资提供机遇和新闻,往往发表矿业公司董事长和经理的权威性评论。例如 2011 年第 2 期的封面就是 Nevsun 资源公司董事长兼CEO: Cliff Davis 的肖像。Nevsun 资源公司因为勘查了厄立特里亚的 Bisa 矿而声名鹊起。Bisa 矿是 VMS 型高品位铜锌金银矿,根据可行性研究,可建成年产金 106 万盎司、银 940 万盎司、铜 34 亿磅、锌 75 亿磅的矿山。这期 《世界资源杂志》还讨论了当前勘查热点、稀土矿勘查的态势; 提供了数十个可供进一步投资的初级勘查公司和勘查项目,在简要说明了矿床类型后,关键是披露了探矿工程品位、矿体的规模及品位及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空间,以提供投资者决策。例如 Lithium Americas 公司的锂勘查项目,近年来锂是矿产勘查的热门矿种。五、《资源股票 (Resource Stocks) 》《资源股票》是更多从金融的层面指导矿产勘查开发投资的权威性杂志,更具备全球的视野。例如 2010 年 11 ~12 月期,讨论了突尼斯的勘查动向,研究了印度不断增长的勘查项目,初级勘查公司正在形成巨大的现金流,钾盐赢得了国际投资的眼球,关注博茨瓦纳的铜矿带等。这些文章可以开阔境外矿产勘查的思路。六、《矿产勘查 (Mineral Exploration) 》《矿产勘查》是地区性的商业性矿产勘查杂志,为加拿大 BC 省的矿产勘查协会所办。BC 省是加拿大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的大省,该杂志详细报道了该省的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评论每年的 “矿产勘查集市 (Mineral Exploration Roundup) ” 和 BC 省每年的勘查活动。七、《亚洲矿业 (The Asia Miner) 》2005 年,在澳大利亚出版了中英文双语的矿产勘查开发杂志《亚洲矿业》。它在扉页上用中文写到: “一只沉睡多年的雄狮从睡梦中觉醒过来,饥饿是它的第一感觉。这就是中国,一个对矿产资源有巨大需求的、蓬勃发展的泱泱大国。”该杂志主要关注亚洲和大洋洲的矿产勘查开发项目。例如,2011 年 3 ~ 4 月期,就广泛地介绍了印度尼西亚、蒙古、中国、巴基斯坦、柬埔寨、越南、印度、老挝、泰国、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矿产勘查动态和项目。杂志还列表介绍了2010 年全球主要的矿业投资项目,根据项目名称和公司,分矿种、勘查开发阶段、投资类型、投资数额,做了简要介绍,包括金、铜、铁、镍、铂族、银、金刚石、铀、锌等矿种,共 191 个项目。目前,在我国从报纸、杂志上得到商业性矿产勘查信息难度很大,更难以得到境外矿产勘查开发的商业信息。由于境外矿产勘查的信息不灵通,造成了境外矿产勘查的选项、决策的视野褊狭,影响了境外矿产勘查项目实施的成功率。在我国,矿产勘查的报纸、杂志,一种是矿床学和勘查技术的科技期刊,数量曾达百种以上;一种是带有机关报性质的政论性的报纸、杂志,多报道地勘单位的消息和有关政策。这些报纸、杂志还不能满足商业性矿产勘查对市场信息、找矿动向、勘查技术的需求。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于 2010 年创刊 《矿产勘查》。杂志的定位是反映矿产勘查界现状,服务于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技术经济综合性杂志。包括信息速递、政策纵览、专家论坛、勘查市场、矿床地质、勘查技术、境外矿业等栏目。在我国众多的地学杂志中独树一帜。

刊名: 矿产勘查 Mineral Exploration主办: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周期: 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4-7801CN: 11-5875/TD邮发代号:2-656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矿产勘查曾用刊名: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岩土工程界创刊时间:1998是这本杂志吗?不是核心

矿产勘查期刊收录

岩石学报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地质论评地学前缘 地质学报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矿床地质 沉积学报 地质科学 中国地质地球学报 现代地质 高校地质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第四纪研究 地质通报岩石矿物学杂志 地质与勘探 矿物学报 地层学杂志 地质科技情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矿物岩石物探与化探古地理学报新疆地质地球与环境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2厂 定额补助 四川省西昌市长安北路 机械加工、选矿设备的制造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队 定额补助 成都市温江区柳城大道西段6号 地质矿产、固体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勘探、探矿工程施工、工程测量、地质灾害治理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 定额补助 崇州市金带街199号 为国家建设提供地矿勘查服务

矿产勘查期刊级别

是的

主管单位: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办单位:新疆地质矿产研究所 省级的

矿产勘查期刊官网

地学吧,相当不错。

矿产勘查期刊好投吗

目前,尽管我国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工作从总体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约束并未因此而缓解,有些还越来越突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在矿产勘查领域形成了一整套通过国家行政体系配置资源、保障资源供给的体制,形成了矿产勘查与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大的地质工作框架体系内混合封闭运行、与矿业脱节的运行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建立了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的新体制,但其中矿产勘查体制的改革成为建立地质工作新体制的重点和难点。受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转型难度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需求旺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勘查登记、矿业权交易活跃与资源增储缓慢并存,在旺盛的需求条件下,却没有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繁荣景象。市场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形成背离和反差,反映出矿产勘查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或规范的问题。1 矿产勘查的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国内矿产勘查的发展赶不上矿业发展的需要,矿业的发展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下降,大宗紧缺矿产资源储量保障程度下降近几年我国资源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矿产品进口量大幅攀升,对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主要原材料市场供不应求,几乎所有原材料及其制品的价格急剧上涨,贸易逆差迅猛扩大。例如,2006年,我国矿产品及其相关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 95亿美元,同比增长58%。2007年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升至4 9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占到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7%。近年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增两减”的新特点:即矿产品消费迅速增长,超过了生产增长速度;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迅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主要大宗紧缺矿产新增资源储量赶不上消耗资源储量,导致保有资源储量不断减少,保障程度降低;主要矿山产能减少,供需矛盾加剧。1999年以来,我国石油、钢和铜的产量增长远远低于消费量的增长。其中,消费量年增长与产量年增长之比:石油为5倍以上,铜近3倍。同期,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则有所减少,铁矿石资源储量到2004年一直下降,铜矿的资源储量增加缓慢。可见,矿产需求增长远远超过了生产量的增长,生产量的增长又超过了资源量的增长。以铁矿石为例,到2010年、2020年我国铁矿石的预测需求量分别为11亿吨和13亿吨,铁矿石进口量分别为5亿吨和6亿吨,但到2004年这些数字均被突破,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迅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不断减少,保障程度降低。矿产储量增长赶不上矿产储量消耗,甚至出现保有资源储量负增长。2 矿产勘查特别是对非能源固体矿产的风险勘查投入增长缓慢虽然这几年矿产勘查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社会投入比重不断上升,但据统计分析,真正对非能源固体矿产的风险勘查资金不多,增长缓慢。在矿产勘查投入方面,矿产勘查的资金投入占矿业总产值的比例偏低。3 新发现矿产地(矿点)总体呈减少趋势,重大突破不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矿产勘查中的钻探工作量大幅减少,每年的新发现矿产地也相应呈现减少的趋势,2002年以后略有回升的趋势(图34)。图3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矿产勘查新发现矿示意图4 商业性矿产勘查存在“吃老本”的现象,风险勘查比较薄弱目前的探矿权设置多是建立在原先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成果基础上的,依托过去已做过勘查工作、有相当基础的项目,大部分都是20世纪80~90年代发现的矿产异常点或矿点,真正从事风险勘查的投入还不多,用于找矿空白地区的风险勘查或是普查的非常少。虽有很大成效,但多数属于“吃老本”的类型,投资者看重的是矿产勘查成果开发的收益,对高风险的商业性矿产勘查过程并不热心。在基础地质工作较低的新区开展工作投资大、风险高,一般企业难以承受,工作十分薄弱。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看,对资源的强劲需求还将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资源开发的步伐也将越来越快,仅靠过去留下的家底是难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的。因此,如何鼓励、促进适当规模的资金投向新矿产地的勘查,是关系到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难以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5 老矿山资源危机,接替资源紧张我国大部分主要生产矿山已进入中、晚期阶段。据有关方面预测,其中铁矿20年内实际生产能力将消失54%,九大有色金属基地产能下降:到2010年铅锌、钨、锡矿将下降61%~74%,铜也将明显下降。重要矿产剩余可采储量总体减少。如云南个旧锡矿,累计探明储量200万吨,经长期大量开采,目前矿山基础储量仅剩3万吨,仅够开采5年。矿山资源危机、接替资源紧张的状况已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6 矿产勘查资本不足矿产勘查资本是勘查生产活动的最重要的要素和推动力。随着地勘体制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国家资本大量退出了矿产勘查领域后,由于体制、机制、政策、管理和历史的惯性等原因,市场勘查资本没有同步跟进,留下的一小部分开展公益性矿产调查(如地质大调查矿产调查评价、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远不足以承担推进和拉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使命。国家资本退出矿产勘查后,社会资本投入明显不足,造成了矿产勘查资本的缺位。此外,矿业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矿产勘查的风险资金只能靠直接投资方式筹集,间接筹集方式根本没有启动。2 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难以满足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需要包括矿产调查评价在内的公益性地质调查是矿产勘查前期阶段的地质工作,是必须由政府承担的旨在降低后续商业矿产勘查风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地质工作。但目前公益性地质工作无论规模还是提供的信息资料内容都难以满足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西部地区工作程度很低美国政府通过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过去的100多年里进行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工作,全国地质填图工作的基本比例尺已经达到1∶4万(个别州为1∶10万),工作程度远远高于我国。目前,美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将地质、矿产、水、生物、测绘、地震等各个专业的数据集成在一起,形成国家层面的电子“地图集”,向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信息服务。与国际上相比,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较低,特别是西部地区仍然很低,质量缺乏保障。西部地区的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到“十五”末才基本完成,中比例尺物化遥工作程度还很低,极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全国1∶5万地质调查只完成国土面积的8%,西部地区主要成矿区带大部分地区没有开展目前经济建设和资源评价急需的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西部一大批矿化异常和远景区尚待进行查证和初步评价。2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低,难以满足国家需求由于经费不足,“十五”时期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未能在重点成矿区带系统全面地展开。全国系统的矿产资源潜力预测尚没有全面地部署工作,目前以地质大调查为主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力度,难于满足摸清我国能源和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家底、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需要。例如,油气和煤层气资源调查工作,“十五”期间仅安排了综合研究和战略性研究工作,全国尚没有开展油砂、油页岩、地热等非常规能源的调查评价。海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部署零星,进展缓慢。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化探工作是提供找矿基础信息的重要基础工作,但从1995年以来,全国1∶5万化探部署很少,进展十分缓慢。重点地区的矿产远景调查工作2004年才开始部署。3 公益性地质调查资金不足1999年,通过扎实的需求分析和精心论证,国土资源部组织全国专家提出了12年的《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的新形势下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的国家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规划和部署。《纲要》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测算大调查需要总经费280亿元,但实际批复的经费只有120亿元(每年10亿元)。由于大调查实际投入资金的总量与《纲要》目标的概算资金有很大的差距,《纲要》中提出的许多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难以全面部署开展。在“十五”期间,作为全国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主要计划——地质大调查专项计划只能根据每年5亿的资金进行部署安排,难以满足尽快提高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程度的总体目标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国家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的需求逐渐增大,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维护海洋权益与海洋开发,特别是对当前中央要求尽快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保障程度的战略任务,对公益性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质调查工作渗透领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从而使一些公益性地质工作任务无法部署安排,一些工作进展缓慢。例如,受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中比例尺区域物化探进展速度严重滞后于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和地质找矿工作。到目前为止,中比例尺区域物化探工作严重滞后于地质找矿的需求。我国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还有约430万平方千米空白,1∶20万航空物探还有约400万平方千米空白,1∶20万区域化探还有约200余万平方千米空白;区域物化探工作中异常查证程度较低。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工作程度极低,进展极其缓慢。开展我国独特的大陆地壳深部的探测工作,不仅在深层次上对解决深部资源、地质环境的重大理论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发展地球新理论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物价上涨和工作成本不断提高造成一些工作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地质调查面积性工作经费投入仍然沿用20世纪末的经济状况和物价水平,面积性调查和样品测试费执行标准较低,制约了项目测试的投入,影响了项目工作的质量。4 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的能力亟待加强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尤其缺乏从事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人员,难以满足当前的需要。省级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进度参差不齐。这支队伍大多是为了承担大调查工作,从各属地化地勘单位分离出来的,队伍建设受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有些省级地质调查机构建设已有实质性的进展,但大部分没有做实,全国2/3的地质调查院处于非实体或半实体状态。地质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装备落后。西方大国和俄罗斯在20世纪60年代就普遍采用直升机进入人烟稀少和难进入地区进行地质调查,而我国进入这些地区开展地质调查,至今仍然靠的是简陋的装备,甚至是肩扛马驮。无论中央还是省级公益性地质队伍,专业人才结构都不尽合理,公益性地质队伍“老化”问题比较严重。目前从事野外工作的35岁以下的人员严重短缺,出现断层。公益性地质工作特别是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待遇不高,野外一线人员严重不足。公益性地质队伍中人才缺乏、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管理、经营、后勤服务人员相对较多。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既能从事研究又能胜任野外调查工作的人员较少。3 矿业权市场存在诸多问题矿业秩序混乱。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由于管理权限的规定、利益上分配不均和管理不严格,各级政府部门对矿业权的管理目标不尽一致,事实上存在地方各级政府利益上的互相博弈现象,占而不探、以采代探现象比较普遍。探矿权门槛较低。目前,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对探矿权人的资质没有基本的技术要求,有偿使用制度不尽完善。如中央一级的规定对矿业权使用费、勘查最低投入标准等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成不变,至今还沿用十年前的标准,与勘查阶段也没有直接联系,对最低勘查登记区块规定得不科学,不符合地质勘查工作投入的一般规律。加上探矿权市场退出机制尚不完善和规范,容易导致圈占地盘、占而不探的局面,极不适应矿业权市场的发展。对矿业权在理论上有不同认识,集中表现在对矿产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及其关系有不同认识;对探矿权的招拍挂(招标、拍卖、挂牌)问题主管部门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认识不一致。各地在运作探矿权的出让和招拍挂方面程序复杂、环节多,也不一致,执法监督有待加强。在矿业权运作上,以矿业权市场为核心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重一级市场,轻二级市场。4 科技研发不能满足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需要我国应用的矿产勘查的技术装备总体上比较落后。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大多从国外引进,多数研究处于模仿或引进研究阶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调查技术较少。除了地球化学填图工作以外,我国大多数勘查技术领域在国际上处于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地球物理、遥感的关键技术需要从国外进口,难以达到一流水平。固体矿产勘查中使用的钻探设备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的小口径取心钻探设备型号,对新的成熟的钻探技术使用不多。国外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用汽车钻、直升机用于难进入地区勘查,而我国这方面还十分薄弱。缺少相应的鼓励机制和政策措施,影响了新方法新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例如“十五”期间,运用在国家大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中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比较落后,亟待更新;评价技术方法手段较单一,缺乏多种手段的相互配合与验证,影响了资源调查评价的效果。服务于矿产调查评价与勘查的原始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对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支撑能力不够,科研与勘查的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成矿有关的关键理论问题和矿产资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研究等方面不够深入。我国一直没有产生在世界上被普遍接受的重要成矿理论。5 地质勘查人才流失、队伍老化十分严重地质人才短缺正在成为地质工作实现大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一方面,受前几年地质工作不景气等原因的影响,人才流失严重,老一代地质人才逐步离退,另一方面,后继人才队伍的培养又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能从事野外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少,人才断层已经出现。特别是技术骨干缺乏,已经严重影响到地勘工作的发展。当前国有地勘单位“新招收毕业生难、留住人才难”成为普遍现象。随着地质工作任务的增加,地质人才普遍缺乏,特别是缺乏直接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骨干人才,许多地勘单位为解燃眉之急,只能返聘离退休地质人才从事野外地质勘查工作。地质人才队伍不仅数量不足、骨干缺乏,而且结构严重失衡,中青年地质骨干人才数量少,物化探、测量和钻探等专业的技术力量极缺,技能型人才也比较缺乏,从事野外一线的高级地质人才十分短缺。6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和服务能力不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提供资料服务12375份次,按年工作日250天计算,每天平均服务量50份次,提供各类基础地学数据与数字图件服务15200幅次(折合成1∶20万图幅)。2007年提供资料服务20190份次,每天平均服务量81份次。从以往地质调查成果服务对象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地质资料馆的主要用户仍是专业地质调查工作人员,与社会需求和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面向其他产业部门和公众的服务远远不够。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低,到2007年底只完成20%的馆藏图文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和服务进展缓慢。地质调查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地质资料信息、图书档案、博物展览等社会公益服务工作亟待提升和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了解地球资源与环境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大,迫切需要利用高新技术,加强对地质资料的提炼与加工,向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性地学产品与科普产品。

是的

  • 索引序列
  • 矿产勘查期刊版面费
  • 矿产勘查期刊收录
  • 矿产勘查期刊级别
  • 矿产勘查期刊官网
  • 矿产勘查期刊好投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