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中医药文化期刊发行部

中医药文化期刊发行部

发布时间:

中医药文化期刊发行部

世界中医药《世界中医药》杂志以增进世界各国中医药学术交流,促进中医药发展为宗旨,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为己任。本刊的办刊方针是提高兼顾普及,继承与创新主管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快捷分类:医学中医学 医药卫生科技出版发行:北京  月刊  A4期刊刊号:1673-7202, 11-5529/R创刊时间:2006  影响因子 118审稿时间:1-3个月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中华中医药学刊是相关中医药产品及器械广告宣传的最佳媒体。 《中华中医药学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大型中医药科技月刊,160页的大容量为全国中医药期刊之最,编委会由四名院士级全国最负盛名的26位名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中医药学会;辽宁中医药大学快捷分类:医学中医学 医药卫生科技出版发行:辽宁  月刊  A4期刊刊号:1673-7717, 21-1546/R创刊时间:1982  影响因子 300审稿时间:1-3个月期刊级别: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中国中医药信息《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立足于行业报道的前沿,关注相关的政策动态,跟踪报道中医药重大课题,及时分析主管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快捷分类:医学中医学 医药卫生科技出版发行:北京  月刊  A4期刊刊号:1005-5304, 11-3519/R创刊时间:1994  影响因子 291审稿时间:3-6个月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中华中医药《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研究进展的中医学科杂志。 自1986 年创刊以主管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快捷分类:医学中医学 医药卫生科技出版发行:北京  月刊  A4期刊刊号:1673-1727, 11-5334/R创刊时间:1986  影响因子 623审稿时间:1-3个月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在杂志社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本刊在全国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中国中医主管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快捷分类:医学中医学 医药卫生科技出版发行:北京  月刊  A4期刊刊号:1006-3250, 11-3554/R创刊时间:1995  影响因子 263审稿时间:1-3个月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中医药文化》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核心期刊及重要学术刊物”,但不属于国家级核心期刊。 2010-2012年医学类核心期刊目录中国医学类:中草药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针炙   中成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药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华中医药杂志   针刺研究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   中医杂志   新中医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天然药物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建设。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也非常多,通过对CBM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上4个数据库的检索,共检索出了相关文献3768篇,剔除重复性文献后剩余2344篇文献,经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天人合一也有学者表述为“天人相应”、“天人和谐”。这是当前学术界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内容最为集中的表述,学者们普遍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天人合一所体现的是医学的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念就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人与天地相应,人的生、老、病、死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所以看病要看整体,要看气候、地域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大医精诚、医乃仁术也有学者表述为“仁和精诚”、“仁心仁术”、“精诚专一”等。是学者们从医疗职业道德方面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凝炼。“精”就是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就是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儒家的仁善伦理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嵌入了医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内化为“发大慈侧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的从医动机,“大医慈悲心”、“医者父母心”成为行医的基本素养和要求。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代表了一部分学者的观点,中医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人本思想、人性思想和人文思想。它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轴心,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黄帝内经》提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均是中医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质的具体体现。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学者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概括为“致中和”、“形神合一”、“阴阳平衡”、“辨证论治”、“道法自然”、“治未病”等,但并未形成共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凝炼研究”课题组于2013年初面向专家及全社会开展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征集活动,共收到来自社会和专家的意见297条,在整合各方意见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炼了以下两条核心价值观表述:一是博大精深、真实有效、仁爱贵生、和合致中。二是医道自然,精诚仁和。随后课题组就凝炼出的核心价值观及详细释义面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哲学及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全国各省市的中医药行业专家、首次征询活动中积极参与的中医爱好者进行了第二次意见征询,共收到意见反馈77条,目前课题组正在准备下一步的专家论证会,根据第二轮的意见反馈情况讨论论证本课题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及文化内涵、内容阐释是否全面,是否能充分体现中医特点、行业特征。

中医药文化期刊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中医药期刊的管理,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振兴中医药事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中医药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批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登记注册,领取“期刊登记证”,编入国内统一刊号的,并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按年、季、月、周顺序编号,连续出版的科技、管理、教育、信息类期刊。第三条 中医药期刊出版工作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中医药法律、法规,报道中医药新的科技成果,传递中医药科技信息,增进学术交流,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服务。第四条 中医药出版工作必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的有关法规。第二章 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责第五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全国性的中医药期刊实行统一行业管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其职责为: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并组织实施中医药期刊的发展规划。  (二)负责中医药期刊的申报、核批及管理工作。  (三)监督检查各种中医药期刊办刊方针的执行情况,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以及对国家有关期刊编辑出版的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四)组织编辑、出版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组织中医药期刊的审读以及奖、惩等工作,在政治上和技术上负有领导责任。第六条 主办单位应对期刊实施具体领导和管理,要有一名领导主管期刊工作。其职责为:  (一)负责审核期刊的重大报道内容和选题计划,在技术上负有直接责任。  (二)负责期刊内容的保密审查,在政治上负有直接责任。  (三)保证出版中医药期刊必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七条 编辑部门包括实体编辑部门和根据需要组织的编辑委员会。编辑部应按办刊条件组建,编辑部可由主办单位聘请本专业领域的技术专家组成。编辑部门主要职责如下:  (一)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关规章制度。  (二)认真贯彻办刊方针,切实保证期刊质量。不同类型的期刊要反映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不断积累经验,充分发挥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负责期刊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编辑设计等工作。  (四)密切与作(译)者、审稿者、通讯员、读者的联系,搜集反馈信息,不断改进编辑工作。  (五)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法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保密规定。  (六)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作者稿酬和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发行等费用。  (七)按时向局政策法规司送缴期刊样本。第八条 中医药期刊的编辑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备一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水平,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  (二)专职主编或副主编应由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从事编辑工作五年以上的人员担任。编辑人员应当具有大专毕业或相当于大专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三)热爱编辑工作,有较强的编辑意识和较高的文字水平和写作能力。  (四)熟悉编辑、校对、出版业务。  (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社会活动能力。第三章 期刊划分范围第九条 中医药期刊包括:  (一)综合性期刊,指以刊登党和国家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中医药发展动态及中医药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期刊。  (二)学术期刊,指以刊登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为主要内容的期刊。  (三)技术性期刊,指以刊登新的技术、工艺、设计、设备为主要内容的期刊。  (四)检索性期刊,指以刊登对原始中医药文献经过加工、浓缩,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编辑而成的目录、文摘、索引为主要内容的期刊。  (五)科普性期刊,指以刊登中医药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期刊。第十条 中医药期刊按其出版形式分为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正式期刊是指经新闻出版署审核批准,并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闻出版局登记注册,领取“期刊登记证”,编入“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  非正式期刊是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同意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商新闻出版局审核同意,并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登记注册,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的期刊,非正式期刊不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只能用于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

天人合一也有学者表述为“天人相应”、“天人和谐”。这是当前学术界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内容最为集中的表述,学者们普遍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天人合一所体现的是医学的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念就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人与天地相应,人的生、老、病、死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所以看病要看整体,要看气候、地域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大医精诚、医乃仁术也有学者表述为“仁和精诚”、“仁心仁术”、“精诚专一”等。是学者们从医疗职业道德方面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凝炼。“精”就是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就是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儒家的仁善伦理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嵌入了医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内化为“发大慈侧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的从医动机,“大医慈悲心”、“医者父母心”成为行医的基本素养和要求。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代表了一部分学者的观点,中医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人本思想、人性思想和人文思想。它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轴心,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黄帝内经》提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均是中医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质的具体体现。

中医药文化期刊阅读

普刊:《国际临床医学》《国际医药探索》《光明中医》《当代医学》《《当代医药论丛》《名医》《医药卫生》以上都可以发中医针灸论文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建设。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也非常多,通过对CBM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上4个数据库的检索,共检索出了相关文献3768篇,剔除重复性文献后剩余2344篇文献,经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天人合一也有学者表述为“天人相应”、“天人和谐”。这是当前学术界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内容最为集中的表述,学者们普遍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天人合一所体现的是医学的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念就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人与天地相应,人的生、老、病、死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所以看病要看整体,要看气候、地域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大医精诚、医乃仁术也有学者表述为“仁和精诚”、“仁心仁术”、“精诚专一”等。是学者们从医疗职业道德方面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凝炼。“精”就是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就是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儒家的仁善伦理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嵌入了医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内化为“发大慈侧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的从医动机,“大医慈悲心”、“医者父母心”成为行医的基本素养和要求。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代表了一部分学者的观点,中医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人本思想、人性思想和人文思想。它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轴心,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黄帝内经》提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均是中医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质的具体体现。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学者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概括为“致中和”、“形神合一”、“阴阳平衡”、“辨证论治”、“道法自然”、“治未病”等,但并未形成共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凝炼研究”课题组于2013年初面向专家及全社会开展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征集活动,共收到来自社会和专家的意见297条,在整合各方意见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炼了以下两条核心价值观表述:一是博大精深、真实有效、仁爱贵生、和合致中。二是医道自然,精诚仁和。随后课题组就凝炼出的核心价值观及详细释义面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哲学及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全国各省市的中医药行业专家、首次征询活动中积极参与的中医爱好者进行了第二次意见征询,共收到意见反馈77条,目前课题组正在准备下一步的专家论证会,根据第二轮的意见反馈情况讨论论证本课题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及文化内涵、内容阐释是否全面,是否能充分体现中医特点、行业特征。

天人合一也有学者表述为“天人相应”、“天人和谐”。这是当前学术界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内容最为集中的表述,学者们普遍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天人合一所体现的是医学的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念就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人与天地相应,人的生、老、病、死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所以看病要看整体,要看气候、地域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大医精诚、医乃仁术也有学者表述为“仁和精诚”、“仁心仁术”、“精诚专一”等。是学者们从医疗职业道德方面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凝炼。“精”就是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就是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儒家的仁善伦理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嵌入了医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内化为“发大慈侧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的从医动机,“大医慈悲心”、“医者父母心”成为行医的基本素养和要求。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代表了一部分学者的观点,中医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人本思想、人性思想和人文思想。它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轴心,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黄帝内经》提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均是中医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质的具体体现。

中医药文化期刊点评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的瑰宝,中医药文化也是非常神奇的,中医药文化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独有的,中医药文化是非常不错的,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一些中草药,而且中医药文化还可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提高我们的抵抗力,中草药还不会特别的伤身体,是非常好的。

我希望中医药文化可以好好的发展,将来也要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名气,因为现在中医可能已经快要落寞了,而且有很少的人会学习中医,大部分的人都会考虑西医。

中医药文化期刊主编

宋大仁先生曾名泽,别号医林怪杰,海煦。是我国近代著名医史学家、画家、文博家。1907年生于澳门,原籍广东中山。出身贫寒,在襁褓时父病故,留下慈母与兄长。靠母为人缝衣谋生。在澳门完成中学学业,有一定英文基础。15岁拜澳门中医师郑昭然为师习医。晚间从师画家吴松寿学国画。为人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自幼在国文、古诗词、中医药、国画等方面练就了扎实的根底。1985年11月病逝上海。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自号“医林怪杰” 1943年7月,上海民间团体《沪东公社》在举办“好癖展览会”时,诚请宋大仁先生以营养、肠胃寄生虫标本、表格、图画等参与展出。他在弁言中说:“予性好医学,亦好书画,第仅好而已,去癖尚远甚,今好癖展览会诸公不我遐弃,强列予于好癖之林,不亦愧乎……。”署名“医林怪杰”,自此就有“医林怪杰”之别号。 其实,在建国前后,宋氏一生以个人举办或参与的展览会,大小总计有7次。 第1次在1942年4月上海震旦博物院举办《第一届胃肠病病理文献、医药书画艺术展览会》。时隔二年,1944年6月同时分别参与《上海特别市卫生运动大会》、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上海市青年会卫生运动大会》提供胃肠病、寄生虫标本及伤寒标本、书画、艺术图画、表格照片等数百种。当时上海各大报刊竞相发布采访报道新闻,有一定社会影响。 建国后,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展在北京举办。宋氏与徐子鹤合画的“李时珍事迹图”四幅,被选入展出,并被推荐为全国巡回展品。 1955~1956年,先后协助筹备“南京中医药展览会”、“广东省中医药展览会”、“福建省中医药展览会”。1957年12月中央文化部指示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指名宋大仁代撰“重修伟大法医学家宋慈墓”碑文。在各省市举办的展览会上宋氏无偿提供众多有价值珍贵医史文物资料。这在医界中很少有如此博学多才而无私的学者。“医林怪杰”,可谓名实相符。 学贯中西 擅治消化病症 1924年2月宋氏初到上海。作为一名澳门归国年轻华侨投身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由于勤奋刻苦钻研好学,深得丁氏的器重与厚爱。第二年因兄长突然病故,宋氏求学的唯一经济来源断绝。在贫困无援的情况下,只好辞学告退。丁校长得知此情后,毅然决定分文不收且供膳宿,让宋氏全免完成学业,终于在第八届毕业生中名列前茅。曾与程门雪、朱振声、陶可箴、钱乃振、刘佐彤等一起协助丁济万编辑出版《丁氏医案》四册。后又协助丁济万主编《卫生报》,编辑《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纪念刊》一册。 毕业后曾任上海南京放生局(善堂)及京沪、沪杭甬铁路医院中医官工作,中央国医馆第一、二届理事。年轻的宋大仁在上海中医界不但站稳了脚跟,且崭露头角。 1927年9月~1932年7月宋氏在上海东南医学院半工半读学习西医。以“医学士”资格为第六届毕业生,被留任东南医院胃肠科医师,同时又受聘上海中医学院教授,肩负中西医双职临床教学重任。 1933年东渡日本深造消化器病专科,获得日本国消化器病学会会员资格。 1935年2月在上海发起组织“中西医药研究社”,请朱恒璧任董事长,自己任常务理事、医史委员会主席等职。主编出版《中西医药期刊》发行全国各地及港、澳、台、东南亚各国。成为当时全国法定九大医药学学术团体之一,影响广泛。 1937年在上海设立胃肠病院,自任院长。引进一流胃肠镜摄像设备,能制作清晰的病理标本。成为沪上著名的消化胃肠病专家,发挥中西药相结合的优势,深受社会病家欢迎。 与王吉民志同道合 王吉民先生是我国医学史泰斗,对宋大仁影响非常大。由于经历相似,又是同乡等因素,使宋王二人成为医学史研究上的志同道合,至死不渝的亲密挚友。两人居住处都相近于中华医学会。笔者在50年代未期,当时为大二学生,自相识二位后,每逢周日拜访,来往于王宋二家十分频繁。那时的情景还彷佛在眼前。如今,人去楼空。宋氏旧居夷为平地,另筑高层。遥相两望,令人无限惆怅。 王氏年长于宋氏,宋氏视王氏为长者,王氏以长者的资历视其为后起之秀,对宋氏颇多关照,切磋学术,推心置腹,共事默契,称心满意,两人情谊笃深且厚。1956年7月两人作为医学史界人士同时出席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第一次科学讨论会。这是建国以来最高层次的聚会,也是唯一的一次聚会,曾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并参加了郭沫若院长、竺可桢副院长、李德全部长、徐运北副部长的座谈、宴请等活动。 1937年中华医史学会成立日,王吉民、李涛、宋大仁在医学会门口合影留念照已成为医学史上重要珍贵文献。宋氏在医史学会中曾担任早期几届的委员、会计等职,“文革”后第一届全国医史代表会上产生的全国委员会中,宋大仁当选为顾问。 宋氏一生撰写医史学术论文380余篇,编辑医药图书90余种,出版医史专著十余种,医史科技绘画、人物像200多帧。1953年翻释日本医史学家富永孟著《世界医学史》上、下册,约38万字(未出版)。《伟大法医学家宋慈传记史迹和洗冤录的研究》(未出版)。 这些学术上的成就,凝聚了宋氏50年研究、辛勤耕耘的心血。 与李约瑟友好交往 国际知名学者英国的李约瑟、日本的矢数道明等与宋氏交往颇深。李约瑟因著述《中国科技史》与宋大仁有过一段友好交往史。 笔者至今保存着1963年、1964年李约瑟给宋氏的信各一封。1969年李氏还赠给宋氏1幅照片,背面有其亲笔题名。 李约瑟先后8次来华访问。其中1964年、1972年二次指名欲与宋氏面晤,讨论《中国医学史》,因为李氏认为:“此卷的概念系统对西方人来说实在太难理解了,本来很普通的词汇和哲学术语在赋予特殊的含义后,便构成了一些微妙而精确的术语……所以要正确反映中国医学史,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总之,他遇到了困难,故急于面晤宋氏进行交流探讨的。但是由于极左干扰,李宋不得会见。直到1978年5月李又来华访问,再次提出与宋面晤要求。好在“四人帮”被粉碎,终于得到中科院的同意。据说这是得到胡耀邦同志的批准,才安排在1979年5月14日上海宋寓会见的。 会见时李约瑟赠宋氏《中国科技史》。宋回赠拓片、影照及“六朝白铜钱”两件,以及《中国伟大医药学家画像》壹套24幅作答礼留念。 这次面晤后,宋氏曾作迎、送李约瑟、鲁桂珍两博士《浪淘沙》、《七律》二首诗词,发表于1978年6月11日《光明日报》上,同时,又赠鲁桂珍博士《西江月》(未发表)。李约瑟回剑桥后,向《东亚科学历史图书馆》推荐聘宋大仁为该馆中国医史名誉顾问。 李约瑟77寿辰时,宋大仁赠《念奴娇》一首。词云: 万流景仰,老权威,四海声名洋溢。 爱好和平持正义,科学界中雄杰。 生化、胚胎、医、工、史学,造诣尤突出。 寰球讲学,长期多任高职。 文章振古烁今,追溯渊源,半世勤发掘。 写成《中国科技史》,共赞辉煌业绩。 研究相邀,天涯知己,友谊由来密。 高龄七七,青松永茂遥祝! 1980年秋,宋氏在北京中华医史学会撰写《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技史的贡献祝李老八十寿辰》七言古体120韵,以示对李约瑟的敬意和祝贺。 宋大仁敬请李约瑟为自己的《中国原始社会医学史》著作题字。李欣然用中文命笔疾书并留中文名印鉴。上述种种,均为中英两国老一辈科技史学家交流、友谊的见证。也成了李约瑟、宋大仁两人交往的最后句号。 多才多艺多作为 宋氏自幼专门拜师习画,打下了扎实基础。又喜爱成癖,自成一家。1943年6月由上海中西医药研究社出版发行《中国医药八杰图》一册。请刘海粟署癞并序,沈信卿题诗,郑午昌、范行准、朱天梵序。医史四杰为:一、稚川炼丹图;二、仲景著书图;三、元化刳腹图;四、勋臣改错图。药史四杰为一、弘景审药图;二、苏敬制图图;三、慎微徵方图;四、时珍殉学图。 该书费时三载,稿凡五易,勤求古籍,博考众书,以冀有合于时代。图册皆仿南京画法,神情逼肖,笔姿高古,竭宋氏之心力,古装宣纸线订,实为珍贵文物。 另外,宋大仁还精选上自周代,下迄晚清具代表性人物24位。计有扁鹊、仓公、华陀、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陶宏景、巢元方、孙思邈、王焘、鉴真、钱乙、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李时珍、张景岳、王肯堂、吴又可、叶天士、王清任、吴尚先。用国画工笔法,加以透视彩色渲染;后附各人小传,注明画像来由,冠名为《中国伟大医药家画像》。由宋大仁、李丁陇、戈湘岚、徐子鹤4人合画,并请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美术家、医家如徐森玉、黄宾虹、汪声远、吴泽、郭若愚、束世赝、蒋维乔、尹石公、谢稚柳、叶劲秋、耿鉴庭、张赞臣等反复研讨,予以审阅参订。 1955年3月由上海大中国图片社第一版第一次印刷4000套,上卫版添印1000套,1959年12月新一版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添印2000套,1963年6月第二次印刷2000套,共计存世9000套,可惜经历文革浩劫,至今存世者寥寥无几。 将近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参与这一套画像工作的著名学者,大多作古,被1999年国际美术家联合会授予“国际艺术大师”光荣称号的李丁陇先生也在前不久刚刚谢世,更显《中国伟大医药家画像》的艺术、学术、历史价值弥足珍贵了。 1982年宋大仁受邓铁涛院长之邀,调入广州中医学院任教授、医史博物馆顾问兼医史文物资料研究室主任,并捐赠大量珍贵文物。1985年2月15日荣获中国 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员会颁发从事文教科技50周年时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的表彰奖状。这是宋大仁先生在走完人生旅途中最后亦是最高的殊荣。

普刊:《国际临床医学》《国际医药探索》《光明中医》《当代医学》《《当代医药论丛》《名医》《医药卫生》以上都可以发中医针灸论文

  • 索引序列
  • 中医药文化期刊发行部
  • 中医药文化期刊
  • 中医药文化期刊阅读
  • 中医药文化期刊点评
  • 中医药文化期刊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