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大革命时期创办刊物

大革命时期创办刊物

发布时间:

大革命时期创办刊物

很黄很暴力???初期党报的特点是:紧密联系斗争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与读者息息相通。

民营报纸的发展历程(五四至大革命时期1、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南北地区民营报业的发展出现两种趋势,上海商业报纸开始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发展,而北京的报纸受北洋军阀的控制,热衷政党之争,仅有少量报纸在曲折中缓慢发展 A、上海 a、历史背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无瑕东顾,中国酱主义得到暂时发展,上海是金融中心,加之租界特殊环境,民营报纸发展极快; b、《申报》: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 (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使广告成为该报赢利首要来源; (2)抓好发行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并向外埠发展: (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使其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 (4)为避免政争牵连,该报实行政治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聘请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任驻京特派记者,用大量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不足,同时加重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内容。 c、《新闻报》: (1)汪汉溪任该报总经理后,摸出一条借款再借再还,;加快资金周转生财之道; (2)该报以工商界和普通市民为主要发行对象,着重开拓经济新闻; (3)该报设立电台,直接抄收外国通讯社电讯,抢先刊发,增强竞争力; (4)注意适应市民兴趣,扩大社会新闻报道,设有多种副刊、专栏,但一些低级趣味地广告充斥版面。 d、以两报为代表的上海民营报业向现代企业发展,突出了赢利目的,报纸的编辑方针、新闻业务、经营管理等均从是否赢利为转移,但是,大报企业化标志着我国报业向现代报业迈步,它们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为新闻界,为政党报纸提供了有益借鉴。 B、北京: a、历史背景:北京各派军阀政客争权夺利,压迫收买报纸,充作他们政争的工具; b、绝大多数报纸在新文化运动中仍热衷政党之争而置身运动之外,报纸充满各派军阀互相攻忤,满纸荒唐,毫无生气; c、但以邵飘萍为代表的进步报人受时代潮流推动,为寻求报业改革和发展独立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努力,邵飘萍曾创立北京新闻编译社,以打破外国通讯社垄断,1918年,又创办《京报》,坚持评论时政,抨击列强侵略和军阀专制统治,成为北京影响巨大的舆论机关,但不断受到迫害; d、军阀统治下北京地区报纸发展状况表明,处于旧政治下的民营报纸,一般都与军阀势力既有联系又有矛盾,在艰难曲折中求生存,一些报人和报纸,虽然力求进步,但往往遭受迫害,难以为继。2、国内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报业仍有缓慢发展 A、上海: a、新办《商报》主要刊登商业、金融、经济文章,成为上海大报之一; b、《申报》《新闻报》稳步发展,营业上升;两报注重扩大版面,增设专栏、专刊等到,报纸内容综合化杂志化,加大广告、商业经济、文化娱乐方面的版面,同时削减时事评论的篇幅,避免以言论取祸; B、北京: a、邵飘萍复刊《京报》后,努力向现代化报纸方向前进。先后在大中城市派驻访员,设立分馆,改进设备,努力改革业务,力求多发新闻,讲求时效,加强对时避的报道和评论,鲜明支持人民爱国反帝斗争; b、成舍我主持的《世界日报》开始形成报系,同时出版《世界晚报》《世界画报》等; C、天津: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奉行“四不”方针,向大报发展 1、 总结:民营报纸地位、影响

创办《革命刊物》的人

张耀曾 ,(1885-1938) ,号镕西,笔名崇实,云南大理喜洲镇人,白族。辛亥革命先驱、法学学者。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好学,1903年入京师大学堂,时年18岁,因成绩优秀,后官费选送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法学。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投身革命,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和云南青年李根源、赵坤等创办革命刊物《云南》杂志,担任总编辑。他撰写了《论云南人之责任》等许多革命文章,鼓励云南在日留学学生积极参加民主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在南京任孙中山秘书,曾以西南代表资格为临时参议会议员,同时担任同盟会总干事。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帮助孙中山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同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总干事兼政务研究会主任。从1913年起,历任众议院议员、众议院法制委员长、云南都督府参议,北京大学法科教授等职,参加起草《宪法》、《天坛宪法》 (草案)等法规文件。袁世凯解散国会称帝,张耀曾愤然离国东渡日本续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后从广东回云南,协助蔡锷策划护国反袁起义,冒险往返于滇、桂、粤之间,联络反袁活动,组织护国军。1915年5月,参加讨袁护国起义。1916年,袁死后,张耀曾担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不辞劳怨,制定法典、审判官职责、监狱制度等重大法规,迫切希望国家成为一个法治国家。1919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太平洋会议,张耀曾对国际形势提出精辟见解,被聘为会议高级顾问,推选为太平洋会议善后委员会理事。1924年,张耀曾同国务总理黄郛等人在冯玉祥支持下,在北京组织临时内阁,摄行大总统职务。段祺瑞执政,继后张作霖入京,张耀曾辞官,去上海当律师,任大学教授。九一八事变后,曾写文章唤起民众抗日,并向政府提出抗日方略。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和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日本侵略军占据上海后,忧愤成疾,于1938年7月在上海病故。著有《考察司法记》10卷、《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民法讲义》、《知非集》等。

“五四”运动后,罗化成常与十几位进步青年阅读《新青年》、《向导》等革命刊物,逐步接受革命思想。不久,便于张赤男、杨成武等在省立第七中学(今长汀一中)教师黄亚光的支持下,共同发起成立长汀县学生联合会,创办《长汀日刊》,宣传革命道理。1925年夏,罗化成在汀州蚕业专科学校任蚕业研究小组组长时,以研究蚕业为名,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观察社会,抨击反动统治阶级,寻找救国救民道路。1926年12月上旬,在长汀成立国民党县党部时,罗化成参加县党部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长汀国民党右派强行解散县工会、农会、学生联合会。罗化成、段奋夫、黄亚光等立即组织进步分子向农村转移,从事地下活动。9月9日,周恩来、朱德等率领南昌起义军抵达长汀城。起义军派共产党员周肃清帮助建立党组织,召集段奋夫、吴炳若、王仰颜等共产党员,成立中国共产党长汀县特别支部时,罗由李立三、周肃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同张赤男到南阳、宣城一带开展秘密革命活动,先后在南阳赖茜坑和罗坊成立中国共产党支部,他兼任党支部书记。1928年3月,党组织安排他任汀州公路局工程师,以合法身份进行秘密革命活动。4月间,以中医身份到上杭县才溪与中国共产党上杭党组织领导人蓝鸿翔取得联系,蓝以算命为掩护,一起深入才溪贫苦农民之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道理,引导农民组织秘密农会,同地主豪绅展开斗争,并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才溪支部。7月初,介绍刘忠、王奇才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才溪武装暴动,建立工农政权打下了思想、组织基础。1929年2月,中国共产党长汀特别支部改为临时县委,罗化成任县委委员。3月,红四军攻占长汀城,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长汀县委,仍任县委委员。根据县委指示,与张赤男到汀南的涂坊、宣城、南阳等地指导革命工作。不久成立中国共产党汀南区特委,罗化成任特委书记。7月中旬,红四军一纵队到达南阳,罗化成领导当地共产党组织在康屋背头大草坪召开群众大会,欢迎红四军,接着在南坑鞍山岗召开全区党员大会,部署武装暴动,收缴各乡村民团枪支,击毙反动民团头目黄霞余,击伤其弟黄志煌。次日,他指挥暴动队押着10多个土豪劣绅游街示众,并在圩头演讲,号召工农劳苦群众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各乡村农民纷纷起来举行武装暴动时,罗化成又指导他们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在土匪头子曹发良乘机打家劫舍、扰乱民心时,罗化成便主动派人与张赤男联系,张随即率领宣城区暴动武装队伍赶到南阳,配合当地赤卫队一举扑灭曹匪,收缴长枪20多支、短枪4支。尔后,又调集南阳、才溪、宣城赤卫队1000余人,在张屋埔歼灭民团黄月波部200多人,使汀南的南阳、宣城、涂坊与上杭的才溪等地赤色区域连成一片。7月下旬,罗化成出席中国共产党闽西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后,他在汀南地区发展党团组织,建立工农政权,扩大赤卫队武装,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开创汀、杭、连、武四县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后,闽西工农赤卫队改编为四纵队特务大队,罗化成任大队长。12月底,特务大队奉命改编为三十三大队,罗化成任政委。1930年8月,在与民团黄月波部作战中,罗化成腮部受伤,住院治疗,伤愈后,任红军后方医院(设在大洋坝)院长。1932年秋,调汀州“福音医院”当医师。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在此养病,得悉其妻被豪绅强迫改嫁、儿女被卖时,十分同情和关怀,便介绍身边的特别护理曾史英与其相识,不久结为夫妇。1934年3月,罗化成调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兼武装动员部部长。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服从组织安排留在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工作。省苏维埃机关和所属部队迁四都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攻击,部队被冲散,罗化成被捕,关押在瑞金监狱,幸未暴露身份。瑞金地方当局决定将罗化成、梁国斌等一批不明身份的人解回原籍。在押解途中,他们机智逃脱,经一番周折与汀州城区地下党区委书记毛钟鸣取得联系,党组织决定让他们经南昌、上海赴香港,通过邓芳与党组织取得联系。1935年11月,罗化成等到达香港找到邓芳,接上关系。26年8月,罗、梁被派回闽西南与张鼎丞、邓子恢一起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同年10月间,罗化成回长汀、连城领导秘密武装组织。12月,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二支队,他任二支队军医处长。1938年3月,二支队开赴苏南抗日前线,同年秋,在张鼎丞率领下,二支队进入苏南敌后。随后,第一、二支队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罗化成任二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在繁忙的工作与战斗中,始终保持警惕。太平县山口镇新四军医院出现半年治死伤员50多名的医疗事故,化成深入调查,顺藤摸瓜,终于破获这起隐藏在军医处的国民党特务“蓝罗王”用日本毒针杀害伤员的案件,消除了隐患。1939年秋,罗化成任二支队政治部主任,常亲临战场指挥战斗。一次在安徽省位圩一带宣传、动员群众抗日时,发现国民党军队退缩在黄土镇一带修碉筑堡、大肆烧杀掳枪,便亲自带兵侦察,指挥部队炸毁3个哨堡。同年11月中旬,他亲自带领部队扫除平湖边日军小队,推动了当涂、芜湖地区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由于长期处在艰苦的战争环境,罗化成积劳成疾,心脏病不时复发。1940年2月27日,大雪纷飞,气候十分恶劣,在他带病与日、伪军作战时,心脏病突然发作,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45岁。1955年2月,被追认为烈士。1962年秋,上杭县人民委员会派其女儿罗阳志前往江苏溧阳县竹箦桥收殓烈士遗骨,迁葬于县北门革命烈士陵园。

俄国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赫尔岑赫尔岑于1812年4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地区家庭。在具有进步思想的家庭教师启蒙教育下,从小就向往自由,憎恨专制制度。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遭到镇压,对他影响很大。14岁的赫尔岑和挚友奥格辽夫在莫斯科城郊麻雀山上庄严宣誓,决心继承十二月党人的革命传统,“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 1833年,赫尔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并获硕士学位,但沙皇政府以“对社会极为危险的自由主义者”罪名逮捕了他。先后被流放到许多地方。流放生活使他亲眼目睹沙皇官僚机构的腐败和农奴制的残酷,坚定了他反对封建专政和农奴制的革命立场。从1842——1847年,他发表了一系列哲学著作。列宁称赞赫尔岑的哲学思想,“竟能达到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水平”。 1847年3月,赫尔岑携家来到孕育革命风暴的法国。10月,他赶到爆发民族独立运动的意大利。当他在罗马听到法国1848年2月革命消息后,又日夜兼程赶回巴黎。他的革命活动招致反动势力进一步迫害。法国政府搜捕他,沙皇政府不让他回国。1849年他来到日内瓦,全家加入瑞士国籍。1852年他侨居伦敦,创办《北极星》、《钟声》等革命刊物,刊物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俄国,对俄国的革命运动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期间,他还写成回忆录《往事与随想》,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1870年1月21日赫尔岑病逝于巴黎。

创办革命刊物的是

这个~~~“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它以宣传同盟会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宗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舆论阵地。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鼓吹暴力革命和共和制度,反对改良和立宪,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有点难说。《民报》是政府刊物吗?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反应民族资产阶级的看法观点愿望

不是

革命刊物是谁创办的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反应民族资产阶级的看法观点愿望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1915年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复辟帝制,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要求。1915年12月25日,即袁世凯准备“登极”前一周,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之后,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的统一也维持不住了,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形成的深刻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护法运动失败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1840--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都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旧式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道路,并不适应中国革命的现实国情,无法为近代中国革命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南,无法指引近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二次北伐,指北伐战争的第二阶段。1928年,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发动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因国民政府自称这次战争是第一次北伐战争的继续,故称这次战争为“二次北伐”。1928年4月7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在击败军阀张宗昌后,奉系张作霖被迫撤回东北,途中被炸死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华民国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二次北伐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创办于辛亥革命时期。前身为宋教仁在东京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因第二期因载《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等文,尚未发行即遭日本政府没收,杂志被查封。同盟会成立后,将其改为《民报》作为会刊。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该报最高发行量达到7万份,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创办于辛亥革命时期。前身为宋教仁在东京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于1905年6月创刊,第二期因载《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等文,尚未发行即遭日本政府没收,杂志被查封。同 民报盟会成立后,将其改为《民报》作为会刊。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该报最高发行量达到7万份,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孙中山亲自主持创办的同盟会最重要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为大型政论型月刊,以“三民主义”为其宣传中心,前身是宋教仁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主编胡汉民、章太炎。报刊意义《民报》发刊词为同盟会领导人孙中山所撰﹐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三大纲领﹐为当时政治革命的最高奋斗目标﹐成为当时进步的政治团体(包括文学团体)的旗帜。  《民报》虽是政治刊物﹐但也是进步文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指导性读物。它的编辑方针﹐贯彻孙中山的三大主义﹐对内主张﹕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建设共和政体﹔土地国有。其所载文章﹐以政论文为主﹐间亦附记时事述评﹐登载少数译着小说。自章炳麟主编并为撰稿人后﹐亦常载其学术论文。  《民报》当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与梁启超等改良派所主办的《新民丛报》的尖锐论战﹐驳斥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土地国有等主张﹐抵制改良派的政治影响﹐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指导广大革命群众斗争的方向。一时成为革命斗争的号角﹐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编辑本段发展简史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成立大会。会上,黄兴提出以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获得通过。然而该刊在第二期上发表了《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一文,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被日本政府查禁,同盟会只好另办一份机关报,那就是《民报》。  《民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选录等栏目,每期6万至8万字。先后参与编撰工作的有胡汉民、汪精卫、陈天华、朱执信、廖仲恺、汪东。章太炎、刘师培等。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于是“三民主义”就成了《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  第一,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民报》指出,统治中国的满洲贵族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成为各族人民的死敌,因此号召人们起来“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值得指出的是《民报》的排满宣传已经注意到把清朝的反动统治者同满族人民区别开来。  第二,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民报》发表许多文章批判封建制度,鼓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强调“国民之权利”,号召人们起来推翻皇帝,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第三,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民报》发表不少文章宣传土地国有和平均地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样就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  此外,《民报》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民报》的出版,受到国内外同盟会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它的创刊号再版7次,第2、3期各再版5次,仍然供不应求,最高发行量达到17000份。第l?5期由胡汉民主编,第6~24期由章太炎主编(其中第19~22期由陶成章代理主编)。在出了24期后,曾一度被日本政府以“激扬暗杀”为由查禁。停刊一年后,由汪精卫在东京编发了第25、26期,1910年2月终刊。  《民报》6六大宗旨。  即:(一)额复现今恶劣政府  (二)建设共和政体;  (三)土地国有;  (四)维持世界真正之和平;  (五)主张小国、日本两图之同民的联合;  (六)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

创办革命生活刊物的

民报可去这里看看

戊戌变法:《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同盟会:民报,苏报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每周评论中共:《向导》(1922-1927)

《红星》报是第二闪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军事委员的机关报。创刊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一九三二年一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在红军长征中,《红星》报是党中央、中革军委的唯一报纸。遵义会议以前,由邓小平同志负责编辑,遵义会议以后,由陆定一同志负责编辑。《红星》报从一九三四年十月至一九三五年八月,共出版长征专号二十八期;及时地传达了党中央、中革军委关于红军长征的战略部署与战斗指令,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播了红军与各地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胜利消息,是我们研究红军长征的重要史料。《红星报》的目标读者《红星报》的目标读者是广大红军指战员,他们绝大多数出身贫苦,文化程度不高。要让《红星报》充分发挥其宣传组织引导作用,首先必须让指战员们能够读得懂、感兴趣。为此,《红星报》除设有“社论”“要闻”等栏目外,还有反映政治思想理论建设的“党的生活”,反映红军生活的“红军家信”,介绍开展群众工作方法的“群众工作”,介绍军事战略战术的“军事常识”,介绍战场救护和防病治病的“卫生常识”等。此外,还在文艺副刊上开辟“山歌”“猜谜语”“趣味问答”,以生动有趣的内容丰富战士们的业余生活。

  • 索引序列
  • 大革命时期创办刊物
  • 创办《革命刊物》的人
  • 创办革命刊物的是
  • 革命刊物是谁创办的
  • 创办革命生活刊物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