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文献记录的方式演变

文献记录的方式演变

发布时间:

文献记录的方式演变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与此类似,也有把情报区分成一次情报、二次情报、三次情报的。一次文献(primary document):是指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不管创作时是否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著作,也不管该文献以何种物质形式出现,均属一次文献。大部分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在科技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均属一次文献。二次文献(secondary document):是指文献工作者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提炼和压缩之后所得到的产物,是为了便于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出版和累积起来的工具性文献。检索工具书和网上检索引擎是典型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tertiary document):是指对有关的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综合概括而成的产物。如大百科全书、辞典等。也有研究者在以上分类基础上再加上零次文献,它是指未经过任何加工的原始文献,如实验记录、手稿、原始录音、原始录像、谈话记录等。零次文献在原始文献的保存、原始数据的核对、原始构思的核定(权利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最初的草绳、树皮、羊皮、甲骨到后来的竹简、石碑再到后来的纸、胶片、光盘、录像、音频等方式,记录方式的变化也同时改变着不同时代文献的概念,这二者明显是同步的关系。你们考古学老师问这个问题也真是忒无聊了吧

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数千年来,我国先人创造出丰富而灿烂的各类文化硕果,主要是录存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图书典籍之中,这些就是古典文献。而其中与某一学科直接相关的图书资料,就是该学科的文献。古典文献学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古代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发掘、搜集、整理、研究这些文献,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之为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专业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科学文化,进而为全人类作出贡献。

三次文献:选用大量有关的文献、研究而编写出来的文献

文献目录的分类演变

社会、艺术、自然、科技

你知道文献资料分为哪些类型吗

中国:⑴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编制我国第一部大型分类目录〈七略〉。 ⑵我国古代文献分类组织形成了七分法、四分法、十二分法等分类体系。 七分法:刘向、刘歆的〈七略〉、王俭的〈七志〉、阮孝绪〈七录〉。 四分法:最早提出四部分类方式。唐魏征〈隋书.经集志〉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系统,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采用四部法已较完善。 十二分法:郑樵〈通志.艺文略〉在我国使用最久、影响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四分法⑶我国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就是一部带有主题法性质的检索工具。

汉成帝时期校书,诞生目录文献《别录》。社会发展,战乱不断,造成史书大量增加,其数量足当“诗,兵,技,术”类图书之和,故,保留经子,增史,并上述四类《别录》的分类体系从校书的分工来看很可能已分成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大类及总序辑略共七略,之后的《汉书艺文志》沿袭七略的六分法。至西晋荀勖,则开创我国最早的四部分类书目《晋中经新簿》,总括群书分为甲乙丙丁部。将六艺略分为甲部,后世改称经部;诸子、兵书、数术三略合为乙部,后称子部;而这时史书数量已多,所以丙部将分在六艺略春秋里的史书独立出来,后为史部;丁部则为诗赋图赞,传为集部。东晋时期李充根据新簿编撰《晋元帝四部书目》,将史书提升到乙部,诸子列到丙部,确定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四库全书的诞生:最后在清朝编辑我国古代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时,将编辑过程中撰写古籍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便是经史子集分类法的确立。

记录文献的方式

看一篇文献做笔记的方法整理如下1 确认哪种类型的概念是笔记重点首先,检视欲研究主题的已知事实,了解其思维范畴及论述。可以参考课堂笔记、教科书、百科全书或其他资料来源。其次,试着简单列出预计阅读资料应解答的细项。这些子标题能帮助读者不失焦,也是相当实用的笔记标签。再次,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切入点,建议由已知有争议空间的角度下手。接着,开始撰写自己的研究问题。这个问题应包含归纳、演绎和资料搜集两部分。此时,甚至可以先拟好一个初步解答,做为暂定的实验假设。接下来,便能开始寻找合适的阅读材料,例如:哪些已知事实及理论能帮助自己回答研究问题、哪些他人的意见与论述能协助判定研究结果是否适切。2 避免抄写过多内容笔记上只应出现和研究主题有关的概念,总结(而非抄写)相关叙述,改写他人论述只是浪费时间。避免过度依赖划线等重点标记。选择最重要的概念做为标签或子标题,其余则用自己的话说明,也可以在页缘(或使用自黏贴)用自己的话写下说明笔记。只有以下情形应完整记下精确文字:该概念已设计成好记、清楚的名词;若为此情形,论文中亦应正式引用。3 有效的为笔记做分类标签养成以编排书目的顺序编排资料的习惯,节省日后综合各种资料时重新整理条目的时间。以作者姓名与页数编排笔记的另一好处,是撰写论文时,若须标出参考资料,只需再补上出版资讯。尽量试着将笔记本上的各条目维持分离与独立。这么做能让笔记不失焦,往后重新组合亦较方便。将笔记条目完全打散,利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其重新连结,是极具成就感的经验。笔记各条目间留下空白,以便日后加注。重新阅读笔记时,补上自己对内容的相关疑问、回应、及交叉参照等。这些评论内容能形成论文初稿的原型。4 阅读时,避免想着记笔记记笔记很容易成为一种机械式的习惯,抄写文字,却对加强记忆内容没有什么帮助。因此,试着将阅读的文章内容分成片段,每看完一段就阖上书、试着回忆内容,并写一段总结。如此一来,阅读吸收的内容得以藉由回想这个动作强化。这么做也有另一好处:在准备要写总结的心境之下,会发现自己的阅读效率变好,分析力变得更强,对所谓「重点」的敏锐度也更高。试试看,你就知道了。

文献的记录方式

文献的定义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称为文献。构成文献的四要素是:知识内容,信息符号,载体材料,记录方式。

主要由信息内容、载体材料、信息符号和记录方式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主要类型有:图书、报刊、特种文献、缩微资料、机读文献、视听资料、立体形象资料、光盘资料。

文献记录的方式

看一篇文献做笔记的方法整理如下1 确认哪种类型的概念是笔记重点首先,检视欲研究主题的已知事实,了解其思维范畴及论述。可以参考课堂笔记、教科书、百科全书或其他资料来源。其次,试着简单列出预计阅读资料应解答的细项。这些子标题能帮助读者不失焦,也是相当实用的笔记标签。再次,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切入点,建议由已知有争议空间的角度下手。接着,开始撰写自己的研究问题。这个问题应包含归纳、演绎和资料搜集两部分。此时,甚至可以先拟好一个初步解答,做为暂定的实验假设。接下来,便能开始寻找合适的阅读材料,例如:哪些已知事实及理论能帮助自己回答研究问题、哪些他人的意见与论述能协助判定研究结果是否适切。2 避免抄写过多内容笔记上只应出现和研究主题有关的概念,总结(而非抄写)相关叙述,改写他人论述只是浪费时间。避免过度依赖划线等重点标记。选择最重要的概念做为标签或子标题,其余则用自己的话说明,也可以在页缘(或使用自黏贴)用自己的话写下说明笔记。只有以下情形应完整记下精确文字:该概念已设计成好记、清楚的名词;若为此情形,论文中亦应正式引用。3 有效的为笔记做分类标签养成以编排书目的顺序编排资料的习惯,节省日后综合各种资料时重新整理条目的时间。以作者姓名与页数编排笔记的另一好处,是撰写论文时,若须标出参考资料,只需再补上出版资讯。尽量试着将笔记本上的各条目维持分离与独立。这么做能让笔记不失焦,往后重新组合亦较方便。将笔记条目完全打散,利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其重新连结,是极具成就感的经验。笔记各条目间留下空白,以便日后加注。重新阅读笔记时,补上自己对内容的相关疑问、回应、及交叉参照等。这些评论内容能形成论文初稿的原型。4 阅读时,避免想着记笔记记笔记很容易成为一种机械式的习惯,抄写文字,却对加强记忆内容没有什么帮助。因此,试着将阅读的文章内容分成片段,每看完一段就阖上书、试着回忆内容,并写一段总结。如此一来,阅读吸收的内容得以藉由回想这个动作强化。这么做也有另一好处:在准备要写总结的心境之下,会发现自己的阅读效率变好,分析力变得更强,对所谓「重点」的敏锐度也更高。试试看,你就知道了。

  • 索引序列
  • 文献记录的方式演变
  • 文献目录的分类演变
  • 记录文献的方式
  • 文献的记录方式
  • 文献记录的方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