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中国专利审查员数量

中国专利审查员数量

发布时间:

中国专利审查员数量

并没有每年招聘很多人,只是2019年,2020年以至于2021年大量招人。其中2019年和2020年是招聘激增年(因为提质增效任务) 2021年大概率会缩减招人计划,每个中心情况不一样,但是目前跳槽来的中心这几年辞职人数基本个位数。专利申请在大陆快速发展是2008年开始的,但直至2018年的十年发展过程,专利申请量增长特别迅速,迅速到申请总量跃居世界第一并遥遥领先。专利审查出现大量积压,发明专利约出现2-3年申请量积压。即使这样,真正的创新者参与专利申请比例仍然很低,原因主要在于,这十年间专利申请的价值主要来自于政策红利和荣誉品牌价值。专利通过市场化的商业行为实现价值的渠道仍然缺乏。2018年以来,市场环境以净化为主,偏袒创新者利益鼓励创新的趋势明显(有兴趣可以去淘宝发起一次侵权投诉感受一下)。长远来看,这将持续激励创新者申请专利。但短期,需要有吃螃蟹的人先行先试,形成示范效应,因此短期增长并不明显。同时,受政策调整影响,原有专利申请动机下的申请行为将断崖式降低。因此,接下来专利申请量将有短期断崖式降低,后持续提升。而2019-2020年就是申请量的谷底。就审查员的成长过程看,一个新人到成熟,需要1-2年时间。我认为,这个数量审查员的需求是存在的,但在两年左右会趋于平稳,后期的需求量主要是满足动态平衡和少量增长为主。

我给你说一点实战经验吧,不说废话。在专利售卖前,你先估量一下你的专利值多少钱,自己通过检索系统检索一下同类的专利有哪些,你的相对于人家的好多少。做个简单的评估,也算心里有数。至于售卖的途径有以下几种。加大量的专利交易QQ群,里面有人收专利,发明专利均价不低于1万块,行业相符的一般都在4万块左右,在这里卖专利的都是一些不重要的专利,也可以用垃圾专利来形容。在各大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售卖专利,百度搜索一下有很多,直接注册,然后挂上自己的专利,守株待兔,等待别人给你联系。这种一般比较慢,但是价格可以标高一点,一旦出售就爽歪歪。自己主动给行业相关的企业发邮件,询问他们是否需要你的专利,这属于主动出击,一般发函100份,会得到5份的回复,也算效率较高,特别是那些你发现疑似侵犯你的专利权的企业,发函过去,出个高价卖给他们,否则你说你要去法院告他们侵权。如果嫌以上的方式过于麻烦,可以直接将自己的专利委托给专业的中介机构,让他们替你出售,但是前提你要付出一点的中介费,这个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一下看有没有侵犯你专利的店铺,有的话就在平台上投诉,逼这些企业与你合作。这也是简单粗暴高效率的方法。当然了这中间有很多技巧是需要专业的代理人或律师才可以完成的,本人从事该行业已经7年了,如有其他不懂尽可询问,或者关注我的头条号,我经常在上面发布关于专利的知识,好了,全部手工输入,给个赞吧,亲们。

美国专利审查员数量

美国专利商标局审查申请如果满足了最低要求,美国专利商标局将为商标申请分派一位审查员。审查员将判定该申请是否属于联邦法规允许注册的商标。即使由于法律原因申请之后被驳回,申请费也不会被退还。

美国专利加快审查的方法常见的有四种:加速审查(Accelerated Examination,简称AE)、优先审查(Prioritized Examination,又称Track One)、专利审查高速路PPH、一审会晤等。在这四种方法中,最快取得美国专利授权的是加速审查AE和优先审查Track One。对于国内的申请人来说,用得最多的是专利审查高速路(因为成本相对较低),即PPH,通过利用我们国内专利申请的成果或者PCT国际阶段的成果,以便加速取得美国专利权。上述提到的加速审查(Accelerated Examination,简称AE)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有详细介绍_html;另外,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中对加速审查有更详细的说明和介绍(英文)-examination

一、美国专利申请加快审查程序(一)普通加快审查(AE)适用对象 从2006年8月25日开始,申请人可请求USPTO对其申请进行普通加快审查AE(accelerated examination)。启动条件 提出普通加快审查的专利申请、加快请求、答复意见和所需费用必须通过USPTO的电子申请系统(EFS)或者网上电子申请系统(EFS-Web)进行电子提交,否则审查周期可能超过12个月;申请人需缴纳额外加快审查费用每件130美元(如果申请主题是环境质量、能源或者反恐则无需缴纳);申请的独立权利要求不超过3个,权利要求总数不超过20个,不能含有多项从属权利要求,必须符合单一性的要求;申请人必须愿意进行关于现有技术及申请的可专利性等问题的会晤,并且提交一份书面声明,愿意在审查员要求时即进行会晤(申请全部主题可以授权的,可不进行会晤);在提交专利申请时,申请人必须提交一份声明,表明已经进行了审查前的专利检索,检索内容包括技术领域、数据库、检索逻辑、检索到的文件名称等。检索必须包括美国专利、外国专利和非专利文献,除非申请人有合理的理由确信在其排除的资源中没有更合适的文献。检索必须针对要求保护的发明,覆盖权利要求的所有特征,并且对权利要求进行最大范围的解释。此外,检索还需包括已公开的可能要求保护的技术特征。如果是来自外国专利局的检索报告,必须满足上述要求,也就是说,使用其他局的检索报告时,USPTO有可能不予采用而拒绝加快审查。加快程度 预计在自申请日起12个月内收到最终审查决定。加快数量 USPTO对于普通加快审查没有数量限制,但是由于其条件比较严格,每年的申请量并不大,并且有相当比例的申请由于不符合条件而被拒绝加快。尤其是2012年以来,普通加快审查的申请数量逐年下降,更多申请人选择了优先审查。自2006年普通加快审查实施以来,USPTO普通加快审查年度数据统计见表1(其中2015财年数据统计不完全)。(二)优先审查(Track One)适用对象 由于普通加快审查要求的条件较为严格,无法满足申请人的需求,USPTO于2011年9月又提出了优先审查程序。启动条件 申请人使用指定的优先审查请求表(PTO/AIA/424);申请人申请的独立权利要求不超过4个,权利要求总数不超过30个;申请人需缴纳额外优先审查费用每件4800美元,小微企业为2400美元。可见,与普通加快审查相比,优先审查无需提交USPTO认可的检索报告,也无需满足会晤等要求,权利要求数量限制也有所放宽,申请人只需填表、缴费即可享受优先审查,因此,该方式也受到申请人的普遍欢迎。当然,由于费用相对较高,其也为USPTO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加快程度 预计在自申请日起12个月内收到最终审查决定。而根据USPTO网站2016年3月最新公布的结果,优先审查从批准加快到发出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的平均周期仅为1个月,做出最终审查决定的平均周期仅为5个月,如果是授权决定该周期仅为2个月。从提交相关申请到批准加快审查的平均周期为4个月。加快数量 由于审查资源有限,USPTO每年仅受理优先审查1万件,但目前为止尚未有某年达到该限值,因此申请人可放心提交申请。自2011年9月实施起至2016年3月的统计数据见表2。(三)通过专利审查高速路(PPH)的加快审查适用对象 首次申请为与USPTO签署PPH协议的专利局,二次申请进入美国。目前为止,通过全球PPH和IP5 PPH与USPTO进行合作的有23个国家和地区,此外,USPTO还与巴西等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PPH协议。我国专利申请人可以使用该途径。启动条件 在先审查决定中至少有一项权利要求有授权前景,申请人可要求在后审查加快;对于全球PPH和IP5 PPH,要求的独立权利要求不超过3个,权利要求总数不超过20个,需要额外缴纳相应的费用,对于PCT PPH,无权利要求限制。可见,PPH通道对于已经拿到另一局正向审查意见,又向USPTO提交申请的申请人来说非常合适,不仅不需要申请人缴纳额外费用,而且也可以获得加快审查。需要注意的是,提交PPH申请的申请人需要将在后申请,即向USPTO提交申请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修改为第一局已经认可的范围,即相等或更小,因此,需要申请人在专利保护范围和加快审查之间进行权衡。加快程度 加快程度取决于第一局的正向审查意见通知书。加快数量 2014财年,USPTO共收到7462件PPH申请。(四)对于年长者或有健康问题申请人的加快审查根据USPTO审查程序手册MPEP 02的规定,对于年长者或有健康问题的申请人可以提出特殊变更(make special)请求,将申请类型转变为加快,该加快与普通加快审查类似。该政策为永久政策,USPTO自1959年12月开始实施。适用对象 申请人年龄大于65岁,或者其健康状况无法满足正常申请程序中的相应行为。启动条件 申请人提出申请,并且提交身份年龄证明或者医师诊断等可证明健康状况的证明。加快程度 USPTO将对整个审查过程予以加快。(五)完全的一通前会晤项目2009年10月,USPTO开始实行完全的一通前会晤项目。该项目从2008年的试点项目转换而来,目前已成为正式项目。适用对象 完全的一通前会晤项目适用于所有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2008年试点时仅限定了个别技术领域)。启动条件 申请人通过网上电子申请系统(EFS-Web)提交请求并使用指定的表格(PTO/SB/413C);申请人提出的请求至少应比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出现在专利申请信息查询系统(PAIR)中提前一天;独立权利要求不超过3个,权利要求总数不超过20个,且不包含多项从属权利要求;申请人必须同意进行会晤。加快程度 申请人收到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的时间加快。(六)为提升软件可专利性提供的加快审查试点为使得软件相关专利中权利要求更加清楚,鼓励专利申请人在说明书中使用术语表,USPTO于2014年6月2日启动了该项目。适用对象 该项目适用于软件类专利申请。启动条件 申请人提交申请,并在专利申请的说明书中加入一个术语表对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术语进行定义;独立权利要求不超过4个,权利要求总数不超过30个。加快程度 申请人收到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的时间加快。加快数量 自2014年6月起USPTO试点6个月或者200件申请,以先到者为准,目前该项目已经终止。USPTO共收到169件申请,其中168件已经发出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1件仍在审核中。(七)其他试点项目绿色技术加快审查试点绿色技术加快审查试点允许对于环保、能源保护、可再生能源发展、温室气体减排等主题的申请予以加快审查。该试点项目于2009年12月8日开始,为期一年,或符合条件的申请达到3000件,以两者先到日期为止,因此目前该试点已经终止。该加快审查请求无需提交检索报告并且无需缴纳费用,独立权利要求3个或以下,权利要求总数不超过20个,不得包含多项从属权利要求,技术主题符合单一性的要求并直接与绿色技术相关。申请人可通过网上电子申请系统EFS-Web提交,并且说明已经满足相关要求。加快审查请求获得批准后,该申请将在发出一通时、向专利上诉委员会上诉时,以及专利公开流程中予以加快处理。以减少专利审查积压为目的的加快审查试点以降低专利审查积压为目的的加快审查试点于2009年11月27日至2010年12月31日实施,或者符合条件的申请达到1万件,以两者先到日期为止,目前该试点已经终止。该试点允许有多个未决申请的小微企业的申请人通过主动放弃其中一件申请来换取对于另一件申请的加快处理。该加快审查请求无需提交检索报告、无需缴纳费用,加快审查请求获得批准后,该申请将在发出一通时、向专利上诉委员会上诉时,以及专利公开流程中予以加快处理。

主要是国家专利的申请量太多了,每年递增,一年几百万件。

中国专利数量榜

截止目前,1074件2021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揭晓,中国平安凭借持续稳健的业绩增长,以191,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全球榜单第16位,较去年上升5位,全球金融企业排名第2位,在中国入围企业中排名第5位,蝉联中国内地混合所有制企业第1位。全球数字医疗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3个国家分别是中国(31万件)、美国(91万件)和日本(27万件),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是平安集团(1074件)、飞利浦(1021件)、强生公司(535件),平安集团以1074件专利位居全球第一

世界知识产权局(WIPO)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新冠病毒肆虐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但2020年通过产权组织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了4%,达到59万件,中国蝉联第一。  从PCT 申请人排名来看,华为以5464件专利申请量蝉联第一;其次是三星(3093件)、三菱电机(2810件)、LG集团(2759件)和高通(2173件)。中国的京东方(1892件)排名第七、OPPO(1801件)排名第八。另外,中国厂商中兴通讯(1316件)、平安科技(1304件)、大疆(1073件)、vivo(955件)、华星光电(872件)、阿里巴巴(770件)也在该榜单TOP30内。

世界知识产权局(WIPO)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新冠病毒肆虐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但2020年通过产权组织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了4%,达到59万件,中国蝉联第一。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国提交了68720件专利申请,比2019年增长了1%,这已是中国连续第二年在该榜单排名第一;美国排名第二,专利申请量为59230件,同比增长3%;其次是日本(50520件,-1%)、韩国(20060件,+2%)和德国(18643件,-7%)。  除了前五名外,其他增长强劲的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956件,+2%)、马来西亚(255件,+2%)、智利(262件,+0%)、新加坡(1278件,+9%)和巴西(697件,+4%)。

中国专利总数量

世界知识产权局(WIPO)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新冠病毒肆虐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但2020年通过产权组织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了4%,达到59万件,中国蝉联第一。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国提交了68720件专利申请,比2019年增长了1%,这已是中国连续第二年在该榜单排名第一;美国排名第二,专利申请量为59230件,同比增长3%;其次是日本(50520件,-1%)、韩国(20060件,+2%)和德国(18643件,-7%)。  除了前五名外,其他增长强劲的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956件,+2%)、马来西亚(255件,+2%)、智利(262件,+0%)、新加坡(1278件,+9%)和巴西(697件,+4%)。

2021年3月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中国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了68720件专利,值得一提的是,自1978年世界知识产权《专利合作条约》运行以来,美国一直蝉联榜首,2019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排名第二的为美国,专利申请量59230件,日本、韩国和德国位居三、四、五位。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专利申请量增长4%,总申请量达到59万件,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数量。扩展资料中国专利申请量华为排名第一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中,华为凭借5464件申请量位居第一,中国京东方(1892件)以及中国OPPO(1801件)。中国自1993年起向WIPO提交专利申请,当年申请量只有1件,直到1999年也不过276件,经过28年时间,这个数字增长百倍。企业方面,华为位居第一,位居其后的是韩国三星(3093件)、日本三菱(2810件)、韩国LG(2759件)等,再有就是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连续第四年成为最大申请来源。

这释放出了现在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同时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中国专利的申请数量,已经超越美国?答案其实是这样

中国中药专利数量

说实话 我不想 说出来   在中国,作为国粹的中医药却日渐式微。统计资料也对中医药市场的衰退作了注脚:10年前,中药在中国医药市场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而去年,中国2500亿元左右的医药市场中,中药仅占450亿、约18%的市场份额。"  大家在读下面的文章时一定要弄清楚一个基本概念,中药在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药”,是保健品。为什么国外保健品市场这样大,因为有多余的钱,有对现代医学失望和绝望的病人,和数以亿计的愚昧的人。  洋中药攻占中国市场,就是要让说假话的中国政府吃哑巴亏。在国外用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保健品)政策和规范的低门槛生产外国政府规定的保健品,拿到中国来当药卖,卖出“药”价钱。谁会不积极?美国政府要求保健品说出成分是什么就可以生产,不问生产者说的用途是否真实。  日前,瑞士药企诺华制药在中国高调宣布,将针对中国市场研发中草药,并欲以5亿元并购中国药企。  据预测,中药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草药市场销售额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这对在中医药方面拥有大量独特资源的中国而言,是绝好的机遇。  然而,近年来外资药企利用中国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缺陷,通过合作、收购、兼并来获得中国中药知识产权;同时,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将“洋中药”返销中国市场,赚取巨大利润。这无疑敲响了中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警钟。  有关专家指出,在未来的竞争中,我们要守住中医药大国地位,必须尽快出台专门用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避免以后再发生中医药知识产权被不当占有的事件。同时,将传统优势与现代医学理论和高新科技结合,提高传统中成药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成分。  “洋中药”在中国盛行  随着人们对药品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天然植物药正备受青睐。而全球天然药物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是亚洲,特别在中医、中药发源地的中国,是全球天然植物药企业的必争之地。  近日,刚刚上任的诺华中国非处方药(OTC)部总裁江华在广州高调宣布,未来诺华将为中国市场专门研发中草药,并将有条件并购和销售在5亿以上的本土药企。  诺华制药在国际非处方药(OTC)市场份额位居第四。因其进入中国较晚,目前在华OTC市场的销售份额并不高,因此希望通过中药业务提升在华销售业绩。  其实,觊觎中药以及中国医药市场的不仅仅是诺华,众多的外资药企对于中药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8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  美国已开始进行中药复方与制剂的临床试验,德国则打算在现行医疗保险法中将中药列入传统疗法范畴,俄罗斯、瑞士等亦看好中药。  过去数年来,外资中药企业正悄悄以合资、独资等形式介入中国的中药市场,并将大部分产品销往内地。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在中药制剂年出口仅有1亿美元左右。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每年天然植物药进口已超过6亿美元,中国中成药市场的进口量已远远超过出口量,这种势头还在不断增长。  据广东海关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广东省企业共出口中成药价值747万美元,与去年同比增长3%,而广东省进口中成药价值达3817万美元,增长6%,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增幅,中成药的进口都远远大于出口,进口与出口之比已经扩大至5倍。  中国民间常见的“六神丸”配方,加上道地中药原材料制成的“救心丹”,立即成为“洋中药”畅销国内,为日本某中药企业带来达1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在日本,中药生产原料75%从中国进口。日本一家中药企业以中国中成药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销售到中国。  牛黄清心丸,同样是中国传统的中成药,但中国要生产牛黄清心丸的口服液或者胶囊的改进型产品,却必须看韩国人的脸色,因为他们已经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这两项产品的专利。  美国人利用手中8项中药材薄荷的专利,在口香糖等高利润市场上,大把大把地收银子;而作为薄荷之乡的中国,只能靠着薄荷藕、薄荷茶水赚一点小钱。  德国人则干脆把工厂搬到中国,把银杏叶粗加工后运回本国深加工,而后返销到中国市场……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等“洋中药”竟将中国同类产品打得无还手之力。  在一家中国药店里,一位顾客在柜台前看着五六种不同包装、不同生产厂家的六味地黄丸,犹豫不定。更让这位顾客为难的是,售货员竟然向他推荐一种所谓“比纯中药还好”的“洋中药”。  随着医药市场逐步开放,中国的中医药产业非但没有走出去的迹象,反而呈现出“引狼入室”的态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等国的“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无情的市场竞争令“正宗”的中药国度真正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  事实上,全球性的中医药热正在升温,而在中国,作为国粹的中医药却日渐式微。统计资料也对中医药市场的衰退作了注脚:10年前,中药在中国医药市场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而去年,中国2500亿元左右的医药市场中,中药仅占450亿、约18%的市场份额。  曾任美国总统府顾问、美国参议院核心成员的美籍华裔知名学者和名医、美国明道大学校长张绪通博士曾对媒体说:“西方国家的决策者们认为,以中药为主的天然药物将成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产业;同时,也把‘中医药国际化’看成一场对中国的商战。”  “洋中药”在国内的盛行令许多业内人士担忧,有关专家表示,中国是一个中药资源大国,有近5000家中药企业,但在中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越来越多中国人却开始吃“洋中药”,这不能不令人警醒。  外资疯抢中药配方  近年来,日韩、东南亚及欧洲一些国家从中国低价购入原料药,再行提炼加工后高价返销中国市场。同时,外商加紧收集研究民间的中药秘方、偏方并申请专利。如牛黄清心丸是我国传统中成药,但若要生产其口服液和微胶囊的改进剂型产品,却要取得韩国人的同意,因为其早就在中国申请了发明专利。  从1994年后,国外制药企业来华申请专利保护的数量逐年增长,包括日、韩、美、德、法、意、英、加等国,体现了他们的专利意识和医药战略的先导性和超前性。  今年7月初世界治疗糖尿病的龙头老大诺和诺德公司中国研发中心在中关村生命科学院落成。紧随其后,跨国制药企业罗氏的中国研发中心也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  业内人士一语道破玄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瞄上的不仅是中国“物美价廉”的科研人才,还有中药国自身的科技研发存在的优势和漏洞,更重要的则是盯上中药缺少“专利”这一天然屏障。  作为中国医药的“国粹”,中药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所以中国在中药领域本应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然而,自1985年以来,中国中药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始终未见明显增长,一直徘徊在1700件左右。迄今为止包括华佗再造丸在内的5个国家一级保密处方无一有专利。中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中国申请的中药专利却高达10000多项,“洋专利”已经占中国医药领域高新技术的80%以上。  据称,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外制药企业对中药专利申请却不断升温。去年,诺华大张旗鼓地与中国中药研究所合作,以独特方式进军中国中药产业。其他一些外资药企也不断利用合作、并购、兼并等方式“疯抢”中国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  近几年来,已有来自10个国家的40个植物药品种在中国注册成功,而中国却无一例植物药品种在海外正式注册,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让人心酸的悲哀。  据介绍,西药是从成分开始研究的,所以它完全能够通过申请专利获得保护;而中药最开始是验方,这种验方在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式下难以真正得到保护,所以很多传统中药企业不愿申请专利。  据统计,国内大约90%以上的中药都没有申请专利。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中药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很难证明其疗效,申请专利的难度较大,并且很多中药都是作为秘方存在,虽然疗效显著,但机理是什么却说不清楚。另一方面,中药尚待标准化,这是打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阻力之一。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中国的中药配方大量流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国传统医药企业的重要难题。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我国生产的青蒿素,作为中国民间治疗疟疾草药黄花蒿中分离出来的有效单体,它是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究开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一类新药。虽然中国在复方制剂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却将该项知识产权在中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权卖给了诺华。即所有中国企业的青蒿素必须通过诺华公司才能变现价值,诺华公司仅用知识产权就卡住了中国药企的脖子。  据称,同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包括日本在中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的救心丸,韩国在“牛黄救心丸”的基础上开发出的“牛黄清心液”,江苏地道的传统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里。这些本属于中国的产品,被外国申请了专利后再返销中国市场,而同样的事情每天还在继续。  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个别中国中医药企业为了吸引境外资金,不惜将自主知识产权——中药处方拱手交给外商。这种“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做法,只会使中国的中药生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大量“洋中药”之所以在中国攻城略地,一方面在于中国中药产业基础研究落后,技术水平低;另一方面就是中药专利制度的不完善。  事实上,中国专利制度建立较晚,专利法颁布至今也仅20年的时间,我们对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美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因此中国的专利制度还存在着很多漏洞和缺失。  守住防线刻不容缓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门类。但是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中药的宝贵财富流失惨重,形成“洋中药”占据主要中药国际市场的局面。多年来一直困扰中国中药走向世界的知识产权问题,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保卫本土市场的重要战场。  中国本是中草药的发祥地,而这些年“洋中药”抢滩中国的架势却愈演愈烈。一种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洋中药”,一种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土中药”,这样竞争的结果必定是本国内部地位摇摇欲坠,国际市场上本应属于中国的行业龙头地位易主他国。那么,如何面对来自“洋中药”的挑战,守住“家”门口?  近年来,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缺陷,通过合作、收购、兼并来获得中国中药知识产权,其结果导致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和祖传秘方被外商以低价掠走。  同时,国外企业利用中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将产品返销中国市场,或者通过侵权赔偿打垮中国企业。国外众多的医药企业就是通过无偿侵占中药方剂资源而赚取了巨大的利润。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土中药”很难抵御“洋中药”的冲击,中国在中药市场上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弄不好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知识产权无疑是民族中药产业面对挑战时必须紧紧抓住的利器,这已成为共识。目前中国中药界应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把中药的资源优势和专利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对于中国严峻的中药形势,首先需要提高人们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使人们意识到其重要作用和重要价值。对于中药企业而言要抢先申请专利,运用专利把我国传统的中药自然资源保护起来,再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和经济优势。  据称,中药在知识产权领域需要保护的内容很多,包括专利、商标、处方、制剂工艺、药物有效成分、文献及信息资源、中药材、饮片等,都要尽可能地采取专利的方式进行保护。尤其是要以专利保护中医药核心技术、地道药材及中医药传统知识。  除此之外,还要对现行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加大保护范围,增加保护内容,尽快建立一个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从制度上激励开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积极性,从法律上保护中国中医药的珍贵资源和传统优势。  有关专家表示,在未来的竞争中,我们要守住中医药大国地位。而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医药已刻不容缓,并且要急起直追。中医药为什么如此受到国内外民众的欢迎?因为它是科学,它能看好病,指导人们养生长寿,病后康复。但是无论哪一个学科,没有发展,不和时代同步前进,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学科就没有生命力。虽说中医是传统、古老的,但从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来看,它也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应该要爱护它、扶持它,多给它投入,多用先进的手段来研究它。否则,传统的中医药会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分析人士认为,中药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单是一个剂型的改进,也不在于研制出一两种新药。应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中药的资源管理,到中药种植、加工、炮制、制药设备、工艺、创新药物等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现代化。比如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药基本都是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药”,虽然名称和外包装在不断变化,但是仍沿用张仲景时代的生产工艺,创新能力低下已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实践证明,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地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对于提高现代中药产品的质量水平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大有裨益的。国内有许多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一些药业集团从改变传统的方剂研究入手,在药材种植、生产工艺流程、剂型改革以及控制标准等领域进行全面创新,使传统中药达到了“体积小、剂量小、毒副作用小”和“高效、速效、长效”的现代制剂要求。

自己的也很多哎,你可以去专利局网站检索下。

中医起源于中国,中药没有仿制吧

这属于社会思维理念问题!中国人一般不愿意外传,所以有家族膏药,家族理疗手法!

  • 索引序列
  • 中国专利审查员数量
  • 美国专利审查员数量
  • 中国专利数量榜
  • 中国专利总数量
  • 中国中药专利数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