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农村青年杂志社记者名单

农村青年杂志社记者名单

发布时间:

农村青年杂志社记者名单

是中国人,一男的。

1973年已经在江西一个村庄做了三年知青的龚雪命运被改变了。她因为天生丽质、演技出众而被部队文工团看中,她离开了村庄,开始了自己的演艺之路。在这之前,龚雪一直热爱表演。她1953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画家,母亲是摄影家,在这样文艺气息浓厚的家庭里,龚雪爱上了表演,小学时她就开始参加少年宫的演出。虽然她从17岁开始在江西农村做知青,但她一直热爱的表演还是改变了她的命运。进入部队文工团之后,龚雪一开始演不了主角,但是对于龙套角色和配角,她都会认真对待。并且在进入文工团的第一年,她就在电影《车轮滚滚》中出演了一个小角色,虽然没有多少戏份,但她依旧演得很出彩。一年后,龚雪被调到总政话剧团,而此时距离她成名还有5年时间。1979年,26岁的龚雪被长春电影制片厂看中,她受邀出演电影《祭红》,在看完剧本之后,龚雪非常喜欢剧本中的一对母女,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要一个人演这一对母女,于是她向执导《祭红》的导演张辛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张辛实同意了她这个大胆的想法。当《祭红》上映后,龚雪凭借出色的演技,美丽的容颜圈粉无数。龚雪开始在电影事业上乘风破浪,并且还在1982年被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进入上影厂之后,龚雪连续主演了《张衡》《快乐的单身汉》《好事多磨》《大桥下面》等电影。并且在1984年,龚雪凭借和张铁林合作的《大桥下面》击败刘晓庆,斩获了“百花奖”和“金鸡奖”的“最佳女演员”,她也成了国内第一位“双料影后”。龚雪的演艺事业到达了巅峰,这一年龚雪31岁。那时的她出现在各大杂志封面和挂历上,因此她还被人们称呼为“封面女神”,多年后人们甚至称她为“80年代第一美女”。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龚雪刚到达巅峰就快速“陨落”了。她被人造谣了。1984年,上海市公安局卢湾分局干警收到了一封举报信,信上只有短短的15个字:我听×××说,有个女青年被轮J了。对于这封举报信,上海市公安局非常重视,随即展开了调查,并一举抓获了有背景的6名“公子哥”,他们分别是《民主与法制》杂志社记者陈小蒙,中国民航一二厂工人陈冰郎,上海新华香料厂工人葛志文,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上海分公司船员陈丹广,深圳华仪利能电脑工业公司职员康也非。这6人以帮人办事为旗号,以招工、招干、调动工作为诱饵,侵犯妇女51名。其中陈小蒙还将他的这些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稿,详细记载了他的作案过程,并配上了TP下的女性L照。这6人所犯下的罪事震惊了全国,时人称之为“流氓大案”。最终在1986年2月17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刑事裁定,以强奸罪、流氓罪判处胡晓阳、陈小蒙、葛志文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案犯陈冰郎、陈丹广、康也非三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5年、3年。1986年3月,胡晓阳、陈小蒙、葛志文三人被执行枪决,大快人心。只是龚雪怎么也想不到这件与自己没有丝毫关系的流氓大案却“毁”了自己。龚雪能与这件流氓大案牵扯上关系完全是因为陈小蒙的一句“供词”,彼时陈小蒙“声称”自己侵犯过一位龚姓女星。于是有好事者就造谣陈小蒙口中所说的龚姓女星就是龚雪,一时之间龚雪陷入舆论漩涡之中,她迅速发了澄清声明,坦言自己和陈小蒙从来都没有什么关系,也不是什么受害人。《劳动报》则刊登了一篇记者采访负责本案的律师的文章,该律师严正声明已查阅所有案件资料,所谓龚雪等三四名著名演员与此案有瓜葛一事纯属谣言。而看过所有卷宗的胡晓阳的辩护律师则说胡晓阳团伙所有的供词中根本没有任何关于龚雪的字眼。然而谣言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反而愈演愈烈。发展到后来,竟然有人说龚雪是陈小蒙的帮凶,帮陈小蒙诱更多的女人。面对这恶毒的谣言,龚雪的名声和事业被摧毁了,她濒临崩溃。在万般无奈下,1986年她决定放下国内的一切,远走美国。到达美国后,龚雪在1986年嫁给了北大博士张迅。外界有很多传言龚雪是在去了美国后才认识张迅,实际上两人在1983年就相识。彼时龚雪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的成员访问美国,其中有一站是在奥斯汀参观德克萨斯大学,而张迅则是校方负责接待代表团的工作人员,给他们当翻译和向导。两个年轻人的缘分便如此奇妙的产生。当龚雪回国后,张迅就经常给龚雪写信、打电话,但时间久了之后,张迅忍受不了思念之苦,他从美国赶到上海向龚雪求婚,龚雪答应了,1986年他们正式成婚,1988年11月他们的女儿张遐出生。在美国,龚雪生活得非常好,也不用工作,张迅非常宠爱她,彼时张迅是东南康州的辉瑞药业公司的高级职员,收入不菲。并且在张迅的支持和鼓励下,龚雪1993年还回国拍摄了宋崇执导的电影《股市婚恋》。当龚雪真正决定回国的时候则已是2006年,在这之前她忍不住对家乡的思念,她每年都要回一次上海。2006年,龚雪的女儿张遐考上了美国最好的艺术大学罗德岛艺术大学。龚雪觉得女儿长大了,她可以安心回国了。因此回国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她也坦言:“当时逼不得已远离家乡,之后一直想回来,但是由于女儿小,放心不下,所以每次都不能多呆,而如今女儿长大成人,自己也可以安心的回来了!只有自己的家才是最安心的!”而她的丈夫张迅回国后的工作也很不错,张迅担任了和记黄埔医药副总裁。如今67岁的龚雪虽然不再演戏,但是她过得非常幸福,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一个疼爱她的丈夫,孝顺的女儿。她偶尔也参加社会活动,在今年的2月她就参与录制了一个名为“申声传情——2020抗疫专题”的音频节目,为抗疫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而从她流露出的照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龚雪已经67岁了,但风采依旧,依然美丽。龚雪如今这样幸福的生活无疑也是对当年造谣的人最好的“报复”,当年那些造谣她的人无外乎就是想毁了她的人生,但是龚雪并没有因此沉沦、自杀,反而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真解恨啊。只是不知那些肆意造谣想摧毁他人人生的人在夜深人静时是否会有所内疚?

1、纪希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曾任晋绥边区《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和新华通讯社雁门分社编辑、驻成都办事处主任,《人民日报》西南记者站负责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第一社长,《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1983年参加创办《中国老年》杂志,任总编辑。擅长写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著有《战斗的青春》、《时代的足迹》等。2、彭迪国际新闻记者、国际问题评论员。长期在新华通讯社工作,历任英文翻译、国际部编辑、国外分社记者、分社社长、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和副总编辑。从事新闻记者工作近40年,发表了大量国际新闻、通讯和评论。1979~1984年在美国所写作品已辑为《彭迪国际评论选》出版。所写评论文章尖锐泼辣,逻辑严密,独具风格,在国内外读者中有一定影响。3、陈柏生陈柏生,女,安徽安庆人,1926年出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赴晋察冀解放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采访开国大典的人民日报记者之一。4、黄钢我国著名报告文学家,政论家,杰出的党的新闻工作者。建国初期,在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工作。1963年调到《人民日报》任国际部评论员。这时期写了大量的文艺性政论。结集成《亚洲的新纪元》、《伟大的变化》、《这就是美国的缩影》(与人合著)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黄钢作为发起人之一创建了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担任常务会长,1984年组建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出任理事长。5、李峰李峰,男,新华社资深记者。新华社资深记者,20世纪50年代初就被新闻界和社会上广大读者所关注。北大和复旦等高校把他当时写的《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了》等新闻特写,列为新闻系的参考教材,认为它在新闻写作上有新的突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

1986年,"上海流氓案"轰动全国,三名高干子弟陈小蒙、葛志文、胡晓阳在3年内时间内以帮助工作调动以及组织舞会为由,猥亵强奸五十多名妇女,陈小蒙还写了一本“性回忆录”,爆出有一位龚姓美女明星。于是全民展开了对这位明星的猜测,最后猜到了80年代红遍全国,可谓中国第一美女的龚雪身上。龚雪长相出众,身材高挑,在电影《大桥下面》中,饰演的秦楠温柔善良,与当时憨憨的张铁林搭配得很好,还获得了“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双料影后。那时的龚雪是当之无愧的气质明星,有颜值有演技,其他小花、大花在她面前都黯然失色。电视、电影、杂志纷纷把她的照片当封面,几乎家家户户的挂历上都有她的照片,所以她还被称为“封面女神”。谁也想不到,“上海流氓案”能与清纯可人的龚雪有关联,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谣言在口口相传中似乎变成了现实,思想保守的人们宁可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坏人”。龚雪在报社上专门发文进行澄清,可事态已经发展得超乎想象,无奈之下,龚雪只能远赴美国,隐退娱乐圈。到了美国后,龚雪认识了一位北大的博士张迅,他对龚雪一往情深,深信龚雪的清白。1986年,两人结了婚并在两年后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自此,张迅负责挣钱养家,龚雪负责貌美如花。尽管在美国也收到过很多的电影邀约,龚雪也都一一拒绝,安下心照顾起家庭。2006年,龚雪回国定居,如今已经67岁了,虽然容颜已老,但依然能看到年轻时的风采。她的女儿张遐毕业于美国最知名的艺术性院校罗德岛设计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成为了一名插画师,在艺术的领域发挥着专长,一家人非常的幸福

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记者名单

中 国蓝莓酒之乡说的就是贵州凯里地区,国 家现在也在大力扶持蓝莓红酒企业的,当地现在还兴起了特色酸汤食物配红酒的饮食习惯。

穆青、李普、田流、李峰、阎吾等。1、穆青穆青(1921---2003),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穆青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2、李普李普(1918年8月—2010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南湘乡(今属涟源);抗战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长沙县嵩北区委书记、《新华日报》记者、新华社鄂豫皖野战分社社长、中原总分社采访部主任等;解放战争期间,跟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新华社总社采访部副主任、特派记者、记者组副组长,中宣部宣传处副处长、中南局办公厅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73年回新华社工作,历任北京分社社长,核心小组成员、党组成员、副社长;1982年离休;2010年去世。3、田流田流,原名张丙蔚。直隶(今河北)完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1945年后,历任《晋察冀日报》记者,《人民日报》记者、农村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国内政治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国家计委政治工作组组长,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办公室副主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报告文学》杂志主编,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新闻学会理事。擅长写通讯和报告文学。著有《田流散文特写集》、《生活在召唤》、《我这样做记者》等。4、李峰李峰,男,新华社资深记者。新华社资深记者,20世纪50年代初就被新闻界和社会上广大读者所关注。北大和复旦等高校把他当时写的《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了》等新闻特写,列为新闻系的参考教材,认为它在新闻写作上有新的突破。可李峰则说,他走运,是党和人民给了他不少没有想到的机遇。5、阎吾阎吾 (1921—1996)山东荣成市夏庄同家庄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伍参加八路军,入抗大一分校学习。1939年调鲁南抗大学习,1942年分配到山东省教育处编审科、省文协编审辑部,1946年调华东野战军新华社前线总分社。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干事,新华通讯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志愿军总分社前线记者,志愿军总分社记者组长、新华社海防前线分社社长、新华总社军事编辑组长、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党委书记。阎吾一直从事军事记者工作,当时被称为“情景记者”、“武记者”。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的报道。采写有《强渡长江》、《战后凉山》等报道。有《阎吾情景新闻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的《中国十大名记者》、河南中州大学出版的《中国名记者著作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的《名记者传》均载文介绍了他的记者生涯。著有新闻作品集《雄风录》、《奇志集》、《阎吾战地情景新闻选》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穆青百度百科——李普百度百科——田流百度百科——李峰百度百科——阎吾

中国蓝莓之乡在山东半岛湾 也就是质的青岛与日照之间的地方日照市只有一贫困村有蓝莓种植 然而就是这一个村子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蓝梅最重要的种植地 因为只有这么一个村有蓝莓 所以被很多媒体政界称之为蓝莓之乡 这里产的蓝莓与我们市面上见到的蓝莓不一样 个头大 味道甜 土地也是经过大连的专家评定后另外一处位于青岛胶南县

2018年8月15日。经“中国蓝莓酒之乡”评审会认定,贵州省凯里市为“中国蓝莓酒之乡”。

农村青年杂志社

回答 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于1950年1月,直属共青团中央领导,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社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二条21号。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组建于2003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于1950年1月,它的前身是青年出版社与开明书店)和中国青年杂志社(创刊于1923年10月)合并组成,直属共青团中央领导,仍然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自1989年至今,中国青年出版社连续举办了十五届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有3亿多人次的青年参加活动,在全国广大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青年出版社是面向全国青年的综合性出版社。自1950年建社至今,出版图书近7000种,发行约4万册,先后创办过15种期刊。为全面提高青年素质出好书刊,是中青人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在这个宗旨指引下,半个世纪中,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书刊,影响了几代青年读者,被誉为“读者信得过的出版社”。 如果您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帮忙给一个赞吧~另外您还可以点我的头像关注我,这样以后有问题,可以直接点我头像对我进行咨询,感谢您的支持,期待与您在再次相遇~

我觉得是应该多看些如何致富的书籍,尤其是在土地上种什么有新意并且很有市场的东西。

农村青年杂志社官网

唐伟 重庆籍人,中国校园实力写手,笔名大山的孩子,作品以散文为主,兼新闻写作。作品散见于中国散文网、大榕树、中国土家族文化网、恩施新闻网、恩施职院网,以及《恩施日报》《恩施职院报》等网站媒体报刊。 曾在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知荣明耻树新风”读书征文中,以作品《我想有个家》荣获全国二等奖;在重庆市大中小学生参加全国“五好小公民读书实践征文比赛”活动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在北京大学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大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以作品《鸟歌蝶舞迎春来》荣获优秀奖;在共青团中央农村青年工作部和农村青年杂志社主办的“我看我家乡新变化”征文大赛中,我以作品《土家山寨的歌谣》荣获三等奖;在湖北民族学院举办的首届桂圆赛诗会“秋韵夕月歌咏年华”之诗歌原创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在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以及中央电视台主办,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等4家单位承办的“品读重庆——60年,我的重庆缘”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参赛作品收录《品读重庆》这本书中。 原创作品《土家山寨的歌谣》、《我与恩施大峡谷的一次邂逅》、《我是巴人后》、《与历史的对话》、《山里的童年》、《春雨中》等等。

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出版周期:月刊ISSN:1002-9540CN:11-1391/C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

能不能缩小点范围具体哪个地区

农村青年杂志社人员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兼编辑室主任、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福建省科协顾问、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等职。       贾祖璋先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早在30年代,他就已是我国科学小品的开拓者之一,60多年笔耕不止。他的作品以多姿多彩的文学形式,生动活泼地传播以生物学为主的科学知识,实现科学与文学的联姻。他的科普作品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以绚丽多彩的自然界为描述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用生动的独具风格的科学小品体裁,向读者描绘了奇妙的生物世界中的种种珍闻趣事。       贾祖璋在清王朝度过了少年时代,目睹并体验了老百姓的种种苦难,深感民智未开、国家落后,皆因政治腐败、科学不昌明所致。因此,自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从22岁起开始科普创作,28岁出版第一本科普读物。从1931年《鸟与文学》问世到临终前出版的《花与文学》为止,贾祖璋先生60年间一共创作、翻译近300万字作品。他的作品总是将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许多篇章成为范文精品,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当今中国的读书人没有几个没研读过贾祖璋的作品的。他的《劳动创造了人》是建国初期干部学习社会发展史的必读书籍之一。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兰和兰花》、《蝉》均被选入高中和初中课本。       1934年《太白》杂志,开辟“科学小品”专栏,贾祖璋与周建人、顾正均等人,就为这个栏目撰稿。同时,为开明书店编写了多种动植物学课本,为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做了大量的拓荒工作。也就是从此他走上了从事科普创作、编辑、翻译的艰辛道路。       他平生的著作出版了《鸟类研究》、《鸟与文学》、《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花与文学》、《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贾祖璋科普文选》等等科学小品集和科普读物26种,还编著过《开明新编高中生物学》、《高中生物学纲要》等中小学教材。他奋斗一生,向人民奉献了大量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科普作品。同时,贾祖璋又是著名的出版家,曾编了10种自然、动物、植物、生物、博物方面的中、小学教科书,使几代学子从中受到启蒙教育。他从1936年开始期刊编辑工作,其中著名的期刊有《中学生》、《进步青年》、《旅行家》、《农村青年》、《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大众》、《学科学》等,这也是他献身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实践是贾祖璋写作的基础和源泉。贾祖璋写的科学小品,以花鸟鱼虫为描述对象,以他独到、深入的观察,细腻、精确的笔触,朴实、简炼的语言,勾勒出瑰丽多彩、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贾祖璋毕生还酷爱书籍,他读书、编书、著书,终身与书为伍。他长年从事编辑工作的余暇,就孜孜不倦,手不释卷地阅读有关生物、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从中汲取营养,积累知识,拓展思路,发掘和充实写作的素材。       他的许多作品,涉及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倡导科学、破除伪科学和迷信邪说等诸多方面。在《金鱼》、《萤火虫》中批判“蚕子变金鱼”、“腐草化萤”;在《鸟类面面观》里,从分析麻雀的杂食习性与农作物的关系,判别它对人类的利害关系,其中所体现的科学的求实精神,对于今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等,仍有现实意义和有益的启示。       1931年,贾祖璋先生的《鸟与文学》,它是把鸟类的科学知识(包括形态、习性、种类等)同有关文学方面的内容(包括历来的诗词、神话,民间传说等)结合起来,用作者的话说,"这是想用较有趣味的文字来写科学书”的一种“尝试”。当时发表这些文章的《自然界》杂志,辟出一个栏目叫“趣味科学”。并第一次揭出了“科学小品”这一新文体的名称。因此,无论是《鸟与文学》,还是《生物素描》,都是我国“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早期创作成果。现在看来,贾祖璋先生的这一系列作品。在我国科普创作的历史上的确具有奠基性和首创性的意义。时至今日,千千万万的中学生还可以从课本上读到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样精美的名篇。他写的《鸟与文学》和《花与文学》,这两本书应该成为我国科学小品创作的双壁。它不但反映了贾老毕生的创作历程,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普创作的发展轨迹。       贾祖璋的科普创作写作,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一、20年代到40年代,他以旺盛的精力,写下了大量作品。《鸟与文学》、《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等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二、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写过一些短文。如《夕餐秋菊之落英》、《白丝翎羽丹砂顶》、《一种似蟹非蟹的动物》等;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贾祖璋虽已耄耋之年;沐浴科学春天的阳光雨露,再度焕发创作青春,写下许多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得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连同《南州六月荔枝丹》、《蝉》、《兰和兰花》作为范文被选入高初中和中专课本。       十年动乱期间,身处逆境的贾祖璋,此时的心情虽说无奈,但他又不愿意虚度年华、浪费时光。他只身到野外的稻田、菜园、果园,观察植物生长、昆虫活动和鸟类繁衍的动态。同时,还大量阅读当时所能找到的科学和农技书籍,从1970年到1976年的6年间,共写了50本读书笔记。这段时间的实践和阅读,为科学春天到来后的科普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也才有了荣获“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及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范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兰和兰花》、《蝉》等名篇的问世。       当《福建卫生报》刚刚复刊,是一张4开4版的小报。身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顾问的贾老十分关心这张报纸的成长,不仅经常阅读本报,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还亲自撰写科普文章。先后在本报科普版发表了“怎样种树”、“从恐龙时代繁衍到现在的蟑螂”、“青年人的生理变化”、“重视心理卫生”、“从感冒说到肺结核”、“病从口入”等十余篇文章,使本报增色不少,编辑人员留下了严谨求实、勤奋耕耘的深刻印象。

社长 总编辑 编辑(有美术编辑、插话编辑等职位) ,助理编辑、实习生等级别

在学院滇潮文学社担任副社长期间,负责编辑出版<滇潮半月刊>1-9期,2005年10月,被聘为<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特邀编辑,并组织了云南赛区的工作,目前已经取得良好成绩,有近50人获奖,其中有二等奖,三等奖数名2006年5月份,组织了由武汉大学<写作>杂志社和中国写作学会主办的第四届<写作杯>全国青少年文学艺术作品大赛在院担任书法协会会长,连续组织举办了<动漫书画展>两届并策划出版内部动漫书画册受到了学院领导的好评

  • 索引序列
  • 农村青年杂志社记者名单
  • 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记者名单
  • 农村青年杂志社
  • 农村青年杂志社官网
  • 农村青年杂志社人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