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01年由中国工程院组织评选的25项20世纪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说明了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辉煌历史,工程科技成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江泽民主席在2000年的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发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这一论断更加科学、明确地阐明了工程科技在推动工程技术、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核心作用。但是,我国工程科技从总体水平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工程科技人才匮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很多问题,研究目前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提出切实、可行、针对性强、指导工程科技促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相应对策已势在必行。
1.工程科技的内涵与外延
“工程”最初指的是军事防御工事,其后延伸到土木建筑,随着工业化进展而来的人类改造自然活动范围的扩大,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渐渐地扩大了。广义的工程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lentla”是学问或知识的意思。根据我国1979年版《辞海》关于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工程科学是把基础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原理应用到生产活动和工程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学科的总称,是关于设计和建造特定的人工自然过程的技术手段和工艺方法的学问,又称工程学或工学。‘‘技术”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最初是指技能、技巧。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工程技术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在工程建设中再经开发而得到的,它是保证具体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各种物质手段和方法的集合。
综上所述,工程科技包含工程科学(或称为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或称为技术)两部分,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时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各种工艺操作方法、技能和相关的生产工具、其他物质设备,生产工艺等,工程科技的任务是将知识上的创新转化为技术上的创新。将潜在的生产力物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见图1)。
2.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现状
我国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卓越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也用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创造了许多无比辉煌的工程成就,如长城、都江堰等著名工程。然而封建社会晚期统治阶级的闭关自守、思想上对科学技术的不重视,帝国主义的侵略,建国前的连年战争,使得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工程科技事业几乎一片空白。1952年,被称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师只有16.4万人,科研人员0.8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的工程科技也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路蓬勃发展,成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1956年,由党中央成立的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一《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把科学技术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大推动了工程科技的发展。1994年,国家成立了中国工程院,作为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主要任务是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技术问题开展战略性研究提供决策咨询。2000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为我国工程科技工作者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2004年11月,上海将举办被誉为“工程界奥林匹克”的世界工程师大会,这将是在中国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工程技术界的盛会。这次大会选在中国召开,既是对我国在工程科技领域所取得成绩的肯定,也必将推动我国工程科技领域进一步向国际前沿水平靠拢,从而使其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见图2)。
总结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辉煌历史,可以将工程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归结为三个主要方面。首先,重大工程科技成就不断涌现。国防工业发展过程中“两弹一星”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顺利完成,实现了几代人用三峡水利造福人类的梦想;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参与评选出的我国工程科技在能源、材料、医疗、航空、信息、农业等领域的25项20世纪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进一步验证了此结论。其次,工程科技人才不断增多。如图3,图4所示,我国自1990~2000年,不管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绝对数量还是平均每百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都显著上升。2003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834.4万人,比“七五”结束时的90年末增长了16.5%。各行业科技活动人员素质有所提高(见表1),从1990-2001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技术开发人员的比例都有显著升高。同时,技术开发机构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也从1990-2001年有了明显上升。最后,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由中国工程院、生产力促进中年,新安排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274项,新建心、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各个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家,安排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造次、各种职能互相补充协调的工程科技体系。2003项目46项,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302家,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9870项。
3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问题
1) 社会对工程科技工作的认知程度不够。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2002科协学术年会演讲时说到的:‘‘今天,当孩子们被问到长大想做什么时,很少有孩子说想当工程师,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我们忧虑”。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目前人们对于工程科技认识的偏颇。而根据《洛桑报告》中显示,这种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不足并没有得到改进。与2000年相比,我国在科技事业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这项国际排名中,由第15位下降到第23位。在我国,有些人甚至认为“一等人搞科学,二等人搞工程”。
2) 尚未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工程科技队伍,一"个培养工程科技工作者的成熟教育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程科技工作者不但数量不多,而且质量不高,并存在着严重的人才外流。而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上,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趋向于统一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学生普遍性有余而特殊性不足,普遍存在应用能力弱、适应性差等弱点。再加上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教育体系,使得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匮乏。
与其他各国相比,2000年每百万人从事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中(见图5),我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在主要的亚洲国家仅略高于蒙古,远远低于新加坡和日本,甚至没有突破千人大关,与其他各国2319人.5095人的人数相差甚
远。我国25岁以上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所占比例仅为5%,而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到2001年7月,在美国,这一比例高达60%。此夕卜,我国工程科技人才还存在着严重的外流情况。以机床制造业为例,该行业的人才外流率1997年为
1. 33%,1998~1999年为1.53%,2000.2002年为
2. 26%。这意味着最近6年中,我国装备制造业约有12.8万专业技术人才外流,包括42600名科学家或工程师。从1985.2001年,美国共授予国外留学生148000个科学与工程技术博士学位,其中超过半数由来自中国、台湾、印度和韩国的留学生获得。而这些学生中,大多数中国、印度学生留在了美国,而大多数韩国、台湾博士则离开了美国。
3)我国在工程领域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
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几十年。耕作栽培技术落后,农业和农村的机械化和电气化水平不高,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十分薄弱,劳动生产率低。根据美国政府发布的《世界各国概况》,1999年中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附加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2000美元左右,养活3.6人,分别仅为美国的1/27和1/15。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虽然拥有大批优秀的工程科技人员,但由于长期以来依赖引进国外技术和合资合作,以及体制转型期的困难,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自主创新更是薄弱。据统计,我国工业装备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国际水平10~15年,其中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15~20年;石化行业总体技术和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5~10年。钢铁工业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不到20.。以银行、保险、交通、电信、民航等为主的第三产业,由于政府的长期保护而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参与竞争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产业竞争力也较为脆弱。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仪器设备如先进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心脏起搏器等精密医疗器件,我国的制造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4) 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有限。
我国1982年开始引进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管理各种大中型工程项目,起步较晚,管理水平有限,管理经验比较欠缺。在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工程项目审批不严格,资金管理不善等。著名的三峡工程中,国务院三峡办主任郭树言曾坦言:‘‘从开工到现在,10年期间,在三峡工程中发生的移民资金所谓的贪污也好、挪用和盗窃也好,一共发生了234起,这234起中涉及到的人员是267人,涉及到的总金额是4200万元。”
5) 产业技术创新体制不建全。
工程科技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将科学发现转化为技术创新,而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体制创新。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和工程技术成果的有偿转让机制不建全,严重挫伤了工程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阻碍了产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形成商品,市场需要的产品企业由于缺乏技术能力而无法供给,造成大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市场急需的各种先进设备不能制造或重复引进。
4工程科技发展的对策
1)改变社会认知,强调工程科技的重要地位。
在青少年和全体人民中普及工程科技的概念,加强工程科学的系统教育,深化人们对工程科技的认识和理解。首先,工程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工程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对国家的长远发展、生产力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自然科学为工程科技发展指引了方向,工程科学则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工程师与科研人员地位平等。工程科技处于科学原理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中介位置上,工程师不同于科学家,也不同于工厂技师,但又是两者兼而有之。他们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一样对工程科技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建立系统、科学的工程科技人才教育体系。
工程科技人才是兼备科研与实践能力,将工程科学的新发现,工程技术的新发明有效地结合应用并创造出物质财富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工程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要从“专业化”向“工程化”过渡。一方面,在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之上增设或促使工程专业本科的学生去学习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课程,提高工程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工程化的“实践基地”。在加强校内工程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校外工程实习基地的建设。如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部门建立合作培训;与企业合作建设培训学院等办学模式,在高校成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后,要注重培养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形成工程科技人才梯队,使工程科技人才各尽其能,优势互补。
3) 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培育工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工程项目中以技术引进为主的技术开发形式,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技术引进的宏观管理,统筹规划技术引进的整体方案,避免地区与企业间的重复引进;企业要引进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国际上最实用、最先进的技术,并在制定引进方案的同时制定消化吸收与创新的方案,落实资金、单位与人员等;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由中介机构组成的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为工程项目积极开展咨询、中介、信息、培训、检测和诊断等活动;建立产学研联合的工程项目开发实施体系,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为原则,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市场转移;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基础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为工程科学提供创新的源泉,也为工程技术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4) 建立技术、经济、组织、法制相结合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技术管理是确保工程安全实施的重要环节。包括工程的检查监测、调度运用、维修养护、技术规程、技术培训和管理科研等,使工程项目按着预期计划顺利、及时、安全可靠地达到目标。
经济管理主要是做好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控制从预算到结算的每一个环节,有效地使用和融通资金;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选择综合效益较高,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较大,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工程项目进行投资,将资金首先运用于最关键、最紧迫的环节之中,做好资金的优化配置。
组织管理要以人为本,落实每一位员工的权利与责任,发扬“献身、负责、求实、敬业”的行业精神。激发每一位员工自身的特长,建立紧密团结、积极进取、高效合作的团队协作组织,对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问题,对宏观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开展跨部门、跨领域的咨询调研,提高咨询决策水平。
法制管理是指将工程项目中涉及到的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环节纳入法制轨道,强化法制意识,完善法规体系,制定工程技术标准,提高执法水平。做到全系统规划、全程序组织、全责任承担、全目标控制、全方位指挥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
5) 保证工程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
在发展工程科技,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坚持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扶持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约保护资源,保护和治理环境,促进新型科技发展的工程项目。注意技术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高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避免陷入技术伦理困境。实行机关机构重组或建立专职机构,调整工作职能,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或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进行实时监测、控制与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