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防工业
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已“跌跌撞撞”地走过了20多年,在探索中,其国防工业技术体系及科技创新机制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我国的国防工业与苏联有着很深的渊源,透视俄罗斯国防工业面临的困境,借鉴俄罗斯发展经验,可以让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少走弯路。
俄罗斯国防工业体系面临的困境
未来技术储备和竞争力堪忧。目前,俄罗斯在空天防御领域保有较强竞争力,主要得益于苏联时期的技术遗泽。俄罗斯虽然成立大型军工科研复合体,但大而强并非就能一帆风顺。当前,世界军事革命中,以电子装置为中心的高科技武器的趋势明显,而电子元件研发正是西方的强项、俄罗斯的短板。苏联解体后的10年间,大批俄罗斯科技人员流向海外,留下的工程设计人员普遍年龄较大,目前更是临近退休。而新一代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出于个人发展,更愿意加入能源和金融部门,致使俄罗斯军工科研人才断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俄罗斯未来技术储备和竞争力的疑虑持续存在。
装备制造水平和配套设施面临瓶颈。目前俄罗斯军工企业很多生产设备严重老化,使用时间普遍达到30年以上,接近报废年限,成为影响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历过生产断档后重新上马,必然导致问题频出。新型潜射导弹“布拉瓦”试射曾多次失败、五代机T-50莫斯科航展期间突然着火、“格洛纳斯”导航系统3颗卫星坠落大洋、已经列装的卡-52武装直升机坠毁莫不使俄罗斯军备生产蒙上阴影。2011年俄军方就军品质量不合格问题向军工企业提出7119项索赔,直接导致当年国防采购计划未能完成。
贪腐问题和官僚主义仍然严重。受苏联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的影响,俄罗斯军工企业运作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具有许多政府机关所具有的作风拖沓、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等不利因素。按俄罗斯国家杜马安全委员会主席亚历山大·古罗夫的说法,俄罗斯在世界各国贪腐程度中排名82,紧随津巴布韦和尼加拉瓜。2011年,梅德韦杰夫下令解除包括卡拉什尼科夫步枪生产商伊兹马什公司主管在内的多名军工系统高管的职务;承担弹药生产“玄武岩”公司总裁弗拉基米尔·科连科夫遭检方逮捕;伊尔库茨克航空公司用于新机研发的6500万美元经费中有5000万下落不明,人为干扰因素严重影响俄罗斯国防工业体系的转型进程。2013年10月29日,俄罗斯一架卡一52武装直升机在莫斯科市区坠毁
西方技术封锁和政治打压力度不减。由于意识形态差异、国家利益分歧、地缘争夺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始终呈打压态度。2015年8月,莫斯科和巴黎决定中止两艘“西北风”级直升机航母建造和交付合同。法国向俄罗斯退回全款,返还俄方设备,随后将这两艘直升机航母出售给埃及。另一方面,俄罗斯在中东北非和独联体的传统军贸市场受欧美步步紧逼,政治动荡影响俄罗斯传统贸易伙伴,美国甚至向独联体国家以军事援助的方式无偿提供武器。
俄罗斯国防工业体系转型的启示
俄罗斯国防工业体系近三十年的变革与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也付出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惨重代价。通过回顾俄国防工业的转型历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启示。
国防工业具有天然的计划属性。与一般的生产活动不同,国防工业对国家安全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军工产品特别是高技术军工产品,通常价格昂贵、采购量少,但其研发过程风险高且周期长,因此需要巨大、持续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上述特点导致国防工业具天然的计划性生产属性,而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市场竞争。俄罗斯国防工业转型最大的失误就是早期将私有化作为增强军工企业活力的“灵丹妙药”,结果反受其害。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政府和军队在发展国防工业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努力整合现有资源,而不应过度强调所谓“竞争机制”,避免重复建设与力量分散,这在我国国防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的情况下尤为重要。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国防工业领域是腐败现象的频发区,但这是其计划属性所决定的,不能简单以此否认集中管理国防科技和军工生产的重要意义。实际上,即便是军工企业几乎完全私有化的美国也同样存在大量类似问题。
重视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毫无疑问,人才是发展国防科技的关键性资源。俄罗斯国防科技人才的流失与老化对其国防工业的负面影响是致命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培养国防科技人才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涌现了一大批青年专家和科技管理人才。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理工学科在人们心中具有崇高地位;二是军工企业多是央企,福利待遇和各方面优势对年轻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这两点有利条件正在迅速弱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就业面相对狭窄,职业发展受限,这对吸引人才十分不利。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人才意识,提高国防科技人员待遇,并努力为其打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人才培养上,要在若干关键领域提高招生规模与招生质量,要有“为了培养大师,敢养闲人”的决心。只有这样,中国的国防科技才能实现飞跃。
必要的军费增长是贯彻国防科技战略的先决条件。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俄罗斯国防科技战略的变化与其军费开支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充足的军费,任何国防科技战略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年,我国也曾有过军费大幅缩减的历史阶段,虽然这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现实需要,但在客观上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实际上,我们应当正视军费开支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造船造飞机不但能部分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开拓国际军火市场也能带来丰厚的贸易利润。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新常态”,连续保持军费大幅增长确有困难,但即便如此,仍应保证军费增长处于合理区间,这是贯彻新时期我国国防科技战略的必然需要。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防采办制度。国防采办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管理因素、技术因素、经费因素、进度因素、人力因素互相交织。然而,国防采办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始终如一的。即在可承受的时间周期内,通过有效的方法手段,确保作战使用部门得到满足作战使用需求、质量上乘、可靠顶用、技术稳定先进以及价格合理的装备。人们普遍认为,俄罗斯的装备虽然显得有些“粗糙”“笨重”,却十分可靠顶用,综合作战效能十分突出、性价比较高。其国防采办制度的特征有迹可循:一是突出作战使用需求这一核心牵引。
俄罗斯各军兵种的装备论证机构,无论专业素养还是专业化水平都较高,同时,论证机构与指挥机关、使用部队、工业部门之间的互动、反馈机制畅通,需求牵引武器装备研发的作用显著。二是始终树立军工产品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强装备在研制阶段、定型阶段的考核试验与验证。持续加强装备测试方法、手段的研究,加强可靠性等工作的贯彻与落实,加强装备极限边界条件下的考核,同时构建更具实战特点的装备考核环境与靶场。三是强化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顶层设计。换句话说,加强装备研发顶层设计的目的就是产生1+1>2的效果。在俄罗斯,武器装备研制的总体院所、总设计师都具备强有力的技术规划能力、协调统筹能力以及资源调动能力。正是这样,才让苏联生产出苏-25这样在装备研发史上堪称经典的工程案例。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装备研发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让这个“顶”立起来、落下去,有效避免装备重复建设。四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军品定价机制。合理的定价机制能有效激励和引导装备研发部门开发新装备、好装备;反之,则会降低装备的质量、减弱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进步,甚至影响国家武器装备研发的后劲与前途。因此,面对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军品定价机制应在核心部件、关键软件等方面加强价格倾斜,降低通用化硬件的价格比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确保装备质量的切实提升。
不遗余力地发展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俄罗斯国防工业体系之所以能凤凰涅槃,主要原因是其继承了苏联时期的一大批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尽管苏联解体已经近三十年,且俄罗斯国防工业曾经遭受巨大波折,但俄罗斯在航空发动机、陀螺仪、消声瓦等若干关键技术上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苏系飞机、“基洛”级潜艇、S-300防空导弹等出口明星也都是在苏联时期即装备部队。这足以说明:一是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的优势一旦确立,其他国家很难在短时间内撼动;二是研发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需要的时间和经费代价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出重点,在发展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上做长远投资,而不能急功近利、期待立竿见影。
作者:马建光 来源:军事文摘 2016年6期
上一篇:钢结构工业厂房
下一篇: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