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
“工业4.0”的概念最早诞生于2005年,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对“工业4.0”概念的一个比较统一的阐释是继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技术之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指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网络系统的结合,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实现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 最终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
其最终目的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2011年德国政府将上述目的定位为一项高科技技术战略,并取名为“工业4.0”,这是德国政府推行的‘新一代智能工厂计划’,以物联网为基础。这意味着网络进入工厂大生产,是一个崭新的工业制造逻辑和方式。过去是以中心控制指挥系统,每一分钟对机器发出指令。现在我们有了完全不同的生产结构,按照商品所附带的信息,由这些信息告诉机器需要什么样的生产过程,以制造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
与德国这样的老牌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作为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如何从德国工业4.0中得到启发,充分发挥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顶层设计作用,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依靠研究、新技术、扩大创新,目标明确地去激发我国在科学和经济上的巨大潜力,从而显著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引言
为了保持作为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供应商的优势,应对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内外挑战,继续发挥德国工业的优势,德国政府提出了自己的“工业4.0”战略,通过在制造业领域大力应用物联网以及服务互联网技术,在向更高层次工业化的迈进过程中先发制人,争夺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话语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靠着廉价的劳动力、土地,丰富的工业原料,一跃成为了世界加工厂、代工厂。中国制造以“物美价廉”享誉全球,但这种成功不可持续,也不会一直被持续。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上升及资源的短期不可再生,廉价劳动力一去不返,土地成本日渐增长,人口红利拐点即将到来,曾经的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改革进入瓶颈期、深水区,我国政府发现这一现状后,积极主动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去发展。
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
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都有了较大提升,其中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存在了如生产结构不合理、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资源有限、环境污染等问题,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旅游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加快我国工业制造能力的进程刻不容缓,正如我们所知:无农不稳,无工不强,一个国家没有扎实的工业基础,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继“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后,最近德国提出以重建制造产业优势为核心诉求的4.0”,作为发展新战略。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制造大国”中国蜕变为“制造强国”,也需要在制造业界努力打造“再工业化”的创新驱动模式。
基于我国制造业现状以及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我国制造业需要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生产方式,并增强对全球产业链、创新链、需求链的整合能力。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标志着中国不再满足“廉价的竞争”,而是通过“工业强基”提升中国制造的从而增强国家工业竞争力。
曾经我们所有的民航客机都必须要进口,而现在我们有了C919,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垄断,成为了民航业的ABC团队中的重要一员,这也标志着我国跻身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研发制造大型客机能力的国家。
国内也有诸如像华为这样的优秀企业,其手机销量跃居全球第三,仅次于苹果和三星,成为世界第二大通信设备商,更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未上市的公司。但我国大到造不出来飞机发动机、小到常用的圆珠笔芯,这些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类器具,然而这些都是真实反映我国工业水平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
2015年是我国“互联网+”作为国家级行动计划确立的元年,作为制造业和互联网两个领域的大国,在经济进入新常态,需要平稳度过新旧产业和动能转换期的情况下,必须找到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力量。
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深入分析其愿景与要点,可以从中引发其对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思考,加上《中国制造2025》计划,我们能够把握时代先机,迅速发展并建立起我国的工业体系,进入世界一流工业国家。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做好、做大、做强。
三、工业下4.0的产业结构升级——一汽车行业为例
深入解读《中国制造2025》不难发现,作为国家支柱性制造产业,彰显国家制造水平的“汽车”被标注10多处,充分显示了国家对汽车制造领域的高度关注。
《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恰恰反映了国家及时且有效规划出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路径。与“工业4.0”相比,《中国制造2025》代表了中国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让中国制造业有实力、有空间存活下来并且走出去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部分。
《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为基本原则,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从我国制造业整体发展模式与速度来看,汽车行业是制造业中技术含量高、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代表,可能成为工业4.0的先导阵地。
汽车界对工业4.0都保持一种客观认识与学习态度,专家认为,工业4.0对全球产业结构变化、全球产业链分布、产业竞争带来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而对中国汽车而言,通过转型升级变成工业强国是一条必由之路,中国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最主要挑战是工业装备水平与国际相比差距还很大。
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也开始思考工业4.0所带来的影响及发展途径,但根据中国汽车制造业现有发展水平,想要突破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水平,一定要基于自身发展模式,敢于创新,紧跟国家战略,不盲目跟随,不盲目效仿。
同时,中国汽车产业在国内制造业中处于领军位置,想要领跑“中国制造2025”必须做到:提升创新力,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把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机遇,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企业核心发展战略;要达到“制造强国”目标必须实现“智能制造”,这才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
既要在“大自主”建设方面稳步前行,特别注重产品品质。“大自主”战略规划不是急于求成的战略,如何从“大自主”到“强自主”,除了制定清晰化的自主发展战略外,还在技术创新上开辟新的发展模式,赢得与时代竞争的砝码。
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振奋人心的消息,比如2010年8月,国产汽车品牌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瑞典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汽车公司100%股权,接收沃尔沃汽车集团全部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3家工厂、1万多项专利权,完整的研发体系、供应链、员工培训体系、安全试验中心、大型试车场以及遍布全球的销售与服务网络。通过收购世界顶尖汽车品牌,吉利在完成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整合的同时完成了专利技术积累,从量到质都实现了飞跃式地发展。
四、启示与借鉴
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需要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工业4.0”。我们应该向德国学习,立足于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的现有优势,在深刻认识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规律与特性的基础上,推进我国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顶层战略规划。同时,积极参与德国“工业4.0”战略研究,加强与德国工业界的合作,充分利用德国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优势和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的巨大潜能,立足国情,发挥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优势,整合两国工业和科技创新资源,力争在全球新的技术与产业革命中建立自身的话语权。
作者:刘艳 郑向阳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