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的知识技能考核方案探究
为响应产业对复合型设计人才的需求,文章打破了传统工科对学生所需技能的理解,把知识、软性意识纳入工科类工业设计的培养评价之列,重新梳理了新的产业格局下工业设计学生的知识技能模块和培养过程中的认知、思维和实践三个层次,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模块化、层次化和综合性的知识技能考核体系。在传统的考试和课堂练习评价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嵌入课题项目实践的能力考核和评价机制,并要求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不同模块的硬性知识和软性技能进行综合考察。
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和产业格局下,用户的需求在进一步升级。设计问题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复杂,仅仅关注于造型、材料、结构已经不足以创造突破性产品,工业技术设计师除了处理产品设计问题,还需要从事产品定义、产品规划和设计战略的工作。嘉兰图的设计总监在《从嘉兰图的发展看中国设计的变迁》的演讲中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对设计师的新期望“培养能用创新思维去解决复合型问题的人才” 这给设计活动带来了新的挑战。芬兰一个设计研究生曾今做过一个项目,她识别出在为期一周的项目中,作为一个设计师扮演的角色就有59种之多,除了我们传统所理解的3D Modeler(建模者)、 Illustrator(作图者)、还包括 Activist(活动家)、Researcher(研究者), Story Writer(讲故事的人)等等,由此可见设计的复杂性。为相应这种变化,工业设计教育需要进行再设计。在识别新形势下工业设计从业人员所需的能力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研制工业设计教学中的技能体系和考核方案,为培养复合型的工业设计人才服务。
一、知识—硬性技能—软性意识:三类设计素养
长久以来工业设计教育都存在着学科归属的困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设计学科具体特定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理论,同时又有着应用学科的实践技能要求,作为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工业设计从业者的意识对设计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学生需要具备知识、硬性技能和软性意识三类不同的能力。
工业设计有着自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文化思潮,这种思潮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的因素,文化是设计创新的土壤,当代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打着文化的烙印,工业设计学生需要了解设计的知识,包括设计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从中吸取养分;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设计品中又隐含着形式美法则,因此设计背后有着体量庞大的设计知识和原理。
同时工业设计又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职业界定,工业设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特定的设计开发技能,在工作中他们需要完成手绘、建模、渲染等一系列的实践操作,对于本科层面的工业设计学生而言,硬性技能是它们的安生立命之本,这是设计学生能够服务于产业的基本要求。
不可忽略的是,相对于其他的职业,工业设计又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活动,设计意识对于设计实践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仅仅关注于造型、材料、结构已经不足以创造突破性产品,工业设计师除了处理产品设计问题,还需要从事产品定义、产品规划和设计战略的工作。嘉兰图的设计总监在《从嘉兰图的发展看中国设计的变迁》的演讲中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对设计师的新期望“培养能用创新思维去解决复合型问题的人才”。因而在设计教育中应注重问题意识和设计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能力的培养。
二、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六大知识技能模块
(一)设计文化与设计基础
设计文化和设计基础属于设计知识的范畴。设计文化指设计的历史。要求学生通过对设计史的学习了解和理解工业设计史的发展脉络、主要风格、对应的设计师和代表作品以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主要动因等。对文化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除了对文化的了解,学生还需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美学在工业设计领域着重学生对设计造型的塑造和对设计色彩的把控能力。通过《设计基础》等课程,要求学生了解造型要素和造型手段、色彩设计的原理,充分理解形态、功能、结构、材料和色彩等设计要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与空间思维。通过大量的课程练习,要求学生在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掌握造型设计和色彩设计的规律,并能熟练运用到以后的设计中。设计是一种科学的实践,通过人机工程学和设计心理学的教授,学生能了解制约用户设计评价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帮助未来的设计师更好创造可用、易用、好用的产品。
(二)设计表达与设计技术
设计表达与设计技术属于硬性技能的范畴。设计表达主要培养设计专业学生拖过各种技术方式实现创意思维表现并表达设计开发各阶段的设计成果的过程。包括设计手绘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表现能力,设计原型能力等,通过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完成设计概念的纸面表现效果,并能通过设计软件表现设计的外观的结构。为了更好进行设计验证,设计原型的实现能力也极为重要。
设计技术是设计实现的基础,传统的包括材料成型与加工工艺和机械基础等。在智能产品的开发中,学生还需掌握交互设计的技术工具,如适宜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Processing软件和Arduino发放源代码的硬件平台等。
(三)设计方法与设计思维
设计方法模块涵盖设计的过程、方法和工具,它贯穿从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到设计概念与设计表现,再到设计评估与设计决策的全过程。通过对设计方法的教授,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设计研究、设计概念、设计传达、设计原型等方法,产生洞见以解决复杂的设计问题。
设计思维模块则注重问题意识、整合创新能力等软性意识的培养。此模块要求学生对设计的理解从狭义的“艺术设计”到涵盖系统、模式、产品、服务、品牌、体验等各方面的“大设计”转变;同时要求学生能与前沿设计方法和理论接轨,如用户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系统设计、开放设计、社会创新思维等,具有前沿的设计视野。
三、 认知—思维—实践:三个层次
基于以上的讨论,在工业设计的培养中,学生需要具备知识-硬性技能-软性意识等三类不同的素养以及六个不同的知识技能模块。对三类素养和六个知识技能模块进行分层梳理,可以总结为认知、思维和实践,即认知层面的设计文化和设计基础,注重于对知识的考察;实践层面的设计表达和设计技术,着重于对硬性技能的考核以及思维层面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维,着重于对软性技能的考察。区别于其他的文、理、工科,工业设计作为一个交叉学科,而且设计活动是一个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总体而言,认知是设计实践与设计思维的基础,创新设计实践又是建立在前沿的设计思维之上。
基于类别化的素养和模块化的知识技能分类有利于明确人才培养的技能体系。基于此技能体系,可以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关注认知、思维和实践三个不同层次。
四、层次化、模块化、综合性的工业设计考核体系
对应不同的层面、素养类型和知识技能模块可以采用基于考试与课堂练习考核和基于项目实践的考核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方案,如图所示。此考核方案涵盖对认知—思维—实践三个层次下的设计文化与设计美学—设计方法与设计思维以及设计表达与设计技术等六个模块,并分层次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软性意识和技能进行分层次考核。认知层面对知识的考核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课堂练习的形式。闭卷考试着重考核学生对设计史等理论性环节的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而设计基础课则通过大量的课堂练习,不同的练习关注设计基础的不同方面,以考察学生对设计造型和设计色彩的综合运用能力,专业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评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设计基础类课程结束后可以通过课程展对课程作业进行展出,收集观众的反馈作为设计评价和考核的一部分。
实践层面和思维层面是对学生的硬性技能和软性意识进行考核。区别于其他的理论性专业,工业设计的价值主要通常需要通过设计品传达给用户,因此设计师的能力也是在设计实践中得以体现出来的。在产业界,设计团队的工作主要是完成满足特定需求的设计项目。为对接产业的需求,在教学中应该建立基于课题项目实践的能力考核和评价机制。在设计项目的整个流程中,采用基于过程和基于结果的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案。一方面,考核学生设计开发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和能力,分阶段对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表达和设计技术进行考核。在设计开发的前期,着重考察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则偏重考察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则着重考察学生的设计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把最终的设计结果作为比重较大的考核依据。同时在考核中,可以一定程度上参考产业界的意见,邀请设计服务的产业的专家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纳入考核的结果中。
五、小结
产业的变革导致产业界对设计从业者期望的变化,设计教育不仅要认识并适应这种转变,更需从培养的源头对工业设计学生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再定义,并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为学生构建一个分层的涵盖知识、软性知识和硬性技能的知识立方体,使学生在认知、思维和实践层面上成为一个立体饱满的设计人。在考核方式上,传统的试卷考核智能停留在知识层面,对于思维和实践层面需要嵌入到完整的设计实践中,通过设计项目中分阶段的能力评估和考核来实现“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董玉妹 高春甫 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