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早期的军事工业技术引进
作为中国北方开放最早和具备地理优势的城市,天津是吸取近代技术最理想的窗口,其技术开端的标志最先是从军事工业开始的,也是近代西方技术的移植与使用的开始。其中,天津机器局和大沽船坞的兴建,代表了早期天津技术引进的典范,其创立和发展使得天津有了更多的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近的机会,形成自己的优势,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工人,不仅为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而且对北方近代工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作为中国北方开放最早和距北京最近的城市,天津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因此是吸取近代技术最理想的窗口,所以很快便造就了天津引领近代技术的特殊地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各种大规模的“洋务”设施率先在天津兴起,促使天津成为北方首屈一指的工商业城市。西方科学技术、设备与管理也由此引入,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天津兴起了中国北方最早、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开始了对西方技术的大规模移植,尤其是天津机器局和大沽船坞的兴建,可看做是近代早期天津技术引进的代表。
一、天津机器局的技术引进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在全国各省着手建立军工厂,天津机器局便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它是仅次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的全国第二大兵工厂,也是天津洋务运动的开端,曾被李鸿章称为“洋军火总汇”,1900年以前,一直是北方最早最大的军事工业。它是清政府在缺乏自己的技术人才、机器设备和制造材料,而制造技术又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情况下,依靠西方先进技术建立起来的近代新型军工企业。
1862年(同治元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编练“洋枪”队,并试铸英国得力炸炮及炮子,试放,甚猛,遂奏请清廷在天津募匠设局。1867年,清廷命崇厚主持创建天津机器局,选聘丹麦国驻天津领事英人密妥士(s)从英国购买机器,延聘技师开局建厂,聘英人司图诺任总工程师,“城东十八里贾家沽道地方设立火药局,是为东局……局内共建机器房等四十二座,计二百九十余间;大烟筒十座;洋匠住房一百六十余间”,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之一,拥有当时亚洲最大、最好的火药制造厂。
天津机器局的诞生,对天津近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为了提高军火生产,机器局不断从国外引进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历经五次扩建:1872年增建了铸铁、熟铁、锯木等厂;1873年在原有药碾机器基础上,添置西洋药碾三份,各式机器十余部,并续建机器房和第二座碾药厂;1874年又建成第三、第四座碾药厂,购买制造林明敦枪和制中针枪子的机器,成立洋枪厂和枪子厂,专制各种子弹;经过连年扩充,到1876年机器局所制造的新式军火产量较前两年增加三四倍,而且还承修兵船、轮船和挖河机器船等,1877年又试造水雷。扩建后,改进了设备,提高了技术水平,增建了淋硝厂、硫酸厂、铸钱局、栗色火药厂等。其中,栗色火药厂于1887年在东局兴建,据当时外国记者报道:这个工厂将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好的火药厂,能以最新式的机器制造最新式的炸药”。1888年,为了制造新式钢制炮弹,机器局还决定在东局建立一座炼钢厂,从英国聘请技术人员和购进机器设备,从葛来可夫蒿尔厂(英)进口了化铜炉,从格力活厂进口了用于钢材拉力实验的水力压钢机以及十吨起重机和新式车床,于1892年建成,开始小规模炼钢、轧钢,能制造六吋口径的小钢炮,是中国北方第一座炼钢厂,从中也可窥见其新式军火制造能力在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一个包括机器制造、金属冶炼、基本化学等的大型军火联合企业,开创了天津近代技术进步的先河。
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的技术引进
在天津使用机器进行工业生产的第二大行业是修造船技术。1875年,清政府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开始筹建北洋水师,先后买进英、德旧军舰25只,依靠英国人和德国人进行训练。初期,北洋海军军舰每有损破,需要到南方修理,往往贻误军机。为了就近修理,光绪六年(1880年)在大沽创办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关于大沽船坞的机器设备情况,最初仅有活动机床八部,马达、锅炉、汽锤各一部,1880年5月初,动工兴建甲坞和轮机房、马力房、抽水房以及木厂、码头、起重架、绘图楼等,并外购机床20余部,马力机、抽水机、卧式锅炉各1台,年末工程竣工,正式投入生产,共花去经费3.33万余两,每月经费纹银四五千两。后不断购买外国的机床设备,到1885年,成立了打铁厂、锅炉厂、铸铁厂、模件厂,还建立了“甲、乙、丙、丁、戊、己”六个船坞。从1883年起,又开始造船。据记载,1883—1884年,生产船只有飞鹰、飞艇、遇顺、利顺等船,后还制造过拖泥轮船、接泥驳船等工程用船。到1885年,已初具规模,共有6座船坞以及码头、大木、轮机、熟铁、铸铁、模件、锅炉、枪炮检查等厂,可同时装配和修理6艘船舶。1891年起除修造舰船外,开始制造枪、炮、水雷等军械,大沽船坞实际上又成了一座军火工厂。据记载,1891年,仿造了德国后膛快炮90余尊,1892年,添置机器,在船坞兴建炮场,从事大炮生产。大沽船坞除了承担北洋水师舰船的维修外,还制造了“飞龙”、“快顺”、“捷顺”等轮船和军火。
大沽船坞是中国造船工业和兵器工业的先导,在近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继福建马尾船政局、上海江南船坞之后,中国第三所近代船舶修造厂,是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也是中国北方早期的近代军械制造厂。全坞共有职工600余人,其中技术工人占了一半。这种高起点、高技术含量的企业,为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仿照西方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建置的,采用了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近代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标志着技术的根本变革。
总之,在早期的技术引进活动中,军事技术的引进占主导地位,主要以天津机器局及大沽船坞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技术引入对近代天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开启了天津有史以来的机器生产,不仅标志着天津近代工业的产生,也是近代天津进行技术变革的开端。它们的创立和发展使得天津有了更多的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近的机会,形成自己的优势,带动了以后天津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技术进步,为天津引进了西方先进的铸铁和机器加工技术,装备着比较先进的设备,能够使用大型动力机械进行大规模生产,并且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工人,不仅为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而且对北方近代工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天津机器局和大沽船坞这两个综合加工能力很强的兵工厂后来毁于战火,但是它们却让天津人看到了真正的西方机器生产,打破了几千年封关自守的保守状态,为天津近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打开了开放之门。
作者:赵娟霞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