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教学建筑场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08 09:18
论文关键词:场景教学建筑复合化并置拼贴
论文摘要:以场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场景的设计和组织手法,分析和探讨了当代大学教学建筑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为当今我国大学教育和大学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且有助于思考大学教学的改革和大学精神的体现。
在我国春秋时代,大教育家孔子在杏坛下传道、授业,弟子们围绕而坐,相传鼎盛时期有弟子三千;louiskahn曾对学校的本原回归为一棵树…1。随着千百年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变革,学校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它对于知识的传播和交流这一使命却是亘古不变的。从大树下的席地而坐到教学楼中的探讨、交流,一种和谐的氛围始终萦绕其间,久而弥芳。
因此,校园建筑场景的核心是学习和交流;检验教学建筑设计的好坏,一个重要因素:是否形成了场景,即能否提供给人舒适方便地学习和交流,以体现大学精神。
1场景的概念及意义
1.1场景的表层含义
场景这一概念多用于艺术作品(如绘画、诗歌、戏剧、电影等),它是构成这些艺术的基础。
在绘画中,场景是直接表现和刻画的重点。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通过散点透视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宋汴京盛平时期繁华的城市生活场景(见图1)。
1.2场景的深层含义
场景的深层含义是指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或是刻画的对象,而是视为社会、习俗、人的行为和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于建筑环境所形成的现象。wWW.lw881.com它反映了文化、制度、习俗、行为、心理等,同时也对它们构成影响(见图2)。
场景的深层含义更加契合建筑学的研究范畴,它不仅仅指单纯的物质空间,还包括了在其中的使用者及他们之间产生的行为所形成的氛围和景象。将主体——使用者作为构成和影响场景的重要因素,对于建筑的设计和评价有着深刻的启迪。
在建筑实践中,可以通过设计场景和组织场景来思考和设计建筑。
正如阿摩斯·拉普卜特说:“设计的目的就是创造为使用者着想的环境及其组成部分,也即形成场景并予以“布置”,以满足使用者的愿望和活动需要。”【2j因此,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设计今后为人所用的场景。从场景的角度出发,研究场景的生成和组合,是一种建筑学的设计方法。
bernardtschumi等已经在试着运用文学作品或电影中的场景设置、逐渐消退以及跳跃、剪切等处理手法,映射到场景策划,来打破传统的场景叙述时所采用的方法。具体主要归纳为:顺序、插叙、倒叙、并叙、断叙等。
2场景在教学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解析
2。1巴黎马恩建筑学校——场景的容器
巴黎马恩建筑学校(marneschoolofarchtecture)是屈米在法国设计的一座教学建筑,在这座建筑中,充分反映了他的一些建筑思想,即将建筑的形式与事件、活动结合起来考虑,他相信建筑能够通过形式的组织以刺激和加速(accelerate)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甚至将公共空问的舞台扩大到极限,以激发场景的产生。
该建筑位于巴黎郊外,屈米在其中定义了一个巨大的室内非功能空间(unpr~rammed),他将建筑设想成“许多事件的发生器(building-generators),一个浓缩的城市,并能够对处于转变中的社会和文化起加速作用”。他将许多功能安排在一个巨大的中心空间中(25mx100m),内含了一系列功能体,包括讲堂、阅览室、艺术展示、咖啡吧等,整个空间成为一个巨大的舞台,人们围绕或进入这个公共空间,运动激发了这个空间的活力,其中有着各种场景的出现,许多行为能在其中发生,如庆祝、娱乐、相遇、讨论、工程和装置艺术的展出等。作为一个社会和文化性的场所,这个地方由此也聚集了来自于学校的人们。
这个建筑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漫步场所,就象一座城市,它有多个场景的叙述路线。从南部主人口进去,人们到达接待区,那里有展览和酒吧区,沿着斜方向人可以走到一个有400座位的小剧场,并可以到达工作室。当然也可以走捷径——通过楼梯走到研究区、管理部门或者工作室。也有其他的一些捷径,从礼堂的屋顶,直接从管理部门或办公室到达工作室。
从中央大厅可以看到工作室里的场景。这些场景也是作为一所学校意象的一部分:学生和老师能够看到周围正在发生的事件——信息、交流、讨论。南向(面对大厅)两层高的工作室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而北面光线则比较稳定,能够便于使用电脑进行建筑设计。
工作室和绘画室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分别适应25人,50人和75人三种不同规模人数的班级使用,研讨室和交流室穿插在工作室中,以鼓励工程设计和历史理论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以上这些设计都是对于新世纪下新的教育方式的适应,使得整个建筑成为~个场景的容器,激发着各种事件的产生。
2.2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克学生活动中心——场景的并置与拼贴
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克学生活动中心(mccormicktirbunecampuscenter)将众多功能并置,实现建筑与生活的融合,形成各种场景的拼贴,是库哈斯体现其“文化拥塞”观念的典型案例。
学生活动中心位于芝加哥市中心的伊利诺工学院,一条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轻轨从中穿过。
伊利诺工学院最初是由密斯规划设计,是一个开放式的校园(见图3),虽然这个校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但在实际使用中却不能令人满意,缺乏足够的人气,库哈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从统计上看,一个学生和他/她家长会在来到校园后5s内决定是否会申请该学校。用这一测试,密斯的iit校园有麻烦。”校董们也知道这个麻烦,因而在1997年举办了设计邀标,用东西校园之间的一块空场来建设新的校园中心,以激活整个校区。而这个项目的地段十分合适,其紧邻城铁车站,又是校园的几何中心,是借助人气来带动生机的理想场所。
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是个大杂烩:会议中心、校园信息接待中心、娱乐中心及无人区的空地、书店、饭厅……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没有分段,每一个要素部分是根据其特别的位置连接起来以恰到好处地回应场地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商业、娱乐、学院和实用设施、停车场等。
库哈斯的近距离的并置在他的《癫狂的纽约》起就一直推崇高密度的文化拥塞(cultureofcongestion)是一脉相承的;场景的比肩接踵带来了文化性的繁荣,带来了城市化的生活,带来了建筑的戏剧性和文学性。如高架桥过往的地铁产生的声音就象在立体影院一样从头顶上三维地滚过,使建筑的体验充满着奇特的场景性。
库哈斯将人们的生活、行为完全与建筑结合起来,使得它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库哈斯眼里,iit校园中心不是建筑,而是路,一些连系东西校园建筑之间的路(见图4),人们只不过在这个片断上能够歇歇脚,打打乒乓球,坐下来上个网,吃口饭,听个路边讲演,找个交友的借口,读本书,躲场雨……这样,校园中各条路径引入了建筑内部,使室内成为室外的一个延伸,或者建筑本身是契合原有基地,融于众多场景之中,是原有活动的一个部分,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见图5,图6)。
在对学生的使用调查中,一些学生的评价能够反映这个建筑所起到的作用,以下是学生的使用评价3:
材料工程,一年级。
“不管你喜欢什么,反正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来到活动中心。我认为它很有利于大家之间的交往,而且从它对周边地区的积极影响来看,它也具备了足够的建筑重要性,尤其是离高架铁道这么近。”
女大学生,在职一年级。
“我非常喜欢这栋建筑。喜欢办公室的玻璃,它毫无闭塞感,还可以让我看到外面的情形;喜欢发亮的地板,还有橙色的外墙。从msv到国家大道的‘小路’上总有许多人,而且学生们整天泡在休闲区里。在冬季,当其他的东西都一律呈单调的灰褐色时,这里明亮的橙色却能够给人们带来快活的心情……。
当初看到最终的设计方案时,我很失望;可是一旦置身其中,我立刻就爱上了它。我觉得这里相当漂亮,非常吸引人。这里有许多可供休息的地方,你甚至可以在路中央歇脚,或者找个隐蔽的角落藏起来。甚至还能迷路了呢,特别好玩。学校里其他建筑都太简单了,我喜欢这个更复杂的地方。”
这个建筑的最终效果实现了最初校董们的设想,集聚了很多场景,成为激活整个校园活力的动力点。
论文摘要:以场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场景的设计和组织手法,分析和探讨了当代大学教学建筑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为当今我国大学教育和大学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且有助于思考大学教学的改革和大学精神的体现。
在我国春秋时代,大教育家孔子在杏坛下传道、授业,弟子们围绕而坐,相传鼎盛时期有弟子三千;louiskahn曾对学校的本原回归为一棵树…1。随着千百年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变革,学校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它对于知识的传播和交流这一使命却是亘古不变的。从大树下的席地而坐到教学楼中的探讨、交流,一种和谐的氛围始终萦绕其间,久而弥芳。
因此,校园建筑场景的核心是学习和交流;检验教学建筑设计的好坏,一个重要因素:是否形成了场景,即能否提供给人舒适方便地学习和交流,以体现大学精神。
1场景的概念及意义
1.1场景的表层含义
场景这一概念多用于艺术作品(如绘画、诗歌、戏剧、电影等),它是构成这些艺术的基础。
在绘画中,场景是直接表现和刻画的重点。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通过散点透视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宋汴京盛平时期繁华的城市生活场景(见图1)。
1.2场景的深层含义
场景的深层含义是指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或是刻画的对象,而是视为社会、习俗、人的行为和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于建筑环境所形成的现象。wWW.lw881.com它反映了文化、制度、习俗、行为、心理等,同时也对它们构成影响(见图2)。
场景的深层含义更加契合建筑学的研究范畴,它不仅仅指单纯的物质空间,还包括了在其中的使用者及他们之间产生的行为所形成的氛围和景象。将主体——使用者作为构成和影响场景的重要因素,对于建筑的设计和评价有着深刻的启迪。
在建筑实践中,可以通过设计场景和组织场景来思考和设计建筑。
正如阿摩斯·拉普卜特说:“设计的目的就是创造为使用者着想的环境及其组成部分,也即形成场景并予以“布置”,以满足使用者的愿望和活动需要。”【2j因此,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设计今后为人所用的场景。从场景的角度出发,研究场景的生成和组合,是一种建筑学的设计方法。
bernardtschumi等已经在试着运用文学作品或电影中的场景设置、逐渐消退以及跳跃、剪切等处理手法,映射到场景策划,来打破传统的场景叙述时所采用的方法。具体主要归纳为:顺序、插叙、倒叙、并叙、断叙等。
2场景在教学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解析
2。1巴黎马恩建筑学校——场景的容器
巴黎马恩建筑学校(marneschoolofarchtecture)是屈米在法国设计的一座教学建筑,在这座建筑中,充分反映了他的一些建筑思想,即将建筑的形式与事件、活动结合起来考虑,他相信建筑能够通过形式的组织以刺激和加速(accelerate)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甚至将公共空问的舞台扩大到极限,以激发场景的产生。
该建筑位于巴黎郊外,屈米在其中定义了一个巨大的室内非功能空间(unpr~rammed),他将建筑设想成“许多事件的发生器(building-generators),一个浓缩的城市,并能够对处于转变中的社会和文化起加速作用”。他将许多功能安排在一个巨大的中心空间中(25mx100m),内含了一系列功能体,包括讲堂、阅览室、艺术展示、咖啡吧等,整个空间成为一个巨大的舞台,人们围绕或进入这个公共空间,运动激发了这个空间的活力,其中有着各种场景的出现,许多行为能在其中发生,如庆祝、娱乐、相遇、讨论、工程和装置艺术的展出等。作为一个社会和文化性的场所,这个地方由此也聚集了来自于学校的人们。
这个建筑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漫步场所,就象一座城市,它有多个场景的叙述路线。从南部主人口进去,人们到达接待区,那里有展览和酒吧区,沿着斜方向人可以走到一个有400座位的小剧场,并可以到达工作室。当然也可以走捷径——通过楼梯走到研究区、管理部门或者工作室。也有其他的一些捷径,从礼堂的屋顶,直接从管理部门或办公室到达工作室。
从中央大厅可以看到工作室里的场景。这些场景也是作为一所学校意象的一部分:学生和老师能够看到周围正在发生的事件——信息、交流、讨论。南向(面对大厅)两层高的工作室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而北面光线则比较稳定,能够便于使用电脑进行建筑设计。
工作室和绘画室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分别适应25人,50人和75人三种不同规模人数的班级使用,研讨室和交流室穿插在工作室中,以鼓励工程设计和历史理论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以上这些设计都是对于新世纪下新的教育方式的适应,使得整个建筑成为~个场景的容器,激发着各种事件的产生。
2.2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克学生活动中心——场景的并置与拼贴
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克学生活动中心(mccormicktirbunecampuscenter)将众多功能并置,实现建筑与生活的融合,形成各种场景的拼贴,是库哈斯体现其“文化拥塞”观念的典型案例。
学生活动中心位于芝加哥市中心的伊利诺工学院,一条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轻轨从中穿过。
伊利诺工学院最初是由密斯规划设计,是一个开放式的校园(见图3),虽然这个校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但在实际使用中却不能令人满意,缺乏足够的人气,库哈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从统计上看,一个学生和他/她家长会在来到校园后5s内决定是否会申请该学校。用这一测试,密斯的iit校园有麻烦。”校董们也知道这个麻烦,因而在1997年举办了设计邀标,用东西校园之间的一块空场来建设新的校园中心,以激活整个校区。而这个项目的地段十分合适,其紧邻城铁车站,又是校园的几何中心,是借助人气来带动生机的理想场所。
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是个大杂烩:会议中心、校园信息接待中心、娱乐中心及无人区的空地、书店、饭厅……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没有分段,每一个要素部分是根据其特别的位置连接起来以恰到好处地回应场地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商业、娱乐、学院和实用设施、停车场等。
库哈斯的解决方案很简单,努力用最小的建筑体量让场地重新充满生气,把这些大杂烩原色并置:密斯的房子成为校园中1,的一部分,高架铁路也成为其中一部分;不同功能并置起来,整个建筑内的场景形成了一个马赛克式的拼贴,虽无空间序列上的逻辑,却有一种让能发生的事都随心所欲地发生的逻辑。
库哈斯的近距离的并置在他的《癫狂的纽约》起就一直推崇高密度的文化拥塞(cultureofcongestion)是一脉相承的;场景的比肩接踵带来了文化性的繁荣,带来了城市化的生活,带来了建筑的戏剧性和文学性。如高架桥过往的地铁产生的声音就象在立体影院一样从头顶上三维地滚过,使建筑的体验充满着奇特的场景性。
库哈斯将人们的生活、行为完全与建筑结合起来,使得它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库哈斯眼里,iit校园中心不是建筑,而是路,一些连系东西校园建筑之间的路(见图4),人们只不过在这个片断上能够歇歇脚,打打乒乓球,坐下来上个网,吃口饭,听个路边讲演,找个交友的借口,读本书,躲场雨……这样,校园中各条路径引入了建筑内部,使室内成为室外的一个延伸,或者建筑本身是契合原有基地,融于众多场景之中,是原有活动的一个部分,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见图5,图6)。
在对学生的使用调查中,一些学生的评价能够反映这个建筑所起到的作用,以下是学生的使用评价3:
材料工程,一年级。
“不管你喜欢什么,反正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来到活动中心。我认为它很有利于大家之间的交往,而且从它对周边地区的积极影响来看,它也具备了足够的建筑重要性,尤其是离高架铁道这么近。”
女大学生,在职一年级。
“我非常喜欢这栋建筑。喜欢办公室的玻璃,它毫无闭塞感,还可以让我看到外面的情形;喜欢发亮的地板,还有橙色的外墙。从msv到国家大道的‘小路’上总有许多人,而且学生们整天泡在休闲区里。在冬季,当其他的东西都一律呈单调的灰褐色时,这里明亮的橙色却能够给人们带来快活的心情……。
当初看到最终的设计方案时,我很失望;可是一旦置身其中,我立刻就爱上了它。我觉得这里相当漂亮,非常吸引人。这里有许多可供休息的地方,你甚至可以在路中央歇脚,或者找个隐蔽的角落藏起来。甚至还能迷路了呢,特别好玩。学校里其他建筑都太简单了,我喜欢这个更复杂的地方。”
这个建筑的最终效果实现了最初校董们的设想,集聚了很多场景,成为激活整个校园活力的动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