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滨水景观改造的问题和对策——以南京外秦淮河

发布时间:2015-09-01 12:00

摘 要:成功的滨水景观建设不仅有助于强化市民心中的地域感,而且可以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与特色风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滨水环境;景观设计;问题;对策
1.概况
  外秦淮河指的是过九龙桥沿城墙之外向南逶迤,经长干桥,赛虹桥,过草场门、定淮门,循石头城北流至三汊河入长江的这一支。
  近年完成的外秦淮河改造范围东起武定门公园,西到三汊河入江口,全长12.5公里。改造后的外秦淮河风光带拥有三大特色:一是拥有独具的“秦淮河+古城墙+绿色长廊”;二是河流横贯南京主城段,是老城与河西新城的分界线;三是反映南京融古都特色与现代化文明于一体的文化景观长廊。本文所论及的南京外秦淮河滨水环境带指的即为完成改造的这一段外秦淮河。
  2.滨水环境改造存在的问题
  南京外秦淮河滨水环境改造总体比较成功,两岸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带动了周边地区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但是,通过对改造后的滨水环境考察,笔者发现其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2.1空间的组织安排问题
  (1)空间局促,衔接生硬,缺乏对城市的景观渗透
  由于早期城市规划对建设控制不足,大部分滨水绿地空间显得很局促。目前,多处河段采取“一层皮”的处理模式:沿河一层绿化、外围建筑一字排开,阻挡了其景观效应对腹地的影响,尤其河西紧邻河岸而建的高层像屏风一样遮挡了后部空间。例如汉中门桥至三山桥一段,城西交通快速干道(虎踞南路)与河岸平行,其间30m不到的地块内各类建筑风格参差不齐,排列无序,汉中门以北至龙蟠里段的河东岸更是被密密麻麻的住宅楼完全隔绝。
  (2)功能单一,空间缺乏细分和有效组织
  滨水区的开发应是多目标的开发模式,功能的多样化决定了空间多样化的必然。外秦淮河两岸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除定淮门至草场门桥段的“水木秦淮”以外,沿河少有结合城市功能布局的商业开发和与各类城市功能用地相适应的绿地景观,并且不少空间缺乏细分和有效的组织。滨水地区活力的增强不光是靠景观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靠合适的文化、商业设施的带动。
  (3)空间缺乏视觉延续性
  外秦淮河西岸的大部分滨水城市道路的标高都低于堤岸。这样的路堤关系直接影响了视觉廊道通向水域空间。在汉中门——水西门段,虽然少数一两个地段留有通向水边的视觉廊道和开放空间,但显得或有些局促、或视觉效果不好。
  2.2空间的特色性问题
  外秦淮河的设计应做到历史文化挖掘与水文化空间营造并重。如果缺少了人、水、文化三者间的积极互动,也就失去了秦淮河滨水空间的重要特性。
  (1)水体可达性不强,缺乏亲水特色
  其一,外围的城市空间与滨水区内部空间之间的交通环境不够便捷。如清凉门至凤台桥段,宽阔的城市滨水干道虎踞南路和高架桥从视线和交通上都严重阻止了人们到达水边。武定门至秦虹桥段的东岸也是同样的情况。其二,是指部分滨水空间自身的亲水环境不够完善,不足以使人产生亲水的兴趣或无法满足人的亲水行为。
  (2)缺乏历史文脉的延续
  历史文化的延续,需要营造或保留一个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实体和场所,也需要以能体现当地民风民俗和历史传统的活动吸引公众的参与,这样才能加强亲水空间的文化感。目前为止,这样的景点和这样的活动在外秦淮河还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此外,在城市滨水道路通向河流及对岸的景观视轴上也缺乏富有历史文化特色或特殊形态的对景点。尤其是对于老城区而言,对岸缺少识别性强的对景点。当然,依托明城墙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老城区丰富的秦淮文化,凭借着本就相对宽裕的景观用地,老城区一侧岸带具有较强的特色性和识别性。鬼脸城、中华门、赏心亭、南都繁会石刻等等都是具有特色和识别性的景点。
  2.3设计细节的问题
  (1)岸线形式缺乏变化,断面处理方式单一,材料粗糙生硬
  岸线过于平直,在河流的自然转弯处也少有节点的设置。缺少了凹凸有致的岸线变化,整个亲水空间易产生过于单一的休憩活动和功能。
  12.5公里的河段绝大多数是垂直驳岸与直立分层式驳岸。这种驳岸的缺点是视觉单调乏味,亲水性不足,生态性差,削弱了水体的自净作用。连续的混凝土制的驳岸平滑而呆板,缺乏生机,与滨水空间的风格不协调。
  (2)植物不够丰富
  水体和绿化在视觉上缺乏整体感;某些地段植物种类单一。如汉中门——水西门段,两岸行植柳树和单一种类的灌木,显得呆板;水生湿生植物的利用和入水的缓坡草坪较少,使得水岸空间视觉上不够柔和丰富;植物种植不太讲究疏密有致的原则,空间的功能形态不够丰富。
  3.几点建议及对策
  以下从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进行研讨,提供一些可能的设计思路。
  3.1加强城市与河流的整合设计
  (1)增强城市功能与滨河景观的匹配
  寻求建筑、广场、堤岸、道路、绿地等在平面及立体布局上的重新整合,以获得更为合理的功能组合、更为丰富的滨水空间形态。丰富沿外秦淮河地区的城市用地功能,尤其是河西沿岸地区,应当在以居住用地为主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商业、旅游娱乐、文化休闲、自然生态等用地。商业用地可与滨水商业街相结合;文化休闲用地可与大型滨水广场联合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滨河景观自身的功能和空间的多样化。
  (2)加强城河关系,满足市民亲水需求
  首先要建立一个通向河流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加强城市腹地与沿岸地区的联系,吸引、方便更多的人接近水滨;其次,应保证沿河留有足够的连续的公共通道,确保河岸景观为市民共享。再次,要尽量建构亲水设施,如临水而筑的休憩建筑、架空水上的栈桥、悬挑水面的平台、面向水域的广场、延伸至水中的台阶等,使人们能够充分的接近水、接触水。
  (3)加强两岸开放空间的关联
  在河流相对较窄的地段(如秦虹桥西侧的河流S湾处,只有50-60米宽),足以看清两岸的景观细部,适合作两岸一体化的开放空间处理,增强两岸之间的交流。再者,要保证视觉轴线的关联,这有助于人们对两岸形态有个完整的认识。
  3.2挖掘河流历史文化,促进人与空间的对话
  外秦淮河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它的历史文化内涵,能够使整个滨水空间富有特质和生机。原规划对中华门地区滨河 地段的景观改造建议就是很好的观点。规划中提出修复可上人的城墙,建造新的玻璃城墙博物馆,恢复大报恩寺及琉璃塔,并发展新的市民广场和水上活动,促使生机勃勃的历史游览胜地和城市假日中心的形成。充分利用河流本身的特性,营造出更为生动、丰富、整体和谐的景观,衍生出多样的活动内容以增添滨水景观的人文性。
  3.3优化各景观要素的设计形式
  (1)改善现有驳岸的形式
  岸线的断面形态应采用多样化的处理方式。对于用地较为局促但周边人流量大的岸线,可以在分级护岸的基础上,局部(如联系外围道路和水岸的通廊)采取直立式护岸,结合挑空的观水平台作一体化设计,例如汉中门——水西门段的外秦淮河东岸。对于用地虽然局促但周边人流量小的岸线,可以考虑采取生态驳岸,如凤台桥——饮马桥段的河南岸。对于用地宽敞且人流量大的滨河空间,则可以设置临河广场,为更多的人提供近水活动的需要,也可提高沿岸整体景观质量。对于用地宽敞但人流量小的滨河地段,则建议考虑带状生态公园、文化公园等形式的绿地,其驳岸形式可根据绿地的功能分配和空间设计来定,或原生态自然型驳岸、或适合活动的人工硬质型驳岸。如三汊河风貌段的河口区就比较适合如此处理。
  (2)改善滨水区的植物景观
  丰富各类植物的种类,尤其是水生、湿生植物,以达到软化驳岸、营造滨河连续绿廊、创造优美的滨水自然景观的目的。同时改善植物的种植布局,利用植物的疏密、高矮和质地、颜色来组织不同功能和形态的富有层次的立体化绿色空间。
  4.结语
  通过美化治理秦淮河带动周边绿地整治,通过在整治中挖掘秦淮河历史文化资源,把秦淮河独有的文化韵味体现出来,使秦淮河河两岸古风与现代相结合、人工与自然相结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完美的城市。
参考文献:
[1] 张翠蓁,姚亦锋,滨水景观设计及其历史文化承载再现的研究,中国园林[J],2004.10.
[2] 姚亦锋,探究德国城乡景观及对于秦淮河景观规划的启迪,现代城市研究[J],2003.5.
[3] 徐永健,阎小培,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初探——北美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经济地理[J],2000.1.
[4] 潘鸿雷,外秦淮河的历史文化,现代城市研究[J],2003.5.
[5] 王凯,徐惠民,闫旭,秦淮河——浓缩了南京的灿烂文明,江苏水利[J],2004.10.
[6] 朱馥艺,南京外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的城市形象变化之思考,现代城市研究[J],2003.5.
[7] 高海波,南京外秦淮河滨水景观规划,现代城市研究[J],2003.5.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

下一篇:浅谈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工程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