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以良好的生态保障发展—
摘 要: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但由于经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的矛盾凸显,本文就内蒙古如何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进行相关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内蒙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双赢
进入新世纪,内蒙古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实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跨越发展。伴随经济的快速起飞,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的矛盾凸显,迫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实际,把握规律,积极探索符合内蒙古实际的美丽与发展双赢之路。
一、充分认识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生态地位和经济地位
内蒙古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早在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曾深刻指出,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域辽阔,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6月,国家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实施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出发,明确提出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加显示出新形势下内蒙古战略地位的重要。
保护好内蒙古的生态,事关全国生态安全。内蒙古地理位置特殊,横跨“三北”,拱卫京津,是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的中上游,大陆风沙源的发源地和转移地,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重点治理区,生态上一有风吹草动,会直接波及大半个中国。内蒙古土地面积辽阔,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地面积的12.3%,而且又东西狭长,如此广阔的面积和漫长的战线,生态一旦出问题影响的往往不是局部。内蒙古生态系统脆弱,全区大部分地貌是高原、丘陵、台地,生态系统以草原为主体,土层薄、降雨少、生长期短,水资源东丰西贫、生态状况东优西劣,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逆性。正是基于生态地位的重要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国务院《意见》提出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发展好内蒙古的经济,事关全国经济大局。内蒙古地上地下资源富集,大宗农畜产品和重要工业品产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全区草原面积13亿亩,耕地面积1.07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具备年产400亿斤粮食、23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45万吨禽蛋、10万吨纯毛、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羊肉、牛奶、山羊绒、马铃薯等农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年净调出商品粮200多亿斤。全区有74种矿产资源查明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30种居全国前三位,其中,煤炭、铅、锌、银、稀土类等12种居全国第一位,煤炭探明储量7323亿吨,稀土保有储量7894万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万亿立方米,10种有色金属资源储量3400万吨,风能技术可开发量占我国陆地风能可开发量的50%,目前全区煤炭产量接近10亿吨,电力装机7000万千瓦,煤炭外运量和电力外送量居全国首位。立足于发挥内蒙古资源优势,国务院《意见》把内蒙古确定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明确提出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战略地位决定战略定位。这种生态和经济上的双重定位,表明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又肩负极其重要的责任。在今后发展中,内蒙古要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必须准确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生态定位和经济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努力推动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积极为全国发展大局做贡献。
二、理性面对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内蒙古发展到今天,资源环境矛盾已成为躲不开绕不过的重大问题。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总量仍将继续增长,能源资源需求还会不断攀升,资源环境压力必然持续加大。内蒙古肩负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支撑基地和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自身又面临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水平的双重任务,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中,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理性面对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困境。
内蒙古的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多年来,内蒙古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5亿亩,禁牧休牧面积7.8亿亩,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5000多万亩,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整体恶化趋缓、治理与保护区域明显好转”的良好效果,实现了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双增加”和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的积极变化。但内蒙古的生态仍十分脆弱,全区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62.5%,其中重度和极重度占36.7%;有效草原10亿亩,其中70%以上草原不同程度在退化和荒漠化;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森林生态评价稳定性不高。总的判断是,内蒙古尚未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极易造成生态破坏,生态保护任务繁重而紧迫。
经济建设对生态的影响不可低估。内蒙古的生态退化,主要受自然气候变化影响,但人类活动特别是产业建设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从农牧业上看,自治区成立以来,全区牲畜头数增长了十倍多,在册耕地面积翻了近一番,传统农牧业不断扩张,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给生态造成极大破坏。从工业上看,一些地方大规模粗放型推进资源开发,致使部分地区使草原破坏、粉尘污染严重,随着重化工业发展,一些地方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水污染、固废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二氧化碳排放、土壤中有毒有害元素沉积等影响更为深远。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内蒙古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还会继续加大,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关系的难度也会继续增加。
发展困境倒逼发展转型。当前,内蒙古既处于经济加速起飞的重要阶段,又处在生态保护建设的关键时期。不论是从自身发展需要还是从国家建设需求看,内蒙古不可能脱离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经济,更不可能停下经济发展来保护生态。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肩负的生态和经
济责任只能强化,承担的保护和发展任务不可放松。不发展没有出路,不转型发展同样没有出路。减轻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解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需要在生态本身下功夫,更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求突破。
三、积极探索符合内蒙古实际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最终要靠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尚未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经济建设是长期战略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也走不远。内蒙古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生态建设也是长期战略任务,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在于发展,不发展生态也保不住。从内蒙古实际看,保护生态必须把农村牧区人口减下来,只有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才能解决大量转移人口的出路和生计问题。内蒙古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2400多万人口,只要用百分之一的土地来发展工业和城市,就有一万多平方公里,完全能够满足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需要,从而使百分之九十九的土地得到有效保护。发展与保护存在矛盾,但并非不能统一、不可调和,那种一谈发展就放弃保护、一谈保护就放弃发展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以良好的生态保障发展,通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来促进农村牧区人口转移,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减轻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让草原和森林得以休养生息,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加快构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多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必然会加重生态环境压力,内蒙古工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尤其要重视解决好工业化和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资源型产业层次、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在推动产业多元、产业接续、产业延伸中逐步减轻对资源环境的依赖。要加快转变资源开发方式,加强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和依法保护,有效控制资源开采的节奏、进度、规模,坚决摒弃无节制、粗放型开发方式,切实解决产业布局分散、资源开发布点过多等问题,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要积极构建循环工业体系,下大力抓好节能节水减排,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推动形成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链,使能源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要着力推进产业集中集聚发展,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靠拢,积极推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建设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循环经济园区,不断提高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水平。
着力打造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多极支撑城镇格局。内蒙古地域广阔、东西狭长、人口分散,难以形成由一、两个大型城市带动的城镇化格局,从环境承载来讲也不宜发展特大型城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发展盟市所在地中心城区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规模适度、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构建多极支撑的生态型城镇体系。要结合地区特色,强化城镇的生态特点,适度拉大框架,增加林草绿地,完善配套设施,加快生态城镇建设。要按照城市标准抓好县城建设,增强县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吸纳更多农牧民就地转移,充分发挥县城统筹城乡、保护生态的重要作用。
积极推行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现代农牧业经营方式。广种薄收、超载过牧是内蒙古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切实减轻生态环境压力。要推行农牧业规模集约经营,调整农牧业种养结构,在保障供给、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更多不宜种养的土地退耕退牧、还林还草。要稳步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积极推动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集中,推动种植业向水资源条件较好地区集中。要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业,促进草原休养生息。要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严格执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探索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尽快形成有利于生态保护的长效制度机制。
下一篇:论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