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模式探讨

发布时间:2015-10-13 09:13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景观建筑相继涌现,滨水区正是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标志而涌现的,因为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我国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已经起步好几年了,并且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明显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做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滨水景观,景观规划,设计模式,探讨
一、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基础逐渐雄厚,各级政府有财力将滨水地区的开发改造提上日程,滨水地区重建与开发也为城市发展带来重要的契机。面对的完整的水系环境和城市经济生活重心的发展,怎样调和设计与生态间的矛盾,怎样让美感和发展共存,怎样使滨水景观空间有整体性有历史性。这些每个具有责任感的设计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可持续,这一具备发展眼光的设计思路为我们找到了答案。只有那提倡场所的可持续设计,追求整体场所环境的和谐与共生,将景观场地与周围自然空间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协调,才能够经得住人们感官和自然的双重考验,才是滨水景观成为城市不断发展与成长的动力之源。
二、滨水地区开发的前景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水体的部分。”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区域。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转型为滨水地段的开发提供了契机。一项成功的滨水开发工程,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而且往往能促进新的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城市税收,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他地区的发展。在城市向外扩张逐渐向内涵延伸的历史条件下,滨水区的更新改造和再开发也呈现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
三、规划设计原则,滨水区作为城市的更新地区,要本着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原则,即古人所说天人合一,要城市建设成为和谐乐园,因此要顾及下述要素。
  1、宏观布局
  对于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通常需要对于宏观的框架进行规划设计,要通盘考虑水区在整个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做好合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规避不利用条件。
  2、生态环境
  这是当今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过去由于人类的过度攫取自然资源,使得各种自然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对于滨水区的规划必然要考虑到这一方面,这既是响应时代的号召,同时也是城市规划的避让要求。这是一个自然地理要素极易受到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影响, 规划设计中应以“ 自然一经济一社会” 复合生态系统为指导。
  3、多样性与差异性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塑造,应当以满足环境自身的完整,这就会使得滨水区具备生态功能完善和景观稳定性好的特点。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4、尽量保留原始地貌
  滨水区原有湿地、大的植被板块以及坡地等自然资源尽量不要破坏,设计中尽量顺应原有环境,自然协调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任何园林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物能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为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加以体现。
  5、整体与局部
  规划设计中要把滨水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不要把某一局部单独进行优化, 不利于整体达到一个最佳状态。这种现象在分标进行中常见。 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城市滨水区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水运、防洪等使用功能的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湖泊的水质,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机会和景观效果,提升滨水地区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系统工程为指导,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滨水区景观设计应该是成为一个体系,与城市空间是连续不间断的,如在交通和绿化系统上,滨水景观带可以和城市绿地空间、广场、公园等结合,使绿化带向城市扩散、渗透,与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营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
  6、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保护相结合,是城市滨水绿地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滨水绿地文化内涵和地方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也是滨水区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对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来说,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并且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来加以表达,即保持了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又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趣味性、文化性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这一方面一定要多下工夫。根据目前我国滨水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尤其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控制和管理。
  (1)滨水区场所的公共性。滨水区景观规划就是要把这条绿带真正变成为市民喜欢的公共场所,成为全体市民真正的公共财富。为此必须要防止各种圈地现象,如非要隔离,则可用绿篱等加以区分等方法,以显得比较人性化。
  (2)功能的多样性。滨水区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功能,如林荫道、成片绿茵休憩场地、观景台、音乐广场、儿童娱乐区、游艇码头、赏鱼区等,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丰富人们的生活。
  (3)水体的可接近性。亲近流水是人的天性。留恋与水天之间,徜徉在余辉之下无疑是心旷神怡的大乐事,有水的地方总会有欢声笑语。然而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却往往面临着潮水、洪水的威胁,因而必须要设有防洪堤、防洪墙等防洪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采用不同高度 临水台地的做法以增加实用性。比如芝加哥湖滨的断面示意,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这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保持了美观,可谓一举多得。
  (4)环境保护与生态化设计。水的质量决定了人的生命的质量,同样也是滨水区开发的关键,目前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都是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的,这是滨水区开发的第一步。
四、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模式
  1、断面的处理
  第一种是自然原型驳岸:这类驳岸常设置于地势坡度较为舒缓的滨水区,规划时以尽量保持其原有状态,不要破坏他的原貌;同时宜用一些耐湿性、深根性植物(如芦苇、花菖蒲、垂柳、水杉等)来达到加固、稳定河岸驳岸的目的,同时可以起到美化的作用。第二种是自然型驳岸:这类做法是针对冲蚀较为严重、坡岸陡峭的滨水区的做法,除用植被配合外,还需要用木材、天然石材等进行底部保护,这样才能做到双保险。具体的做法是,利用浆砌石块或石笼木桩等进行护底,在坡脚上部修建一定倾斜度的土堤,斜坡上面再用植被进行覆盖,在用植被覆盖时,最好是乔灌草结合,配置成复层混交形式,这是自然界最有效的保护。
  2、生态设计模式。滨水区的建筑密度不宜太大,周围布置有建筑物或构筑物时,应考虑通风问题,同时要考虑通车等等。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在方案设计之初统筹考虑,如考虑建筑物的布局、当地的风向等等。
  3、建立绿色廊道:在对滨水区生物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要尽量保护原有物种,不要破坏其生态平衡。沿岸绿带要保证有足够宽度,同时控制大体量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兴建并与郊野基质连通。在保证滨水作为生物过程的廊道功能的同时,与其他城市绿地构成完整的绿地网络,这对于完善城市格局特色及绿化空间特色产生深刻影响。关于滨水绿化方面,建议采取自然式布局,尽量避免规则式布局。
  3、人文设计模式
  人类历史文化景观是我国景观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内容,也是我国长期传承的一种设计理念。从城市的发展来看,往往城市中滨水区是发展最早的,因为那里的环境比较适合人们的生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城市的滨水区找寻城市的历史文化,并根据现有的条件改进。因此,对于滨水区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设计区域的地理历史环境条件,充分挖掘当地传统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同时以美学为特征注重滨水区景观的观赏效果。
五、 结语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要做到从整体出发,全局出发,并做到“以人为本”,要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引起高度的重视,并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作出合理规划,本文已对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做出探讨,希望能对我国的滨水区开发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玉玲,岳春雷,叶碎高等.河道生态建设—— 植物措施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赵思毅,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日本河川治理中心.滨水景观设计丛书——护岸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赫特·德莱塞特尔.德国生态水景设计『M1.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安画宇周林景观生态设计[J1.山东林业科技,2004(6):84—85.
5、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17(3):182一188.

上一篇:如何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策略

下一篇:对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