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日韩三国填海造地历程对比研究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5-10-13 09:13

摘 要:世界上沿海国家通过填海造地进行土地开发的案例数不胜数。一部分是受到地形地貌及国土面积过于狭小所限,例如位于北海之滨的荷兰,号称“低地之国”,其国土面积有一半以上低于或几乎水平于海平面,因此十三世纪以来,荷兰通过填海造地获得的陆地面积相当于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地中海沿岸摩纳哥的国土面积仅有1.96平方公里,其中0.4平方公里为填海造地,以解决国内人口膨胀造成的用地紧张问题。而另外一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填海造地活动却受其经济发展影响,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其填海造地的进程。本文着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于中、日、韩三国填海造地的进程做以对比研究与分析,以期总结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填海造地;经济发展;中国;日本;韩国
(一)日本
  公元七世纪日本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实行遣唐使政策,中日交往频繁。尤其是在平清盛将军掌权的平家时代,鼓励民间与宋朝的自由贸易。因此在神户通过填海建了一个人工码头,便于中日贸易往来,这是日本最早出现的填海造地记录。到了江户时代,幕府将军为了维持政治统治稳定,重农抑商,发展封建的小农经济。因此当时日本人口80%以上为农民。幕府的收入与支出也是大米替代黄金,粮食产量在当时十分重要。这时期在东京湾及儿岛湾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填海造地、围垦出了上百平方公里的良田。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在战后废墟上重建日本:二战结束的第二年即1946 年,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开始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首先选准煤炭与钢铁等重工业作为恢复经济的突破口,进而带动其它产业部门的发展,在次模式下仅仅六年之后的1951年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
  随后日本经济高速腾飞:从1952年到1970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1966年赶超英国,1967年赶超法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宣告“日本经济黄金时代来临”!
  接下来受到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被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开发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转向知识密集型。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碎,经济增长放缓。
  二战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日本工业迅猛发展,工业用地严重不足,因此这一时期东京湾、大阪湾、伊势湾以及北九州市等都以各自原有的港口海湾为中心填造大量土地,在太平洋沿岸形成了一条长达1000余千米的沿海工业地带,即支撑日本经济的“四大工业地带”。 建成后的四大临海工业带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2%,但其产值确占据当时日本工业生产总值的30%以上。随着日本经济结构转型,填海工程也随之发生变化,开始围绕第三产业对填海区进行结构优化,规模和速度都大大降低,并开始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神户人工岛、六甲人工岛、长崎机场、东京迪斯尼乐园、东京湾开发、关西国际机场等项目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工程。 随后早期大规模填海造陆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陆续浮出水面,日本政府开始耗资进行生态修复和维护,并严格控制填海规模。近年日本工业用填海量下降明显,年填海量控制在500公顷左右。
  (二)韩国
  早期的韩国被日本殖民统治。1948年韩国政府独立,开始发展本国经济。在初始阶段,由于政治、社会和经济上历经了大动荡,并且于1950年至1953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几乎毁灭了全部的生产设施。美国及联合国在战后对韩国经济进行大力援助下,使得韩国于1956年基本完成大部分重建工作。随后韩国经济进入高速腾飞阶段,与其制定的两项经济制度有很大关系:
  首先在1962-1971年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即不主动建立本民族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发而是面向世界市场,充分发挥本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参与各项国际分工,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有效地弥补了国内资源短缺、市场狭小、资本积累不足等方面的劣势,为韩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其次在1972-1981年期间制订了不平衡增长战略:即通过优先发展汽车、造船、钢铁、有色金属以及石化等重化工业来积累资金,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通过以上两项成功的经济政策,韩国一跃成为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并且于1996年成为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在被日本占领期间,韩国的填海造地活动主要是小规模的拓海围田,用于军粮补给。在80年代发展工业化之前,韩国的填海造地活动主要用于农业开发。在80年代后期,韩国经济腾飞,重点发展重工业,为解决工业用地不足的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填海造地。 在1998年~2007年韩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随之填海速度也逐步减缓,开始实施谨慎的填海政策,并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比如《韩国沿岸管理法》,对海岸带填海造地工程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力求海洋环境的生态发展。然而韩国的填海造地活动并没有止步于此,2007年以后,李明博总统上台,他竞选总统的口号是要做经济总统,因此韩国政府对填海限制有所放松,并极力主张推动一些大工程、大项目。并承诺要将新万金围填海工程发展成为东北亚的迪拜——世界经济自由贸易区。然而新万金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极为严重引起来很多国家的共同抗议。
  (三)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出现类似日韩的填海造地浪潮,分为四个时期:建国初期沿海地区主要进行围海晒盐;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填海造地开垦耕地增加粮食产量;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掀起围海养殖热潮;2003年以来,我国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沿海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集聚趋势进一步加快,许多地方通过填海造地来建设工业开发区、滨海旅游区、大型基础设施,以及为追求高额经济利益而填海造地进行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
  总结:经过前文分析,不难发现,韩日经济毁于战争,恢复于战后,腾飞于工业,停滞于泡沫。而填海规模与速度始终与其保持相同的步伐与节奏,战前填海造地活动着重于发展农业,随着战后经济腾飞,大举进行超大规模的工业化填海造地,经济结构转型后,填海造地转投第三产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后,又不得不修复早期填海造地活动所产生的恶果。我国与其进程相似,只不过在填海造地的行业及领域趋于多元化,并无工业与第三产业的明确划分,填海造地规模和面积大幅度增加,速度明显加快,尚处于韩日60,70年代填海阶段,而日韩两国对于早期大规模的工业化填海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进行了更加高额的海洋修复工程。我们是否还要继续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还是开辟一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开发道路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上一篇:浅谈施工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

下一篇:浅析绿色建筑设计的节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