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地域文化建筑在灾后重建中的营造分析——以玉

发布时间:2015-11-09 10:53

摘 要:青海玉树结古镇面临着灾后重建,通过植根于玉树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对本地项目的设计,立足于地域性文化对建筑设计进行思考和总结。提出对玉树重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让当地地域性文化在灾后重建中加以延续,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地域 文化 灾后重建
1. 项目背景
  玉树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距省会西宁800公里,东西长738公里,南北宽406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年降雨量520毫米左右,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得40——60%。
  玉树州首府结古镇,自古以来是青海西宁,四川康定,西藏拉萨三地之间的贸易重镇。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受灾区域3万多平方公里,结古镇属于重灾区,大量房屋遭到严重损坏,面临灾后重建的需求。此次灾后重建采取原地重建,局部避让的建设方式,并提出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重建总目标和规划原则。
  新的城市规划为三河五片带状城市空间结构,我院本次设计区域为结古镇南部片区,片区总规划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
  

2.结古镇地域性价值概述
  结古镇有浓厚的藏传佛教文化,绚烂多彩的民族艺术,特色的服饰和舞蹈,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雄伟的当卡寺和文成公主庙等众多的文物古迹。
  (1)建筑结构
  结古镇运送材料成本较高,多为就地取材,所以以夯土,石材建筑为主,一般为2-3层楼房,倚山建房,以石砌墙,外墙光滑平整,朴实厚重,与四周的山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具有非常强烈的本土民居特征和地域风貌。
  但是这种建筑结构体系和用材方法在现代的建筑条件下来看是相对落后的,本地建筑多数采取这种用石块叠加的制作方法,对水平方向的抗弯,抗剪强度以及刚度不足,导致在地震中经受不起地震中横波的震动,以至坍塌。
  结古镇藏族传统民居,喜欢用单体的形式,将所有功能的用房安排在同一栋建筑之内,比如起居室、储藏室、卧室、经堂按次序排放,形成围合或者半围合的院落空间,多数以平屋顶为主。
  本土民居在立面上呈现下大上小的梯形,这是由于当地居民传统砌筑和夯筑墙体的技术有关,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向中间收分,外墙向内倾斜,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而内墙仍然与地面垂直。
  院落和院落之间紧密相连,几十户人家聚集在一起形成聚落的群居结构,这与藏族历史中诸部落之间的社会生活形态有关。
  
  
  
  (2)建筑风格
  结古镇民居除了外表有强烈的藏族地域感之外,还体现在其大门,窗户和屋顶的形式上。
色泽多以红、白、蓝、黄为主色调,这种色调的产生来源于藏族对生活和生产中的主要色系得延伸。大门门楣都安装梯形“巴苏”,并且适用于窗楣和檐口,起挡雨和装饰作用。窗花花式各异,图案不一,屋顶四角有翘起的小顶。
  
  
  
4. 玉树结古镇南部片区西杭扎南商住组团
  西杭扎南商住组团项目位于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南部商住组团沿胜利路东西两侧布置,东临巴塘河景观带,北邻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地貌属巴塘河Ⅰ级阶地,地形地势相对北高南低,地面标高为3690~3694.4米。
  项目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144377.47 m2,由A45、A47、A48、A26和A27五个地块组成,规划总建筑面积160849.75 m2,本工程由住宅、商业和相关居住配套用房组成。
  灾区的重建工程,不仅仅是建几座楼房,而是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地区的固有文化和居民对再建场所的认知感以及回归感。所以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地域性文化的特点,将其融汇于新建的建筑中,营造出一种本土自然、社会和居民和谐发展的环境。
  (1) 传统建筑形式和空间的采用
  在结古镇本土的建筑中,是以院落为主导的民居形式,院落结合在一起形成大小组团,这是种基于当地民族历史而形成的建筑生长方法。在原地重建的建筑项目设计中,当然不能抛弃这一传统的地域特色,应贯彻这种本土民居院落围合生长方式的建筑形态,并加以延伸。
  西杭扎南商住团,舍弃现代建筑中行列式的呆板布局,采用本土建筑中围合和半围合的空间形式,延续本土民居中自然形成的空间结构,院落和院落相互连接,形成用现代手法演绎结古镇传统藏族聚落生活结构的形态。同时院落形成的组团之间构筑成街坊,一层为商铺,小区内所有街道均与城市主干道相连,形成连续的商业街,结合商业街景观缔造舒适精品的购物环境。用现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使居住商业配套成为有机整体,在现有资源、地形地势与城市周边环境的融合、居住交通与空间模式的有机结合、居住特色与环境品质的塑造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思考,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品质。
  在建筑细部处理中采用了逐层退台和出挑等手法,很多户型中设置了室外露台,给住户提供了多种休憩娱乐空间,让每一户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景观资源,以体现对居住者的人性化关怀,创造出一种唤起民众回归感和认知度的生活氛围。
  
  
  
  (2)结古镇灾后重建中现代化的建筑手段的植入
  在玉树地震中砖混结构的房屋有80%倒塌,玉树处于三江地震带板块,本项目设计为适应当地地质,采用了更为牢固的框架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Tg=0.45。
  项目在的节点设计中,引入了当地牧人的""人""字型帐房,用膜结构进行实现和点缀。将浓郁的草原风情带入组团,加深本地地域文化在建筑风格中的体现。
  
  
  
  
  (3)和本地自然环境的融合
  a装饰特点:组团中的建筑吸取了藏式建筑中“巴苏”的装饰特征,在门楣和窗檐上都有应用,上下相扣,逐层出挑,形成藏族民居中特有的装饰风格和效果,将商铺的门楣和居民的窗户处理成这样不同的进退变化层次,以丰富加强立面的主体效果和民族地域效果。
  b色彩特点:建筑以灰、白、黄、红为主要基调,在局部构件如——屋檐、门窗等上进行色彩的变化,以达到片区总体的色彩的和谐,这样的色彩传承于藏族人民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对生活生产和宗教理解的提炼和应用。这样的色彩理解和运用,符合当地的审美需求和生活习惯。
  c结构特点:许多史料中有藏式建筑 “屋皆平定”的记载,在结古镇的民居中,大多数为平定结构,所以本项目也采延续了平层屋顶的做法,让其与原本的建筑形态进行交汇融合 。
  d平面特点:尽量将辅助功能用房,卫生间、厨房及储藏室布置在建筑的西向和北向,主要功能房间如住宅卧室、起居室则布置在南向和东向,保证了上述功能房间高质量的室内舒适度和采光日照要求。
  
  
  
  
  
5.在灾后重建语境中建筑的发生和发展
  (1)可以肯定的是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重复建造。无论是汶川或是玉树的灾后重建,都应该是建立在对该地区城市发展和建筑模式上的提升,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标。
  (2)玉树重建和汶川重建又有所不同,绝不能简单复制和套用汶川的模式。玉树所在特殊的高原地理位置,物资上和运输上都相对汶川不便。玉树居住区的科学安排和布置包括规划以及应对地质条件的相应措施,还有玉树强烈的本土藏区特色风貌,需要的是更为科学的全景规划和思考。
  (3)对于灾后重建城市的发展。玉树位于三省交汇地带,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持续,都必须重新安排和设计。高原生态旅游城市是玉树的建设总规划和目标,除了在设计过程中,单体建筑的思考需要符合玉树本地民风特色之外,一种全新的旅游风貌总体特征也应当考虑在设计规划中。
  (4)建筑的发生和发展,应带有传承和发展的设计思路,具体说就是人居环境系统的重新建造。将玉树本地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基础,生态和环境的保护,社会文化基础,人口数目和现有经济发展状况,从区域环境资源承受能力出发,进行整体科学的规划布局,再回馈到具体的建筑设计中。是为建设玉树进行建设,而不是为建筑进行建设。建筑的发生和发展都应该遵循这一轨迹。
6.总结——地域文化建筑在灾后重建中的营造
  通过对玉树结古镇的灾后重建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一些自己的设计心得:
  (1) 从“建筑”到“建筑”
  为什么是从“建筑”到“建筑”,两个建筑中一个指本土建筑,一个指自己所设计的建筑,两种之间应该打双向的箭头符号。
  因为建筑学不只是基于建造建筑本身,首先应从建筑学的视角中心审视地域建筑中的特点和营造方法,再回归到需要设计的建筑本身上,以挖掘本土建筑的特征风貌为目标,再在自己设计中加以表现和反馈,达到二者的互联互通,以寻求二者之间之于本土现代建筑的平衡点为主要的设计目标。
  (2) 从“文化”到“建筑”
  “文化”二字扎根于当地的历史和社会表现中,而建筑只是社会文化现有物中其中一个点。在建筑中常提到的地域性,代表的恰恰就是当地本土的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
  建筑的外部特征和结构特点是可以从本土建筑中直接学习和应用的,但这只是所谓文脉中的表象。
  更需要的是深层次地去了解植根于本土社会、文化、地理条件所形成的该地区建筑特征的缘由和规律。应从其他的角度和目光去思考和审视这一表现,将其融合为思想,再回归到自己所设计的建筑以及理论中。
  (3) 从“地域”到“营造方法”
  从地域的特征性,再到建筑师的思想,手法和作品这一过程,有对本土地域文化的继承,本土建筑风格的创新,或者对当地文脉的重塑。追根究底,是一种地域形式的营造方法,将本土的风格特征融入建筑师思想再通过建筑设计表达出来的一种手法。
  应该对本土现有建筑的发展、来源,历程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建立一种综合的,整体的角度,去寻求一种植根于乡土文化之中最本质的思想和手法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建筑技术和手段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样性的建筑元素开始慢慢的趋同和融合,地域自然环境对建筑本身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地域特色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中慢慢丧失其地位,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也随之下降。
  而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加强本土地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的联系为当务之急,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保护,传承,这些都是用建筑的手法对当地地域特色的延续和发扬,也是对人类文化和历史的保护。
  将现代技术创造建筑的手段屏蔽掉,去重新整理度量地域建筑的本质属性,回归地域建筑本身,弘扬其特性,在设计中摸索其规律是我们当务之急。
7.结论
  在玉树结古镇扎南西杭商组团建筑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是一种从地域性去探索当地建筑文化思想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探索到一种即延续本土文化的特征又和现代建筑设计接轨的一种建筑营造方法。
  灾后重建的历程中,重点不是简单对建筑进行构筑,应该采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和复兴的本土地域文化让唤起当地民众回归感和认同感,建设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王育林.地域性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李绍明.汶川大地震后羌区文化重建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9)
[3]李桦 宋兵 张文丽 曲潇然.藏式民居灾后重建设计研究——以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新寨村实施方案为例[J]. 建筑学报,2011.(4)
[4]卢健松. 自发性建造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J]. 建筑学报,2009,S2

上一篇:决策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下一篇:深化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