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
摘 要:中山市舜一建筑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关键词:城市规划理论;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化
1.国内有关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关系的理论回顾
任何一种新理论的出现,似乎总是建立在对现有理论批判的基础之上生态规划理论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对传统城市规划进行否定与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这可以从我国很多规划学者和生态学者在构建其生态规划理论的过程中往往首先要对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加以批判,然后用新的生态规划理论与之对比看得出。
城市规划学者黄光宇在阐述其“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时,从多方面对传统城市规划与生态城市规划进行了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在对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以生态价值观为出发点,综合发展而来的新的规划设计方法理论”。
景观规划学者俞孔坚用“反规划”一词表达其景观规划途径,并指出相对于传统城市规划而言“反规划”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①通过反思城市状态表达了对传统城市规划结果的不满;②通过反思理性建设规划的谬误表达对传统城市规划“科学性”的质疑;③通过逆向的规划程序表达对传统规划的理性基础和价值观的反叛;④通过“负”的规划成果区别于传统城市规划的内容。
2.从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角度谈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作为一项社会实践,城市规划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理论的建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仍处在青年期。学术界对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还很难形成一致的意见。甚至连规划的正当性和科学性也经常受到种种质疑。张庭伟曾经把城市规划理论分为“关于城市的理论”和“关于规划的理论”两部分,也就是西方学者所说的“规划中的理论”与“程序的理论”,这为搭建规划理论的框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但是,仅仅将城市规划理论划分为两部分,仍然不足以把城市规划理论独立出来。因为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等等,也都是关于城市的理论,但这些理论显然不应该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范畴。如果人们退而求其次,仅仅把“关于规划的理论”定义为城市规划理论的范畴,那么像“田园城市”、“光明城市”、“广亩城”等等关于城市的构想似乎就不应该属于规划理论的范畴,而事实并非如此,上述这些城市思想恰恰是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经典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城市规划理论除了横向的分类(横坐标)之外,还必须增加一个纵向的分层(纵坐标),这个纵坐标就是规划的价值观。因为,正如凯文·林奇所说:人类聚落的形态无论多么复杂、不明确或无效,都是人的动机所造成的。这些动机为人们提供了第一条线索,它可以帮助人们找出环境形态与价值标准之间的关联。有了这样一条线索,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利于城市规划理论的建构:
2.1 有利于把城市规划理论与一般的城市理论如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姑且统称为城市学)区别开来。首先,规划是带有价值取向的社会实践,城市规划理论中,无论是关于城市的构想还是关于程序的理论,都具有明显的价值观的痕迹。而城市学则是针对城市展开的客观的探索,它是对城市现状和未来的描述和预测,回答城市是如何,将来会如何等问题。城市规划虽然要借鉴和参考城市科学对城市研究的成果,但决不会简单地依从这些成果,否则城市规划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规划不是科学.至少不完全是.因为科学的根本要求就是其客观性。
2.2 有利于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对不同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分类.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谱系。
2.3 如此一来,价值观便成了研究城市规划规划理论的核心线索,而价值观又是受人类整体世界观影响的。因此,可以通过追索人类世界观的发展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变迁,进而理解规划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可以通过对人类未来价值观的展望探索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城市规划理论纳人整体的哲学体系之中。
3.城市规划生态化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启示
对于城市规划而言,随着新的利益主体的加人,规划的目标体系就需要重新思考,城市的功能设置也需要加以调整。城市除了具有传统的生产、生活、管理、防御等功能之外,还要增加生态服务功能。所谓生态服务功能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构成物种支持和实现人类生命活动的条件和过程”。所谓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乃是指城市服务于各种生命和非生命过程的功能,它是城市价值观生态化的具体体现。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一样需要空间载体和专有设施,这样的设施称为生态基础设施。随着对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势必与传统城市基础设施一样成为城市结构的重要组织要素。传统的城市规划虽然也重视城市的绿地系统,但这个城市绿地系统,无论其规模还是结构都是以人的需要为中心而设置的,是区别于生态基础设施以满足各种生命和非生命过程为核心的。
对于城市生态规划而言,与城市规划的融合意味着城市生态规划不能够仅仅变成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城市生态规划也不应该只是一个生态专家的专业领域,它必须是倡导性的、代言性的、联络性的规划,规划的成果也不仅仅是技术性的,理想的,而是一个各方利益妥协的政策性、法规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 欧阳志云,王如松.区域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 杨志峰,何孟尝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析现代园林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