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谈城市规划中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05-17 10:21

  人居环境理论是研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而城市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人居环境,其规划设计在这些年里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果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创造一个绝佳的人居环境,那么就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人居环境理论的内涵

 

  我们既然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包括人、城镇、城市乃至城市连绵区,都归类为人居环境,那么把这样庞大的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多学科理论分析称为人居环境科学,就是所谓的人居环境理论。人居环境要求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规划设计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主要任务

 

  (1)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研究。

 

  (2)对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职业、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发展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分析,提出改造措施。

 

  (3)利用仪器和已有研究的资料对城市规划环境进行监测、评定和改造,判断其制约和促进居民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具体原因。

 

  三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绝不仅仅是绿化或美观的问题,我们对城市规划设计首先就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是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却富有意义的工程。比如:在城市规划生态资源开发方面使用不当,这些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资源的浪费严重,造成资源相关环境的破坏,就像在非典期间,我们能感受到很多的难处。

 

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垃圾处理和污染处理的力度不高;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不安全感增加;城市规划的建筑盲目模仿国外、丧失了城市的文化和个性,体现文化特征的古建筑历史大批消失,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城市中大量钢筋、水泥破坏了绿色生态;城市建筑能耗高、浪费严重;城市人口密度过大,遭受灾害的系数增加,公共安全凸现。

 

把这些在这里再给大家罗列一遍,是想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人居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且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都是相当广泛,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关系、历史文化、健康生活等各个层面,这个不但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问题。

 

  3.1.1 城市规划设计忽视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的。没有对小区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及使用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很少真正关心居民身心与健康的需求,使近在咫尺的邻里关系变成得陌生;忽略了形式与功能的相结合的方式,没有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一些特殊人群的心理需求、生活规律等特点出发来考虑小区的规划设计;不顾居民的生活需求,片面追求高容积率的住宅利润,盲目压缩居住小区内的生活环境,使得建筑之间太过紧密,居民没有生活的私密性。这样的小区规划设计很难达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埋藏了很多安全健康的隐患。

 

  3.1.2 忽略原本的自然环境,过度盲目的破坏自然资源。

 

  在我国许多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开发商只是打着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口号去追求过高的利益,而没有从因地制宜、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等多方面角度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原有环境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地形资源、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人为的生活困难,很难达到居住小区与其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所谓的园林绿化也仅仅成为了规划设计的形象点缀而已。

 

  3.1.3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缺失,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难以维持。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有些居住小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就占到这个小区总用地的 75%~80%,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有关的标准,从而真正留给公共服务空间的用地真是少之又少,居民交流和交往的公共空间就这样被压缩了。

 QQ截图20160511132825.jpg

居住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一些体育设施表现不突出,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尤其是一些陈旧的设施缺乏修葺或者更新,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应该合理地对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强调居住小区的人文和交际功能,在此基础上,按照功能的需要再确定配置标准。

 

  3.1.4 缺乏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来直接指导城市的规划设计。

 

近些年来,国外内一些学者及业内人士围绕可持续发展观、生态观,或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方面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研究。

 

但关于城市气候的特征及成因、影响居民舒适度的综合因素、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何满足居民从物质到心理需求等等,这些能够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安全健康的重要问题却常常被忽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尚未成熟,实践层次也更是不为多见的。

 

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高速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因此,人们对人居环境意识的认识开始不断理性化地觉醒;在住房和居住小区环境双重选择上,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正在不断向外延伸扩大。

 

有人买大买平方,有人买高买空间,有人买地段买升值,有人买小区自然景观,有人买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等等,这些都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物质到精神的更高层次的综合追求。为了突出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理念,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叫做人居环境人居就必须先要安居。本文通过这些现状和背景的认识分析,提倡运用人居环境的先进思想对居住小区进行规划设计,这对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有着十分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导则

 

  4.1 依据人类因素,创造具备人性化的居住小区

 

人居环境理论的人类因素是其他所有因素的前提条件,在满足人类因素的前提下,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这才是最重要的。在城市中的人类因素主要基点在于:一切从居民出发,满足居民在生理和心理的双方面的需求,同时避免受到威胁和伤害,保持自身安全和个人私密性,以及在城市中定向的需要,使人们能够生活在健康舒适、安全环保的室内和室外的人居环境中。

 

因此,人类因素可以直接理解为是一种体现在城市环境的方面,它不仅可以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居住小区内小环境所产生的温度、湿度、通风性、噪音、光和空气质量等;而且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诸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平面空间布局、院落的私密性保护、建筑高度所带来的视野景观、建筑的色彩和材料选择等等,从而制止了因人居环境而引发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种疾病,从而增进邻里的人际关系,营造安全健康生活,回归自然关注社会。 4.2 依托社会因素,创造满足共享性的城市

 

  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便具有了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生活需要,相互之间进行分工协作,从事不同种类的活动和工作。因此,就需要合理组织城市中的各种生活空间和活动,城市在地域结构和空间结构上要顺从并适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点,其中不仅包括居住小区内部的家庭内部之间、不同家庭之间、不同年龄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居住小区外居民与外来者之间的种种关系,最终促进整个居住小区的和谐幸福的可持续发展。

 

  4.3 完善清晰的支撑因素,创造富有安全性的居住小区

 

  支撑因素的规划设计一定要合理,一定要有超前的思想,使小区更具现代化气息,特别要注意智能化科技化,实现建设高舒适度,低能耗居住小区的目标要求。整体规划设计时,要使居住小区格局完整,疏密得当,要使得建筑群体之间最大限度的合理共存,使居住小区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引领居住未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能源,合理分级规划道路交通,做到人车分流的效果;高科技支撑因素带给小区前所未有的安全度。

 

  4.4 完备多变的建筑因素,创造体现舒适性的居住小区

 

建筑是家庭生活的密切场所,建筑不是愈豪华、愈奢侈愈好。合理的规划设计好建筑更能体现居住的温馨、亲切的舒适度,建筑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只能引起居住者心理不安,承受不适、不健康的心理压力。

 

以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为目标,确保不同社会群体基本的生活居住环境,使其具备安全性、健康性和舒适性;应经济、合理地使用土地和空间,节约土地、水资源、材料和能源;应该规划方便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各种生活配套要齐全,各种活动场地、场所要足够,并且靠近公共交通站和就业密集区;应符合社会融合的原则,共生互惠,便于交往,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对公共设施空间的需求;在建筑的设计上要新颖,色调要协调,风格要跟上潮流。

 

  4.5 配置丰富的自然因素,创造满足自然性的城市

 

人是自然之子,只有与自然因素融为一体才能够生活生存。在城市规划时,要根据城市内的地貌特征、土地面积及形态、土质条件及水资源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对原始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加上人工的美化,是我国景观美学的一大特点。

 

把水体按人工的需求进行改道,沿街道修建河流,建筑物前后种植花草树木,小区内修喷泉、养鱼池等,这种改造要有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所以,人们不断地、永不退缩地追求着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森林、草原、田园等自然景物这才是人们所向往的;人们喜欢春天的和风细雨,热爱夏天的阳光浪漫,钟爱硕果累累的秋日,迷恋冬日的雪花飘扬,这些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自然生态的城市。

 

  结语:

 

  本文为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今后在城市规划中需要有成熟的理论,即人居环境理论来指导规划设计的完成,再加上实地考察的方法,最后落实到设计和施工上,循序渐进,这样我国城市规划设计才能更好的发展。

 

  作者:李守志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20

上一篇:教学环境与探究式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潜力

下一篇:关注环境与健康,促进环境科学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