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学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5-25 16:50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观念,掌握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具有现实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进行探讨:一、着重把握环境教育的有效性;二、充分体现环境教育的现实性;三、注重环境教育的活动性;四、注重环境教育的探究性。希望本文能够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日益加深和重视,环境教育进入学校各学科课程已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阵地,而小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关键阶段。因此,开展小学环境教育,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教育涉及了多种学科的综合知识,其中许多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关。因为小学科学课是一门指导学生积极探究环境、初步认识世界、进行生活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其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是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贯穿起来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小学科学科任教师应担负起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任。那么,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向学生进行渗透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教育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小学科学科任教师面前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笔者浅谈一些自己的教法。

 

  一、着重把握环境教育的有效法

 

  自然科学教材对小学科学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知识,找准结合点,把环境教育融于课堂教育的设计中。在教学中要着重把握好环境教育的有效性,应切实做好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教育、环境保护方法和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为主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科学观,形成自觉保护环境、参与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责任心,培养成具有尊重环境、保护环境的高尚道德素养。

 

  1.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为了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录象、图片、阅读资料等直观形象的方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变为直观形象,使学生乐意接受。如上《保护大自然》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抗洪抗灾抢险那惊心动魄的真实录像,告诉学生,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地等自然生态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滥伐、水土流失、地球变暖、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缺乏、气温升高、臭氧层空洞以及各种各样的污染,时时刻刻都影响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危害着我们的子孙后代。

 

同时再让学生通过看图片、阅读资料,如《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世界上平均每分钟损失耕地40万平方米;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分钟有85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等等。让学生从这触目惊心的资料中明白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已赖以生存的家园。

 

  2.挖掘教材与环境教育相关内容,加强渗透环境意识。

 

环境教学要以课堂为主渠道。教师要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充分利用科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不失时机地有意识的渗透环境教育,传授环境科学知识,将教学内容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从书本、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如学习《植树节》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当今森林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侵蚀的表土被冲入河流、湖泊、水库,淤塞河道,影响交通,减少水库的容量,增大洪水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防止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是种草植树。

 环境教育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树造林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最好措施,花草、树木在调节气侯、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懂得珍惜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让环境保护的观念意识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田。

 

  二、充分体现环境教育的现实性

 

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进行知识扩展性的实验认识和感悟自然界。如上《电从那里来》一课时,让学生亲自利用已用完的废旧电池浸泡在水中,再放入一些水草或其它植物,学生发现这些植物很快萎蔫致死。

 

还要告诉学生:一节1号电池能污染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它的污染可持续20年之久。通过这样的实验和学习,学生感悟到废旧电池的毒害性大,并深刻地认识到,当废旧电池废弃在自然界时,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还会通过农作物或饮水进入人体,损伤人的肾脏,造成对人体的严重危害和环境污染。因此,所有的废旧电池都不能随便丢弃在自然界中。

 

  再如上《生物与环境》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分组各制作一个生态瓶,瓶里放入一些动物和植物,然后有意识地试着增加或减少来改变瓶中的动物和植物的数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一次改变生态瓶的整个变化过程,并一一作好记录。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都会直接影响到生态平衡。从而激发了学生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增强了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动力。

 

  三、注重环境教育的活动性

 

要上好小学科学课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特别重视开展课外活动。要打破围墙的限制,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堂走向搏大宽广的大自然,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个大课堂,通过各种形式、多种角度,让学生亲自参与环保实践活动,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大自然,了解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活动能力。如学习《水域污染和保护》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条小溪进行水质考察,首先让学生观察水的颜色,闻闻水的气味,再找找水溪里的小鱼、小虾。学生在考察中发现,小溪底黑黑的淤泥足有20厘米厚,水面漂浮着许多塑料袋和其它杂物,小溪两旁堆满了各种生活垃圾,小溪的水发黑,还散发出阵阵难闻的气味,几乎找不到小鱼小虾的踪影。

 

再问学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状呢?学生立即展开了调查,得知在小溪周边的工厂、养殖场、农贸市场、居民生活小区的日常未经处理的生活废水、污水都排入了小溪,垃圾往小溪两旁倒,导致小溪被严重污染。针对这一现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各小组都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设想和建议,有的提议在当地修建一座小型污水处理厂,将所有的污水、废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入小溪;有的建议要及时清理小溪的垃圾,严格实行定点投放垃圾;有的直接写成报告向有关环保部门、区域管理部门提出治理小溪的各种建议等等,学生围绕考察内容各显神通。次日,学生们还积极主动参与了清理小溪垃圾的劳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懂得了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环境污染的基本方法,还学会了用自已的汗水和行动为美化家园环境作出努力,从而使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从小就养成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四、注重环境教育的探究性

 

随着现代科学枝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教育更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而小学科学课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的任务,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学习《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深入到附近的工厂、生活小区、城区、周边的农村进行考察,并让学生分别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学生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城乡建设,有新型农村、现代化工厂群、布置合理的居民生活区、绿化区,还有宽畅平坦的街道上奔驰着太阳能汽车、有安装空气过滤器和噪音过滤器的摩托车、汽车,工厂安装有噪音过滤器、烟囱上也安上空气过滤器,以消除噪音和净化有害气体;有的还设计了垃圾加工厂、污水处理厂等等。

 

再如学习《噪音》一课时,开展师生共同收集资料的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对噪音的产生噪音的危害等知识进行收集,如可到工厂、生活小区、农贸市场、阅览室、图书馆、书店或到网上等查找资料,学生围绕噪音是如何产生、噪音对人体有什么危害进行了信息收集,结果找到了噪音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汽车的鸣笛、工业生产、建筑施工、高音喇叭、人声鼎沸等,噪音还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不可低估的危害。

 

学生从中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懂得了悦耳的声音对人体的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则损害人的听力、对人的心血管系统有危害,还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烦躁易怒,影响睡眠,造成疲倦。根据同学们收集到有关噪音的产生以及噪音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信息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如何减少、清除噪音,保护环境。经过讨论,有的小组提出要发明消音器”(即消除噪音的机器),在产生噪音的地方都安装上消音器”;有的提出在产生噪音的物体上都安装一个噪音转换器,即将产生的噪音通过转换器传出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等等。

 

  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探究活动,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端正学习科学的态度,更吸引着学生走向更广阔、纵深的保护环境的探索领域。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注重把握好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性、现实性、活动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生态平衡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学会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帮助他们养成爱惜自然、珍惜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从小生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

 

  作者:邹谨向 来源: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 20111

上一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设计

下一篇:强化信息技术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