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科技“绿化”生活

发布时间:2016-06-30 16:46

  如今,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来实现环保与发展的平衡,目标只有一个——让科技助力低碳增长,为人类带来绿色生活

 

  2012610日至16日是中国第22个全国节能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绿色概念如今日益深入人心,秉持着节能、环保、低碳理念设计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视野。这些采用了绿色能源、使用低能耗电器、循环利用资源减少排放的新式交通工具,在为保护自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此外,少乘车多骑行或步行也日渐成为人们提倡的低碳出行方式,既保护环境科学又可强身健体,何乐而不为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稀缺、污染、不可持续等问题围困下,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来实现环保与发展的平衡。无论是高精尖技术还是小发明巧思,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科技助力低碳增长,为人类带来绿色生活

 

  低碳经济显现活力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我国也正在探索新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为此,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资委决定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091118日至21日在南昌召开。这无疑会推动南昌低碳经济的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应该重视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但是人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也至关重要,特别是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想一想,任何一个数字乘以13亿,都会是不可估量的。因而关注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本着理性、适度、节俭、清洁等原则,向节能减排的目标转变,从生活习惯的各个细节上节约。只要每一个人都能够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低碳经济就离我们不远,美好的生态环境便是指日可待。

 

  与低碳经济相对的是便利经济便利经济虽不一必定都是高碳经济,但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却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便利消费表现是一次性消费品满天飞。这种方便却加剧了耗能和污染,比如塑料袋的广泛使用。据统计,英国每年如果塑料袋减少25%,就能减排5.85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路上少了1.8万辆汽车。目前我国每年用掉塑料袋约1万多亿个,据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便利消费还导致了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与自然隔绝的人工环境系统,依赖于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除了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原因之外,为了面子消费身份消费,人们纷纷追求拥有小汽车、摩托车,体力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日常生活中,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人们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推行低碳经济,就必须戒除便利嗜好奢侈和面子消费,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纠正高能耗、高浪费的消费方式。

 

  早在2008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了一份报告,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七项小建议,指导人们如何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为节能减排作贡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建议包括:1.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这样可以每天减少大约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这样可以每天减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3.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如果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这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6.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这样做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7.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科技“绿化”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如果全世界的人长年累月人都这么做,意义却非常重大。当绿色文明成为生活方式,成为每人自觉的运动,我们会发现自己表面上做的是那么少,然而对于环境和他人的贡献却因此而那么大!

 

  科技发展促进环境保护

 

  一代哲人海德格尔曾对西方技术世界如何摆脱困境的问题做过深入的思考。他不仅指出了无限推行技术化造成的后果与危害,而且还在哲学上对此进行了反思。在他看来,现代技术是形而上学的产物,而作为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始于柏拉图。正是在其主客二元的基础上,近代科学与技术将自身设定为一种框架,这种框架通过把自然系统纳入技术生产系统,从根本上限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地万物因此在技术的世界中只呈现为技术生产的原材料,这就蕴藏着毁掉天然自然的巨大危险。因为技术日益把人与自然隔离开来,使自然完全处于技术的控制之下,人的世界由此变成了一个贫乏的技术世界。海德格尔说:贫乏的时代处在双重的欠缺之中:消逝的神灵不复有,未来的东西尚未到来。正是人类对地球的肆意劫掠,导致了人类家园面临毁灭的危险,人的生存成为了问题。通过追问,海德格尔发现,人类对自然界掠夺式开发的理论基础就存在于技术的本质之中。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的力量。海德格尔反对迄今为止的人类中心论,认为人不是大地的主人,相反,人是属于大地、依赖于大地的。人既然生于大地,就应该接受大地的恩惠,成为自然的看护者,让事物存在着。只有让事物存在着,不破坏和毁灭它,人才能从事物的存在中获得自己的存在,与事物同在,建立人在大地上诗意般的居住。海德格尔认为,要使这种诗意的居住方式成为可能,就必须抛弃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接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他认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就蕴藏着这种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淳朴的道家思想。

 

  结合了西方的理性精神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美国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提出了一个很新颖的概念,即前进到自然。在他看来,目前的技术体系完全是人为的,社会体系是完全没有自然的,因此造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割裂、不能统一的局面。要解决这一难题,正确做法不是退回到自然,而是前进到自然,即朝向一种根据人的需要和利害关系的宽广范围而有意识地构造的一种总体性。在这里,总体性就是要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体系中要始终贯穿着自然的价值和人的责任。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错,科技进步与生态平衡也并不截然对立和冲突。发展科技并不一定导致生态失衡,维护生态平衡也并不会妨碍科技进步。相反,只要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关系,端正对自然界的认识态度,恰到好处地运用人的主体陛和科技力量,科技就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而且也是更有力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反过来,维护生态平衡也不仅不会阻碍科技进步,而且还是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力保证。只要我们把握好,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就一定能避免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科技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足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数个世纪以来,当西方人以理性精神去改造自然界,尤其是发展近代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实现工业化之时,中国人却没有从天人合一的关系中获得真实的社会进步和人类主体自身的解放,没有走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系统。

 

  作者: 来源:报林 20127

上一篇: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绿化美化发展科技支撑问

下一篇:环境生物技术应用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