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与核心课程设置实践

发布时间:2023-12-08 00:52

  摘要:通过分析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符合环境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为依据,结合本校学科特色,解决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定位问题,并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形成了以学科群为特色构建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思路,并以专业方向课子模块的方式组织教学,形成了多个学科专业方向。培养方案中突出课程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学科群;课程子模块;


  作者简介:吴蔓莉(1974-)女,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科学教学与研究.


  环境科学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一个较新的专业。从专业性质来看,环境科学专业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综合交叉学科。学科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几乎所有的环境类专业都与环境科学专业有一定的联系。从知识领域来看,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包括环境生态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规划学等[1]。这些知识领域覆盖面广,核心内容之间缺乏系统性,原理之间缺乏纵向延伸。环境科学专业的这些特点使得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环境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专业定位过宽、专业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也使得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专业课程内容杂散,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学生不知道环境科学专业的重点内容是什么,不知道学科知识体系是如何体现的。


  环境科学作为一个单一的学科,应具有独特的学科体系和特点。环境科学教育首先要完善学科体系,解决专业定位问题,并根据学校相关专业的传统优势和学科特点,凝练专业特色,发展具有本校特色或区域特色的、能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环境科学专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是以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为依托,结合本校工科办学特色而设立的一门较新学科。在办学过程中,借鉴了其他学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对本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明确了环境科学专业的办学应结合本校相关优势学科特色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并以此为依据,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了系列的调整。本文将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办学过程中对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凝练、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进行探讨,为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3]和就业多元化的要求提供参考。


  一、环境科学专业的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地处西北地区,是以建筑、土木、环境工程为优势学科的一所工科院校,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办学较早,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因此,在对环境科学专业进行定位时,明确了环境科学专业的办学和后续发展应以本校优势学科环境工程专业为依托,同时考虑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据此,最终确定了以“结合本校工科优势,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西部大开发为依托,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宗旨对环境科学专业进行办学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最终确定了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空气污染控制和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可从事污染防治、环境规划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规划、设计、管理与教学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教育管理人才”[4]。


  二、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与课程体系建设


  (一)以学科专业群的构建促进环境科学专业建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下设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4个专业。4个专业中,除环境科学专业办学较晚以外,其余3个专业办学较早,在国内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环境科学专业在我校乃至全国都属于一个较新的专业,覆盖面广,几乎所有的环境工程建设、环境污染治理、人居环境等领域都可以发现与环境科学密切相关的理论问题。因此,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应以相关重点学科的整合为基础,在重点学科所涉及的领域找到切入点,培育环境科学专业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优势学科群体,促进相近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和协作。以学科专业群的构建促进环境科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对于发挥学科间的综合优势,加强学科间的交叉、综合与渗透,建立合理的环境科学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5]。


  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形成了以学科群为特色构建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见图1),以学科群为特色建设环境科学专业,有利于组建相同基础的教学团队,为构建环境科学专业通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模块方式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基础层次和深入层次


  根据我校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我校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包括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实践教育教学模块、课外素质教育模块五个模块。其中专业方向教学模块应以突出专业教育特色、体现专业整体实力为目的进行课程设置;实践教育教学模块以利于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通过讨论,明确了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的设定条件:一是符合环境科学专业的基本要求;二是考虑我校环境类专业特色;三是符合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际能力;四是与学生技能培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根据以上几点设定条件,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根据环境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开设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信息系统、环境工程学等核心课程。并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结合我校环境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群特色情况,将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划分为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与管理、环境生态学3个子模块(见表1)。每个子模块包括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2~3门核心课程,并设置与核心课程相关的选修课程,这些选修课程多数是核心课程的纵向延伸。每个子模块都明确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环境工程学方向突出培养学生的水污染控制能力、空气污染控制能力、固废处置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突出培养学生的监测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和环境评价能力;环境生态学方向培养学生用生态学的原理和工程学手段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能力。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基础层次和深入层次,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一些核心基础课程,在对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有了一定的理解后,高年级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进行深入的学习。


  为充分利用我校学科群优势和强有力的传统工程学科基础,在专业方向子模块课程体系设置中,打破环境类专业之间的屏障,增加环境工程设计基础、城市水文与物质输配等工程类选修课的门类,把一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工程类课程开成供环境科学专业学生选修的短学时选修课。


  (三)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高等教育专业办学的目标之一是服务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在市场经济时代,培养的学生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是否挑选我们的学生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能力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通过对我校环境科学专业2004—200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包括考研、设计单位、科研单位、施工单位)的比例为72.05%。与其他几个专业相比,学生从事本专业的比例明显偏低(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本专业的比例分别为92.96%、89.16%和90.99%)。另外,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考研的比例远高于其他3个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考研比例达到30.43%)。这说明我国目前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比较偏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因此,加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提升学生求职竞争力一个主要途径。


  为提升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同时也为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在专业教育教学模块中设置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实践环节(见表1)。重点突出工业设计(如水、气课程设计、城市水文与物质输配课程设计);突出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实践环节;突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设计能力,组织学生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写及评价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就业需求,适当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通过这种方式,重点培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求职竞争力,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结语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专业性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于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偏好,从事环境类专业的人员要求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系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针对这种特点,依托我校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创办的环境科学专业,初步形成了理工渗透,面向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重视环境工程学课程建设,突出环境监测管理、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生态等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加强生态实习、监测实习、生产实习等实习和环境工程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探索以学科群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模块方式组织专业课程教学,进行环境类人才通才教育,解决由于专业设置、学科分布等导致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对于适应学科发展、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和多元化就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下一篇: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