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H大学科技创新能力
摘 要:文章以H大学近5年来对科技项目、经费的投入与论文及科研成果等产出方面的数据为依据,对H大学目前的科研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对H大学目前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的分析,能够促使其认清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和潜力大小,找出影响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因素,从而引导其恰当地选择科研主攻方向,适时调整科学研究力量布局,从整体上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使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更好地为经济服务。
关键词:科技创新;投入;产出
高等学校是知识产生、知识传播、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的产生与转化、衍生企业和企业技术服务与咨询等多功能的统一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功能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成功与否,因此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创新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近几年来,H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虽有明显提高,但仍暴露不少问题,科研活动脱离实际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市场的联接十分薄弱,学校并没有充分利用较强的创新优势,创新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也限制了整个创新体系功能的发挥。科技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要求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必须面向经济,面向市场。
1.科研投入分析
1.1项目数量分析
2004年~2008年间,H大学科研项目数量总体增长了23.18%,平均年增长5.76%,其中2006年达到最多454项,2006年后略有下降。项目来源方面,项目总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科技服务项目的明显增加,由2004年的150项增加到2008年的305项,增加幅度达103.33 %。而发展与研究项目的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
1.2项目经费分析
H大学科研经费自2004年的2658.088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536.634万元,其中2007年达到最高3836.3319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与研究经费和科技服务经费均有所上升,尤其是科技服务经费由2004年的1400.2885万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2157.074万元,增长幅度达到54.04%。
1.3项目平均经费分析
科技项目平均经费代表了科技项目平均受资助的程度,和科研项目的大小,体现了科技活动的强弱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H大学2004年到2008年研究与发展项目的虽然数量有所下降,但项目经费却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重大科研项目有所增加。项目平均经费从2004年和2005年的7.42万元和7.37万元到2006和2007年的9.2万元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增幅达到了24.83%,年均平均项目经费增长率2.8325%,超过了年均的科技人员增长率1.175%,但低于项目数量增长率5.76%,说明我校科技活动群体逐年增加,联合与合作精神仍有待提高。
1.4研究与发展项目来源分析
研究与发展项目既纵向课题主要来源有三个方向:国家政府及部门提供经费,省市级政府及事业单位提供经费,以及其他一些机关部门提供资金。H大学2004年后,纵向课题项目有所下降,2005年达到最低112项,2006年后有所回升,到2008年的136项,但仍然没有达到2004年的150项的水平。省市级项目占纵向课题的绝大部分,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而国家级项目只占15%左右,说明H大学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参与度还不够。2008年国家级项目占纵向课题数量12.5%,省市级项目占83.82%,其他来源占3.68%。
2.科研产出分析
2.1论文论著
三大检索:《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国际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H大学自5年来三大检索论文发表数量持续增长,从2004年的101篇到2008年的368篇,到2008年,增长率达到264.36%,平均年增长66.09%。远远超过每年的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增长率,说明H大学高质量科研论文能力不断提高。除论文外,科技引文索引也在不断的增加。每年收录在三大检索中的论文比例较为均衡。
2.2科研成果分析
H大学2004年至2008年鉴定科技成果的数量,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其中在2007年达到最多的56项,2008年又回落到44项。但鉴定结论中能达到国际水平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唯一一个国际首创出现在2004年,2008年达到国际先进以上水平的鉴定结论已达到84%,说明H大学科技成果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但速度缓慢。
2.3专利分析
专利制度是世界通行的一种通过授予专利权,保护和鼓励发明创造,推动技术进步,促进技术交流和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通过接受本国和国外的专利申请,依照专利法规定授予的专利数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科技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因此,世界各国都将专利作为衡量科技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
2005年H大学专利申请50项,授权18项,而2008年申请专利84项,授权44项,增幅分别达到88%和144.44%,且授权增长比例远远大于申请增长比例,获批率明显提高,说明H大学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增强。但代表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在总数中的比例虽有所上升,但势头并不强劲,并且在2007年达到最高的84.91%后,在2008年又下降到82.14%,总体创新能力提高不大。
3.投入与产出对比分析
表1是近5年H大学科研数量经费情况与产出论文、成果、专利逐年的数量及增长情况对比。经过表1的对比可以看出H大学的科研经费投入呈逐年增长状态,其科研成果产出总体也呈增长状态,这说明H大学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不断加强。其中论文增长速度较其他两项增长快,而鉴定成果的增长相对不稳定,专利申请数量虽然增长很快,但授权数量的增长不及申请数量增长快,2008年还出现了负增长,这说明专利申请质量不是很高。
表1.项目经费投入与论文、成果、专利产出对比
年份
(2004-2008)科研项目数量
及经费情况论文
情况科技鉴定
成果情况专利申请
及批准情况数量经费数量增长率数量增长率申请数量增长率授权数量增长率20043582658.0885101——47——————————20053862845.253415048.51%33-29.79%50——18——20064543121.933318422.67%4021.21%48-4%2644.44%20074173836.331922019.57%5640%5310.42%4676.92%20084413536.63436867.27%44-21.43%8458.49%44-4.35%
在项目经费一定的情况下,根据每年平均产出科研成果的情况,可以看出较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的增长,科研成果的增长速度更快。且平均每个项目产出论文、成果、专利的数量逐年增加
,且每产出一项科研成果所消耗的经费呈逐年下降趋势,这说明H高校科研项目质量逐渐提高,利用资源效率也越来越高。较鉴定成果和专利情况,论文情况更为乐观,这说明近几年H大学科研人员对论文形式的成果更为重视,因此鉴定成果和专利形式应该引起学校及领导的重视。
4.提高H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得科技者得天下。一方面,科技本身的发展日新月异,另一方面,科技在各个领域已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活动,科学技术正帮助人们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人们的生活时刻与科技相伴,科学技术己成为社会和经济的直接动力。正因如此,国际竞争日益体现在高科技和创新的竞争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旨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担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孤立进行的,更不意味着一切技术创新活动都应在企业内部完成。高校作为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创新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建立和完善省域创新体系,对于未来经济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1明确高校是原始创新主体
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政府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认识不足,对其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自觉不自觉地把高等教育看成了政府的一种附属事业,而非战略性事业。高校科技创新的根本目标是开发新的具有较强公有性质的技术资源,它们不仅提供科技成果,而且提供知识和人才,并且在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研究项目中起到骨干作用。为了使科学知识产生最大的公共利益,实现其社会目标,政府需承担研究与发展投放的大部分,并主要投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高校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因为它们在知识生产上的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上的优势。
4.2加大科研经费投
科研经费的投入是推进科技创新诸多因素中的关键因素,投入经费的大小决定了研究开发规模的大小及研究成果的多少。从前面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校的科技投入不足,难以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同时与科研机构相比,高校自由研究经费的等集也较为困难,科研经费上要来自政府拨款,地方财力的不足造成科技投入不足。我校科技成果缺乏面向经济、社会的有效体系和运行机制,造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力,浪费严重,贡献率不高。此外,高校的立项机制、评估机制、推广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论文多、成果少,重成果、轻转化的现象依然根深蒂固。
4.3改进和完善科研评价制度
科研评价取向要从重视科研成果的数量向重视成果质量转变,从重视论文向论文与专利并重转变。淡化刊物级别,重视论文品质。淡化课题来源级别,重视成果的社会经济价值和效益。简化科研评价环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使评价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合理的、公正的评价导向可以改变科研评价工作中的急功近利倾向,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要逐步趋向和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开展评价活动。
参考文献:
[1]孙留欣.诌议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问题[J].河南社会科学,1999(4)
[2]郑存库.论高校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J].科技·人才·市场,2001(4)
[3]赵长禄.面向知识经济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J].北京理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1998(4)
[4]胡炜,夏砚博.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建设有特色的大学科技园[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3(4)
上一篇:硬盘数据丢失恢复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教学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