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型硕士到专业型硕士的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展开研究工作。首先对目前计算机学科专业硕士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述,并分析了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模式之间的异同,然后进一步提出了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学院出台的改革方案,从提高宣传力度、落实实习工作、出台配套政策等三个方面改善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相关的调研工作表明,这种改革是有利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专业硕士;学术硕士;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有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从学科建设、规模,还是培养方式方面,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学委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出台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2002——2010)》[1]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部门,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领域,一直在不断进行深入的改革和探索。从研究生培养种类构成上来说,已经由早期的以学术硕士为主,专业硕士为辅的培养模式,逐步转变为提高专业硕士所占比例,加大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化培养力度的模式上来。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的不断探索和进步,也为广大高校的硕士生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作为首批国家“985 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及教育部批准的8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根据“三创”(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将培养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特别是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2]。具体到本学院来说,计算机学科对专业硕士的需求实际上相比较与其他学科来说更为迫切,因为计算机学科具备与市场和用人单位高度契合,科研与国内外市场具备某种程度上的重叠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从硕士生的培养开始,就需要高度关注对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而这些在培养阶段所需要关注的重点,恰恰是和我国有关专业硕士方面的探索和改革高度契合的。
综上,本学院根据上级领导部门的要求以及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出发,从五年前开始,一直专注于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专业化方面的探索和改革,致力于进行专业硕士方面的培养。希望通过这种改革和探索,改善本学院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结构,提高学院所培养人才对于用人单位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进一步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市场、社会的互动性发展,创建国内一流的学科品牌。
2. 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方案的区别
相比于原有的学术硕士培养方案而言,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法以及质量评估等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区别的原因,在于两种培养体制下所涉及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分,而在此基础之上,决定了两种培养体制下的其他方面的不同之处。下面,结合计算机学科的学科特点,指出两种不同的培养体制的不同之处。
(1)培养目标
依照原有观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未来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就业主要面向高校和学术型科研机构,同时,为各大科研机构提供博士生生源,是整个国家科学研究体系的基础。然而,IT业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高技术密集型行业,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进步,以大型企事业单位为代表的用人单位,对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高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科学高技术人才的急迫需要。
(2)入学形式
现在国内在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入学形式方面同样有所区分。原有的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随着专业硕士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发生了变化。在原有的学术硕士的全国统考和专业硕士的在职GCT考试的基础上,逐渐的将专业硕士的入学考试重心,纳入全国统考的范畴,并与学术硕士有所区分。
(3)培养方法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学术硕士更加关注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求更高。而专业硕士在保留了这些特点的基础之上,更加关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单位鼓励专业硕士研究生通过走出去的方法,参与到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实习和实训当中去,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拓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视野。
(4)质量评估
基于培养目的和培养方法的不同,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神话,也存在着逐步分化的特点。学术硕士主要关注在科研成果、理论创新和学术论文方面的成绩和考评,而在专业硕士的评价体系中,在保持一定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品质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估。
3. 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有关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正在进行之中,随着最近两年对本学院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相关意见反馈,并结合国内其他高等院校调研和交流的结果,目前国内计算机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规模较小,社会影响力不足
目前国内有关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学术硕士为主向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并重的改革才刚刚起步,目前社会对专业硕士还没有建立起起码的认可度。特别是由于国内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主要由教育部学位办主导,因此,在专业硕士的办学规模,以及专业硕士的专业设置方面的探索还在逐步的深入过程中。因而导致专业硕士相对于学术硕士来说,所占绝对比中过小,同时在专业硕士的专业设置方面还比较单一,缺少具体的针对性。
因为专业硕士在前期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没有严格区分,缺少办学特色,自身的优越性体现的不够突出。因此专业硕士在社会中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影响力。广大的考生对专业硕士这种新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疑虑,少数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在校园招聘过程中也对专业硕士存在一定的歧视。这些客观上的问题限制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推广。
(2)培养体制不完善,与培养目标还有差距
在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的初期,由于相关的培养方案不够完善,培养模式还在摸索过程中,相关的手段并不能完全满足培养方案的需要,因此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最终能够达到的目标,与最早的初衷还是存在差距。
由于相关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相关的实习工作落实的不够到位,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表示,对于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项目经验方面,虽然学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还不能够完全满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在课程培养过程中,设计理论体系的养成和理论研究的部分占整体的部分较多,还没有真正的把案例教学和用科研项目带动课程教育落到实处。这也为学院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和探索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3)缺乏配套措施,影响学生报考
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的初期,由于缺乏与学生入学配套的各项措施与政策。导致入学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无法正常享有学术硕士研究生享有的奖学金和公费医疗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同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公派出国交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这些配套措施与政策的滞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考生的报考热情。
4. 改革方案
2010年以来,我院主要领导组织学院部分资深教授以及中青年教师,与院内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代表举行了多次专题研讨会[3]。在归纳总结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方面存在的问题自后,逐步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尝试,主要的改革工作包括:
(1)加强宣传教育,用品牌效应促进推广
在每年的硕士研究生招考过程中,加强对专业硕士的推介力度。在本校的备考学生中,加大对专业硕士的宣传力度,让考生能够深入的了解专业硕士的价值及其优势所在。同时,在学院内组织以青年教师为骨干,以专业硕士高年级研究生为主体的新老学生座谈活动,加大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活动中的影响力。同时邀请学院负责招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老师,在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沟通的基础上,与用人单位对接,改变用人单位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固有印象,改善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门路,用就业优势刺激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推广,理顺供需关系,在考生和业界顺利良好的品牌效应。
(2)引进来,走出去,把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邀请国内外业界知名专家来学院讲学,以讲座和职业推介的形式,让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国内外就业形势和用人需求,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就业价值和发展潜力。同时,学院出面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模式,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与实训工作推向社会。采用导师和学院推荐与企业来校遴选的双轨制方式,落实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习工作。将去企业实习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之一,保证每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又不少于半年的实习机会。在课内,敦促各位任课教师加强课程实践所占课时比重,注重理论学习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落实配套政策,提高学生待遇
针对之前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相关配套措施和政策落实不够的问题。学院与学校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导师进行了沟通和交流,逐步改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政策和待遇问题。目前,在奖学金、医疗保险以及学生课题津贴发放等等多项领域,已经实现了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同步。
5. 总结与展望
在最近的一次针对院内专业硕士改革问题的调研中,可以发现,目前院内专业硕士研究生及其导师对目前学院进行改革后的各项政策,有较高的满意率。同时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调研可以发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和生源正在呈现逐年好转的趋势。而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方面,整体水平与学术硕士相当,部分学生超过了学术硕士水平。综上所述,目前学院有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方面的改革尝试,具有较好的效果,具备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
[2] 吴黎兵,黄传河,黄建忠. 三创教育理念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18):65-66
[3] 张沪寅,陆春涛,李鑫,吴笛. 研究生阶段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教改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0(24):36-39
上一篇: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下一篇:浅谈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