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模式的研
摘 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是以行动导向为指导思想与工作策略的,它以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本课题主要分析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并通过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型教育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探索出真正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例如,为适应企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德国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规定,企业应尽可能地配合“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条例列出了从企业工作流程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各个企业在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下,根据自身需求情况、结合各自的技术标准选择具体的培训内容。我国目前很多学校也开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例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从工作任务向课程转换与构建的改革中,成功运用能力递减法(逆向)、能力“递增”法(顺向)和能力“分担”法,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进行探索;以校企共同“做、学、研”,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形成了独创的“3343”多循环式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实践性双重特点,决定了它一方面在各行各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它是适合于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值得深入研究。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课大部分处于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时期,无论从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参考资料都属于研究和摸索阶段
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探索
人才需求调研。进行专业调研,通过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学校调查,了解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和专业教学情况,以确定总体目标和对教学基本内容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四项:职业分析、课程结构分析、制定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组成。
职业分析环节包括三部分:首先根据职业活动和工作要求,分析工作项目。然后根据工作程序或工作内容,将每一工作项目分解为若干项具体工作任务,这里的工作任务是指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项任务,如统计员工的工资。最后分析完成每项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按工作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分析表。课程结构分析环节主要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是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课时安排和要求,提出教材编写建议、教学设备配置、教学和评价建议等内容。教材开发环节主要是依据科目课程标准,制订教材体例,编写教材文本以及开展教材辅助资源建设的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材的编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模式。教材应把专业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层次关系重新调整,把工作任务放在焦点位置,而专业知识放在背景位置。
2.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
在教学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通过真实的企业项目将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从而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学生、情境和项目任务四个因素的整合。
首先引入实际项目,分析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项目演示,提出问题,讲解项目应用背景,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创建工作情境,即创建一个与项目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最后,可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引申和提高。 每一个任务完成后,让学生讲解或展示任务完成的结果,学生间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通过上述教学流程完成了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学生成绩考核等环节。使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学的过程完成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应用。
3.加强师资建设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对实践的要求更高,因此,要加强“双师型”工作团队建设。美国学着库克经过研究发现,一个研究人员到一个单位工作创造力较强的时期大约有四年,然后创造力会进入稳定衰减时期。因此,为了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应该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工作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等符合社会发展和职业能力的需要。
4.加强教学设备设施建设
学校应加强操作训练设备的投入,模拟实际工厂建设相应的“教学工厂”,将教学实践和生产时间相结合,解决生产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创造更接近于实际情况的“工作过程”氛围。
三、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课程评价是通过将课程教学所取得的各种绩效与课程目标所规定的质量标准做比较,从而判断教学的最终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决定了其教学评价具有多样性,因此要建立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我校为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有学生网上评学评教,学校相关专家,企业评价等组成,学生、教师、企业三方面的共同监督,有力的推动了课程的发展,为该课程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学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3]顾爱华,辛惠娟.信息技术项目化教程[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4]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5,(22)
[5]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6]黄伟文.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J].计算机教育,2007,(23)
[7]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