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软件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思考和对策
摘 要: 职业学校培养的软件人才毕业后难以就业,而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是一对突出的矛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到底是什么原因?应该怎样去改善?有哪些思路值得研究实施?等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对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了职业学校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分析了当前软件行业有利的就业形势,最后,提出了几种改变目前困难的培养职业学校软件人才的途径和思路。
关键词:职业学校;软件外包;产业链;访问职业经理人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培养人才?怎样才能解决就业?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课题。
过去,各类学校只需要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专注于教学就行了,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就业,那么,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与学校基本是没有关系的,毕业生实际还需就业单位的培养才能称为真正的有用人才。而现在,国家对毕业生不进行统一分配了,由企业来挑选毕业生就业,自然,企业需要的直接就是有用的人才,那么,毕业生是否有用就是学校和社会的事了,而当学校的生源与未来的就业挂起钩来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了学校的头等大事了。
“毕业生就不了业,企业找不到拿来就能用的人才”,是一对很突出的矛盾,并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
二、现状分析
企业需要的是“拿来就能用”的人才,解决了“拿来就能用”,也就解决了人才的就业问题,那么,学校是否能培养出“拿来就能用”的学生,则要看学校是否具备几个必要的条件,哪几个必要的条件呢?
1、 要有合适的教材
2、 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3、 要有实际的项目
4、 要有企业的规范和制度
具备了这些条件,并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能很快融入到企业中,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的对接。
而现实情况是企业归企业,学校归学校,各自独立,毫不相干,企业永远要找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而学校永远只能培养有理论知识的学生,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涌向社会,挤满了每一次招聘会,期望被企业接受,而另一方面,对人才如饥似渴的企业一次次地设摊招人,又一次次地失望而归,只能挑选一些认为较好的人员进入企业慢慢培养,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看似市场繁荣,实则浪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大量待业人员难于被市场消化,堆积在社会的夹缝中,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肿瘤,消散不去,市场急需有一贴“消肿化瘀”的良方。
职业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中、低级技术工人的职责,而非中、高级人才,同时,职业学校面向就业的单位是企业、工厂、公司,而非科研设计部门,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拿来就能用”应是中、低级技术工人就业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应该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是否有效的重要衡量标准,总之,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不同工种的中、低级技术工人,是职业学校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三、有利条件
仔细分析下,职业学校应用软件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环境还是有许多有利条件的。
1、政策的大力扶持
2009年初,在《南京市提速软件产业发展现场会》上,蒋宏坤市长、朱善璐书记提出:要将南京建设成为国际及国内的著名软件名城,未来三年,软件的发展要2倍于GDP的增长速度,将软件作为全局性发展的突破口和推手,总书记、王歧山、张德江等先后来宁参观了南京的软件企业和软件园,李源潮更是在参观了徐庄软件园后,提出了高要求——要打造南京为世界软件名城。
南京市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软件产业的发展,并提出要有新举措、新思路,要真抓实干,“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招”,创建南京最优的环境,最好的人才储备。
2、区域环境的优势
江苏是沿海发达省份,信息化走在全国的前列,按照南京市三年软件提速的要求,每年将会吸纳3万到4万名软件人才,未来几年,南京市的软件人才需求量将远高于其他城市。
3、软件开发模式的标准化
软件产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道路,随着软件开发模式的逐步标准化和规范化,软件技术也产生了不同的分层,软件架构设计下的编程工作,完全可以由软件技术工人来完成(软件蓝领)。
4、社会分工的精细化
软件市场经过多年的兼并和整合,大中型的软件企业逐渐称为市场的主流,提高服务质量逐渐成为赢得市场、做大做强企业的重要手段,促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岗位类别逐年增多,技术支持、安装实施、维护、售前工程师、编程技术工人、美工、测试工程师、客户专员、市场专员等等,都适合职校学生短、平、快的完成学习和就业。
5、软件外包业务规模的迅速壮大
随着我国逐渐融入到国际竞争的格局中,软件外包业务不断壮大,随着对日、对欧美的软件外包业务规模的迅速发展,增幅超过了软件产业规模增幅的10个百分点,并成为江苏省和南京市考核软件发展的两项重要指标之一。软件外包业务的快速发展为软件蓝领的人才需求创造了就业机会。
6、学校丰富的资源 符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导向
职业学校具有先天的有利条件,本身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生源、校舍、师资队伍、电脑网络、管理及服务体系都一应俱全,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培养软件人才的最佳基地。
7、职校生就业性价比高
职校生年龄小、单纯,本身就是冲着就业而来,愿意并适合从事单一技术的、技能操作性的、简单繁杂的不需要高智力劳动的工作,且就业的期望报酬低,性价比明显高于本科生,反而可以提升职校生的就业率。
8、企业比科研院所多
社会上企业、工厂、公司的数量要远远大于科研院所、设计咨询部门,“拿来就能用”的技术型人才需求量也要远远大于研究型的人才需求量,这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本来是非常有利的形势。
以上几点显示了软件人才的供不应求,但同时大量软件人才却被企业拒之门外,究其原因,是软件人才的职业化培养出现了断层。
四、职业学校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思路探讨
职校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为了适应社会就业,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化的培养,在这里总结了四种职业化的培养模式。
(一)产业链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寻找愿意合作并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使企业学校化,通过互惠互利的关系打造一条上下游的产业链。
这条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是,学校将学生放到企
业进行实习或培养,企业从这些经培养的生源中优先挑选企业需要的毕业生就业,双方共赢。
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表现得往往没有学校一方积极,因为合作培养人才只能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部分需求,而一些中高级人才,只能从社会上招聘引入。因此,要选择那些每年对人才需求量很大的企业,或者在结成培养人才产业链时,企业能够有利可图,比如说,付费培养或免费使用实习生,或其他方面的利益。
学校方面需要有几个或一群人,他们既熟悉企业又了解学校,能够站在企业和学校两个角度之上来看待问题,找出企业和学校可以互惠互利的平衡点,进行战略思考和策划,并能够说服企业和学校共同尝试,来搭建这种产业链,形成双方共赢的局面。学校方面在组织产业链时应多接触不同的软件企业,并且尝试多种互利的方案。
(二)自主培养模式
即让学校企业化,学校组织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模拟企业环境,通过承接市场上的软件项目让学生来参与开发,达到职业化培养的目的。
这种模式首先要求学校的教师是具备实际开发经验的,并且其技术开发能力是适应技术市场发展要求的,另外,这种模式还需具备承接市场上软件项目的能力,以及提供符合客户工期要求、质量要求和维护要求的软件产品的能力,可以看出,这样的组织基本上就是一个公司实体了。
这种模式对于公司实体的生存有很大危机,并不现实。然而即使不组成实体,仅仅模拟项目、模拟企业环境,对学生的职业化培养还是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的,唯一需要的是学校的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我们可以通过送出去学习或请进来辅导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而在其它方面,如教材的设置、选择模拟项目、建立模拟的企业制度和开发规范等方面,还是可以着手做很多有益的工作的。
(三)事业部承包模式
以学校教师为主组成一个软件开发团队,与一些大中型企业合作,成为该企业的一个事业部或由其控股成为其分公司,签订责任书,承包其所有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只要能消除企业疑虑,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企业交给的任务,学校怎样培养自己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己做主。
这种模式要求学校可以组建一个有实际开发实力的团队,进而去跟社会上的大中型企业合作,以事业部的形式承包其软件的开发,一般学校都做不到,或刚开始做不到,而且企业主需要对学校和这个团队的带队人有相当的了解和信任,由于这个团队不需要承担市场任务,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集中精力进行软件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
(四)访问职业经理人模式
学校引进原来在软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仍旧派回原软件企业就职,一边继续为软件企业打工,一边完成学校给定的培养学生和教师的任务。
这种模式很好,简单又直接,问题的关键,可能取决于企业老总是否愿意接受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用人方式。
上面提出探讨的四种职业化培养模式并非必须同时具备,学校通过分析和运作,只要落实其中一种模式就是很大的突破,等到学校与企业形成了合作以后,以点到面,又会延伸出很多的思路,那时候也许会有多种模式并存,或者自由地选择一种最好的模式做大做强,只要持续耕耘,一定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唐亚豪.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 教育与职业,2005(2)
[2]廖传林、何琼. 高职教学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双赢策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
[3]朱小华、冉云芳. 从区域经济特点看职教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6)
[4]兰小云、杨秀英等.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思考.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5]蒋有红. 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河南教育,2008(6)
[6]丁金昌,童卫军.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2008(2)
下一篇:共享型教学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