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活鱼”游入消防新闻标题
摘 要:标题是新闻事实的提炼和概括。人们读书读报,首先浏览的是标题,所谓“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正是说明了标题的重要性。因此,适应读者的需要,摒弃公式化、标签式标题制作手法,恰当灵活地运用动词、数字、口语、修辞等新闻元素巧做新闻标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大大提高新闻传播效用。
关键词:消防; 新闻; 标题
标题是新闻事实的提炼和概括。人们读书读报,首先浏览的是标题,所谓“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正是说明了标题的重要性。制作精美的标题提纲挈领、吸引眼球,读之如沐春风;粗制滥造的标题枯燥乏味、平淡无奇,令人望而生厌。因此,适应读者的需要,摒弃公式化、标签式标题制作手法,恰当灵活地运用动词、数字、口语、修辞等新闻元素巧做新闻标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大大提高新闻传播效用。
1 活用动词,让新闻标题“动”起来
动词是用来形容或表示各类动作的词汇,给人的印象实际、生动、形象,能增强语言的立体感。相对而言,形容词的描绘、粉饰,甚至拔高是难以奏效的。例如《万余社会群众挤满消防科普教育馆》,“挤满”就比“观者如云”具体、形象;《消防总队网上公开‘晒’权力》,“晒”字就比“阳光透明”更生动、逼真。又如标题《洪山区政府昨日下令:拆》,“拆”字画龙点睛,把政府零容忍违章建筑,还百姓安全环境的决心和力度表达的淋漓尽致;《荆楚天网行动“横扫”火灾隐患》,“横扫”可谓妙笔生辉,顿时让整个标题活灵活现起来。生活中常用来表达动作的“提”、“跳”、“抱”、“扬”、“抠”、 “省”、 “挤” 、“播”等字都不过是些寻常的字词,如果能够巧妙运用,往往字字都可以落在实处,字字都达到掷地有声,增强新闻标题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2 活用数字,让新闻标题“立”起来
数字形象具体,可以把事物说明的更精确、更直观。如《故宫博物院》一文,写故宫博物馆“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0多间”,这三个数字,准确地说明了故宫博物馆的面积、宫殿的座数以及房屋的间数,不仅比空洞的形容、议论更有说服力,而且有着奇特的感染力。新闻标题中活用数字,可以给人以量的形象.也可以给人以质的感觉,还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智慧的启迪。如标题《北京一小区地下600平米设备层 200多人挤着住》,“600平米”与“200多人”反差强烈,生动描述出设备层的消防安全隐患状况。在新闻标题制作中,要巧用数字、善用数字说话。如标题《安监总局副局长:平均5到6天一次10人以上重大事故》一语道破国内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顺势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安全社区建设,提高工作和生活环境安全度。又如湖北消防信息网曾刊发这样一条消息《全省加大整治火灾隐患力度》,《楚天都市报》等地方媒体转发稿件时,把标题进行处理,把有说服力的数字嵌入主题:《天网行动排查单位560家查处火灾隐患2100处》,清剿火患工作成效一目了然。
3 活用标点,让新闻标题“新”起来
凡是好的标题,总是要以炽热的感情来拨动读者的心弦,这种深厚的感情色彩,许多时候单靠只言片语是表达不出来的,恰当而巧妙的运用标点符号,往往文题增辉。如标题《沪上很多小区让保安代理或“兼职”消防带来隐患》,兼职一词本身并无语言感情色彩,但通过引号包装,不仅客观描述出沪上很多小区为了压缩物业成本,让保安兼做消防工作的现状,还委婉表达出媒体对这种作法的不认可甚至批评的态度。又如省略号……、破折号——、问号?等本无语言属性的标点符号,在新闻标题中往往透漏着丰富的潜台词。它们虽引而不发,却能产生强大的“磁场”,吸引人非看不可。如《焚尸现场留下的……》省略处无字胜有字,充满了悬念,引人联想,令读者“一见钟情”。《两个多月浙江火灾频发 造成19人遇难谁之过?》一个问号激活标题,把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推到了受众面前,激起读者心中“千层浪”。又如标题《江西:南昌一仓库起火困住楼上住户居民排“人墙”救邻里》中的 “人墙”一词将消防官兵奋不顾身救助百姓的事迹和盘托出,生动形象,充满现场感。
4 活用口语,让新闻标题“亲”起来
一则新闻能不能吸引读者,标题至关重要。俗话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如果“眼睛”不亮或没有眼缘,总是冷冰冰、硬梆梆,自然吸引不了读者,当然也就起不到传播的作用。语言的宝库在当代人的口头上,在生动活泼、贴近读者的效果上,口语直接进入标题,是最见成效的。如《消防隐患举报热线开通了》、《一“远离寨火睡上安稳觉”》、《“K歌”也能学消防 KTV点歌系统植入“消防宣传片”》、《不要告诉我,上海大火就是几个无证电焊工惹得祸》等标题明语言一扫书卷气,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如《说到做到不放空炮》既新颖,又幽默,还在明白如话的表达中缩短了写者与读者在语言上的距离,增强了标题的接近性。
5 活用修辞,让新闻标题“美”起来
巧妙的运用辞手法可以增强标题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让人望而生欢。此类标题如《“陆虎”今天回家了》中的“陆虎” 指代名号为陆虎的灭火机器人,“回家了”一语又通过拟人手法把消防站购置灭火设备一事平添了鲜明的人物感情色彩。又如标题《消防局对症下药,个体户起死回生》(对偶)、《村寨筑起“防火墙”》(比喻)、《西宁火灾为何踏入“同一条河流”》(借代)、《“接三连四”,大连石化还要“火”几把?》(反问)、《宝钢医院手术室起火医护人员逃离“全麻”病人或因窒息身亡》(对比)……阅读此类新闻,就有一种身临其境、如察其形、如闻其声之感,使人欲罢不能。
上一篇:虚拟实验室在高校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微博问政:积极构建“民间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