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改革与探索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改革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实际分析讨论,提出了以分组、分层学习,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互动教学、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改变考核方式为导向的教改思路,并介绍了主要的教改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互动教学 开放式教学
1、 引言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因此,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已成为一种必要的技能。高职《计算机基础》就是为了此目的而开设的。它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创新创造的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拥有继续学习的能力。
2、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多,教学对象基础差别大
2) 教师的主体地位根深蒂固,教学效率低
3) 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
4) 教学模式单一,考核方式简单化
3、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方法及对策
3.1 因材施教,分组学习、分层学习
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中学的信息课已经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认识,学生不再是“零起点”,而且,不同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差异,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这已成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教学组织中的一个难题。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解决此问题。
1) 小组学习制
组织形式:五人一组,小组长负责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和辅导。
选择基础较好的学生任组长,由组长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确定组员。实行分组学习后,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学生在课后实验总结上写道:“分组后,不会的问题可以马上问组长,基本上能完成任务了,觉得上课蛮有意思的,现在计算机课程是我大学里最有趣的课……”。究其原因,在于小组学习体现和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小组长的责任心,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实行小组长制后一个月内,学生95%都能按时完成任务,在实行小组长制后两个月,50%以上的同学取得了很大迸步,不需要组长指导也能按时完成任务。
2) 分层教学,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怎样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得懂,基础较好的学生学得有兴趣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时,笔者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级”和“提高级”,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
3.2 开展活动,结合实践及时事,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安徽11位教授曾给教育部长和全国教育界发出了一封题为“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的公开信,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无论在哪个时代,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规律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他们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品质、从实际出发不迷信经典和权威、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求真欲望、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真欲望从哪里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持久的学习动力。
1) 开展活动,强化学生实操技能
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多举行计算机技能竞赛,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例如,举行“文字录入比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熟悉键盘操作,强化文字录入基本技能;举行“电子板报设计大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熟悉Word综合排版技术,体现健康向上的校园、班级、宿舍文化等。另外,笔者还开设了一些创造性的买脸,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习Word字处理软件后,笔者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自荐表、贺卡、板报、校刊等设计制作;当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后,结合经济管理专业,笔者增设了“Excel在统计和会计中应用”实验。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和创造性的实验实操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技能训练。
2)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的教学过程中组织一次市场调查任务。学生调查完后,上交调査报告和调查时所得的配置单。老师在分析学生的配置单的基础上,选取几份具有代表性的配置单,详细讲解相关的计算机配置参数,并以拍卖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每一份配置单进行估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各种专业参数和性价比等知识。每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优秀实验作品,进行演示和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较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学习兴趣更加高涨。
3) 教学与时事相联系
目前,教材内容很难做到与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同步,作为教学主导方的教师应该不断动态跟踪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新方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不足。例如,“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从一开始被报道, 到亚洲第一、全球第五,最后技术升级优化跃居世界第一,笔者都在课堂上进行介绍,既让学生认识了超级计算机,又加深了运算速度等理论,还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如,笔者在讲解互联网应用时,与学生展开“网站如何盈利”的课堂讨论,以百度“凤巢” 事件的原因为例,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互联网应用课。学生觉得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就会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
3.3加强互动教学,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知识更新快、开放型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比较多。由于学时有限,不可能讲授所有的知识点,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是长远要求, 也是教学需要。教学中教师应“高估”学生学习水平,加强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获取知识,锻炼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计算机操作的一个常用方法就是一边看教材,一边操作,因此,培养学生学会看指导书,就是“授人以渔”。例如,在详细讲解西Word、 Excel内容的基础上,将PowerPoint的内容规定为学生自学。首先, 给学生提供PowerPoint电子教程,使学生自学“有路可循”;其次,提供一个好的案例,使学生自学有参照和动力。另外,指导学生看每个软件的“帮助”文档,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之一。
2) 教学中“留白”,课堂加强互动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研究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比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主动给学生留一些书本以外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课后学
习,之后在下堂课上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各自学习到的知识,可就某些题目进行互相辩论,这样教学中主动“留白”,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讲解为辅,培养学生创新研究学习的能力。
3) “高估”学生的水平,采用开放式教学内容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不同于普通的计算机操作职业培训,教学内容的选取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例如,不局限于微软的产品,在讲解操作系统时,将Windows、 MS-DOS、Linux三个系统的基本操作进行对比,既可以避免产品式教学,又能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的理解。同时,应“高估”学生的水平,将最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例如,与学生讨论一个CPU的进程调度和双核CPU的进程调度,要求学生了解最新的CPU性能和相关技术。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眼界,还能提高对本课程的知识理解。
3.4 改变考核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知识点繁多,实践性较强,传统的仅仅凭借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于考核成绩的最终评定应该从以往的期末考试成绩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中走出来。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真正意义上实现将“笔试+上机”的考核方式落到实处,加大上机考试的比重,同时应特备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平时上课、问题回答,项目制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考核。整个考核体系的比重可参考3:4:3的方式,即: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占30% ,上机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30%。
《计算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应建立一个常态化、标准化的可调控模式。我们要逐步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标准化考试,通过建立标准化试题库。标准化题库考试对命题、考场组织等形成一整套标准化考试规范,从而保证了命题的科学性、组织的严密性、成绩的可比性和统计结果的有效性,要求学生适时通过网络进行开放式考试,以检验教学效果,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4、结束语
总体而言,如何有效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使高职学生具备有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涉及的因素众多,其改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的探索尚处于一种初步阶段,需要理论界和实践领域进一步的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以期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王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32.
[2] 尹星云.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0,35:211.
[3] 臧桂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初探[J].福建电脑,2009:191.
[4] 吴雅琴.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30-32.
下一篇:浅谈计算机操作的一些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