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实践与探讨

发布时间:2016-03-19 13:15

  1研究背景

  

  计算机应用基础原本应有效衔接大一新生所接受的中学计算机教育,但我国中学计算机教学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不同地域、省份和学校的高考压力存在较大不同,其经济发展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导致大一新生在人校时所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2]。一些学生在中学就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甚至还具备了初步的编程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偏远乡村,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基本上是计算机盲。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对大一新生进行人学计算机应用能力评测,因此在教学组织上也暂时未采用分层次教学来兼顾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些都给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实施带来较大困难。

  

  为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果,使各层次学生都学有所长,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追本溯源、软件演练、向前回顾、向后启发式关联、趣味问题设计、教学互动和开放式大作业来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表明,以上方法的有效实施可有效地诱发各层次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弥合大一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使各层次学生都学有所长。

  

  2教学实践与探讨

  

  2.1追本溯源,讲清概念,给出概念的联系与脉络

  

  计算机应用基础涉及很多概念,如能在讲课中追本溯源,从源头上讲清每个概念,并给出概念的联系与脉络,使学生真正了解“是什么”,懂得“为什么”,知道“怎么做”,则达到授课目标。

  

  例如,第1章就涉及1个核心概念:什么是计算机。如能恰当讲授这个概念,则能贯穿课程始终。以下是笔者的授课线索。

  

  计算机的本质就是计算的可测量问题,即计数,从古老的氏族公社均分食物一“不患寡而换不均”,到结绳计事一“鞑靼无文字,每调发军马,即结草为约,使人传达”,再到书契一“契,刻也,刻识其数也”,以及到后来出现的算筹、算板、算盘和计算尺等早期的计算工具雏形、贯穿始终的问题就是计数问题。

  

  而这些计数工具所体现的思想就是等价与抽象建模。氏族公社均分食物所体现的计数本质是建立在数量与体积的等价性上。所谓结绳计事就是将绳结作为时间计量单位,当所有绳结解开则约定时间到来。又比如书契,用刻痕来计数。之所以要进行等价,目的是提高效率。

  

  理解了这些也就能理解计算机的运作方式,即寻找可利用的现象来实现计数并且满足高效性,将现实世界符号化,在计数工具上进行推演,用推演结果来反映客观存在。

  

  懂得了这些,也就能理解人们在制造计算机上所进行的各种尝试,从机械计算机到机电计算机再到1946年2月诞生的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鼻祖ENIAC。

  

  伴随着电子器件制造工艺的不断提升由此带来了电子计算机性能的不断飞跃,因此在计算机领域是以电子工艺的发展程度来作为电子计算机划分的标志,计算机领域的摩尔定律也最终归结在电子工艺的集成度上。

  

  但芯片尺度不能无限缩小,其物理局限必将限制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由此又使人们回到重新选择可供利用的高效计算表示技术上来。例如借助生物、量子、光学和纳米等现象实现计算表征的DNA、量子、光子和纳米等新型计算机。

  

  由此可给出计算机的概念,计算机是由器件构成,具有计算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自动控制能力的信息处理机器,这里的器件可以是机械的、电子的或其他可用于高效计算表征的各种现象。

  

  如果将计算机类比于炒菜做饭的过程,则可引出冯?诺依曼机的5部分:输人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

  

  由电子计算机采用的2进制编码则可引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而将电子计算机组织在一起的过程类比于人民公社大食堂、大学食堂和三国则可引出计算机网络的几个时代:1)一个主机挂多个终端,类比于人民公社大食堂1个灶台为多人服务;2)多主机挂多个终端,类比于大学食堂多个灶台同时为全校大学生提供就餐服务;3)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守OSI协议,类比于魏蜀吴三分归晋。

  

  不断延伸这个概念,则可贯穿基础教学始终,使学生真正了解是什么,懂得为什么,知道怎么做,从而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2.2软件演练,向前回顾,向后启发式关联,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计算机应用基础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见的操作系统,掌握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4],并具备初步的网络应用能力。但如果将学生实际掌握的技能仅局限于此,则背离了基础的教学初衷。作为授课教师,我们期望学生不仅能掌握以上技能,而且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推广到其他软件,快速掌握其操作技能,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服务。

  

  在授课中,主要以微软的3套办公软件为主要教学点,这3套软件都是微软开发出来的,本身具有共性,因此可在讲授其中一套软件的同时,以另外一套或两套软件作为向前回顾和向后启发式关联的道具软件,从而使学生巩固所学、类比知新、由此及彼和举一反三。微软作为主要软件开发厂商,其软件产品能反映出软件行业本身的操作规范,如能对讲授内容进行适当拔高,则可为学生主动学习其他软件时提供帮助,提高学生由此及彼和举一反三的实际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为高层次学生继续学习软件编程类课程,建立起编程思维打下基础。

  

  比如,笔者在讲授Excel2003时,使用AdobeAcrobatReader梳理讲课线索,并同时采用Word2003、Excel2003、AdobeAcrobatReader等3套软件作为教学道具软件实现:软件演练、向前回顾和启发式关联三个教学环节,其中Excel2003为实际讲授和演练的软件;Word2003为向前回顾的道具软件;AdobeAcrobatReader作为第3方应用程序的典型代表进行启发式关联。

  

  采用以上3个环节的目标如下:学会新软件Excel2003的使用;通过Word2003的前向对比,巩固前面学习过的Word2003;由此及彼,将Word2003和Excel2003所学到的技能部分推广到WindowsXP上的其他应用软件上,培养大一新生自主学习新软件的能力;通过向前回顾和启发式关联,使绝大多数同学巩固所学的同时,对少部分能力较高的学生进行技巧升华,使基础较好和层次较高的学生也有所收益。

  

  例如,打开Excel2003界面,向前回顾Word2003的界面要素,让学生主动去发现两者的异同之处,讲解软件编制规范,菜单和工具栏的具体安排,并通过AdobeAcrobatReader进行第3方软件启发式关联。

  

  例如,在讲解Excel2003文档概念时,可让大家回顾World2003的文档概念,进一步对AdobeAcrobatReader文档进行启发式关联,介绍程序和文档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在操作系统下的关联是如何做到的。

  

  例如,在介绍Excel2003的单元格选定操作,让学生依次回顾Word2003表格的连续单元格选定操作、非连续单元格选定操作、行选取操作、列选取操作、不连续行选取操作、连续行选取操作、不连续列选取操作、连续列选取操作和整表选择操作,然后通过启发式关联,让学生自动在Excel2003去摸索对应的软件操作技巧,并在Word2003和Excel2003上进行示范来让学上发现异同。通过继续让学生回顾Word2003中的文字选取、单词选取、句子选取、整段选取、非连续选取和连续选取,以及对操作系统中的单个文件选取、多文件连续选取和多文件非连续选取操作来发现软件使用技巧的共性问题。为学生掌握软件使用的共性原则和高层次学生学习软件编制打下基础。

  

  实践表明,通过实施软件演练、向后回顾和向前启发式关联3个教学环节,可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巩固所学、类比知新、由此及彼和举一反三,为学生自学其他软件,快速应用他类软件为各自专业服务,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打下基础,同时也为高层次学生深人学习软件编制打下基础。

  

  2.3 通过教学互动、趣味问题设计和开放式大作业,使学有所长、学有所乐和学以致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投人时间来努力学习和愉快学习,是任课教师提升教学实施效果的内在动力。

  

  诚如前文论述,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存在交大差异导致大一新生在人校时的所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互动过程中,需对弱势学生施加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弱势学生明确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强势学生的差异是客观条件所造成的而非能力所致,只要迎头赶上并投人更多精力,就能弥合同其他同学的差距,甚至做出更好的成绩。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中,为诱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笔者构造了许多趣味问题和教学案例。

  

  例如,在讲授Word2003时,笔者给学生策划繁体字公章,并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绘图工具栏、画图板、艺术字和繁简字转换,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系统安全,作者使用一个简单的DELPHI编制的记录鼠标键盘事件的记录程序,通过它悄悄记录下用户键人的密码并对用户的操作进行消息重演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和学习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引起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浓厚兴趣。

  

  诚然,以上教学环节的实施,只是学生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外因,学生内因才是真正学好和保证教学效果的内在动力和决定因素。课堂教学和课内上机实验所能提供的学习时间相当有限,诱发学生在课外时间内能自觉、主动和愉快学习,才能真正地保证和提升教学实施效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笔者在课程讲授中,通过开放式大作业,来促进学生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和学以致用。例如在讲授完Word2003,给授课班级布置了用Word2003做一份介绍个人情况的海报,调动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

  

  以上实践表明,在教学互动中对弱势学生施加特别关注和鼓励,可使弱势同学恢复自信,主动弥合和其他同学的差距,迎头赶上,甚至做出更好的成绩;在授课过程中,精心策划每个教学案例,并增加其趣味性,可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愉快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开方式大作业,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热情,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做到学以致用。

  

  3具体实施效果

  

  以下对上述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进行评价,评价依据源于陕西师范大学于2011年1月组织的基础机考成绩。其中授课班级学生参加考试人数为210人,其分数段分布情况和考生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blob.png

  从表1可以看出,授课班级96.2%的考生卷面成绩及格,仅有3.8%考生不及格。在96.2%的及格考生中,绝大多数的考生集中在80分到100分的高分段,其中考生有149人,约占授课班级的考生人数71.0%;集中在70分到79分中分段的考生有41人,为授课班级考生人数的19.5%;集中在60分到69分低分段的考生仅有12人,为授课班级考生人数的6.0%。授课班级考生的卷面总体平均分为83.4分。

  

  从最终的考试成绩可看出,以上教学手段的综合使用,可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其授课班级在机考中取得较好成绩。

  

  4结语

  

  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不同地域、省份和学校的高考压力存在较大不同,其经济发展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理工科大一新生人校时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为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探讨了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以上教学手段可有效地弥合大一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长。


上一篇: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谍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下一篇: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 ——关于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