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教师导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

发布时间:2016-08-04 13:54

  服务于学校的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课程本身的特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了创新的教师导学+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模式,将案例驱动式教学、游戏闯关式练习融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了基础,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面向大学本科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受众面非常广。课程主要讲解应用计算机所需掌握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传授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和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为公共基础课,课程涵盖的内容为学生大学四年学习和以后工作生活必须要了解的知识和技能,因而课程的教学目标为:结合信息社会文化背景对人才的要求,力争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和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使用计算机开展其他课程的学习活动,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组的教师一直在寻求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针对本门课程提出过校级教改和省级教改课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到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二、课程的改革背景

 

  1.学生情况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计算机,但由于各个城市和地区的教育和生活的差异,造成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所有内容从零开始讲解会造成大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创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平衡基础较差和基础较好的学生之间的矛盾显得尤其重要。

 

  2.教师队伍情况分析

 

  近年来,为了壮大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教师队伍的力量,高校普遍出现撤销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的情况,造成计算机基础教学人员分布零散,教学教研活动不集中,任课教师难以深入性、连续性地开展长期的教学教研活动等问题。

 

  3.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不太注重操作技能训练,只是简单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践,而且理论教学的课时居多,实践教学偏少;教学材料单一,只有简单的纸质教材;教学内容陈旧,更新过慢。例如,对于教学内容中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软件部分,个别还停留在windows xpoffice2003的版本。

 

  三、教师导学+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模式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考虑到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化和本门课程实操性比较强的特点,将本门课32学时划分为12学时理论+20学时实践两大部分,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导学+网络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其中,教师导学部分,即为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共计12学时;实验学时,即为课程实操技能练习部分,共计20学时。每个章节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针对重点和难点导学一次,学生根据自身知识掌握情况,课后利用网络上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此方法兼顾了不同基础学生的各自特点,既保持了基础较好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又保证了基础较差学生能够学有所依,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找到学习资源。而且,作为大一新生,如果能在第一学期开始就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们大学四年的生活将受益无穷。

 

  在该教学模式下,若想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队伍和网络自主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针对教师和学习资源两大模块,我们制订了相应的计划。

 

  1.教学团队建设

 

  为了稳定课程教学队伍,积累课程教学经验,集中对课程资源进行建设,学院于20146月成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由历年任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优秀教师作为教学团队的核心成员,负责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课程教改等一系列工作。

 

教学团队成员定期召开课程会议,加强教学研究和集中讨论,共同研究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方法;共同商讨确定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资源建设等问题。

 

例如,在团队成立的一年内,为了使课程教学更能适应各学院的实际需求,学期开课前教学团队的教师分组对各学院进行了调研,了解不同学院对课程内容的不同使用需求,并针对各个学院设计了特色教学案例。学期结束后,再次到各个学院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模式、方法、课程资源、授课方式等方面的感受、意见和建议,为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教师导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

  2. 教学资源建设

 

  网络自主学习应以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前提,因此课程的资源建设是该教学方法是否成功的关键。

 

  (1)网络教学平台。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全部学习资源分布在网络综合教学平台和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两大平台上。网络综合教学平台提供了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等常规教学资源。课程录像、课程通知、教学案例、课程作业、历届学生利用课程所学内容设计的优秀作品等均在该网络平台上发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教学邮箱与教师及时沟通。

 

为了及时了解和检验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本课程在20149月引入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该平台集课程学习和测试练习于一体,学生可以针对每个章节的不同知识点,在平台上通过视频教学资料等进行学习。

 

另外,平台提供了趣味性较强的闯关学习模块,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学完,学生可以进入该章节的闯关学习环节,每个关卡针对已学知识点提供了多个题目,题目做完后可以立即批阅,查看该知识点的得分。得分未达到及格标准(正确率为60%)不能开始下一关。学生可以点击界面上的继续学习按钮,重新开始这一关所涉知识点的学习,学习后再重新开始闯关,直到合格为止。教师可以从系统后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游戏闯关式训练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在得分排名中能处于靠前位置,很多学生多次某些关卡的内容重复练习,直到满分为止。

 

  (2)特色案例及作业设计。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研人员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引入特色案例。例如,针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数据统计与分析EXCEL的教学内容中,引入财务函数及频率分布函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所学知识点的专业应用。此外,教学团队还针对各个专业的实际需求设计了综合性的作业。案例驱动式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对应的知识。

 

  (3)立体化教学,实时微信推送。在web网上学习的同时,为了能全方位地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学团队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广泛普及的特点,将微信公众号和针对题目练习开发的手机应用结合到课程的教学当中,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或主动或被动(无意间浏览到公众号上推送的各种信息)地学习。在web网上学习的同时,引入课程微信公众号,同时建立了微官网,可以全方位地实现知识点的每日推送、微官网的自主测验及师生答疑讨论的实时交互。

 

  3.考试方式

 

  在课程考试方式上,考虑到本门课程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纸质考试方式改革为上机考试。同时,为了进一步考查课程的教学效果,采用以证代考的模式,学生课程结束后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水平考试(CCT),实现了教考分离。考试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进行,由广东省考试中心统一阅卷,方便了跟同类院校的对比。

 

  4.学赛结合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学院均举办校级office办公自动化技能大赛,把课堂知识应用到比赛作品设计中,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方便跟省内其他院校进行对比,从2013级开始,本门课程采用教考分离、以证代考的形式进行考试。学生在学期结束后,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试卷由广东省教学考试中心进行评阅。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2013级新生,课程整体通过率为56.75%,平均成绩为59.57分。2014级学生,课程的整体通过率为80%,平均成绩为72.1分。

 

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得到了校内外专家和教学督导组的认可,得到了学生的肯定。201412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获评计算机学院的优秀教学团队;201111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1,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在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现场交流会上,作为较好的改革案例进行了教改经验的交流;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近三年的评价,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此成绩可以从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中导出;连续举办了四届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office办公技能大赛,学生参赛热情高涨,每届参赛作品500余份,部分同学多届连续参赛,为比赛创建的QQ信息交流群也成了学生学习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

 

  五、结语

 

  在课程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学视频还不够全面、手机端测试功能还不完善等,需要教学团队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逐步改进。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对学校的政策支持表示感谢,这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得以成功的一大保障。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一直非常重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力支持。学校每年组织的各类课程建设相关项目,如网络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申报等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从2008年开始申请参加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011年参加校级网络课程建设,到2014年的校级优质课程建设,在此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使课程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效果得到大大提升。

 

  作者:谭忠兵 罗回彬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 20164

上一篇:外训学员《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课程的实施

下一篇:部队院校大专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问题